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

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与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而,教师的知识创新和创造精神在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当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我们的知识生产率将会提高,这又取决于培养人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改革开放30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一、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1998年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明确提出:“科技、教育、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2002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拥有智力资源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又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因而,教师的知识创新和创造精神在提高国民的素质和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将代替劳动生产率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生产率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又取决于人。当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人”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我们的知识生产率将会提高,这又取决于培养人的教师要有较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从事成人高等教育工作的教师,就应注重使学员在掌握必要的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他们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二、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素质,有了创新素质,才能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那么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知识创新能力呢?

第一,培养自己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这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及现代科学知识,从而树立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大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从应试教育的怪圈和束缚中走出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学生而非塑造学生,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逐步向“演奏者”的角色转变,善于发现和培养每个受教育者身上的创造潜能。

第二,培养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学习新的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如管理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并且自己动手实验,理论上精通,实践上会动手制作,掌握一门得心应手的“拿手戏”、“绝活”,逐步积累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创新有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源泉。如果“水之积蓄不深,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师之蕴藏不足,则其育长才也无望”,就更谈不上知识创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第三,培养自己科学的方法。科学都是有规律的,要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把握科学规律,自觉遵守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

第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有助于知识创新。

第五,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要勤奋踏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好高骛远;要乐观自信、兴趣广泛、意志坚强、持之以恒,不要蜻蜓点水、见异思迁;要善于扶掖、甘作人梯,不要嫉贤妒能、“武大郎开店”;要谦虚谨慎、尊重贤人,不要狂妄自大、蔑视他人。教师健全的人格力量如崇高的精神、坚强的毅力、娴熟的技艺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第六,培养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挚爱的情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对学生的真挚无私的爱,没有对知识的执著追求,就谈不上创新。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想教、爱教是学生想学、爱学的前提,教师善于创造也是学生学习创造、学会创造的必要条件。

2002年5月15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