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市域高职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市域高职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本研究构建了高职院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框架,以供实践参考。发展性评价结果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次。B、C等次由基础性指标评定,A等次在基础性指标评定为B等且特列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中,根据“发展性指标”评分结果产生。发展性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发展性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核学校办学取得的出色成绩,评估分数用于决定A等次。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高职教育评价体系,根据院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原则,注重对学校发展的纵向比较和过程评价,促进院校在规模发展趋稳基础上,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深入开展内涵建设,形成强有力的自我发展机制,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与品牌,走特色、多元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结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本研究构建了高职院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框架,以供实践参考(见表4-1、表4-2)。

表4-1 基础性指标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表4-2 发展性指标设计指南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相关说明:

1.评价内容

院校发展性评价指标由“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两部分组成。

“基础性指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范要求制定的,体现了学校基本条件、学校管理和办学基本要求等各个方面,重点突出学校发展的前提基础。“发展性指标”由学校按照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办学特色提出学年度具体目标,分解并形成学年度发展性指标。“发展性指标”要着眼发展,重在特色,关注纵向差异,贵在创新,体现多样性和发展性。

2.实践操作

评价指标体系走向实践还须进一步细化,部分指标甚至需做修改或说明,相关程序可按照已有学校评价中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规范进行。

发展性评价结果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次。B、C等次由基础性指标评定,A等次在基础性指标评定为B等且特列指标全部达标的学校中,根据“发展性指标”评分结果产生。发展性评价结果将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发展性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考核学校办学取得的出色成绩,评估分数用于决定A等次。“发展性指标”由学校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在发展领域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列入,学校除从设计指南中直接选择发展领域和评价要素外,还可在所列发展领域项下自设评价要素,也可另设新的发展领域和相应的评价要素。

【注释】

[1]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第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182页。

[2][美]鲁思·华莱士、[英]艾莉森·沃尔夫著,刘少杰等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对古典理论的扩展》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美]里基·W.格里芬著,刘伟译:《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第9版,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年版,第72,90页。

[4]华长慧:《服务型教育体系: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第35—38页。

[5]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人民教育》2001年第6期。

[6]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117页。

[7]杨宏丽:《课堂文化冲突的多视角审视》,《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8—132页。

[8]滕清秀:《“学评教”机制的博弈分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7年第4期,第76—78页。

[9]钟启泉:《有效教学的理念》,《中国教师报》2003年1月1日B04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