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边区军民展红旗

边区军民展红旗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边区军民展红旗2006年9月8日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盐池解放70周年的喜庆日子,盐池16万各族群众迎来了一场盛大、隆重的庆祝活动。自此,盐池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中心、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就在边区的经济处在极端困难中时,盐池人民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据统计,该厂输往边区的毛呢制品达12万余件,为解决边区军干人员的衣着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盐池解放区共捐献粮食8900石,马料2350石,投入劳力10790个。
边区军民展红旗_话说宁夏

边区军民展红旗

2006年9月8日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盐池解放70周年的喜庆日子,盐池16万各族群众迎来了一场盛大、隆重的庆祝活动。在新落成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上,有来自区、市、县的各界领导及八方宾客,在人海欢乐的广场上,有许多以前曾在盐池工作和战斗过的老红军、老八路,从外地赶回来,他们虽然都已是满头银发,但荡漾在他们脸上的灿烂笑容冲淡了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1936年5月,党中央为打破蒋介石的封锁,扩大和巩固陕甘革命根据地,争取东北军、十七路军,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决定向西发展。5月18日,彭德怀任司令员率领1.5万余人组成的西征野战军开始西征。红军在攻克靖边定边城后,于6月21日解放了盐池,陕甘革命根据地从此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自此,盐池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中心、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

毛泽东主席站在战略的高度指出:“要立足,就运盐。”盐池的三宝:咸盐、皮毛、甜甘草,从1936年到1949年近13年的时间里,为边区军民的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1937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部发出“大家到盐池驮盐去”的通知后,人们纷纷组织运输队到盐池来驮盐。当时,延安到盐池的距离是330公里,要想把这些货物源源不断地输往边区和汉中地区,交通工具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但是,这些困难难不倒边区军民运盐的高涨热情,他们用小毛驴驮、用板车运,甚至还用牛驮盐。1940年秋,我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独立第四支队千余名官兵,在支队长苏鳌、政委龙炳初的带领下,奉命到盐池县城东16公里的盐场堡打盐,开展生产自救。为了不给地方群众增加负担,第四支队的官兵挥起镢头,在靠近盐场堡的明代长城遗址上掏挖了100多孔简陋的窑洞用来住宿和生活。战士们一边平整盐坑、筑坝畦,一边向当地盐民请教打盐技术。当时打盐的条件很艰苦,战士们的双腿有时会被盐池里锋利的盐碴子划破,皮肤经盐水一蚀钻心地痛。打盐用的捞耙不够用就用脸盆、子弹箱子扛,就是这样,战士们仍喜笑颜开,打出的食盐像小雪山似的堆在两旁。据统计,从1939年到1943年这5年的时间里,从盐池运往边区及各地的食盐达11.77万吨。

1942年,由于蒋介石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整个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处在极端的困难之中,党中央、毛主席及时发出了“发展生产,自给自足”的号召,在整个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自救热潮。

为了发展边区经济,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同志由定边骑马来到盐池。毛泽民到三边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搞统一战线,做商人的工作,用三边的土特产(皮毛、咸盐、甘草)从外地换回苏区军民急需的物资。毛部长来到盐池后,首先建立起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城市消费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群众自己入股,价格合理,买卖公平,不仅能供应油、盐、酱、醋、火柴、毛巾、布匹、锄头等群众必需品和生产工具,还收购群众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人民群众能安居乐业,深得百姓的好评。

就在边区的经济处在极端困难中时,盐池人民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他的第一任厂长靳体元是位晋商,当他了解到,党中央为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大力发展边区贸易的经济政策后,积极经营商业,协助政府发展贸易,并于1942年办起了以毛纺为主的元华工厂。元华工厂主要生产毛毯、毛毡、毛口袋、二毛皮衣、衣胎、被胎、毡帽、毡鞋等产品。陕北的冬天天寒地冻,当时的干部、战士又多在室外工作战斗,没有这些东西就无法过冬,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头上戴的是元华工厂做的毡帽,身上穿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衣和皮袄,晚上则盖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被胎……据统计,该厂输往边区的毛呢制品达12万余件,为解决边区军干人员的衣着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靳体元也因此作为边区16名劳动英雄之一,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从盐池解放到1948年,党中央为了贯彻党的民主政策,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巩固和扩大红色政权,先后在盐池成立了“中共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宁夏第一个回民自治乡”“金(积)灵(武)工委”等机构,负责宁夏和内蒙古方面的统战工作。

1947年3月,由于蒋介石、马鸿逵向陕甘宁边区的疯狂进攻,盐池县城失守,同年7月,我军收复县城,8月,又因我主力向东转移,县城第二次失守。李原畔一带虽然地处深山,却是1947年12月到1949年8月中共宁夏工委,盐池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所在地,是盐池红色政权的接续,孙璞、郭文举、冯茂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他们指挥老区人民战斗与生产,为保卫红色政权,迎得宁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1949年,在解放宁夏的过程中,盐池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热潮。盐池解放区共捐献粮食8900石,马料2350石,投入劳力10790个。在当时,既无大麻,又缺棉线的情况下,做一双军鞋实在不容易,但是,妇女同志们谁都不甘落后,不肯推辞,总是要把对子弟兵的热爱纳进千针万线中,她们共为战士做军鞋6000余双。

在踊跃支前的热潮中,边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呈现出了朝气蓬勃的景象。诗人李季,初来三边,就被这里独特的塞外风光所吸引。广袤无垠的沙塬,满坡遍野的牛羊,成群结队驮盐的脚户;一道道蜿蜒起伏的沙丘,一串串行进在沙塬上的驼队,一丛丛茂密的沙柳……三边沙塬的美景引起了李季无限的遐想……

1945年的寒冬,李季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在一盏豆大的麻油灯下,苦熬了20多个夜晚,一篇信天游形式的长达740多行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诞生了。经过修改,一经在《三边报》上发表,便得到边区干部和群众的喜爱。

1949年8月6日,游击队配合三边独一师一举收复盐池失地,迎来了盐池历史上的第二次解放。从此,盐池人民脱离了马匪多年来的残酷压迫,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姚晓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