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区胜地传佳话

边区胜地传佳话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白求恩驻扎在蛟潭庄时的医院旧址,现在为蛟潭庄支部所在地。在蛟潭庄,有一段关于白求恩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当沙飞提出,希望留在115师工作,聂荣臻满口答应。聂荣臻对此次照片展取得的意外效果十分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系马槐下,是谁在此建立晋察冀分区司令部?外国医生,与战地记者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原生态民歌,为何受到毛泽东的青睐?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踏进中原,平山人民依托高山深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了晋察冀边区最活跃、最坚强的根据地,赢得了“抗日模范县”的光荣称号。平山县蛟潭庄就是当时晋察冀边区的驻扎地,聂荣臻、彭真、白求恩等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

这个位于一个狭长山沟尽头,因有一片传说中蛟龙出没的深潭而得名的蛟潭庄地处石家庄平山县西北部深山区,东南距县城100公里,北距驼梁40公里。千百年来,相传这里就是龙潭福地,是神龙行云布雨的栖身之处。并且这里林业、矿产资源丰富,林木以油松、刺槐为主,大理石、花岗岩的存贮量很高。

⊙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系马槐下的司令部


蛟潭庄的主街上有好几棵老槐树,村民们称之为“系马槐”,在槐树不远处,还有一个拴马石。是谁曾经在这里拴过马?这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1938年9月,聂荣臻率领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由五台、阜平转移至蛟潭庄。聂荣臻、彭真等领导人及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就驻扎在蛟潭庄。当年,聂荣臻每天从外面回来,就会把战马拴在古槐树上,古槐树枝繁叶茂,树上还钉着拴马用的大铁环。

1938年12月,在彭真的主持下,晋察冀边区党委和晋察冀军区在蛟潭庄召开联席会议,聂荣臻、关向应、萧克等晋察冀边区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根据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部署冀热察地区的工作,扩大敌后根据地。

1939年1月,晋察冀分局改称中共北方分局,彭真任书记。就是在这里,晋察冀边区收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发来的慰问电,称“由于边区全党全军的努力,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这不仅在坚持华北抗战中已经和将要发挥其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 彭真故居

蛟潭庄来了一位外国人


1938年10月29日,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来到了晋察冀边区,来到了蛟潭庄,来到了抗战前线

白求恩来到蛟潭庄后,就积极投身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他一天至少做两三个手术,为伤员包扎、上药更是无数。闲暇的时间,他还给战地上的医生、护士讲课。他提出要在战士负伤二十四小时内进行救护,这样才会尽最大可能控制伤员的伤情。战士们总说:“假如我们生了病,我们愿意把自己的身体,交给这个人。假如我们正遭受着某种威胁和侵犯,我们也愿意向这个人靠拢,他是一个能从病人的痛苦中,找到自己的痛苦,从患者的死亡中,体验到自责和羞愧的人。”

白求恩驻扎在蛟潭庄时的医院旧址,现在为蛟潭庄支部所在地。由于当时战场流动性大,而且又缺乏人力物力。所以一般战地医院都是借用老乡的家,伤员们睡的是大通铺。但白求恩认为,医院就要有医院的样子,要有正规的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换药室等。就此问题,白求恩曾与聂荣臻有过多次争论。聂荣臻看到固执的白求恩为了工作着急的样子,就想了个折中的办法,选了这处相对宽敞的院子作为战地医院。

白求恩在工作上事事严苛,但是在生活中,对老百姓非常和蔼。在蛟潭庄,有一段关于白求恩和一个小女孩的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当时村上有个七岁的小姑娘叫王兰鱼,她家境贫穷,衣衫褴褛,从小给人家做童养媳。她家离白求恩的住处很近,经常跑到白求恩那儿去玩耍,看他给伤病员做手术。翻译老董告诉白求恩,王兰鱼是“童养媳”,白求恩对小兰鱼很是同情,于是经常让她跟自己一起吃饭,还亲自给她洗脸、梳头。他见小兰鱼的衣服破烂不堪,就把自己的衣服改成了八件内外衣,送给小兰鱼。白求恩关心贫穷小姑娘的事,很快就传遍了全村。至今在村民中还流传着“王兰鱼是白求恩大夫的干闺女”的说法。

⊙ 白求恩所在医院旧址

⊙ 白求恩与妻子自画像

宋庆龄在《白求恩传》的序言中这样写,“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还有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人面前的重要任务。诺尔曼·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英雄”。吕正操评价白求恩说,“他是人类解放史上最勇敢的战士”。

白求恩除了医术高超,对艺术也颇有研究,尤其是画画。

白求恩在加拿大的画室,原本是青年白求恩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改写了他的一生,使他走出了画室,走向了战场。虽然,此后白求恩的主要工作是救助伤员,但是,白求恩还是对画画、建筑乃至摄影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驻扎在边区的战地记者沙飞,也就成了他的好朋友。


著名摄影师的“街头新闻照片展”


沙飞,著名的战地记者。他是我国人民军队的第一位专职新闻摄影记者。

“平型关大捷”后不久,二十五岁的沙飞作为太原救亡新闻机构、全民通讯社的摄影记者赴平型关采访,见到了时任115师政委的聂荣臻。当沙飞提出,希望留在115师工作,聂荣臻满口答应。在聂荣臻的特批下,沙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中有史以来的第一名战地摄影记者。

沙飞加入八路军后,随部队挺进敌后,接连拍出了《塞上风云》、《沙原铁骑》、《收复紫荆关》等大量战地摄影作品,并为晋察冀军区培养了很多摄影人才。

沙飞第一次见到白求恩,是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当时白求恩骑一匹枣红马,足蹬皮靴,戴一副金丝边眼镜,身后驮着药品和器材箱的马队风尘仆仆地赶过来。沙飞惊喜地发现这位洋大夫竟然也爱好摄影,并从加拿大带来了一台新型的有柯达镜头的莱丁娜相机。白求恩也很喜欢沙飞的照片,希望从沙飞那里学到更多摄影和照片冲洗技术,就这样沙飞与白求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交往中拍摄了大量照片。

1939年2月,沙飞在蛟潭庄这个偏远的小村镇举办了一个街头新闻照片展,这在当地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也是整个华北敌后第一次街头照片展。当时,根据地的民众都把这当成了庙会,很多老百姓包括八路军战士,还是第一次看到摄影照片。展览上的很多照片,都是沙飞用120相机拍的,这些照片的内容从八路军的抗战功绩到边区老百姓的生活应有尽有,很多八路军战士第一次在照片上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聂荣臻对此次照片展取得的意外效果十分满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沙飞说,照片形象鲜明,真实生动,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工具,要是能放大,群众看得更清楚,那就更好了。他还规定,今后军区的重要活动,都要通知摄影记者参加。

白求恩也来看照片展。当时,白求恩在晋察冀创建的模范医院,已被日军炸毁,而沙飞的照片却完整保留了医院的资料,白求恩很是高兴。

蛟潭庄街头照片展,是沙飞加入八路军后举办的第一次摄影展,这次影展的巨大成功让沙飞十分兴奋,这也更加激发了他拍摄战争图片的信心和决心。

不久,白求恩到了唐县。在一次手术中,白求恩不小心割破了手指,患上败血病,于1939年11月12日逝世。

⊙ 沙飞

⊙ 白求恩赠给沙飞的照相机

白求恩去世后,沙飞闻讯星夜纵马来告别,用镜头留下了这位国际战士不朽的遗容。沙飞在极度悲伤中,还得知了白求恩的遗嘱,其中有一条就是“照相机给沙飞”。沙飞十分珍惜这台照相机,一直到去世都留在身边。

蛟潭庄影展使军中的士气大增,同时也让蛟潭庄的百姓们第一次接触到了“艺术作品”。

正是因为聂荣臻、彭真等革命家领导的晋察冀边区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白求恩和沙飞这些不顾生命危险奔赴前线尽自己努力为和平做贡献的人们,平山县成了抗日模范县,晋察冀边区成了中国革命最可靠的根据地,为后来党中央、中央军委进驻西柏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生态”的“闫三妮民歌”


蛟潭庄不仅有峥嵘的革命历史,还有一种“艺术形式”——“闫三妮民歌”可谓是家喻户晓。

“闫三妮民歌”的创立者是平山县的民间艺术家闫三妮。她从小受到当地老一代民歌手的熏陶,经常和同伴们边劳动边歌唱。她以清脆的歌喉,高亢嘹亮的歌声著称。她的歌唱被称为“闫三妮民歌”,而这种歌唱的特点就是“原生态”。

歌声就是武器,歌声就是心声。在旧社会,闫三妮演唱的《哭五更》、《走西口》、《寡妇难》等民歌,控诉了万恶的封建制度,诉说着人间的不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她演唱《七七事变歌》、《骂老蒋》等革命歌曲,讴歌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精神。而歌曲《哥走那个山梁妹走沟》和《半斤莜面推窝窝》又表达了她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和赞美。

新中国成立后,她以嘹亮的歌声歌唱党,歌唱人民的幸福生活,《十对花》、《花椒树》、《丰收的歌儿唱起来》、《四季勤劳幸福来》等就是这一时期她演唱的主要歌曲。这“原生态”的歌声,在半个世纪前,就传遍了山区的千家万户,甚至传到了毛泽东的耳中。

在1964年举办的全国民歌演唱会上,闫三妮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面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她怀着激动的心情即兴演唱:“北京城就是好,不是毛泽东我来不了,共产党就是行,没有党中国人民不会有天明。”汇报演唱后,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地接见了她。会后,她被天津音乐学院邀请去进行演唱。同年,河北省文化局在保定组织了闫三妮民歌演唱会。许多音乐工作者如施光南、乔伦、王杰等曾向她学习和记录演唱的民歌,许多报刊、电台报道了她的事迹和她的歌。

2012年2月,“闫三妮民歌”被列为石家庄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蛟潭庄,逢年过节村里的妇女们就会组织表演队,演唱“闫三妮民歌”。将这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推广并流传下去。

那古朴的村庄旧貌,古老的国槐和沙飞摄影机镜头中的古庙,记录了中国革命历史转折时期一个伟大民族的希望。晋察冀边区政府,更是党中央进驻西柏坡的根基和奠基石。在河北省委建设大西柏坡,做大红色旅游的战略规划中,蛟潭庄的晋察冀边区政府驻地,已经成为一张红色名片。聂荣臻、彭真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都成了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世世代代淳朴的蛟潭庄人,珍视这段珍贵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正在大力发展农业、林业种植,发展多种经营,勤劳致富。他们坚信,依靠自己的双手,龙潭福地的蛟潭庄村一定会越来越好。

这正是:

龙潭福地蛟潭庄,边区政府谱华章。

战地医院今犹在,民歌嘹亮颂太行。

⊙ 闫三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