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赏识你的孩子

多赏识你的孩子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赏识教育就是成人努力把爱化作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引导孩子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教育。赏识教育可以通过发现儿童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其内在动力,帮助儿童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是与生命的诞生同步的。而赏识教育就是点燃这一星星之火的燃源。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两个字:“惯”或“管”。“惯”的时候宁肯像奴隶一样受苦受累,包揽一切,把孩子当成“小皇帝”照顾。而“管”的时候又难以控制心中的怨气和愤怒,把孩子当成冤家,打骂成了惯用方法。孰不知孩子在挨打和责骂中精神支柱千疮百孔,长大后要么百依百顺,要么一反抗就像原子弹爆炸,浙江金华的徐力弑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如何突破家庭教育的瓶颈呢?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分享世界上最著名的六大教育方法之一,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的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特点及作用

(一)赏识教育的涵义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努力加以赏识”。赏,是指欣赏赞美;识,是指给予肯定和认可。赏识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通过对一个人取得的成绩和优点给予表扬或赞扬,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认可,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幼儿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取得的每一次成功、每一个进步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同时当儿童遇到困难、挫折、失败时不是去责备而是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和包容。帮助儿童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树立起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信心和勇气,积极承认并改正失误和缺点,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其一生的生存、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简单地说,赏识教育就是成人努力把爱化作具体有效的言行,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充分地唤起自信,激发潜能,引导孩子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教育。它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二)赏识教育的特点

赏识教育从产生来源看,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是心灵的沟通,因此,可以说赏识教育是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是对个体的尊重和爱护,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态的回归,是教育方式的变革;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是心灵的解放个性的充分展示和自由和谐的发展;从思维方式看,是观念的更新,是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从表达方式看,它是富有艺术性的语言。

(三)赏识教育的作用

赏识人生,学会赏识,爱满天下。赏识教育可以通过发现儿童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其内在动力,帮助儿童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树立自信心。赏识教育是使儿童内在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对人性中更高层次的需求——尊重、理解和爱的满足,为创造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赏识教育的理念

赏识教育是周弘老师全身心倡导、推广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基本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好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

三、赏识教育的本质

(一)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与生命的诞生同步的。当婴儿呱呱落地时,父母是充满欢喜和骄傲地看待自己创造的小生命。到了孩子学说话的年龄,父母亲不因别人家的孩子早已咿呀学语而抱怨自家的孩子开口迟,他们承认每个孩子是不同的,甚至相信自己的孩子像爱因斯坦一样贵人语迟。终于有一天,当孩子发出了一句含糊不清的“妈妈、爸爸”时,父母又亲又抱,给予了无限的欢喜、期待和鼓励。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鼓励孩子大胆地说话,于是孩子的话越讲越多,越讲越好,学会了人世间最难学的口语。孩子蹒跚学步时,父母不但允许他跌跤,鼓励他勇敢地爬起来,还夸孩子的跌跤姿势可爱,使孩子坚信自己是个成功者,由不怕失败,到不甘心失败,跌倒了爬起来,渐渐地由爬到走,由走到跑。赏识教育的核心含义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从“教孩子说话、走路”开始进行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承认差异,而“成功”的最大奥秘允许失败。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也就是家长在内心坚信孩子“行”。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坚定了孩子的自信心;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一个“行”字,唤起了孩子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让孩子感到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赏识教育是满足需要、激发潜能的教育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对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个高级需求。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巨大的潜能。但孩子诞生时是那么弱小,生活在这一千变万化、茫茫的世界里,在其人生的成长历程中,在接受各种竞争和挑战过程中难免会有自卑心理和压力感。赏识教育可以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学习的环境,有助于为孩子提供身心愉悦的内心感受,从而使孩子很自然的开发潜能。赏识符合孩子这一心理发展特征。改造环境与环境对人的改造是一致的过程。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满足孩子内在无形生命的需求,给孩子创造赏识自己的氛围和机会,让孩子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最好的、最棒的,孩子的潜能就像点燃的星星之火。而赏识教育就是点燃这一星星之火的燃源。威谱·詹姆斯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30%左右,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4倍左右。

(三)赏识教育是关爱生命、快乐人生的教育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人只有不断欣赏和发扬自身的优点,正确的对待和改正自身的缺点,才能向更好的方面发展。“爱”是赏识教育的灵魂,它能让所有的人,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无论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无论是正常的还是残疾的都拥有快乐。快乐或烦恼,完全在于一种思维方式。快乐是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保持好的心情,而是把烦恼化解成快乐才是更高境界的快乐。烦恼,无论是发泄于人,还是自己闷在心里,都是可悲的选择。而化解烦恼的渠道就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赏识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有良好心态,一个心灵舒展的孩子是不可能不成功的,他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愉快,他的人生也会是幸福快乐的。

(四)赏识教育是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教育

人格反映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是相对稳定、具有独特性、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康人格指人格结构中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信念等要素的协调与充分发展,其自我评价客观,不盲目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并能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并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是从幼年开始的,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和自身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其中家庭教育是这三个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学校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和社会影响是人格特征的定型剂。赏识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家庭素质教育和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赏识教育能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应注意的细节

(一)应该用心发现并欣赏孩子的优点

赏识教育的实施途径是“发现优点”、“欣赏优点”。通过这一途径,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发现优点”、“欣赏优点”,就必须充满关心和爱心,必须满腔热情地关心孩子、接近孩子、爱护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可是有些父母不善于欣赏孩子,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习惯用“高期望的眼镜”看孩子,结果没有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却放大了孩子的缺点。还有些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比如:有个小女孩画画得很好,当孩子双手捧着自己的“杰作”,得意地让爸爸欣赏时,没想到爸爸却不耐烦地说:“画什么,你看琪琪的钢琴弹得多好,你就只知道画画。”以后这个小女孩画画再也提不起劲了。如果这位爸爸换一种说法:“你画得真好,要是弹钢琴也像琪琪一样好就更棒了。”有可能小女孩不仅画画得好,而且钢琴也会弹得很出色。孩子都是有差异的,有的这方面突出,有的那方面强,可家长们总是希望比出差距,“激将”孩子,促使孩子努力,但事实雄辩地证明:欣赏孩子的一个优点,要比批评孩子的一个缺点更有激励效果。如果我们注意孩子的优点,孩子的身上就闪闪发光;如果我们老盯着孩子的缺点、弱点,孩子的生命就变得暗淡无光。俗话说得好:“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粒神奇的种子,用心了解每粒种子的生长条件和周期,不要急于剥开种子去探秘,更不要拔苗助长去催熟,耐心地等待它的成长,精心地培土、除草、施肥、浇灌,创设适宜的环境,就能品尝到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喜悦。《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孩子就像花园里的花,或早或晚总有开放的一天。”威特的父亲正是受到这句话的启发开始亲自教授别人眼里所谓的迟钝儿子威特,而威特在14岁时就拥有了4个博士学位。赏识名师周弘也说过:家长应该用“花苞心态”去教育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善待他的缺点,孩子一定会像花苞一样开花结果。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跑,即使输在起跑线,也可能会赢在终点线。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太平凡了,我实在从他身上找不出值得夸奖的优点”。不是孩子没有优点,只要耐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他的优点。即使他做错了事,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闪光点,关键要做到一个“爱”字。所有的孩子都有获得爱的权利,爱才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哪怕是最顽劣的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家长要做的就是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身上的每一处哪怕十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当孩子身上有点滴进步时,他们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赞扬声,而不是满耳充斥的抱怨、责骂声,那么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我能行”,他们的潜能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故事会启迪和帮助家长该如何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一天,陶行知发现王友同学用泥块砸自己的同伴,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块糖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惊疑地接过糖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让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地哭了,他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为你正确地认识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面对王友的错误,陶行知既没有批评,更没有打骂,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用充满赏识的心态,从错误中发现学生诚实守信、尊重师长、为人正直、敢于承认错误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扬。同样,家长要想找出孩子在错误中的优点,必须首先了解孩子犯错误的过程,通过对过程的分析,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设计充满爱心的教育场景,在对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二)应该肯定、信任、鼓励孩子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特别是父母的评价,哪怕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产生终身的影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意大利著名绘画大师达·芬奇,他的成功是从画蛋开始的。而他画的第一个鸡蛋虽然说什么也不像,但他拿给他的老师看时,他的老师不是一味地否认,而是象拿到了一件稀世之宝大加赞赏,称赞他画的不错,有画画的天赋,将来肯定会成大器,尔后又指出了画的不足,让他认真观察鸡蛋的特点。就这样,由于达·芬奇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他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加上他不断地努力,最终成为世界上的著名绘画大师。试想,如果老师看到了达·芬奇的第一幅画时,不是赞赏,而是横加指责、否定,那么会有后来的绘画大师吗?对一个人有信心,他就会成功。这个故事验证了周宏在赏识教育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孩子刚懂事的时候,是非观念很不明确。因此,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就会有很多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发生,也就会引来一连串的批评、斥责甚至惩罚。如成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你真笨”、“真没用”、“就不是块成材的料”等。毫无疑问,孩子的心灵在这一次次的口头禅中接受的打击,伤害有多大。正是这些伤害,渐渐地毁灭了孩子的自信,破坏了亲子间的感情,使孩子破罐子破摔,最终向家长最不愿意的方向发展了。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科学而有力地验证了教育一个最重要的奥秘:任何孩子,只要周围的人都坚信他行,他就没办法不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在小学选取3个班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18名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慧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的品行评语。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所以说:不是好孩子天生就好,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天生就坏,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糟。其实很多的天才,都是被人们的抱怨、指责、否定扼杀在摇篮里了。

(三)应该理性的爱孩子,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们现在的父母比较在意怎样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知识上的巨人,生活中的矮子”,独立生活能力极差。家长把“爱”紧紧包裹在对孩子的衣食生活照料中,有些甚至达到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程度。如孩子走路摔跤,有的家长会赶快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边踩地面边说:“这地面真不好,让宝宝摔了一下,我踩死它。”有的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活,怕他们受苦受累;有的觉得孩子干活磨蹭,白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干省心;有的则是怕孩子干不了、干不好,还有可能弄坏了东西等等。由于父母的包办,孩子们便有了依赖思想,自然就不想自己动手了。其实,父母疼爱孩子,就应该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培养其自信自立的能力。同时要给孩子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挑剔;多一些指导,少一点包办。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收起自己的另外“一只手”,把爱心用筛子筛一遍,过滤掉那些无助的“帮助”,言简意赅却不失幽默风趣。因为孩子在两三岁以后,就已经显示出模仿大人的天性,他们非常渴望亲自动手做事,虽然可能比自己预料的困难多,但他们开始认为:“这件事我能做!”并且会为了证明自己能行而拒绝父母的帮忙。这时候,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很清楚孩子肯定会花去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也要静静地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完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适度的指导和鼓励,告诉他:“你一定能行,我相信你”。有了父母的鼓励,孩子会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当孩子获得了成功,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其实,在孩子眼里,任何一个成功都是伟大的),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孩子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变得更加的自信。当孩子尝试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应该说:“真行,第一次就可以做得这么好!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你还可以说:“做得不错,爸爸第一次做的时候可没你做得好,你比爸爸强多了!”相信孩子这时能够极大地鼓起信心和勇气,会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要再努力一些,甚至会做得更好。同时,家长给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要合理而具体,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夸奖孩子时要尽可能诚恳地用描述性的语句明确指出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为什么好。比如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行”、“真厉害”、“太棒了”等要比对孩子说:“你画的树叶的颜色真漂亮,我很喜欢”、“你很大方,把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不用妈妈讲,你就把积木都收起来了,这很好!”效果要差很多,因为不具体的表扬会使孩子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得好,好在哪里。还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不实”的感觉:“我做得到底好还是不好?”“妈妈是不是在哄我?”等,久而久之,表扬也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四)应该赏识孩子后天的努力

每个幼儿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质、智商等,许多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其实,这样的夸奖并不可取。《请为你的夸奖道歉》一文,耐人寻味,也令人震惊。文中谈到一位女教授要求一位先生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女教授认为这位先生夸奖她女儿漂亮伤害了她的女儿。她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其实,你应该夸奖她的微笑和礼貌,这是她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

这位先生对教授女儿的夸奖和喜爱,反而惹得教授不高兴。仔细想想,我们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夸奖,反思我们的赏识。所以,赏识孩子的时候,只能赏识孩子的努力,它是孩子后天经过行动做到的,而不应该赏识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不是值得炫耀的资本和技能。在人生的旅程中,“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成功却永远需要努力。”孩子的容貌长得如何不能决定孩子以后生活得怎样。大多数情况下,努力才是决定孩子今后生存状态的重要因素。作为父母,应该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对他们的努力给予最热情的支持和鼓励。要始终记住:“所谓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很多情况下,父母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而重视孩子的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感觉到只有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夸奖,进而逐步明白一个道理:聪明往往只能决定一时的成败,而努力则决定了一世的命运。

(五)应该将表扬融于赏识的心态中

许多父母把赏识与表扬等同起来,以为赏识孩子就是告诉孩子:“你真棒!”。事实上,赏识教育远远不是说一句“你真棒”这么简单。赏识是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等,表扬只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赏识与表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赏识的确可以用表扬这一方法来实现,但赏识决不仅仅是表扬。赏识包括表扬,它的内涵比表扬更丰富,外延也大于表扬。表扬是赏识教育这棵大树上的一个分支,以赏识的心态巧妙地运用表扬的方式,如同母亲通过脐带将养料输送给胎儿一样,让孩子在表扬的滋润下绽放出魅力四射的花朵,从而达到赏识孩子的目的。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当选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杜鲁门的母亲微笑着回答:“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鲁门的弟弟是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这是何等的自信!而这种自信正来自于母亲赏识的心态。家长只有把孩子当作一个平凡的人,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也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他,使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六)应该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分析很多孩子发展不良的原因就会发现,不是因为孩子生来就不好,而是因为家长投入的不够。这里不是指家长财物投入的不够,而是时间、关心、关爱投入的不够。或许事业忙,家务忙,但终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民要有收成尚需一年的辛劳,而教育是世间最复杂的工作,教育的产出将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产出,更是容不得马虎。

在幼儿园,老师总能发现个别乖巧的让人同情的孩子:他们不和周围小朋友玩,静悄悄地像只小猫一样。这些孩子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还由于工作的辛苦和压力,他们很少有耐心听孩子讲话,有时候甚至嫌烦而训斥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沉默寡言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把与孩子交流的任务交给了冷冰冰的玩具、电视或计算机,把给孩子讲故事的任务交给了录音机。总是让孩子面对各种没有生命和温度的“物”,却恰恰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和“人”的交流,在这种冷冰冰的机械单一的交流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怎能开朗活泼呢。此外,有的父母不善于倾听,往往不容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表达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强硬的切断了亲子间的沟通,使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无所适从。

幼儿园门口曾有过这样一幕情景:孩子蹦蹦跳跳地跟着妈妈出来,只见孩子摇着妈妈的手,连声叫妈妈,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可妈妈脱口而出的是:“你烦不烦,老师说你今天表现不好”。小孩的高兴劲顿时全没了,蔫巴巴地跟在家长后面。试问家长为什么不尊重孩子,不蹲下身子听听孩子要对你说些什么?了解一下孩子今天哪些事他做对了?哪些该改正呢?要知道孩子在挫败时更需要宽容和鼓励,赏识也更有激励作用。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他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以“只会妨害别的同学,最好别再上学了”为由而撵出校门。可是母亲不但没有责怪儿子的调皮捣蛋,而是悉心呵护他,在家里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重任。爱迪生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也正是归功于母亲对他始终如一的鼓励、谅解、支持和永不言弃。所以说:家长不应该以忙为借口,要静下心、沉住气,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就像周弘老师所说的: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赞美他、拥抱他,为自己创造的生命自豪。要牢记持之以恒的赏识他,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把希望留给孩子,让他始终充满信心,在你的支持中成长。

(七)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从镜子中认识了自己。父母爱自己,赏识自己,积极地看待生活,孩子也从中学会爱自己,赏识自己,积极向上。有个女孩叫蓉蓉,她性格开朗,活泼勇敢,自信而有同情心。她在幼儿园几乎从来不让老师操心,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跳起舞来姿态优美,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她。她的父母事业有成,乐观自信,家庭氛围温馨和谐。他们对待孩子也比较民主,孩子自己的事,总是能让她自己做主,他们只是提供参考意见,虽说对孩子也有一定的纪律要求,但这种纪律要求从不显得强迫和苛刻。所以孩子在充分地民主、赏识和适度的限制中,形成了积极向上的性格。

父母不希望孩子是什么样的,自己就千万不能去那样做。“其身正,不令其从,身不正,令其不从”。一天早上,有一对父子蹲在幼儿园喷泉旁边争论着,只听父亲一边说:“这样总可以了吧”,一边就扇了自己一巴掌。孩子愣了一下,哭囔着,又左右开弓,朝着父亲的脸打了两巴掌,这位父亲竞默然地接受了,说起这件事真是如鲠在喉。暂不论他们争论的是什么事情,作为父亲,对三四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歉疚,何至于用这种自轻自贱的方式来惩罚自己呢?父亲有没有想过,这种没有自尊自爱的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怎样的示范作用呢?而孩子能伸手就打父亲的脸,父亲竟能默然接受,这是否也是父亲言传身教的结果呢?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如果这位父亲长期轻视自己、自暴自弃,那么,他的孩子将来一定不可能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确实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检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以身作则、自尊自爱、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赏,继而学会欣赏他人。

五、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赏识不能过度

要做到既不滥用赏识,又不吝啬赏识,更不能错误地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夸奖要适度。对孩子的良好表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不能凡事不分大小,都一味的夸奖。因为不切实际的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孩子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最后就可能导致一种“赏识依赖症”,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所以赏识教育应坚持适时适度、客观赏识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力求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二)赏识不拒绝批评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但并不排斥批评。家长既要充分挖掘幼儿的“闪光点”,也要根据实际适时适度地指出其“美中不足”的地方,促使孩子学会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积极进取。同时赏识和批评的侧重点不能倒置,赏识要讲究方法,批评应考虑艺术,这样,才能使孩子及时得到鼓励,又能知道自己行为中的缺点,更有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赏识孩子不等于放纵、溺爱

作为家长,我们决不能做爱的奴隶,任意释放我们的爱心,实践我们的爱举。无原则的爱是父母送给子女的一份“最可怕”的礼物。就好像糖吃多了会蛀牙,享受多了会被宠坏。溺爱孩子是极其危险的,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最终也可能伤害到父母自己。一种对孩子对自己都有可能造成伤害的爱,即使它再美好再纯洁也是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总之,赏识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项技巧。假如我们都用心捕捉了赏识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用恰当的语言和方式表现出对孩子的赏识,那么,即使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我们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我们跳动的喜悦;假如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是一名军人还是一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我们都应感到骄傲,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