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身与心的相互影响

身与心的相互影响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应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要动员起身体各个部分的能量,这就是心理学概念上的“应激”。“应激”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肾上腺素的释放、肝脏释放出额外的糖元、血液循环的促进与心率的提高,此时能量直接输送到大脑与肌肉,使身体增加能量以应付应激事件。

身与心的相互影响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生理上的能量可转化为心理上的能量。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内在保证,心理上的障碍可能转化为生理上的疾病,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甚至战胜生理上的疾病。以一些中晚期的癌症患者为例,他们身体的病变必然影响到主体的心理活动,使主体对自己的病变产生一定的感知和思维,引起一定的情绪变化,这是身对心的作用。一些患者一旦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会激起强烈的恐惧情绪,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加速癌症恶化,很快导致死亡;另一些人却镇静自如,为完成事业积极地争取活下去,从而能保持乐观、坚定的信心,积极地接受治疗,其中有的就控制或根治了癌症,这是心理对生理的调节。这表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一、心理状况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一,心理因素可以致病。成语“杯弓蛇影”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晋代有一个人在乐广公那里喝酒时,墙上所悬雕弓正好映影于杯中,他误以为是赤练蛇,并自信已中毒。回家后,果然得病,一日重似一日,服药不见功效,幸好乐广公前来探病,指出误会,病乃霍然而愈。这个故事揭示了心理因素致病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那么心理因素是如何致病的呢?我国古代医学思想中有所研究,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医学、心理卫生学的不断发展,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就更显清晰了。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就会对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明显的影响,进而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一系列的变化。例如,当人的情绪紧张时,心跳的次数增加,血压升高,皮肤表温增加,呼吸也急促起来;当人生气时,食欲下降,胃酸分泌过多;人在忧愁沮丧时,十二指肠——结肠反射便受到抑制,容易发生便秘。如若情绪反应为时短暂,则生理变化也会迅即恢复常态,通常不会造成器官的损伤,也不会有碍健康。但如若长期陷入情绪波动中,会使某些器官或组织长期陷入“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引起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紊乱并受到损害。正如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说:“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img2

可见,心理因素致病是通过情绪活动这一中间媒介实现的,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刺激及发生的变故,是造成情绪波动的主要原因。为应付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件,要动员起身体各个部分的能量,这就是心理学概念上的“应激”。“应激”导致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肾上腺素的释放、肝脏释放出额外的糖元、血液循环的促进与心率的提高,此时能量直接输送到大脑与肌肉,使身体增加能量以应付应激事件。应激使人实行防御动员,有利于人集中精力处理紧急事件,但如果应激持续较长时间,会使身体逐渐衰弱,到最后身体能量储存耗尽,个体不能适应或抵抗应激,就非常容易感染或患应激性的疾病,特别是关节炎或风湿病。

不良的心理反应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常见“心理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更年期综合症、荨麻疹、紧张性头痛等。由此可见,注重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是保持健康的一大要素。

第二,心理因素也可以治病。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所谓“心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所谓“心药”,也就是指心理学的治疗方法。

首先,言语可以治病,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酷暑寒。”医生亲切的语调、和蔼的表情、果断的言辞、中肯的规劝,都能对患者产生莫大的安慰和良性影响。而且,心理疗法中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结构性晤谈法”等也可通过谈话暴露生理疾病的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其次,暗示可以治病。例如,有些病人很神经质,无端感到某个地方疼痛,可给他服一粒营养药丸并告知是止痛剂,也许可治愈其疼痛;也有的因为心理原因失眠,可给他服维他命药片并告知是安眠药,从而通过病人的自我暗示治疗失眠。暗示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也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通过暗示诱导病人的思想活动,使其不加批判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再次,情绪状态的改善可以治病。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例如,小桥流水声可使人平静,音乐中的行板、柔板可使人安宁并感觉到生机。有实验证明,高血压患者听一支小提琴协奏曲可降压20到30毫米汞柱。通过诸如此类的音乐疗法、自然疗法、色彩疗法等有效地作用于人的情绪状态,有利于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有裨益。

最后,改善人格特征也可以治病。因为许多心身疾病与人的人格特征有关,如心脏病与A型性格、风湿病与压抑性格、哮喘病与依赖性格都大有关系。从心理学角度上,有意识地改变那些不良的人格特征,可有效地缓解病症,达到治病的目的。例如,A型性格的人如能加强修养,善于克制,放慢节奏,多做放松训练,可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病机率。此外,发掘无意识的经验,提高抗应激能力也都能对疾病产生一定的疗效。

二、身体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根据已有的研究,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或异常情况会明显地引起行为或心理方面的症状。

首先,大脑的急性或慢性病症对人行为和心理健康破坏最大。这些患者神智不清,对于时间、空间的定向能力大为减退;他们的记忆力急速衰退,对新近发生的事忘记更多;他们的心智活动,诸如推理、判断、学习、计算等能力都有所降低,道德行为也会出现堕落现象。例如,有的老年人由于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中枢的功能,致使其心智活动及一般行为都可能呈现异常反应。

其次,内分泌系统与行为和心理方面的联系也很密切。各种腺体分泌一种或多种激素,以保证身心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激素分泌得过多或过少,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控制个体新陈代谢的甲状腺分泌过多时,代谢作用加速,使个体有紧张的反应,引起肢体紧张、情绪激动、失眠、注意力常不集中,其他认知功能也受到影响,有时还有焦虑不安的反应,甚至会出现妄想或幻觉。反之若甲状腺分泌不足时,新陈代谢作用降低,使个体的心智活动趋于迟钝,如思想迟滞、反应缓慢、记忆减退,且常有抑郁的倾向。当患者的甲状腺分泌调节正常后,不仅这些生理症状会得到治疗,心理方面的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再例如比较常见的胰岛素分泌失调,如分泌过多时,除一些生理症状外,情绪状态也会极不稳定,一会儿想哭、一会儿想笑,自己也难以控制。很明显这些心理方面的变化是由于身体方面的情况引起的。

另外,比较常见的还有酒精中毒后引起的行为变化,由于服用各种毒品等影响了身体组织(主要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引起了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异常现象。所以,对于一些人情绪稳定性降低、易于激动、自身控制能力降低等一些心理方面的症状,也要注意从生理上考察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