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试谈党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点与亮点

试谈党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点与亮点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大为中国勾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前景,作为党重要执政资源之一的党报要不断创新,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难点与亮点是什么呢?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期,我国将在金融改革方面有一系列的实质突破。[2]党报要体现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坚持照顾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期实现消除“地区差别”,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的时期。

试谈党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难点与亮点

李 伟

十六大为中国勾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前景,作为党重要执政资源之一的党报要不断创新,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难点与亮点是什么呢?

一、金融体制改革成为党报报道的重中之重,党报融资难上加难

现代市场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金融业,被喻为市场经济的“心脏”。工业化说到底要以金融流通现代化为保障。中国连续12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位居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地区首位,2004年的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610亿美元(1025亿新元),在全球范围内居第三位。截至2005年8月底,共有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华投资,累计投入资金6000亿美元。[1]这对党报的报道和改革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初期,我国将在金融改革方面有一系列的实质突破。金融监管更加透明和专业,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更加完善,国际和国内的金融市场自主化程度提高。这就要求党报金融报道从过去被动反映转向主动策划,强调报道的预见性和专业服务性;从狭隘的行业报道转向多元的综合性财经报道和预测分析;在体现各地金融环境差异的同时,联系整个国家甚至国际的资本动向,争取做到既体现当地特色指导实际工作,又体现长远趋势发挥预测功能。金融信息产品也将成为党报体现高层次、大视野的重点品牌。

其次,现代经济条件下,党报的发展和改革不得不依靠金融资本的助推。但是资本的介入,必然牵扯到利益分配和报道主导权的争夺。特别是外资以各种形式注入后,在带来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也伴随着意识形态斗争。国际形势在“和平”主流下,排华、反华暗流始终气焰嚣张。党报的改革决不能走拿了金钱,丢了党性的路子。党报报业集团应重视报业经营的制度和运作规范建设,制定出一套合理、公正、高效的资本运行机制,坚持党委领导和生产经营相分离。同时,党报系统内部分类对待,分级处理。《人民日报》等重点党报坚持财政为主,在国家扶持下做大、做强。地方县市党报要灵活经营,按市场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在保证基本党性原则,完成各地党委政治任务的前提下,办成与中央党报形式和内容有别,更贴近当地风土人情的特色党报,不求大而全。

再者,党报报业集团要在稳定报纸自身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开展多种经营,有效借助党报的品牌优势,实现党报利润的多渠道,不断壮大自己。

二、地区差异拉大,大型党报报业集团呼之欲出

目前,西部的10省市区加上内蒙古、广西两区,国土面积占全国71.3%,人口占28.6%,但GDP占不到18%。经济发达的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五省市的GDP就占全国总量的45%左右。[2]

党报要体现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坚持照顾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期实现消除“地区差别”,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党报不再是一枝独秀,报纸的文化门槛、时间门槛,无形中已经为目标受众设置了种种条件。加之中西部经济发展滞后带来的文化、教育、现代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缺失,使党报在落后地区的发行更加艰难。2004年全国平均每份报纸的印张数达到3.79印张,折合对开报纸平均每份15.16版(或四开报纸30.31版)。[3]最近,某家报纸甚至打出了“零元订报纸,新闻免费看”的宣传广告。“厚报”和廉价报纸时代的来临无疑加大了报纸的制作成本。经济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报纸的分布和影响力,只靠《人民日报》这样有限的几家中央党报的“扶贫帮困”、“专版照顾”显然不够。而且硬性的规定内容和形式读者也很难接受,可能陷入无效传播的误区。

要从党报报社内部结构入手,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以效率和资本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大型报业集团。把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利用先进地区的资金、人才优势帮扶落后地区,实现信息共享,甚至“多报合一”,有效节约成本,扩大报纸信息量。

三、全面城市化与“三农”问题,党报艰难寻找平衡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全面加速的时期。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化带来了劳动力、经济增长模式、社会组织优化等诸多便利之外,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社会成员特别是农村人口没有纳入现有保障体系。农民工政策歧视、社会歧视等问题亟待解决。加之流通体制改革已涉及三农问题的核心——土地流转和买卖,“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党报作为人民的舆论工具,监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农”报道应当逐步实现常态化、综合化,变报道农民为维护和服务农民,让广大身处城市化浪潮最前沿的农民所关心的问题成为党报的主打内容。

四、老龄化社会,党报发行制度专卖化

2003年我国有老龄人口1.3亿,2004年已达1.4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1%。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1.6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2%,并将于2015年突破2亿,而到2044年前后甚至将高达4亿。[4]

由于读报习惯、时代经历等众多历史因素影响,党报的相当一部分读者是老年人和中年人。同时,党报特别是中央级大报追求理性、深刻的报纸风格、稳重的语言特色也决定了党报的受众要以有丰富社会阅历的中老年为主。党报需要在发行上重视“进家庭”,强调“内容为王”而不是包装;重视长期订户,强调送货上门、稳定用户而不是短期促销。党报过去邮发合一的发行方式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国外成熟大报的发行经验可供借鉴。如日本的报纸发行制度,分为三层内涵:一是专卖制,一家销售店只卖一家报社的报纸;二是家庭订阅制度;三是投报到户的递送制度。近6年,日本通过专卖店送报上门的比率一直保持在93%,报摊零售为5%~6%,通过邮局送的比率只有0.5%。[5]日本早已进入老龄社会,它的报纸发行量可达日均7660万份,其高效的报纸发行功不可没。

五、全民教育、终身学习背景下,尝试党报进课堂

时至今日,我国仍然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孩子没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收费改革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到2005年,收费飙升到了5000元左右,从绝对数来讲,10年上涨了10倍。[6]教育产业化的巨大利润和教育质量、教育机会严重不均等之间,到底该怎样权衡尚存在巨大争议。学校教育的缺失,客观上也需要党报发挥其社会公益职能,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分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

实现党报教育和影响广大青少年,首先要让青少年接受党报。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党报的样式和写作风格无法和青春时尚杂志相比,而学校教育又是对青少年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党报要吸引年轻读者,争夺未来受众,可以通过和教育部门的联合,使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成绩,让读者在报纸里接受教育。

六、女性力量的崛起,党报视角转变

党报是以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其主要读者群体的。随着教育机会逐渐平等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过去男尊女卑、男权至上的社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革。第十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和女常委分别占到了16.7%和11.7%.全国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女性占9.9%;省级领导班子中有5000多名女性。[7]

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以建设每个单个的社会细胞——家庭为基础的。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以婚姻为起点,以血缘为纽带,而且其中的性爱、生殖、亲情三大关系是其他一般社会关系所不具有的。[8]这三大关系的根本契合点是家庭中的女性。特别是我国传统的夫妻权利结构体制下,女性更多承担着教育和哺育后代的重任。所以,女性的道德文化水平、认识理解能力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并且通过家庭教育会影响几代人。因此,党报报道要增加女性视角解读、注重女性意见的表达,改变过去“政治性=男性话语”的传统模式。

七、“公共安全”成为热点,党报报道新重点

2003年的“非典”爆发引发了关于公共健康信息传播的讨论。由于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集体失语,造成流言满天飞,引起社会的巨大恐慌。信息的公开、及时发布也体现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管理效率。党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其公信力的直接反映。作为最权威的党和政府声音,在突发公共危机时要起到组织社会的功能,信息透明化实施舆论引导的巨大作用。改革“健康报道政治化”的教条模式,建立重大事件应急机制是党报改进健康信息报道的方向。

党报要从根本上扭转少数人存在的“领导满意就行”的狭隘观念,明确读者至上宗旨。多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手法,达到潜移默化中实现引导的目的。让读者看到不同意见的表达,看到各方当事者真实的意见。本着让更多读者愿意看、让更多读者能接受、让更多读者喜欢看的原则,在平和、点滴的叙述中,实现中央要求的“三贴近”。

〔李伟: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4级硕士生〕

【注释】

[1]中金在线http://news.cnfol.com。

[2]《瞭望新闻周刊》,http://news.163.com。

[3]《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8月10日。

[4]《新京报》,2005年10月11日。

[5]尹良富:《日本报纸的专卖发行制度》,《中国记者》2003年第10期。

[6]崔克亮:《中国教育改革市场化之痛》,《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9月5日。

[7]顾秀莲:《促进性别平等实现共同发展》,《人民日报》2005年8月29日。

[8]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