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

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也可叫作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在STAD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分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承担对本小组团体成绩高低的责任,即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绩都将决定团体成绩的高低,是一种任务分担、团体计分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小组是STAD主要的特征。随后,学生们依其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来为小组增加积分。STAD的课堂授课让每个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材料上,教师的讲授与小组学习、测验和小组认可均有直接的联系。

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也可叫作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STAD)。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1978年创设的。学习小组成绩分工法是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较为简单、最容易实施的一种方式,但也是十分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STAD所使用的课程内容、标准和评价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它适用于初次接触和尝试合作学习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任务分担、责任分担的有效学习方式。在STAD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分担一定的学习任务,承担对本小组团体成绩高低的责任,即每一个小组成员的成绩都将决定团体成绩的高低,是一种任务分担、团体计分的合作学习方式。

一般来讲,学习成绩分工法的实施主要包括五个要素:课堂授课、小组组建、测验、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到认可。[1]

合作学习课堂上所学习的材料通常先由教师向学生呈现。最常见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师的课堂讲授或直接教学,有时也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当然也包括以多媒体等形式向学生呈现学习材料。STAD课上的讲授与一般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STAD课的讲授必须明确地集中在所学的单元上,这样会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认真听讲,因为这样做有助于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好的成绩,而他们个人的得分将直接影响他们所在小组的得分。

按照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实施合作学习的做法,合作学习小组通常要由4~5名学生组成。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种族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小组的主要功能就是使小组成员为取得好的测验成绩做好准备。在教师讲授完毕以后,学生通常就接着进行小组活动,有时是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时是比较问题的答案,当同伴出现错误时还要帮助他们纠正,等等。

可以说,小组是STAD主要的特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强调,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还要强调小组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它的成员。小组的成员在学业上的相互支持是十分重要的,它使学生们学会彼此关心和尊重,这一点对于改善组内关系、提高学生的自尊和提高混编学生的接受性都是很重要的。

关于合作学习小组的大小与构成可以随活动的不同而有所变动,一般最常用的是4人小组。这种小组的构成是这样的:通常包括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小组在构建的过程中考虑性别、种族和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平衡。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开始时对小组活动感到陌生,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活动方式,那么可以先采用两人小组进行活动,随着活动性质及其复杂程度的逐步提高,再采用3~4人小组。[2]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小组的规模可以依据完成任务的条件而异(组越大,所需条件越高);可以根据组员合作技能状况而异(技能越差,组员应越少);可以根据所占有的时间而有所不同(时间越短,组员应越少);当然还可以根据任务的性质而有所不同。”[3]

在教师授课和小组练习之后,通常两者各占一半的时间,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个人测验。此时与小组活动时的要求有所不同,即不允许学生在测验的过程中再互相帮助了,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独立作业。

运用含有提高分(improvement points)的评分制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即每个学生都必须努力学习,只有当成绩好于以往时,才能得到提高分。在这种评分制度下,只要测验成绩高于过去,那么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为其所在的小组分数做出贡献。教师要为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基础分”(base scores)。这个“基础分”是根据这个学生在类似测验中得分的平均分而定。随后,学生们依其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来为小组增加积分。值得注意的是,“基础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几次测验以后,“基础分”也得随平均得分的情况而有所变化。这样就不会把学生固定在“基础分”上了。

当小组的平均分超过一定标准,小组就应得到认可(recognition)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运用STAD进行教学时,一般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教学活动、小组学习、测验和小组得到认可。[4]整个活动的周期通常为3~5个课时。所谓教学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小组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课堂讲授之后,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工合作、认真讨论、互相交流,以掌握课程资料;测验是对学生课程资料的掌握情况进行的测验;小组得到认可是指在测验之后,对小组成绩进行评价,对那些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和表扬等。运用STAD进行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前后相继、环环相扣的,下面我们就STAD的教学流程做一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STAD的教学策略采用了传统的课堂授课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将发挥其主导作用,充分呈现给学生小组所要学习的课程材料。讲授活动主要包括课程材料的启讲、展开和定向学习。STAD的课堂授课让每个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材料上,教师的讲授与小组学习、测验和小组认可均有直接的联系。根据古德(Good,et.al.,1983)等人的研究和建议,在运用STAD授课时,在不同的环节应注意体现以下精神。

1.准确

在课堂授课的开始,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教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使用生活中的问题、令人感兴趣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变通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要紧扣测验的目标;把重心放在弄清意义而不是记忆上;通过视听手段、操作、事例等,生动地传授概念和技能;通过不断提问以获取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反馈;要解释答案对不对的原因;学生一旦掌握了概念的意义,要迅速进行下一个概念或内容的学习;通过消除不必要的间断时间、提问,迅速推进教学,保持授课的连贯性。

3.精解

在定向学习阶段,要使所有的学生思考问题并准备回答问题;采取随机提问的方式以使所有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在这一环节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学生只需做一两道问题或例题,教师准备一两个答案,然后给学生反馈即可。

在运用STAD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分好小组。小组通常为4~5人的异质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一个班级的缩影,即力求使小组成员在成绩、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

教师讲课后,发给学生作业单和答案单,要求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掌握这些材料。一般情况下,只给每个小组两份作业单和答案单,目的在于使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小组成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材料,并帮助他们的小组同伴也掌握这些内容。

小组是STAD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在实施STAD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小组活动的意义。特别是在小组活动之前,更要让学生了解如下几条小组活动规则:每个学生都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小组成员学会教学内容;只有所有小组成员都掌握了学习材料后才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请教老师之前要先请求小组所有成员的帮助;小组成员可以小声地进行交流。当然,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强调,小组成员必须为小组活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并尽全力帮助小组其他成员。

小组合作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对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材料进行强化,并通过测验来反馈出教师在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备下一次STAD的改进和完善。STAD的测验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课程材料程度的检验,以确定教学和小组学习的效果。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试卷发给学生,确保人手一份,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不再允许学生间的互助活动,小组成员必须独立完成测验,教师要监督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制止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互助,这一点应该在进行STAD之前就告诉学生。这种个人责任激励着学生在小组学习时积极地进行互教活动,相互解释所学的内容,因为只有小组的所有成员都掌握了教师所教的知识或技能,才是小组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至于测验试卷的评定,教师可以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也可由教师单独评阅,但要保证测验分数和小组得分能及时评出,在下一堂课之前计算出来。另外,在测验结束后,各小组内部之间要进行“团体活动”[5],为学生提供反思自己表现的机会,以备下一次更好的表现。

小组得到认可是建立在学生测验分数和小组总体平均分均能提高的基础上的。这一阶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学生个人提高分和小组得分,并授予证书(certificates)或给予其他形式的小组奖励。小组认可主要包括提高分的计算、小组得分的计算和小组成绩的认可。

1.提高分的计算

在STAD中,学生为其所在小组赢得分数的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提高分,即测验分数超过其基础分的程度。小组提高分的计算方法见表4-1。

表4-1 小组提高分的计算

STAD的提高分是由测验的原始分数减去基本分数而得的。在计算提高分之前,教师要首先把学生的测验分数进行统计,关于提高分的计算参见表4-2。

表4-2 测验分数单:提高分的计算示意

从表4-2可以看出,学生的提高分没有负分,只要学生努力了,不论基础分是多少,都可以获得提高分。运用基础分和提高分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使所有学生都能为所在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即强调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而不管他们以往的成绩如何。一般来讲,学生会认为把每个人的成绩与他们自己以往获得的成绩相比起来表示学业上的进步,这是公平的。因为所有的学生是带着不同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进入班级的,他们的认知准备情况是不一样的。

2.小组得分的计算

在得到小组每个成员的提高分之后,就可以根据小组成员的提高分来计算小组的团体分数。计算小组分数时,先统计每个小组成员的提高分,并填写在原先小组总分摘要表中,然后把小组全体成员的提高分相加再除以小组成员数,就可以得到小组的团体分数,不要保留小数。

3.小组成绩的认可

对表现优异的学生小组,可以用三个不同等级的奖励进行认可,依据是小组分数。标准如表4-3所示。

表4-3 小组评分等级

在STAD中,并非所有小组都能得到奖励。合作学习倡导“组间成员竞争,组内成员合作”的评价理念,旨在促进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把竞争与合作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兼顾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小组认可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进步与不足,并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以争取更好的成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以上标准可见,要得到“优秀组”这个称号,大多数小组成员的得分必须都高于他们的基础分;要得到“超级组”这个称号,大多数小组成员的得分必须高于他们的基础分10分以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小组成绩认可中,教师要为达到“优秀组”和“超级组”水平的小组准备某种形式的奖励和认可,教师尽可以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更多更好的认可和奖励形式,不必拘于一格。只要能达到奖励和认可小组成绩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激励即可。

STAD是合作学习中最常见、较为简单却十分有效的一种形式。它在相当广泛的学科领域内得到了应用,从数学到语言艺术再到社会科学,被运用于小学二年级直至大学的各级水平的教育中。它最适合于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目标明确的教学,如数学计算和应用、语言用法和技巧、地理和绘图技能以及科学事实和概念。

STAD所隐含的主要观念是激发学生去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以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学生们想使自己的小组得到小组奖励,那么他们就必须帮助他们的组员学会教师所教的材料。他们必须鼓励他们的组员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使其认为学习是最重要、最有价值和最有趣的,并通过互相帮助使小组成员在测验中获得成功。

运用STAD还可以促使小组里的学生互相合作来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为目前大多数不利于差生学习的竞争性班级模式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技能的依赖性活动以改善班组内的人际关系。

这种教学策略在小组内部给学生以很大的自主性。当他们在实施交流和处理技能或领导技能时,他们就变成了教师和学习者。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这些技能去促进小组学习的成功;每个学生都可以提供或接受其他成员的帮助、反馈、促进和支持;每个学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全班所有人的成功,其他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种积极的相互联系鼓励学生明白,他们的工作需要怎样做才有益于别人,同时他们小组成员的工作需要怎样做才有益于大家。他们不仅对个人的学习负责,同时也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负责。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STAD教学策略最大的特点在于鼓励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最大进步,不管他们以往的成绩如何,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以往所获得的成绩相比,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现教育公平。同时STAD教学策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机会,更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了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平等相处的合作学习环境。它有更为鲜明的人际交往互动、实践体验的现代教育理念特点。

STAD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学习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年级水平,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特点的学校。下面我们运用教学实例来具体说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情况,以加深对STAD教学策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以高中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的具体教学设计为例[6],对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进行分析。

(一)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模式设计

我们采用三乘三分组模式,即每一小组均由9人组成,每排3人,共3排,可以分为3个子组,在合作学习中,首先是个人的独立学习,然后是3个子组内的初步交流,然后是3个子组之间的交流,最后是全班大组之间的交流。

合作学习的讨论模式设计:每节课都会有最重要、最难理解的历史问题,这样的问题让所有的组都研究,然后一起讨论解决。它也有两个亚模式:一是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然后将问题分配给各个组,即“任务分配模式”,或者让各组自己选择,即“自选任务模式”;二是各组研究答案,一组先答,其他组补充、纠错。一般来说,前一种亚模式能更容易、更快捷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比较容易腾出时间让教师讲评,教师在讲评过程中就有时间发挥。

(二)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很难截然将两次工业革命分开,但是,我们的现行教材分开了,并且新的课程标准也是分开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详细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让学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和能力,解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似知识和问题。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等内容。新的课程标准涉及本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电气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教师备课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设计下列问题供学生复习并准备讨论。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2.如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3.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发明创造?出现了哪些新的工业行业?

4.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发明创造?又形成了哪些新的工业行业?

5.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

6.如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问题1、3、5是复习,目的是为了讨论问题2、6,问题4是教材基本知识,可以在教材上找到现成答案,只要联系工业革命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即可。

(四)教学过程

1.第一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组补充,引入新课。

2.第二个问题模拟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分为前提、资本、原料、劳动力、市场、科技、环境七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每个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前提”可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美国的建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等内容中归纳。

“资本”要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这一条件,加上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

“原料”要注意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农牧业的促进作用,以及殖民扩张。

“劳动力”要注意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教育的影响。

“市场”要运用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等方面的知识。

“科技”要注意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环境”也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

各组在组长主持下讨论,记录讨论要点。

分组按照顺序推举代表说出本组答案,其他组补充,教师板书讲评。

3.第三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小组补充。

4.第四个问题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注意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由此归纳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5.第五个问题指定小组回答,其他组补充。

6.第六个问题,按照第五个问题的方式,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国际关系、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六个方面,其中“国际关系”“对中国的影响”赋分“10分”,其余赋分“5分”,每个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生产力”就在课文中寻找。

“生产关系”在“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后面“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一节中寻找。

“上层建筑”可从“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归纳。

“国际关系”注意从整体世界的联系、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之间的关系、列强之间的关系三方面进行归纳,参考“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分析。

“思想文化”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中归纳。

“对中国的影响”必须回忆中国近代史,主要是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共创立和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分工业革命向中国扩展、半殖民地形成及其深化、资本主义制度向中国扩展、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扩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的前三部分比较好完成,后三部分必须花很大工夫,尤其是“国际关系”和“对中国的影响”,主要突出世界市场的形成,辅导主要是在这三个组。

学生先分三个子组交流,然后组长组织全组交流,并记下各子组要点。

各组长按照顺序发言,其他组补充,教师板书答案要点并及时讲评。

7.作业:整理2、4、6三个问题的答案。

在上述案例中,各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前,由于掌握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学生大致了解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但是,条件必须从前面学过的知识中归纳,这就需要复习旧知识,旧知识零散地分散在前面的章节中,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联系的方法来寻找答案要点,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条件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既是复习旧知识,又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可以初步形成综合归纳能力;影响的分析,本节教材只讲了三个方面并且不全面,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浏览后面的章节,搜寻自己需要的答案要点,这实际上是初步预习后面的知识。

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说,关于条件,“前提”学生能够归纳出“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只有一步之遥;“资本”学生归纳出“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积累资本”;“原料”学生说到“农牧业发展”“石油开采”,但没有涉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的初级产品“钢铁”;“劳动力”学生能够归纳出“殖民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工业革命导致国内劳动力更多”,但没有涉及“教育发展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这一重要因素;“科技”能够说出“法拉第证实电磁感应关系”“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丰富的技术”;“市场”能够说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但没有分析国内市场的扩大,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分解国内的自然经济,国内市场持续扩大;“环境”学生不知道如何说,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的国际竞争。关于影响,“生产力”学生运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在课文中找到了“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几个国家同时开始”“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生产关系”学生找到了“垄断组织的形成”,教师补充“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形成”“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缓和”;“上层建筑”学生归纳出“垄断资产阶级干预国家政治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教师补充“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后国家扩展”;“国际关系”学生能够说出“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列强瓜分世界”“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教师补充“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并导致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改变国际经济格局”;“文化”学生能够归纳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学艺术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列宁主义诞生”;“对中国的影响”学生几乎全部忘光了,后来在教师的提示之下,逐步回忆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马克思主义传播”,但不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挂钩。

总体来看,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充分,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各学习小组的回答也相对完整。这种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是比较高级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达到了启发学生的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各学习小组在开展讨论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否则,讨论就可能会流于形式,肤浅而不能解决问题。

[1] Slavin,R.E.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llyn & Bacon, 1990.p.30.

[2] Orlich,D.C.& Kauchak,D.P.Teaching Sirategies:A Guide to Better Instruction .1990.p.263.

[3] Johnson,R.T.& Johnson,D.W.Cooperation in Learning:Ignored but Powerful in Press.1982.pp.6-7.

[4]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32-136.

[5] 黄政杰,林佩璇.合作学习.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63.

[6] 案例选自:http://wenku.baidu.com/browse/downloadrec?doc_id=44a615cf0508763231121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