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步走”的战略,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9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第一节 “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小康社会的提出

我国新时期实现现代化的总体战略构想,最早是邓小平在1979年12月接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20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根据邓小平的这个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明确规定: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一位西班牙客人时,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他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2]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的“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基本确立,并成为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纲领。

1996年3月17日,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到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按照这一战略部署,我国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又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89404亿元,按当时的汇率折算,超过1万亿美元,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

党的十五大再次肯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一来,就把“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步骤同改革的战略步骤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明朗化了。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1.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指在战略规划时期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所要实现的重要意图。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战略措施。包括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方针和具体的实施手段和方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体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是指经济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民主”是指政治现代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明”是指文化现代化,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教育文化水平。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步走”的战略,为全国人民提供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明确了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时间表。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一战略目标并非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的;同时又是一个积极的目标,宏伟的设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它必将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宏伟目标而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2.战略步骤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邓小平设计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经过将近9年的努力,全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两年完成了翻一番的任务,基本实现了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的目标。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到2000年,人口控制到13亿以内,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到200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404亿元,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全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第三步是中国21世纪的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再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人均4000美元,那时就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了。在世纪之交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将第三步奋斗目标进一步具体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是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在整体上全面进入宽裕阶段,城镇居民进一步走向比较富裕,这时,中国将完全建成宽裕型小康社会。第三步,时间大体从2020年到2050年,到21个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具有中等发达水平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战略重点

为了更好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邓小平提出了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1982年,他提出战略重点有三个: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必须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我国农业不仅要为13亿人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还要为二、三产业提供重要原材料和广阔市场。我国农业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经济不发达,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难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有80%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农村稳定不稳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村富了,中国才能富;农民生活达到小康,中国才能达到小康;农业现代化了,中国才能实现现代化。能源和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产业“瓶颈”。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近几十年我国的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大为缓解,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仍然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可能形成新的“瓶颈”,所以,我们必须继续加快发展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带动相关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无论是农业、能源和交通通讯的发展,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实现,最后问题的解决,都要靠科技教育。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因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经济,面向未来,坚定不移的走科教兴国之路。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它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3]按照预定目标,我们在20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们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只有800~1000美元;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2000年农村还有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2002年减为2800多万。城镇有将近2000万居民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尚未达到小康。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现在总的情况是,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说,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社会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有较大差距的。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十五届一中全会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十六大报告中十分明确地把21世纪头20年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业时期,正式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并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基本实现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等;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等;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等;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要使全中国十几亿人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实现了小康,中部地区也基本实现了小康,而广大的西部地区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地区;城市居民大多数达到小康,农村居民则较为贫困落后。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包含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含义。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不仅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追求的是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涵盖了我国的十几亿人口以及广大的地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为今后20年制定的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规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使全国各族人民看到了逼近现代化目标的希望,这将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对于动员全国人民继续保持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定扎实、稳步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意义十分重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缩小地区、城乡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最终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