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马援传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喝酒。吴太子的尸体被送回去埋葬。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儿子被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藩臣的礼节,托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御史大夫晁错多次上书指责吴王的过错,建议削夺吴国的土地,但文帝总是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吴王更加骄横。汉王大怒,仿佛失去了左右手一般。于是汉王就要召韩信来任命他为大将。四月,汉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昭烈。

《二十四史》选粹

题解: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它包括有《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由于《史记》在其他年级段已有选文,本辑不再选取。

后汉书·郭皇后纪

原文:

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

注释:

①理:道理,规律。

②固:本,本来。

大意:

世上的事物有兴衰,人的情感有起伏,自然规律本来就是这样。

点评:

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就不会招来灾祸。

荐读: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链接:

七国之乱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入宫朝见皇上,侍候皇太子喝酒。下棋时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皇太子拿起棋盘砸吴太子,当场砸死。吴太子的尸体被送回去埋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怒道:“天下都是姓刘的,死在长安就埋在长安, 何必送回吴国埋葬!”又把尸体送回长安埋葬。儿子被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藩臣的礼节,托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儿子被杀,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御史大夫晁错多次上书指责吴王的过错,建议削夺吴国的土地,但文帝总是不忍心惩罚吴王,因此吴王更加骄横。到了景帝即位,晁错劝说景帝尽早削夺吴王的土地。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 年),朝廷要削夺吴国两郡的诏书到来,吴王于是起兵反叛,把汉二千石以下的官吏杀了,之后胶西、胶东、川、济南、楚、赵等国也相继反叛。这就是“七国之乱”。

晋书·王戎传

原文:

道边树而多子,必苦李也。

注释:

①子:指植物的籽实。

大意:

路边的树上长有许多果实,必定是苦的李子。

点评: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长期观察思考。

荐读: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链接:

学会观察

薛贤荣

医学院教授在课堂上拿出一小瓶液体,对同学们说:

“请注意,这是病人的尿液。在没有化验设备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怎么做呢?”

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教授。

只见教授伸出一个手指,在尿液里蘸一下,又飞快地将手指送进嘴里。

“啊!”大伙儿惊叫起来。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教授说,“请发表意见!”

一番交头接耳后,有的同学说:

“我看到了老师的敬业精神!为了确诊病情,不惜牺牲健康去尝病人的尿,太伟大了!我深受感动!”

大多数同学都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联系自己的思想做了恰到好处的补充发言。但也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看法:

“看了老师的举动,我觉得恶心 !医生也是人呀,怎么能尝病人的尿呢?”

两种意见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谁也不服谁。后来,大家安静下来,眼巴巴盯着教授的嘴,想听听教授的意见。

“你们都错了!”教授说,“我刚才用中指蘸了尿液,而送进嘴里的却是食指——也就是说,我根本没有去尝病人的尿!可惜的是,你们没有一个人看出来!”

“啊!”又是一阵惊叫。

“惯性思维蒙蔽了你们的眼睛!”教授说,“学会观察,对你们一生至关重要!”

宋书·范泰传

原文:

酒虽会性,亦所以伤生。

注释:

①会性:助兴。

大意:

酒虽然能助兴,但也会伤害身体。

点评: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荐读:

周作人散文《古代的酒》。文章介绍了古代关于酒的一些常识与故事。

链接:

竹林七贤

谯郡人嵇康,文章写得雄壮富丽,喜好谈论《老子》《庄子》,崇尚新奇,好侠仗义。他与陈留人阮籍、阮籍的侄子阮咸、河内人山涛、河南人向秀、琅邪人王戎、沛国人刘伶是至交好友,号称“竹林七贤”。他们都崇尚虚无的道家哲学,轻蔑世俗的礼仪法度,每日纵情饮酒,不问世事。刘伶喜欢喝酒,经常坐一辆小车,带一壶酒,让人扛着锄头跟随着,说:“万一我醉死,就挖个坑把我埋了。”当时士大夫都称赞他的行为,争相效仿,称作放达。

梁书·张充传

原文:

圆行方止,器之异也;金刚水柔,性之别也。善御性者,不违金水之质;善为 器者,不易方圆之用。

注释:

①异:不相同。

②性:性能。

③质:本质。

④为:做。

⑤易:改变。

大意:

圆的容器容易滚动,而方的器物容易停止,这只是器物的不同罢了;金属坚硬水则柔弱,这是由于他们的性能不同。因此那些善于御物的人,能够不违背金水的质地加以利用;而善于制造器皿的人,能不改变方与圆的用途。

点评:

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性能,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荐读:

赵福婷《中国古代和外国名人论人才》。

链接:

萧何惜才追韩信

韩信曾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很赏识他。汉王到南郑时,将领们及士卒都在哼唱家乡的歌曲,想回关东。很多人在半路上逃亡。韩信心里揣度,既然萧何等人已多次把自己推荐给汉王,汉王却不重用自己,不如离去。随即韩信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就去追赶他。有人禀报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仿佛失去了左右手一般。过了一两天,萧何来进见汉王。汉王又愤怒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了。”汉王说:“你所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啊。”汉王又骂着说:“将领中逃走的有几十个,你没有去追,反倒去追韩信,不是真话!”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那可是举国无双的人才。您要是一心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那用不着韩信;您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就没有能共商大计的人了。这全看大王您怎么想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进啊,哪能郁郁不乐长久居住在这里呢!”萧何说:“您的计策既是一定要东进,要是能够信任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您不能信任韩信,他终究还是会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大力推荐他的份上,任命他为将军。”萧何说:“虽然任命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汉王说:“任为大将。”萧何说:“那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韩信来任命他为大将。萧何说:“汉王您向来傲慢,没有礼貌。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叫唤小孩一样,这就是韩信所以要离去的原因。汉王您如果一定要任命他为大将,就选一个好日子,亲自斋戒,设立坛场,备好礼仪,这样才可以。”汉王同意了。将领们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会担任大将。等到宣布大将的时候,竟是韩信,全军都很惊奇。

魏书·世祖纪

原文:

阴阳有往复,四季有代谢。

大意:

阴阳和四季都是循环往复,轮回更替的。

点评:

自然规律不可违背,我们要顺应自然,才能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荐读:

肖榕《杨丽萍:退隐是自然规律》。这是记者采访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之后所写的文章,发表在《福建日报》上。文章借用杨丽萍的话说,年纪大了,必须退出舞台,这是自然规律。

链接:

遗憾

薛贤荣

一只老公鸡生病了,病得很重。鸭和鹅前来探视。

“真遗憾,我从此再也没有力气去唤醒太阳了!”老公鸡说。

“那可怎么办?”鸭和鹅一听都慌了神,“我们不是要永远生活在黑暗中了吗?”

当天夜里,公鸡死了。鸭和鹅决定先给老朋友守灵,第二天去自杀,因为它们不愿意生活在黑暗中。

天亮了,熟悉的鸡啼声没有响起,一轮红日却跃出了地平线。

鸭和鹅在惊诧之后,也明白了,没有鸡啼,太阳也会照样出来的,它们不用自杀了。

这事儿后来被一位哲学家知道了,他说:

“那天幸好是晴天,如果赶上阴雨天,那鸭和鹅就永远错过了认识真理的机会,那才真叫遗憾呢!”

隋书·文帝纪

原文: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注释:

①若:像。

大意:

了解大臣没有像君主那样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没人比得过父亲。

点评:

长期相处,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荐读:

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这是鲁迅先生回忆他的保姆长妈妈的文章,由于长期相处,鲁迅对她有了深入了解,文章写得真实感人。

链接:

刘备托孤诸葛亮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 年),汉主刘备病重,临终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让尚书令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终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如果刘禅还值得辅佐,那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争气,你就取他的位置而代之吧!”诸葛亮流着眼泪对刘备说:“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至死不渝以忠贞之节相报效?”刘备又下诏给太子:“你们兄弟要努力,再努力!不要因为坏事小而放任自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小而轻视不去做!只有贤明和德行,才能够使人折服。你父亲德行浅薄,不足以令你效仿。你将来与丞相一起处理政务,要把他当父亲来对待。”四月,汉主刘备在永安病逝,谥号昭烈。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返回成都,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留下来镇守永安。五月,十七岁的太子刘禅即位,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刘禅都听诸葛亮的意见。

南史·宋本纪

原文:

成败相因,理不常泰

注释:

①理:道理,规律。

②泰:安宁。

大意:

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点评:

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荐读:

《吕氏春秋·察今》。其中有一篇《表水涉澭》的故事,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事先派人去测量了河水,河水不深,若干天后楚军涉水渡河,谁知此时河水已涨了许多,结果楚军被淹死很多人。

链接:

完璧归赵将相和

赵王得到了楚国的宝物和氏璧,秦昭王就派使者来,说要用十五座城池跟赵王换。赵王想,不给,又畏惧于秦国军队的强大;给,又怕被秦王骗。于是,他向蔺相如求教。蔺相如对楚王说:“秦王要用城池与大王交换,大王您若不答应,那么理亏的是我们;我们给他和氏璧,而秦王不给我们城池,那么理亏的是秦王。两相比较,宁可答应。就算得不到城池,也要让秦王理亏。我愿意携和氏璧出使秦国,如果秦王不给城池,我一定想办法把它完整地带回来。”于是赵王派遣蔺相如为使者,带和氏璧到了秦国。秦王见了和氏璧,爱不释手,却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看到秦王并不是诚心要用城池交换,就用计骗秦王,把和氏璧拿了回来,然后派随从揣着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自己则留在秦国等候处置。秦王认为蔺相如是个贤人,不但没有杀他,还对他颇为礼貌,然后送他回到赵国。赵王见蔺相如立下大功,就任命他做上大夫。后来蔺相如晋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满地说:“我作为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原是地位卑贱的人,只以能说善辩而位居我之上,我实在感到羞耻。”便对外宣称:“ 我遇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不愿意和他遇见。每逢上朝,常常称病。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便令自己的车回避。蔺相如的门客下属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门客们都说:“比不上。”蔺相如说:“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我虽然没本事,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还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我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之所以避让,是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头啊!”廉颇听说以后,十分惭愧,便赤裸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来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北史·崔颢传

原文:

天应人和,时会并集。

注释:

①时会:时运。

大意:

顺应天理,和洽人心,时运会一并到来。

点评:

顺应天理民意,建立和谐社会,国家就有好运。

荐读:

《庄子·至乐》中《鲁侯养鸟》的故事。鲁侯喜欢鸟,但他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养不活鸟。

链接:

陈胜吴广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 年)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在蕲县起兵反秦。当时朝廷征发平民们去戍守渔阳,九百人屯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是屯长。陈胜、吴广和征夫们在去往渔阳的路上碰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超过了该到达的期限,按法令误期都应该处死。陈胜、吴广趁着天下人怨怒的时候,便杀死了率领戍卒的将尉,召集戍徒部属们说:“你们都超过了到渔阳的期限,应当斩首。即使不斩首,戍守死去的也将会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众人都服从陈胜、吴广。于是便假称是秦公子扶苏、楚将军项燕的队伍,又建立祭坛进行盟誓,称号为大楚。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就这样发生了。

旧唐书·褚遂良传

原文:

大鱼依巨海,神龙据川泉。

注释:

①依:依托。

②据:居处。

大意:

大鱼依托于大海,神龙依据于山川

点评:

人才的成长依赖于良好的环境。

荐读: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讲述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链接:

孙策据江东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策的父亲孙坚奉命讨伐刘表,在追击刘表的部下黄祖时,被黄祖设下的伏兵射死。当时孙策才十七岁,他把父亲的棺木送回老家曲阿安葬,然后渡过长江,住在江都,结交英雄豪杰,立志要为父亲报仇。袁术最初曾答应任命孙策为九江太守,但不久却另外任用丹阳人陈纪。后来,袁术想攻打徐州,要求庐江太守陆康提供三万斛米,陆康不给。袁术因此大发雷霆,派孙策去进攻陆康,对孙策说:“这回你如果战胜陆康,庐江就归你管了。”孙策进攻陆康,获得胜利。但是袁术又任用自己以前的部下为庐江太守,孙策对他更加失望。有人劝孙策返回故乡,去占领江东。孙策率领一千多名士兵,还有几十匹马,一边前进一边招兵,到达历阳时,已经有五六千人了。当时周瑜的伯父周尚担任丹阳太守,周瑜率军前来迎接孙策,并支援他军费和粮草。孙策喜出望外,说:“我有你的帮助,事情一定能成功!”孙策进攻横江、当利,战无不胜,樊能、张英战败逃走。孙策渡江以后,辗转作战,所向披靡,没有人敢与他正面交锋。百姓听说孙策要来了,全都吓得失魂落魄;地方官员纷纷弃城而逃,躲到深山之中。孙策到了以后,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不敢掳掠百姓家里的东西,小到鸡狗蔬菜,都丝毫不去侵犯。于是百姓万分喜悦,争着用牛肉和美酒去犒劳孙策的军队。攻克刘繇的军队后,孙策进入曲阿,犒赏将士。并通知各县说:“凡是刘繇等人从家乡带来的军人,只要来自首归降的,一概既往不咎。愿意从军的,一户人家出一个人后,免除全家的徭役;不愿意从军的,也不勉强。”不到十天,前来投效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得到士兵二万多人,战马一千多匹,声威震动江东。

旧五代史·后晋宗室列传

原文:

人生而有死,理之常也。

注释:

①常:常规,普通。

大意:

人生一世必有一死,这是最普通的道理。

点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荐读: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链接:

图穷匕现荆轲刺秦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听说燕国使臣荆轲把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送来了,马上召见荆轲。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秦舞阳捧着督亢的地图,一步步地上了秦国朝堂。秦舞阳一见秦国朝堂威严肃穆,不由得害怕起来。秦王左右一见,喝道:“使者为何变色?”荆轲回头一瞧,见秦舞阳的脸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便对秦王说:“他是北方粗人,从来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免不了有点害怕。请大王原谅!”秦王觉着他们可能不怀好意,就对荆轲说:“叫他退下去,你一个人上来吧。”荆轲无奈,只好独自捧着木头匣子献给秦王。秦王打开匣子一看,果然是樊於期的头,便叫荆轲拿过地图来。荆轲回到台阶下面,从秦舞阳的手里接过地图,转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图慢慢地打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指给秦王看。当地图全部打开时,卷在地图里的匕首就露出来了。秦王一见匕首,立刻跳了起来。荆轲连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图,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刺了过去。秦王使劲地向后一转身,那只袖子断了。秦王一下子跳过旁边的屏风,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追着。这时,台阶上面站着的几个文官手无寸铁;台阶下面的武士,照秦国的规矩,没有命令是不准上去的。被荆轲追得那么紧,秦王政只能绕着柱子跑,他身上虽说带着宝剑,可是连拔出来的那点工夫都没有。有两个文官想去拦挡荆轲,全被他踢开了。其中有个侍候秦王的医生,拿起药袋对准荆轲打过去,荆轲手一扬,那个药袋掉在地上。秦王政趁这工夫,用力拔身上佩带的宝剑。可是心又急,宝剑又长,怎么也拔不出来。有个手下嚷着说:“大王把宝剑背到背上,就能拔出来了!”秦王政按他说的话做,一下子就把宝剑拔出来了。秦王宝剑在手,一剑刺中荆轲的右腿。荆轲站立不稳,摔倒在地。他将匕首向秦王掷去,秦王闪过,又向荆轲砍了一剑,荆轲用手一挡,被砍去了三个手指。秦王政一连又砍了好几剑,结束了荆轲的性命。台阶下的秦舞阳,早被武士剁成肉泥。

辽史·耶律孟简传

原文:

禽兽有哀乐之声,蝼蚁有动静之行,在物犹然,况于人乎?

大意:

禽兽有哀乐之声,蝼蚁有动静之行,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是人呢?

点评: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但不能让情绪、情感冲破理性的藩篱。

荐读:

范仲淹《岳阳楼记》。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

链接:

武帝杀妃立太子

刘弗陵长到几岁时,已长得身高体壮,聪明懂事。汉武帝非常喜爱他,并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他年纪太小,母亲也太年轻,所以一直拿不定主意。汉武帝想选择合适的大臣辅佐刘弗陵,察看群臣,只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霍光为人忠诚,可以当此重任。于是,汉武帝让黄门官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接受诸侯朝见的图赐给霍光。几天后,汉武帝借故责备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摘去首饰,叩头谢罪。汉武帝说:“拉出去,打入掖庭狱中!”钩弋夫人回头看着汉武帝向他求饶,汉武帝说:“还不快离开,要不然就将你处死!”后来还是把她给杀了。不久,汉武帝闲居无事,问身边的人说:“外面对处死钩弋夫人一事持什么态度?”被问者回答说:“人们都说将要立她儿子为太子,为什么还要杀他母亲呢?”汉武帝说道:“是啊,这就是你们不能理解的地方了。古往今来,所以会出现乱国之事,都是因为国君年幼而其母青春正盛。女人一人独居,就会骄横不法,荒淫秽乱,为所欲为,而没人能够管制。朕不想再有吕后的事发生!所以不能不先将她除掉。”

汉书·贾谊传

原文: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大意:

从小就养成的品行就像天生的一样,经常去做的事情就像自然会做的一样。

点评:

从小养成好习惯,这对一生很重要。

荐读:

梁实秋散文《养成好习惯》。梁实秋是我国著名作家,作者在文章中谈了好习惯的种种表现以及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链接: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竟然比他用手写得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

原文: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①笃:忠实,保持不变。

大意:

博学广闻又坚持自己的志向,深切了解自己没有明白的事并随时思考自己能做的事,也就已经达到了仁的境界。

点评:

有理想、有知识、有道德,并且肯实干的人,是值得尊敬的人。

荐读:

陶铸散文《松树的风格》。陶铸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曾担任过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作者在文章中以松树作比喻,歌颂了那些有理想、有知识,品德高尚并勇于奉献的人。

链接: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始终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由于家贫,生活十分艰难,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连菜也没有。即使如此,他也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晋书·潘尼传

原文:

人道之始,莫先于孝悌

注释:

①道:道义。

②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大意:

人在道义上首先应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点评:

大中华,礼仪邦,孝文化,源流长。

荐读:

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 “24孝”行动标准》。

链接:

请客

胡祁人

“您好!这里是花园酒店!”电话刚拨通,里面就传来服务员热情的问候。

“您好!我想订个包厢,这个星期五中午的。”他说。

“星期五吗?好的,有,请问几个人?”

“七八位的样子。”他稍微思考了一下,回答道。

“好,那就205包厢,请问先生您贵姓?”

“免贵姓马。”

“好的,星期五中午,205包厢。”

“好的,再见!”

电话打完,他像往常一样,把手机塞进包里,准备出门。

“又要请人吃饭啊?”母亲随口问道。

“嗯,是的。”他一边穿外套,一边回答。

“唉,你呀,现在做起业务来,不是请别人吃饭,就是别人请你吃饭,应酬太多了!”母亲忍不住抱怨起来。

“妈,这也是没办法,吃饭的时候沟通起来容易一些啊!”他微笑道,“好了,我走了。”

说完,他便匆匆地上班去了,只留下父亲和母亲二位老人在家。

“星期五中午,今天才星期二,还有好几天呢,有什么重要客户,这么早就要订餐了?”父亲很纳闷。

“你这老头子怎么不明白,花园酒店生意好得不得了,不早点订就订不到了!”

“哦,是这样啊!”父亲摇摇头,“咳,现在吃一顿饭都要这么早安排,真搞不懂。”

转眼几天过去了,星期五很快就到了。

上午十点不到,家里的电话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妈,你们今天中午别烧饭了,我带你们到饭店去吃。等一会儿我开车去接你们。”说完,他就挂了。

“什么,儿子带我们跟客户一起吃饭?”父亲得知后,很不高兴地说,“我不去!我们都是退休的老人,喜欢轻松、自在一点儿,他带我们去干啥?别扭!”

父亲死活不愿意,催促母亲准备午饭。

“等他来问问他再说吧。不行的话,我们就在家下点面条吃吃算了。”母亲说。

十一点半左右,他来了。

“走啊,爸,妈,我车子在楼下。”

“你招待客户,我们去干啥啊?”母亲说。

“哎呀,快走,去了再说。”他没多说什么,硬把老爸、老妈拉出门。

不一会儿,父亲和母亲来到了花园酒店205包厢。

“爸,妈,你们来了!”

“爷爷奶奶好!”

“姥姥、姥爷,快来呀!”

这是怎么回事?二位老人看到,包厢里根本没有客户,全是家人:儿媳、孙子、女儿、女婿、外孙女。

“哎,你们怎么都来了?儿子,今天你不是请客户吃饭吗?怎么弄一大家人来了?”母亲非常疑惑地问。

他没有说话,指了指摆在餐桌中间的大蛋糕。

“妈,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请您和爸吃饭。哥说,如果提前告诉你们,你们肯定怕浪费,决不会到饭店来吃饭的。呵呵。”女儿解释说。

这时,父亲终于想起来了:“哦,老婆子啊,今天11月2号,是你的生日啊!哈哈!”

哦,对呀!惊喜中的母亲十分开心:“儿子啊,你天天请客吃饭,这么忙,还没忘掉妈的生日啊,真难为你了。看来妈没白生你们,哈哈哈哈!”

包厢里充满了笑声……

宋书·颜廷之传

原文:

甚怒烦。小忍即歇

注释:

①烦:扰乱,打扰。

②性:性情。

③小:稍微。

④歇:消失。

大意:

怒气太大就会扰乱性情,稍微忍一下就会消失。

点评:

愤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不利于解决问题,还有损身体,要注意克制。

荐读:

林则徐自书牌匾《制怒》。林则徐是性情刚烈之人,后来他知道发怒无用,反而给小人制造借口,他在自己的书房中挂一块“制怒”的牌子。

链接:

宰相肚里能撑船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魏书·高祖纪

原文:

虚己以求过,明恕以思咎

注释:

①虚己:虚心。

②求:寻找。

③明:明智。

④咎:过失。

大意:

虚心寻找自己的过失,明智地用宽恕之心反省过来。

点评:

谦虚是美德,宽恕是智慧。

荐读:

胡适回忆性散文《我的母亲》。作者在文章中说:“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链接:

负荆请罪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大夫,后又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传到廉颇耳中,他惭愧极了,就脱掉一只袖子,露出肩膀,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家里请罪。就有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

北齐书·袁律修

原文: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 ,譬之防

注释:

①慎:谨慎,小心。

②畏:惧怕。

③譬:比喻,比如。

④防:堵塞。

⑤川:河流。

大意:

瓜田边李树下,古人路过时很谨慎;话说多了很可怕,因为谨防多言就好像防止河流崩溃一样。

点评:

谨慎、慎言可以避免误会,消除风险,是做人处世的一大法宝。

荐读: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3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祢正平口无遮拦,怒骂曹操,不仅未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招来杀身之祸。

链接:

孔子与冉雍的故事

有一天,有一个六岁的孩子来向孔子求学,他的名字叫冉雍。冉雍是个落落大方、诚恳稳重的孩子,很有大人物的风度。孔子对于他的身世颇为好奇,询问之下才知道:冉雍的家境贫穷,家里也没有田地,父亲什么都不会,只好偷东西过活,父亲常对冉雍说:“长大后最好去学点本领,但可惜,爹没有钱送你去学手艺,唉!”有一天他的父亲打听到孔子在教人读书,即使没有缴钱也没有关系,他兴奋地对冉雍说:“等长大些,就送你去。”可惜过了不久,父亲就被抓去关了起来,家中只剩下冉雍一个人,冉雍记起父亲说过的话,就到孔子门下求学。

孔子的弟子们知道冉雍是小偷的儿子,就看不起他,有意无意之间就怀疑冉雍也会偷人家的东西,孔子看在眼里,默不作声,一直想找机会教育这群弟子。

有一天孔子说要带大家去郊游,弟子们都高兴极了,走呀走的,在不远的地方看到了一头小牛,小牛的毛色纯赤、头角又端正,十分漂亮!

有个弟子说:“我记得老师说过,祭祀山川神祇就是需要这种毛色纯赤且头角端正的牛。”

孔子故意摇摇头,有些惋惜地说:“可惜他的血统不好,不适合用来祭祀。”

“血统有什么关系?又不是需要用他的父母来祭祀。”弟子们说。

“哦!是吗?那人呢?人的血统重要吗?出身卑微、行为不善的人,也可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儿子啊!大家怎可以用父亲的品行来否定他儿子的一切呢?”孔子说。

弟子们一个个低下头来,知道孔子说的是冉雍。

“冉雍小小年纪,气度已经不寻常,我看他是个当领袖的好材料。”孔子说。孔子刻意赞美冉雍,让弟子们了解故意排斥冉雍是不对的,而把冉雍当作是贼更是不对。因为孔子的善解人意及懂得因材施教,让冉雍能被大家接纳,因而更能愉快地学习。

隋书·文帝纪

原文: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注释:

① 立身:立足,安身。

②首:最重要。

大意:

君子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点评:

我们要做德才兼备的人,其中,德摆在第一位。

荐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链接: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却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重要得多。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大意:

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帽,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更替,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点评:

每个人的面前都有许多镜子,经常照一照,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可笑之处。

荐读:

安徒生童话《寓言说这就是你呀》。作者在童话中说:“为了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对方却不让对方感到难堪,古人想出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寓言,寓言里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稀奇古怪的东西,当这些动物做了些聪明事或傻事的时候,就像在人面前举起一面神奇的镜子,人们就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寓言说这就是你呀!这样,谁也不会感到丢了面子。”

链接:

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

忧劳兴国,安逸亡身。康熙深知这个历史的道理。所以康熙一直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康熙八岁时父亲死了,十岁时母亲也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一个孤儿形影相吊,实在是可怜。他祖母负责抚养他。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三种文化,三种品格。康熙的三种血统:他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他又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他的满族师傅给他讲满语,教他写满文,教给他骑射。他的汉族师傅给他讲四书五经。同时,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对朝政讲勤慎,康熙的亲政是从他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的,当时亲政叫“御门听政”。什么叫御门听政呢?就是皇帝亲自主持朝廷会议,议商和决定军国大事。御门听政在乾清门前,参加御门听政的主要是:九卿、六部(礼、吏、户、兵、刑、工)尚书、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大学士还有起居注官。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是早上辰时开始(七点至九点)。每天早上辰时,康熙开始与大臣们讨论奏报,议商一些军国的大事,无论寒暑无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门前,举行最高朝廷会议,这个实在是不容易。以上这是康熙勤政的“勤”。康熙第二个就是“慎”。 康熙这个人在处理军国大事的时候非常谨慎,可以说慎之又慎,不是脑门一热一拍板就这么办了。举一个例子:康熙治河。康熙早年在他宫廷的柱子上写了什么呢?写了三藩、河务及漕运三件大事。康熙亲自派侍卫逆黄河而上一直到黄河源头星宿海往返行程两万里,绘制了黄河全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经过实际踏勘绘制成的黄河图,把黄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且,康熙任用贤能。其中一个叫靳辅。靳辅做河道总督时,每天给康熙上八个奏章,陈述自己对治河的意见。 当时在治河的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治了黄河以后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辅的意见就是把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钱再继续治河;第二,黄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畅,靳辅的意见是把河堤加高,让河水冲沙,泥河冲入海中。于成龙不同意,认为把黄河入海中那里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嘛!靳辅说不行,那样的话会使海水倒灌。于成龙也不赞同靳辅的说法,他认为河堤高的话,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水一泛滥人不就跑到鱼肚子里去了吗?康熙怎么办呢?让他们俩于门前辩论,在自己面前各抒己见,互相驳难。他们都各说各的道理,康熙还是不能决定。便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乡在黄河有关的地方,你们每人都要写一个意见谈谈看法,上奏于康熙,康熙看了各个方面的意见后支持了于成龙的意见,免去了靳辅河道总督的职位。

宋史·王岩叟传

原文:

积累之要,在专与精。

大意:

学习须日积月累,要点在于专心和勤奋。

点评:

知识的掌握和学业的进步,靠的是日积月累,没有专心与勤奋是做不到的。

荐读: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介绍了王冕长期刻苦自学,成为名画家的故事。

链接: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写出了《资治通鉴》。

宋史·文天祥传

原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

①丹心:赤诚的心。

②汗青:史册。

大意:

人终归是要死的,重要的是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青史留名。

点评:

那些为国为民牺牲的人,是中国的脊梁。

荐读:

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链接:

吞烟自尽的丁汝昌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一日,甲午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光绪皇帝在清流党人的怂恿下,情绪激动。数日间,连发电报指责当时任北洋海军提督的丁汝昌,质问为何没有战果,提出要将丁汝昌革职,送交刑部治罪。

而当时清政府所下命令,也是前后矛盾,混乱不堪。既要丁汝昌远行寻找日本舰队决战,又命令必须保护大沽、山海关、旅顺、威海等地万无一失,舰队不得远离。“倘有一舰闯入,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明降谕旨:“海军提督丁汝昌即行革职。”七月二十七日,又有圣旨到,称丁汝昌“狡猾避敌”,对丁汝昌的攻击达到高潮。

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递交《复奏海军统将折》,为丁汝昌辩护。因为对丁汝昌的指责大都属于捕风捉影,根本没有任何证据,光绪皇帝又降旨:“丁汝昌暂免处分。”

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艰难,仍力图振作,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军在山东荣成登陆。三十日,即光绪二十年除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递送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死战到底。当日,他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十五,日军舰艇四十余艘排列在威海南口外,势将冲入,日本陆军也用陆路炮台的火炮向港内猛轰。丁汝昌登“靖远”舰迎战,击伤两艘日本军舰,“靖远”舰也被炮弹击中,他欲与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十七日,丁汝昌获悉陆路援军彻底无望,北洋舰队已被国家抛弃。当晚,丁汝昌服鸦片自杀。

汉书·项籍传

原文:

先发人,后发制于 人。

注释:

①发:开始行动。

②制:制服。

③于:被。

大意: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点评:

抓住战机,主动出击,克敌制胜。

荐读:

《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论战》的故事,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链接:

怀大志项籍起义

项梁是楚将项燕的儿子,曾经杀过人,与兄长的儿子项籍在吴中躲避仇家。吴中的贤士大夫们才能都在项梁之下。项籍年少时学习写字、识字,没学好,便扔开书本不学了;学习击剑,又没有学好。项梁对他发脾气,项籍说:“写字识字,只够用来记名姓罢了!击剑,只能对抗一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对抗万人的本领!”于是项梁便教项籍学兵法,但是项籍略知兵法的大意后,便不肯再学。项籍身长八尺余,力大过人,能扛起大鼎,有出众的才能和器量。会稽郡守殷通听说陈胜起事,想起兵响应陈胜,派项梁和桓楚率领军队。这时,桓楚逃亡在泽中。项梁说:“桓楚逃亡在外,没有人知道他躲藏的地方,只有项籍知道。”项梁于是告诫项籍握着剑留在门外,自己再进入郡府中,与郡守同坐,说:“请允许召项籍来,让他受命去召回桓楚。”郡守说:“可以。”项梁召唤项籍进入府中。一会儿,项梁以目示意项籍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就拔出剑斩了郡守的头。项梁提着郡守的头颅、佩带着郡守的印绶,郡守府内的人大为震惊,开始反抗。项籍所击杀的有几十上百人,府中的人都垂头丧气,只好屈服。接着,项梁召集过去所熟识的豪杰及官吏,晓谕他们之所以起大事的原因。于是出动吴中的军士,又派人到郡属各县征集兵员,征得精兵八千人。项梁任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攻取了会稽郡属各县。项籍这年二十四岁。

后汉书·马援传

原文: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注释:

①边野:边疆。

大意:

好男儿应该死于保卫边疆的沙场,用马革裹尸还葬故乡。

点评:

保家卫国是战士的职责,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辞。

荐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链接:

韩信背水布阵

汉高帝三年( 公元前2 0 4年)十月,韩信、张耳率领军队几万人向东进攻赵国。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听说汉军要来袭击他们,在井陉隘口聚集军队,号称二十万。韩信派人暗中侦察,知道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于是率领军队直下井陉隘,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半夜里传令出发,选出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拿着一面红旗,从小路隐蔽到山上观望赵军。韩信告诫他们说:“赵军看到我军后退,必定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那时候你们迅速突入赵军营垒,拔下赵军的旗帜,竖起我们的红旗。”又命令副将传送干粮。说:“今天打败赵军后再吃饭!”将领们都不相信,假装答应说:“好。”韩信说:“赵军已先占据有利地形构筑营垒,而且他们没有见我军的大将旗鼓,肯定不会攻打我军的先行部队,怕我军到了路狭山险的地方而退回去。”韩信于是派一万人为先锋,出隘口,背靠河水列阵,赵军看见后大笑。凌晨时分,韩信打出大将旗鼓,军队擂着战鼓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迎击他们,大战了很长时间。于是韩信、张耳假装战败丢弃旗鼓,奔向河边的军阵,河边驻军打开营门迎他们进去,接着又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去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经进入水边军营,士兵们都殊死奋战,赵军无法取胜。韩信派出的二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全都跑出营地去夺取战利品时,就迅速冲入赵军营垒,纷纷拔掉赵军旗帜而树起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不能捉到韩信等人,便想要撤回营地,回头一看却见营垒上全是汉军的红旗,因而大惊失色,以为汉军已抓获了赵王的全部将领。于是军队大乱,士兵纷纷逃跑,赵将虽然斩杀了一些奔逃的士兵,但还是禁止不住全军大乱。于是汉军趁乱前后夹攻,大败赵军,斩杀了成安君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

南齐书·齐高帝萧道成本纪

原文:

英睿 当乱而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

注释:

①睿:看得深远。

②移:动摇。

③尽:竭尽。

大意:

英勇睿智的人在混乱面前毫不动摇,忠臣贤士面临危难能够保持节操。

点评: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在困难面前不动摇,在危急关头不叛变。

荐读:

歌剧《江姐》。

链接:

苏武牧羊

苏武是公元前1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后来,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便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但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使节棒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世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梁书·刘勰传

原文:

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注释:

①振:摇动。

②寻根:追究根底。

③澜:波浪。

④索:寻找。

大意:

摇动树叶寻求根底,观察波浪寻找源头。

点评:

我们要善于从现象中找出原因,从假象中发现真相。

荐读:

(英国)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链接:

刘勰亲题象山树

刘勰在南朝为官期间,便常去南京钟山定林寺游玩散心,与住寺僧人谈经论佛。回莒后,有一天来到城西浮来山,一眼看上了那秀美的山景。尤其是绿荫深处的定林寺,依山傍水,十分清雅。寺中一棵大银杏树,高几丈,粗十多尺,刘勰越看越不想离开。当天夜里,刘勰在定林寺留宿,与主持僧慧震法师直谈到东方放亮,越谈越投机。经慧震的一再挽留,刘勰就在定林寺长住下来,取法号慧地,成为寺中年长的新僧。

过了些日子,慧震法师为了考验刘勰的学问,在谈经论佛的闲空里,吩咐徒弟点上一炷香,要大伙在香燃尽之前题诗作文,颂大银杏树。一时,每个人都忙活了起来,翻书的翻书,提笔的提笔,也有的走来踱去念念有词。香烧尽了,各人争着诵读自己的诗文。真了不得,有诗词,有文章,各具千秋。唯独刘勰,只信笔题了三个字——象山树。众僧都愣住了,其中一个名叫慧傲的年轻和尚,伸出食指刮着脸皮,连声嚷着:“说呀,往下说呀!”刘勰面露笑容,一声不答。众僧不知深浅,只见慧震法师合掌端坐,一声:“阿弥陀佛,妙哉,妙哉!”大雄宝殿立即静了下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慧傲不解地问。慧震解释道:“这三个字至少有两解:一是大银杏树立于三山之间,像一座绿色山峰,巍然挺拔,高大雄伟。而象、山、树各有所解:象——指寺内众多佛象精工传神,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山——是赞浮来、佛来、飞来三山之秀美;树——当然是颂置身寺内的参天巨树之举世无双了。三字三层意,一字值千金,山川、寺庙、树木皆入画卷,凝练概括,妙笔生辉。”

听法师一说,众僧也都交口称赞。慧傲更是打心底里佩服,并提议到寺前怪石峪请慧地题字刻石作为永久纪念。众僧一齐说好。刘勰推辞不过,被簇拥到清泉峡对面的怪石峪,选一块陡峭石崖,挥笔题下“象山树”三个遒劲大字,落款“隐仕慧地题”。从那以后,凡到浮来山观看银杏树的,无不前往观赏刘勰的亲笔题字,使这远近闻名的浮来山更加闻名天下了。

旧唐书·陆贽传

原文:

力寡而敌坚,则先其所易。

大意:

兵力少而敌人强大,首先应当攻击容易击破的地方。

点评:

找出并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是取胜的法宝。

荐读:

《孙子兵法·虚实第六》。

链接: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那时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正打得热火朝天。这一次是魏国来攻打赵国,赵国国君就向齐国求援。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威王,于是齐威王就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前去救援。

起初,大将田忌就想着直接带兵前去赵国救援,然而军师孙膑却对田忌说:“现在不可以去赵国,此时的赵国正和魏国打得不可开交、一塌糊涂。双方一定是打红眼了,把全国的精兵强将都调到前线打仗去了,那么在他们的后方都城里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是空城没有军队。我们干脆去袭击魏国的都城,占领他们的军事要道,把他们的后方打垮。这样一来,魏国的军队听到自己的老家被抄,一定会放弃攻打赵国,调转军队来救自己的都城。这时,我们在他们返回的路上发动突袭,就可以既解救了赵国,又打击了魏国,一举两得。”田忌听了,就依照孙膑的计策,袭击了魏国的都城,并在魏军返回的途中,于桂陵大败魏军,从而解救了赵国。

旧唐书·狄仁杰传

原文:

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

大意:

以逸待劳可以使战士力量倍增;以主御客,我方得到便利;坚壁清野,敌侵寇没有什么能得到。

点评:

在对敌作战中,一定要讲究战术技巧。

荐读:

《孙子兵法·军争篇》。

链接:

以逸待劳秦灭楚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万。后来,秦王又启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个个如猛虎下山,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宋史·余端礼传

原文:

敌强者先实后声,以俟其机。

大意:

敌强我弱时表面上与敌人盟好,实际上做好一切备战工作,等待有利战机的到来。

点评:

面对强敌,不可硬拼,等待机会来临,给敌人致命一击。

荐读: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载:“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表示没有野心,等机会来临时,才打出反曹的旗帜。”

链接: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断气前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让勾践假装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夫差不听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勾践饱受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日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让越国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三千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

汉书·宣帝纪

原文:

有功不赏,有罪不诛①,虽唐虞犹②不能以化天下。

注释:

①诛:指杀有罪的人。

②犹:还,尚且。

大意:

有功不奖赏,有罪不惩罚,即使是尧舜这样的明君也不能教化天下。

点评:

依法办事,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社会。

荐读: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马谡违反军令,打了败仗,孔明严格执行军纪,判他死刑。

链接:

齐威王行赏罚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是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悚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后汉书·傅夔传

原文:

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注释:

①兴:开始。

大意:

天下的祸患,不是由外部兴起的,都是开始于内部。

点评:

打铁还得自身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荐读: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滥杀无辜,统治者内部纷争不息,最后使强大的秦帝国走向灭亡。

链接:

玄武门政变背景

李渊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爱好酒色,这些都使得他在当皇帝后无法有更大的作为。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宫女给李渊,又常与李渊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晋阳起兵时,裴寂又送五百宫女给李渊,让他带着行军。李渊称帝后,认为裴寂功劳最大,授其高官厚禄,引为亲信。

原晋阳令刘文静,和李世民一起策动起兵,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刘文静对自己位在裴寂之下,甚感不平,遂与裴寂发生矛盾。公元619年的一天,刘文静酒后口出怨言,裴寂等乘机陷害,说刘文静欲反朝廷,李渊竟听信其言,杀死刘文静。李渊赏罚不明,加深了臣子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李渊统治后期,广纳妃嫔,安于后宫享乐。在有的妃子挑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关系时,李渊没能及早制止,反而听信谗言,致使兄弟之间兵戎相见,发生流血事件。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李渊的思想开始松懈下来,对政治事务不再关心,这直接导致了皇储问题的产生。

李渊想让几个儿子和睦相处,但又在立皇太子的问题上,没有明确的主意,使得几个儿子相争不已。在刘武周大举南下,攻陷太原威胁长安的时候,李渊亲自为儿子李世民送行,还许诺得胜回来后立他为太子。但李世民回来之后,李渊又反悔,听信后妃们的求情,保留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直接导致了兄弟之间的不和,成了激烈的太子之争的导火线。

晋书·王导传

原文: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注释:

①股肱:得力的助手。

大意:

飞龙遨游天空是借助云雨的气势;帝王要振兴国运,必须等待得力的助手。

点评:

振兴国家,必须拥有大量人才。

荐读: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链接:

汉武帝下诏求贤

汉武帝下诏书说:“凡是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马难以驯服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宋书·江夷传

原文:

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注释:

① 为:治理。

②质:真实,诚信。

③文:文采,文饰。

大意:

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人民食物不如给人民诚信。做人首先要讲诚信,然后才可饰之以文采。

点评:

依法治国,以诚待人。

荐读:

《荀子》:“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链接:

商鞅言出必行

商鞅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为了取信于民,商鞅采用了这样的办法。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士在鸣金开路声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有些好奇的人便凑过来看个究竟,结果引来了更多的人,人们都弄不清怎么回事,反而更想把它弄清楚,人越聚越多,跟在马车后面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军士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竖立起来。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给黄金10两。”

众人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

城门楼上,商鞅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转身对旁边的侍从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50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来搬,50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以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中年汉子说:“是条汉子!”拿出50两黄金,在手上掂了掂,说:“拿去!”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第二次变法就这样取得了成功。

陈书·宣帝纪

原文:

善从谏,在上之明规;进贤竭言,为臣之令范。

注释:

①举:推荐。

大意:

任用善士,接受进谏,这是为君的规范;举荐贤人,忠心进言,这是为臣的本职。

点评:

领导人要善于听从不同意见,要讲真话,无私选拔、任用人才。

荐读:

《战国策·齐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

链接:

祁奚举贤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替你的职务?”祁奚回答:“解狐可以。”晋悼公问:“他不是你的仇人吗?” 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接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晋悼公就立解狐为中军尉。后来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以当国尉?”回答说:“祁午可以。” 晋悼公问祁奚:“他不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说:“大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而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

君子认为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勾结。《尚书》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说的就是祁奚这样的人了。推举贤人能不回避仇人,不回避亲戚,可以说是最公平的。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像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魏书·高祖纪上

原文: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

大意:

提意见的人没有过失,听取意见的人要引以为戒。

点评:

对待别人的意见,要持欢迎的态度,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荐读:

《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链接:

孙权劝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又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魏书·废出三帝纪

原文:

理有一准,则民无觊觎;法启二门,则吏多威福

注释:

①准:标准。

②觊觎:希望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

③威福:作威作福。

大意:

一视同仁,百姓就无非分之想;执法不一,官吏就会作威作福。

点评:

依法治国,按章办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荐读:

林喆、刘春、李良、栋姜跃主讲:《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深入学习中央纪委第十八届二次全会精神专题讲座》。

链接:

曹操割发代首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正值庄稼大收之际,有战士不懂爱护,随意踩踏。为安抚民心,曹操下令战士不许践踏庄稼,违者斩。一次,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便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周书·赫连达·李威梁台列传

原文:

兵极武,仁者不为。

注释:

①穷:穷尽。

②武:武力。

③仁:仁爱。

大意:

耗尽武力去攻城夺地,仁爱之人是不这样做的。

点评:

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大趋势。

荐读:

诗《塞下曲》。唐代诗人于濆在这首诗中写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全诗是:“紫塞晓屯兵,黄沙披甲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卫霍待富贵,岂能无乾坤。”

链接:

穷兵黩武天下骚动

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杨坚病逝,杨广继位,为隋炀帝。登上权力顶峰后,杨广的本性便表露无遗。他“善属文”,却不允许别人超过他,薛道衡死后,他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死后,他朗诵其佳句说:“‘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杨广自负才学,认为自己天下第一,他曾经对侍臣说:“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

杨广不喜欢别人给他提意见,他曾经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如此公开说“不喜人谏”,在古代帝王中恐怕找不出几个。臣下对他阿谀奉承,杨广十分受用,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等人“皆以谄庾有宠”。郭衍曾劝杨广每五天听一次朝政,他说:“无效高祖,空自勤苦。”杨广说:“唯有郭衍心与朕同。”

杨坚生性节俭,杨广正好相反。他纵情声色,穷奢极欲,每年都出外巡游,从行有大批士兵、官吏和宫女。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一次巡游,从行者竟达五十万人之多。沿途郡县长要负责修整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品。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他不断征发农民掘长堑,筑西苑,营洛阳,缮离宫,伐木造船,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大的工程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工程也要征发一二十万人。杨广在位期间数次远征高句丽,转运兵甲军粮的数十万民夫往返于道,昼夜不息,“死者相枕,臭秽盈路”。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百姓忍无可忍,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六年之后,在各路起义军的严重打击下,隋王朝土崩瓦解了。

隋书·贺若弼传

原文: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大意:

君主不慎密就会失去臣民,大臣不慎密就会失去性命。

点评:

无论你处于什么位置,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要谨慎行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损失,甚至灾难。

荐读:

《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链接:

王守仁让功避祸

明武宗时,宸濠叛乱,王阳明平定了宸濠之乱,逮捕了宸濠,把他囚禁在浙省,当时正赶上皇帝南巡,驻在留都。中官诱骗王守仁放宸濠回江西,等皇帝亲征时再把他擒获。中官派了两个宦官到浙省传达他的命令,王守仁指责中官的这一行为,却收下了他的命令。后因中官害怕,这件事就作罢了。

江彬等人妒忌王守仁的功劳,散布流言,说王守仁开始时与宸濠同谋,听说朝廷的大军出征后,才把宸濠逮捕以开脱自己。他们想把王守仁也逮捕起来,功劳归自己。王守仁与张永商量说,如果顺应皇帝的意旨,也许可能挽回局面,假如不听朝廷的旨意,而反抗他们,白白引起那些小人的怨怒。于是就把宸濠交给了张永,再上表告捷,把捉宸濠的功劳归于总督军门,要求皇上不要到江西去,王守仁自己也称病在净慈寺养病。

张永回到京城,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忠诚,以及他让功避祸的做法。皇帝悟清了是非,于是制止了对王守仁的指控。

隋书·酷吏传

原文:

仁义礼制,政之本也;法令刑罚,政之末也。

大意:

仁义礼制是政事的根本;法令刑罚是为政的末节。

点评:

既要弘扬法律精神,又要体现人性化原则。

荐读: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故事说,人们劳动之余常聚集在乡校议论政事,有人主张毁掉乡校,子产不同意。

链接:

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南史·李延寿传

原文:

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贱尺璧。

大意:

怀有宏图大志者觉得夺取天下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珍惜时间者认为一寸光阴的价值超过一尺长的玉璧。

点评:

胸怀大志者,必珍惜光阴。

荐读:

《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

链接:

珍惜时间

鲁迅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空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还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还不心里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书房墙上还挂着一张其最崇敬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用这朝夕相处的对联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紧时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旧唐书·魏徵传

原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注释:

① 根本:植物的根。

②浚:深挖河道,使水疏通。

大意:

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必定要使树根牢固;要想使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挖深它的源头;要想使国家政局安定,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

点评:

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作为一个人来说,美好的品德就是根本,就是健康发展的源头。

荐读:

2001年9月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链接:

燕昭王从善如流

公元前318 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乘机攻打燕国,杀死了燕王哙。不久,燕昭王即位。为了收复失地,他亲自登门向燕国贤者郭隗请教,寻求贤能人才的计策。

郭隗说:“成帝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老师看待;成王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朋友看待;成霸业的国君,把贤人作为大臣看待;而连国家也保不住的国君,则把贤人作为奴隶看待。大王如果虚心听取贤人的教导,恭恭敬敬地拜他为师,那么,天下的贤人就会归附到燕国来。”

燕昭王说:“我倒真想向所有的贤人学习,只是不知道先召见谁最合适?”郭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想用千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但三年过去了也没有买到。

有个大臣对国王说:“让我来为大王效劳吧!”

过了三个月,那个大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可已经死了,就花了五百两黄金,把马骨买了回来。

国王大怒道:“谁让你用重金去买马骨的!”

大臣说:“一匹千里马的骨头尚且花了五百两黄金,更何况活的千里马呢?天下的人必然认为大王是诚心买千里马的,肯定会把千里马送上门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得到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又说:“现在大王如果真想寻求贤人做老师,那就请从我开始吧!连我郭隗都能受到重用,何况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他们一定会从千里之外赶来的。”

燕昭王觉得很有道理,就为郭隗修建了宫室,并把他作为老师看待。这件事传开以后,很多贤能的人从各国前来投奔从善如流的燕昭王。燕国依靠了这些人才,最后终于打败了齐国。

旧唐书·马周传

原文: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在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

大意:

自古以来,国家兴亡不在于积蓄了多少财富,而在于百姓的生活是苦还是乐。

点评:

中国共产党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

荐读: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链接:

舍本逐末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以礼拜见之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那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

“好。”齐王使者答。

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

“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敬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若回问的话,也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

赵威后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

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

“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

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自己是空手而归。他觉得,赵威后的那有关“舍本逐末”的几句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

原文:

卑躬 侍士,屈己求贤。

注释:

①躬:亲身,亲自。

②求:选择,选取。

大意:

降低自己的身份对待读书人,委屈自己选择有才能的人。

点评: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我国有优良的传统。

荐读:

汉代刘向《新序》一书中记载的《齐桓公登门访士》的故事。齐桓公听说有个平民是人才,就三番五次去拜访他,请他帮助治理国家。这件事传开后,受到各国君主的赞扬。

链接: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想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原文: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 可以亡身。

注释:

①豫:安逸。

大意:

忧虑辛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娱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点评:

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荐读: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胡适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这篇文章是他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贪图安逸、处世不认真的人。

链接:

忧国忧民的许穆夫人

许穆夫人,姬姓,排行季,称季姬,卫宣姜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卫戴公、卫文公的妹妹,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又称许穆夫人。许穆夫人嫁到许国之后,身在许国,心里却放不下父母之邦。每当夜幕降临,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里总想着:“强敌对祖国虎视眈眈,而兄长却无心政事,祖国是否安然?” 那时的卫国国君卫懿公是个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的昏君。他特别喜欢养鹤,在宫苑中供养了成群的白鹤,还荒唐地把鹤封为“将军”,而且还向百姓额外征收“鹤捐”,搞得民怨沸腾,国势衰微。北方狄族看到卫国岌岌可危,便于公元前660年发动了对卫国的入侵。卫懿公征调民众抵抗,百姓不愿为他效命,将士不肯为他出征,致使狄兵入侵时如入无人之境,卫国很快就灭亡了。卫懿公死于乱军之中,国民遭到大批杀戮,都城被洗劫一空。自此,许穆夫人的忧患成真。

许穆夫人听闻卫国国破君亡的噩耗,悲痛欲绝,恨不能插翅飞回卫国,跃马疆场抗敌复国,报仇雪耻。经过反复考虑,许穆夫人决定不顾许国君臣的反对带领当初随自己嫁到许国的几位姬姓姑娘、姐妹,亲自赶赴漕邑,与逃到那里的卫国宫室和刚被拥立的戴公相见。许穆夫人抵达后,首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不久,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不久,卫戴公病死,卫国国人从齐国迎回公子燬,即卫文公。卫文公采纳了许穆夫人的建议,决定向近邻大国(齐国)求援。齐桓公接到使者带来的许穆夫人所修的求援书,并为其内容(《载驰》)所感,当即派自己的儿子无亏率兵三千、战车三百前往卫国驻防,又派人给卫国国君送去了马、牛、羊等牲畜,也送去了棉、帛等大量物资,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几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使卫国的历史又多写了四百多年。

元史·刘秉忠传

原文:

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绳墨

注释:

①大匠:技艺高超的木匠。

②规:画圆形的工具。

③矩:画方形的工具。

④绳墨:木匠用的墨线。

大意:

明智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技艺高超的木匠使用木材那样,根据木材的粗细长短,用墨线画圆形或方形来取材。

点评:

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人才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

荐读:

《明史·刘基传》。刘基学问渊博、足智多谋,朱元璋提拔任用他,统一了天下。有人赞扬他说:“诸葛亮三分天下,刘伯温一统江山。”

链接:

唐太宗任人为用

唐太宗登基后,唐朝内因开国不久,整个朝廷的结构都在建设与调整之中。

房玄龄处理国事总是孜孜不倦,知道了就没有不办的,于是太宗任用房玄龄为中书令。中书令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军令、政令,阐明帝事,调和天人,入宫禀告皇帝、出宫侍奉皇帝、管理万邦、处理百事,辅佐天子而执大政,这正适合房玄龄“孜孜不倦”的特性。

魏徵常把谏诤之事放在心中,耻于国君赶不上尧舜,于是唐太宗任用魏徵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其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是听还是不听,像魏徵这样敢于直谏的人任谏议大夫是再合适不过了。

李靖文才武略兼备,出去能带兵,入朝能为相,太宗就任用李靖为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刑部尚书的职责是:掌管全国刑法和徒隶、勾覆、关禁的政令,这些都正适合李靖才能的发挥。

房玄龄、魏徵、李靖共同主持朝政,取长补短,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起大唐的上层组织。除此之外,唐太宗还把房玄龄和杜如晦合理地搭配起来。李世民在房玄龄研究安邦安国时,发现房玄龄能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办法来。但是,房玄龄却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不善于整理。他的许多精辟见解,很难决定颁布哪一条。而杜如晦,虽不善于想事,但却善于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做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什么事经他一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摆到唐太宗面前。于是,唐太宗就重用了他二人,把他们俩搭配起来,密切合作,组成合力,辅佐自己,从而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玄龄)谋杜(如晦)断”的人才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