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松原市农村中小学共有校车592辆, 其中扶余市161辆、 宁江区40辆、 前郭县183辆、 乾安县118辆、 长岭县77辆、 经济开发区6辆、 哈达山开发区7辆。据松原市教育局统计, 当前松原市农村中小学生中, 有留守儿童9416人, 约占全市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5.7%。综上情况,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 松原市农村中小学生源数量将稳步回升。
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报告_民生视角话吉林:吉林调查队系统调查成果集.2017卷

王畏予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 农村义务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及社会关注。 为摸清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了解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向上级领导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国家统计局松原调查队走访市教育局, 并在松原市下辖的四县一区随机抽取了农村中学和小学各5所展开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总简析如下:

一、 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概况

(一) 农村中小学整体情况

截至2016年1月, 松原市有农村小学682所, 相较去年同期减少9所, 同比下降1.3%; 在校学生119966人, 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538人, 同比上升2.1%; 在校教师10289人 (其中女性6367人), 相较去年同期减少232人, 同比下降2.2%。 有农村中学122所, 与去年持平; 在校学生44063人, 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870人, 同比上升6.3%; 在校教师5203人 (其中女性3094人), 相较去年同期减少24人, 同比下降0.04%。

(二) 基本办学条件

当前松原市农村中小学中, 可寄宿的学校58所, 除1所为小学外, 其余学校均为中学, 可寄宿中学在全市农村中学中所占比重为46.72%; 有学生食堂的学校54个, 全都为中学, 在全市农村中学中所占比重为44.2%。 松原市农村中小学共有校车592辆, 其中扶余市161辆、 宁江区40辆、 前郭县183辆、 乾安县118辆、 长岭县77辆、 经济开发区6辆、 哈达山开发区7辆。 根据全市农村中小学需乘校车人数38437人, 实际乘车人数38437人, 已实现全覆盖。 校车管理有序, 所购车辆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并购置了保险。

(三) 在校学生情况

根据相关要求, 松原市小学每班不得超过45人, 中学每班不得超过50人。截至2016年1月, 全市农村小学平均班额22人, 农村中学平均班额约39人,所走访的10所学校也均未有超过人数规定的大班。 当前全市农村小学入学率100%, 辍学率0.8%; 中学入学率98.9%, 辍学率1.1%。 据松原市教育局统计, 当前松原市农村中小学生中, 有留守儿童9416人, 约占全市农村中小学生总数的5.7%。

二、 实地调研情况

(一) 学生数量触底反弹

在调研过程中走访的农村中小学, 对比21世纪初, 学生数量均有大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生育执行较好、 村民向乡镇或城市迁徙。 如大洼镇民生小学加学前班仅有7个班级,64名学生, 而在2000年左右该小学最多时有学生300余人; 哈拉毛都镇蒙古族中学有6个班级, 在校学生191人, 人数最多的班级有36人, 人数最少的班级仅22人。 但部分学校校长和教职员工表示, 从2013年以来, 生源已经触底反弹, 开始呈上升趋势。 市教育局也表示, 去年全年全市农村小学学生数量有所增长。 综上情况, 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 松原市农村中小学生源数量将稳步回升。

(二) 教师队伍较为稳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义务教育基础逐渐夯实, 在经历数次改革调整后, 松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才结构日趋合理, 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专科, 研究生学历教师也逐渐增多, 低学历教师逐年减少。 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有所提升, 且都能按时发放, 无拖欠现象。 具体待遇方面, 取消了以前的课时费等分配方式, 改为每月固定工资, 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在3600元左右, 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在3500元左右, 而工龄较长者如长岭县大兴镇某小学某班主任扣除相应的保险及公积金之后, 实发工资为4400多元 (52岁, 教龄32年)。 当前松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月平均收入比全市城镇人口月平均收入约高出40%左右, 在全市范围内也属于较为体面的收入, 这对稳定乡镇农村教师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教育经费投入到位

从具体了解的情况看, 当前松原市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保障比较到位。2015年按照农村小学人均600+186元, 中学人均800+185元的标准, 共需拨付生均共用经费3991万元, 全部足额发放, 没有拖欠。 共计向全市农村中小学投入校舍维修改造资金1054万元, 用于校舍维护和修缮。 在受调查的中小学看到, 近年来建成的校舍质量、 美观、 布局方面都能达到相关标准。 每年市教育局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向各农村中小学提供免费教科书、 贫困学生补助等。 随着地方政府投入的加大和各部门的努力, 松原市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办学条件逐年改善。

三、 存在问题及困难

(一) 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隐忧

虽然在宏观方面松原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较为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需待解决。 一是缺乏奖励机制。 教师工资差距主要靠工龄和职称拉开, 绝大部分学校无年终奖金或绩效, 干多干少一个样, 在当前分配模式下, 教学任务较轻和退出一线教学岗位的老教师收入高, 作为教学主力年轻教师收入相对较低, 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二是教师缺编现象较为严重。 如哈拉毛都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有编制92个, 教师76人, 受调查的学校大多表示现有教师人数不足, 课程安排捉襟见肘。 也有个别学校教师超编严重, 如鳞字乡中学编制18个, 教师达到51人, 但这属于个例。 三是职称体系不科学。 乡镇学校不但每年职称晋升机会较少, 且大部分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晋升后便退出一线教学, 形成变相的人才流失。 四是教学主力有所流失。 虽然整体教师队伍架构较稳定, 每年流出的教师虽然绝对人数不多, 但流出的大部分是业务能力较强、 学历较高的青壮年教师。 五是副课教师不足。 有学校表示体育教师奇缺, 有学校表示无专业音乐教师, 有学校表示美术教师由中层领导代课。 六是特岗教师收入较低, 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特岗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还承担着不轻的工作任务, 但待遇与在编正式教师有一定差距, 如果待遇不能提升, 会影响教学质量。

(二) 办学条件需继续改善

一是依然存在少许危房。 受调查的十所学校中大部分校舍是近年新建的, 其建筑质量过关且达到8级抗震标准。 但仍有3所学校的校舍未达到或部分未达到抗震标准。 哈拉毛都镇小学有C级危房面积2000平方米; 大洼镇民生小学校舍和教师办公室均可见因地震导致的明显裂痕。 二是交通安全留有隐患。 尽管大部分学校都有正规校车, 但仍有学生自行骑自行车或电动车上下学; 有的村庄里有村民自发以旧七座微型车接送十多名学生, 尽管基本不出本村, 少上公路, 但仍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配套设施不能达标。 有的学校表示一些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 有的学校表示实验器材仅能 “理论上满足教学需要”。 微机室普遍名存实亡, 有些学校图书室有书无室, 有的学校没有卫生室, 或没有正规校医, 只能由教师临时充数。

(三) 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虽然松原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十分重视,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依然有拉大迹象。 一是家长心态有区别。 调查中发现, 城镇学生家长对教育更为重视, 而因为松原农村土地尚属宽裕, 且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 许多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并不是很重视。 二是家庭财力有差距。 据调查, 现在城市家长普遍送孩子上补习班, 一个城市初中生每年补习费最低为1万元, 高不封顶, 而农村家长极少有意愿负担这笔费用。 在当前强调减负的情况下, 课外的系统补习对于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学生的成绩提高往往有着关键作用。 三是师资力量有高下。 城镇中小学师资力量普遍强于农村中小学, 而优秀农村教师在有能力、 有机会的情况下, 都愿意往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 如王府站镇初中有教师101人, 其中87人在编, 而借调到县里或市里的教师就达20余人。 在以上因素综合影响下, 松原市城乡中小学差距呈逐渐拉大态势, 农村中学生成绩较城市中学生成绩相差甚远。 如鳞字乡中学, 近年来每年约毕业100余人左右, 其中能上高中的约有10余人, 上高职的30人左右, 其余人走入社会,或进城打工, 或在家务农。

四、 对强化松原市农村义务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队伍, 双管齐下留住人。 一方面加强教师管理, 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厘清向上借用和调离的情况, 用签订最低服务年限等方式, 避免农村中小学成为调转工作的 “跳板”; 同时在教师系统内部选拔、 职级晋升和岗位流转中,将在乡村学校的实际任教时间量化为重要加分项, 让农村教师的任教经历成为自己上升通道的助推器。 一方面根据现实情况, 在经济上给予倾斜, 考虑农村教师实际困难, 如很多教师家住在城里, 上班在数十千米外的农村, 相比城市教师,每月的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保证按时上课, 每日休息时间无形又比城市教师少1小时左右, 应通过补贴, 让这样在教学条件更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得到更合理的待遇, 改变收入和任教条件倒挂的现状。 二是科学管理, 内部挖潜用好人。 一方面是考虑实际情况, 调整分配模式。 为改变当前年轻教师工作重但待遇低的现状, 可采用基本工资加绩效奖励的收入分配模式; 在绩效奖励方面, 避免过去简单课时费的做法, 制定集课时、 成绩、 学生身心健康等多因素为一体的科学考评办法, 让承担更多工作任务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获得与劳动相匹配的收入。 一方面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职称晋升名额, 并打破评上职称后就退出教学一线的潜规则, 硬性确定各级职称教师每年最低课时, 切实让职称评定成为对教学骨干的奖励和肯定, 而非通往清闲岗位的垫脚石。 一方面建立合理的教师岗位流转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缺编严重而城镇教师超编严重的情况, 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 “支教” 机制, 鼓励城镇教师就近到农村支教, 对支教满一定年限或表现突出的教师, 在评级晋升上给予量化加分的奖励, 并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师编制管理体系, 均衡校际和城乡之间缺编超编并存的情况, 让编制和人员都“活” 起来。

(二) 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资源投入, 深入推进 “校舍安全工程” “薄弱校改造” 工作。 在前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持续资金投入, 将专项资金从中心中小学向各人数较少的村小延伸, 早日实现改造工作全覆盖。 二是盘活教育资源, 让 “新三室、 老三室” 真正运转起来。 当前松原市农村中小学的新老三室中运转最良好的应是实验室, 也有部分学校表示因器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其余五室 (图书室、 电教室、语音室、 卫生室、 微机室) 或名存实亡或不堪使用。 在当前资金紧张, 无法短时间内完全解决的情况下, 可否探索新模式, 如分片选择规模较大, 教育资源较丰富的中心校作为节点, 将资源集中投入, 完善该校的新老三室, 以其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 周边较小规模学校每周集中时间在该校完成复杂实验课、 微机课等教学; 鼓励各学校就近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构建合作关系, 将医疗职能外包,解决卫生室问题。 三是疏堵结合, 对学校周边进行规范整顿。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廉价的食宿, 对农村中小学附近的 “小饭桌” 和学生校外寄宿进行规范, 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对村民自发运营的学生接送进行整顿, 探讨取消或减免学生校车费的可行性, 降低学生上学的交通风险。

(三)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一是增加课时, 提高学习成绩。 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农村中小学受制于自身的客观条件, 整体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学校抗衡, 农村学生的课外学业投入也与城市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中考时城乡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农村学生并无较大政策倾斜。 在这样的情况下, 建议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的课时, 通过增加时长狠抓教学质量, 尽量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生应试能力, 拉近城乡学生成绩的总体差距。 二是增设新课, 教授简单工作技能。 根据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直接务农或打工, 不在接受教育培训。 农村中小学可根据学生流向的新特点, 与劳动、 民政、 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合开设劳动技能课程, 作为农村特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关培训, 提升他们的谋生技能, 节约其走上社会后的生活成本。 三是整肃学风, 注重心理辅导。 当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 学习成绩优异和家境较好的学生向城镇流出较多, 而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有所欠缺,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应以国学教育为抓手, 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和心理疏导措施, 配备专业教师, 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初期, 抢占思想阵地,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领和培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弘扬正能量和时代精神, 不让错误认知占据学生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