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观众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观众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时间:2023-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02年,湖北农务学堂首届学生毕业,这是中国第一代农科大学毕业生。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之后被确立为华中农业大学校歌。1985年,经国家批准,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学校题写了校名。这也是国际柑橘学会成立40多年来首次选择在中国召开会议。

竹笙吹起

湖海作别远方

暮色天光里

狮山雾湿了衣裳

晨鼓轻轻

风爬过背脊

淌过心房

故乡

慢慢敲击

鸣奏

是将识未识的希望

第一节 我来自远方

漫溯华农耕读史

源起——砥砺而兴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岁值戊戌。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爱国志士奋起图强,纷纷探求“教育救国”之道。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上疏光绪皇帝,正式奏请兴办湖北省农务学堂。同年10月,湖北省农务学堂正式开学,成为我国最早的近代农科大学之一,开创了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先河,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壮丽起点。张之洞会同张百熙等在博考日本等国学制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1902年,湖北农务学堂首届学生毕业,这是中国第一代农科大学毕业生。首届20名毕业生,有的留校任教,有的被本省或外地学堂聘用,有的出国留学。

1904年新校舍建成,学堂从四川公馆整体搬迁到长江南岸武昌城武胜门郊外的宝积庵,正式定名为湖北高等农务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湖北高等农务学堂伴随着清政府统治的终结而成为历史。

1912年,湖北高等农务学堂在辛亥革命后改建为湖北甲种农业学校。此后,经历了1923年湖北第一、第二高级农业学校,1931年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3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1937年湖北省立农业专科学校,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1950年湖北省农学院等一系列演变。

【小编的话】

不求最好,但求无悔。

——刘豫霖

1938年,侵华日军迫近武汉,学校西迁,师生溯长江而上,至湖北恩施五峰山坚持办学。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同年12月,学校自筹经费开始回迁武昌宝积庵。国文教授朱再庵先生和著名音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共同创作了《湖北省立农学院院歌》,之后被确立为华中农业大学校歌。

1949年,武汉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宝积庵,学校掀开历史新篇章。

195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去掉“立”字,改名为湖北省农学院。“勤读力耕肩重任,立己达人图自强”的院歌从此被厚厚的历史烟尘所封存。

传袭——栉风沐雨

1952年,以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省农学院的整体和中山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华中农学院。新成立的华中农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科性农学院之一,六省八校的农学精英从大江南北汇集于武昌长江之滨、沙湖之畔的宝积庵,留下了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时代烙印。同年10月正式开学,全院共有教师154人,其中教授34人;学生1272人,其中本科生870人。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在此期间取得新的进展。

1954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武汉,面积小、地势低的宝积庵已不适合作为农学院的永久校址。

1957年,学校从宝积庵整体迁址武昌南湖狮子山。

1979年,国务院将华中农学院列为全国重点高校,划归农业部直属。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中农学院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

勃兴——桃李透春

1985年,经国家批准,华中农学院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制定了三年改革的奋斗目标,首次提出要逐步把学校办成农、理、文、工、管多学科综合性有特色的农业大学,由此迈出了漫长的学科布局转型决定性的一步,开始了建设一流农科大学的历程。

1998年,历经两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走过辉煌历程的华中农业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我校百年校庆题词:“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同年,我校荣获“湖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

2000年,华中农业大学由农业部直属划转为教育部直属。

2005年,学校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7年,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在我校举行,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同年在我校举行的还有引起相关科学领域国际性的“全球气候变暖与水稻抗高温对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汇集了300余名外宾、700多名国内专家的第3届亚洲猪病学大会。这一年,我校新增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并新成立两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2008年,我校迎来建校110周年华诞。同年,教育部、财务部联合发文公布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我校农学、园艺、动物科学3个专业获准立项。此外,由我校联合承办的第11届国际柑橘学大会在武汉召开,与会代表1000多人,其中外宾有600多人。这也是国际柑橘学会成立40多年来首次选择在中国召开会议。

2009年,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2011年,我校国际学院、研究生院成立。

2013年,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肯定了他们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勉励他们弘扬志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小编的话】

爱生活,爱绘画。

——粟文柯

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院联合主办、我校承办的“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国际研讨会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巴西、比利时、南非、荷兰、印度、瑞士、墨西哥、中国10个国家的20名全球生物技术研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家参加了活动。

……

乘着新世纪的春风,华中农业大学正以蓬勃发展的姿态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力争在建校12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性大学。

【小编的话】

搁下包袱,方能轻装上阵。有梦为马,明天那就随遇而安吧!

——许振伟

“六一”礼赞

百年狮山,浩荡南湖。青春华农,雄鸡唱白。墨笔华章,书写未来。勤读出实干,力耕长真知,立己图自强,达人肩重任。建校百年,人才辈出,成果突涌,喜报频传。特摘标志性成果“六个一”以记。

一枝花

傅廷栋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专家,1938年出生在广东省郁南县,1956年考取了华中农学院农学系,1962年又考取了著名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刘后利的研究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当时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都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而这首先必须寻找新的不育系。不知在学校的油菜试验田里走了多少遍,1972年3月20日,傅廷栋偶然发现“波里马”品种油菜中有1株油菜的雌蕊正常而6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而且没有花粉。这不正是自己苦苦追寻的雄性不育变异株吗?就是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CMS)研究的序幕,到1994年底,国内外育成的油菜“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种中,有大约80%的杂交种是用PolCMS育成的。此外,PolCMS还被国内外学者转育成青花菜不育系、小白菜不育系、红菜薹不育系、大白菜不育系、菜心不育系等。大家公认PolCMS“表现最优,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它的发现对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7月,四年一度的全世界油菜科学家盛会——第八届国际油菜大会在加拿大召开,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专门为傅廷栋个人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授予他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以表彰他在发现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发展国际杂交油菜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

【小编的话】

世界之大,不如去闻。

——吴荣洲

傅廷栋心系油菜,几十年里,除了上课、开会,大部分时间他都在试验田里,甚至大年初二、初三就下田观察。即使是在如今近80高龄,他还坚持每天到试验田或实验室工作。油菜花开季节常常是武汉多雨的季节,傅院士每天都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在试验田里一干就是一天。

2008年一场雪灾导致天门市88.5万亩油菜受损严重,农民损失惨重,傅廷栋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手把手教授挽救方法,帮农民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2014年,傅廷栋撰文指出当前油菜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南方油菜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机械化;高油分育种取得突破;早熟育种取得较大进展;浙江、湖南、湖北已经育成一批高油酸品种,正在以订单种植方式推广;抓紧开展抗根肿病、黑胫病的育种工作。

一株稻

张启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1953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1976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学位,毕业后张启发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开始了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增产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我国在水稻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过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尽管如此,我国水稻仍然常因病虫、干旱而减产,稻谷产量长期徘徊不前。因此近三十年来,张启发一直怀揣一个梦想,那就是要培育出“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绿色超级稻,从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张启发于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基因图谱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将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整合用于水稻遗传改良,并创造性地开展了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以“水稻功能基因组”重大项目和国家其他重大项目的成果为基础,建立了较完善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使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水平的重大成果,让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总体水平在国际处于优势地位。

【小编的话】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莉莎

1999年,农业部受理了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安全评价申请,经过11年的评价,于2009年8月颁发了安全证书,这是中国首次获批的转基因水稻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有效期为5年。2015年1月,这两种转基因水稻再次获得由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效期为5年。

2013年9月,张启发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Rod Wing教授一起主编的水稻专著《遗传和基因组学》正式出版,该书全面阐述了水稻遗传和基因组研究的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张启发等人通过基因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模型,对水稻的杂交表现型用全基因组的标记进行预测,研究人员认为,这一项技术将为农业杂交育种带来一场革命。

一头猪

熊远著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遗传育种专家,1930年出生在湖北省竹山县,1959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畜牧专业后留校任教。

20世纪70年代,香港人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更想吃瘦肉,可内地运过去的肉犹如“丹顶鹤”,只有上面一点红的瘦肉,剩下的全是白白的肥肉,一时在香港市场上少人问津。而当时香港几乎是内地换取外汇的唯一市场,生猪则是内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商品,于是熊远著就萌生了要培育瘦肉猪的念头。

主持承担“湖北白猪选育”课题后,他吃住基本在猪场,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猪倌”。初期的科研资金只有1400元,研究场所就是一栋茅草猪舍,当时学校附近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反而为打猪草提供了方便。每天,天蒙蒙亮,熊远著就出去打草,回来煮熟再加点饲料喂给猪吃。一天工作下来,他时常累得顾不上洗澡,倒在猪场的床上就睡着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熊远著带领团队经过十余年的辛苦努力,终于培育出我国第一个高瘦肉率的猪母本新品种——湖北白猪。该品种白猪生长性能领先国内,繁殖和肉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来,熊远著又以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系统杂交组合试验,培育出了风味好、瘦肉率高、生长快、肉质优良的杂优“杜湖猪”,此种猪一出,立马受到了香港社会的广泛欢迎。

80年代初,熊远著作为《中国猪品种志》的编委,参加了全国地方猪种特别是湖北地方猪种资源的调查研究,走遍了全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并到临近省份及海南、东北、西北各地调查,足迹踏遍各村落的猪舍。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长、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历经7年实地调研,他与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是唯一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1999年,69岁的熊远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小编的话】

爱是阳光,恨是阴影,人生是光影的交错。

——鲁欣然

正是执着于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厚积薄发的治学精神,使他成为我国第一位养猪学院士。

一支苗

陈焕春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家畜传染病学专家,1953年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72年就读于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1988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专业,获博士学位后,陈焕春婉拒了导师推荐的优越的工作机会,回到华中农业大学。

1990年,湖北、四川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农户损失惨重。当时有人误认为是猪瘟或其他疾病,导致采取的防治措施无效,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刚刚留学归来的陈焕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场重大的动物疫情。随后,陈焕春立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发病猪场和实验室之间往返奔波,从大量死亡的仔猪中成功地分离出了伪狂犬病病毒,在大量实验数据面前,陈焕春率先确定了猪伪狂犬病在我国的爆发流行。在提出诊断方法、系统阐述我国猪伪狂犬病临床表现形式的同时,陈焕春和他的团队又抓紧时间着手研制疫苗,提出了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2001年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研制的疫苗投入市场后因为操作简便、准确性高,有效地控制了伪狂犬病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2004年我国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陈焕春领导的团队研制了10种禽流感抗原抗体快速检测方法与试剂盒,经全国同行知名专家鉴定,此项发明属国际先进和国际领先水平,被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指挥部指定为专用产品。这些产品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和两个新兽药注册证书,为我国禽流感的防控及消灭提供了有效工具。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跨越,2001年陈焕春带领团队成立了湖北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办了高新技术企业——武汉科前动物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细胞灭活疫苗、细胞活疫苗、细菌灭活疫苗和诊断试剂四条生产线。此外,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他们与有关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为生物制品企业创造了上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后,为养殖场和养殖户创造了上百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

2014年2月,陈焕春院士获得湖北省年度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一棵树

邓秀新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柑橘产业首席科学家,1987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小编的话】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付远

在21世纪初,中国市场上的高档脐橙几乎都是进口产品,大量进口的“新奇士”让中国果农们倍感压力。刚成为中国柑橘学会会长的邓秀新带领果农们开始了一场“柑橘保卫战”。他们在赣南和三峡库区大规模建立优质柑橘基地,与从国外大量进口的脐橙开展市场竞争。当时邓秀新决定更新柑橘品种,每年亲自到赣南手把手教农民修剪施肥、防治病虫害,使赣南脐橙逐渐占领国内市场。

十几年来邓秀新带领团队,逐渐让新鲜的柑橘全年不断档,从实验室的品种培育到果园里的选种、产后处理,再到市场营销,邓秀新团队的研究覆盖了整个产业链条,支撑了整个柑橘产业体系。现在我国柑橘年产量超过332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量从10多年前的20余万吨到目前的约百万吨,赣南脐橙等国内名品远销国际市场。

邓秀新心系柑橘,每次去产区考察时,身上总会带着三件宝物: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能够自动测量经纬度和海拔的GPS。相机能够帮他记下果实的外观和生长状态,笔记本电脑是为了方便给果农做报告,GPS则是方便测量果园所处的纬度和海拔,判断是否适合种植此品种柑橘。

为了不断探索柑橘新技术,同时将技术应用于生产,邓秀新给柑橘团队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团队里45岁以下的成员偏重基础研究,多在实验室做研究;45岁以上的,多到产区考察,利用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为果农服务,同时发现问题,反馈给实验室。50多岁的他就常年奔赴在各个柑橘产区,为果农们答疑解惑,赣南的果农们几乎没有人不认识邓教授,大家都对他充满感激与敬佩之情。

一粒豆

马铃薯专家谢从华教授1981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198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园艺系,获博士学位。

谢从华已经跟马铃薯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他看来,这些长在土壤中的马铃薯个头虽小,价值却很大。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总产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单产水平却一直不高,一直维持在亩产1吨左右,而国外却达到2吨。谢从华认为影响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品种,当前国内种薯质量不高,脱毒种薯的利用率较低。

马铃薯是一种无性繁殖作物,生长过程中会感染很多病毒,侵染马铃薯的病毒和病原体有20余种,病毒侵染马铃薯块茎后,可在体内复制繁殖并世代相传。而感染病毒的块茎可以通过各种传播途径感染健康植株,这样会让整片田地沦陷。所以,马铃薯种薯生产体系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脱除病毒。传统的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因繁殖周期长,病毒再侵染风险高,种薯质量很难保证。谢从华历经十余年努力,成功研制了马铃薯试管薯,这是一项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生产马铃薯种薯的高新技术,是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将种薯生产在田间多年繁殖改进为只需一年繁殖,从而降低了病毒再侵染机率,保证了脱毒种薯质量。

传统的育种技术效率低,种薯繁育占地大,影响了马铃薯生产的进一步提高,而试管种薯因其需要面积少,一平方米每年能培养20万株种薯,相当于以前5亩地的育种量,效率提高了3000多倍,也极大地解放了土地。

2009年,湖北省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在我校成立,这对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2012年,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出了“华恩1号”,丰富了可加工马铃薯品种。

大学校园里的真精神

大学不是学位证发放所,也不应成为职场练习地。理想的大学校园,应是既有饱经沧桑的学者,也有英姿焕发的青年才俊,老、中、青都有,大家在一起读书,对话,思考。一所大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紧密相关,产出值越大,自然也就越好。于学生自身发展而言,真正能影响学生的是大学里的人和事,这些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被改变、被塑造。我们常称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精髓,也就是大学的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特有方式在学校德育建设乃至生存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感知的精神与文化,往往来源于一个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奖杯和鲜花固然引人注目,但真正能影响我们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点滴经历。

初来华农的学子,不会过分关注它是不是“211”,也不会考究它一年科研经费有多少,听到的并且能记下的,永远只是一些校园故事。听一千遍专心科研、崇尚学术,作用可能不及他亲自了解陈焕春院士用2400元科研启动经费组建动物病毒研究室,发展病毒学;喊一千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可能都不及他亲自了解徐本禹当年支教的辛酸历程。校园故事的力量是惊人的,即使不像大荣誉那样聚集所有媒体的注意,却能细水长流,浸渍到每个人的心中。

【小编的话】

按下的闹钟,开启另一个梦。

——刘秋彤

身边一同学,因某次剩饭太多就直接倒掉,被食堂收盘子的阿姨好心提醒了一句,她就觉得学校食堂员工的服务态度不好,于是总爱和阿姨们较劲。而后来当其得知“华农食堂打饭阿姨四年默默为贫困学生多打饭菜”的新闻时,她主动找到之前那位阿姨赔礼道歉,之后还一直当起了“光盘族”。这是故事的力量,比张贴的标语有用得多。

不论是刚踏进校园的新生,还是即将拖着行李箱远走他乡的毕业生,对于校园里那些真实的、让人动容的故事,都是感兴趣的。所有的熟悉都离不开故事,所有的肯定也逃不开故事。罗列出一长串的荣誉,只会让人觉得空洞乏味,而故事都是以人为本的,关注到那些人也是关注到自己,在任何时候说给旁人听都行之有效。

校园里的故事,载体有很多。那些来来往往的人,无论是远去的,还是身边的,从教师、学生,到基建后勤人员;还有那些司空见惯的景物,无论是古朴的宝积苑、翻修后的艺术馆,还是青年湖旁的校友林和合抱樱花树。关注到这些,才是关注到一所大学的真正所在。

除了校园故事外,校园风景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大学校园的自然景观大多建设得不错,一般不会缺乏风景。可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是那些心领神会的文化传统和潜移默化的大学精神,这是在群体号召中形成的别具一格的永恒风景。

比如华农学子乘校车、公交车时会自行排队,许多年来依旧如此。究其内在,则是一所大学对于育人德行的影响,这才是背后真正值得看的风景。狮子山广场上的晨读,夜晚三教门前的大声记诵,一年四季图书馆里的奋笔疾书……这都是风景,反映出的学风、校风更令人动容。

大学校园里这类风景,也是评判一所学校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倘若没有,总觉得不完整。我们爱听校园里的那些故事,爱看校园里那些独特的风景,听与看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入它所倡导与建设的队伍中来,而这支队伍也将成为校园里风景的一部分。

【小编的话】

你的心决定你所看到的。

——张文颖

师德可以是道风景,每位老师都诲人不倦,爱他的学生;专注也可以成为风景,每位导师都潜心科研,每位学生都心系求学;奉献更是一道风景,不论是呼吁和宣传,还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这些都是校园里最靓丽的风景。

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没有许多荣誉、头衔,却一定要有流传的校园故事,要有永恒的风景,因为它们才是大学校园的魂。

此处心安是华农

校园里的桃花在气候温暖的春季,会不甘寂寞地盛开。不论走在哪条路上,都会看到它们争芳斗艳的身影,桃花最多的地方,我想是在观光果园吧。果园的桃花树到了春天最热闹,满树的花簇拥着,微风轻抚,便会有些许花瓣飞舞在晴朗纯澈的空中,就像青春散发的魅力,纯净而又简单。果园地处偏僻,少有人去,如果还有机会,就在春天的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去那寻一处好地儿坐着,看看桃花,试着听它们在说些什么。“生命中总有那么几个下午,周围像一个无限慢的慢镜头,而脑海里装满了无限远的远方!”我们往往沉浸在那样的下午:春天的阳光并不刺眼,幻想自己是一朵桃花,一阵风吹来,你轻轻地笑了,然后恣意地绽放!

南湖边的垂柳像心仪女子的秀发,总会让我怦然心动。我特别喜欢夏初的柳树,近处的柳叶轻拂湖面,远处的水面波光粼粼,仿佛一幅美丽的画。若再碰上散步的情侣,女子轻倚在男孩肩上小声说着情话,漫天的柳絮像是童话故事里的小精灵,同享着他们的幸福和甜蜜,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或是折几支柳枝,编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坐在南湖边看远处的高楼,猜想对面的财大校园里,是不是也会有人像我这样坐着?不用介意行人怪异的眼神,这样任性的青春已所剩无几,那么再任性几次又有何妨?

走在校园里的那条柏油大道上,两旁的悬铃木长得甚是茂密。虽然悬铃木被称为“法国梧桐”,但它却不同于梧桐,梧桐树会开淡黄色的花,而悬铃木的花则像黄色的绒球。它们大概极其喜欢阳光,所以在温婉的南方不停地向上生长,像极了在这里学习的我们,不断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从不懈怠。悬铃木在秋季也别有一番风趣,武汉的秋季偶尔卷起阵阵狂风,掠过悬铃木时发出沙沙声。走在这样的路上断然不觉得秋日的寂寥。倘若你足够幸运,也会有树叶落在掌心,就像它牵住了你的手,为你带来一份温情。而整个夏日不轻易透出的阳光,也会透过秋叶的缝隙抵达地面,带来秋日的浪漫。

【小编的话】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温碧莹

你是否注意到学校门口的那几棵雪松?夏季洒落阴凉,冬日蓄积阳光,我每次路过都会欣然接受,但从未认真看过它。而今天,这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坐在树下花坛的边上,看门口的公交车驶进来又离开,行人从眼前走过,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和雪松一样,静静地候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角落,看那些人生百态、悲欢离合。这棵雪松站成了永恒的姿态,以常青的面貌在每年的九月迎接每一批新面孔,在六月目送另一群人远走。冬季下雪的时候,它才会偶尔换装,白色的雪花落在它肩上,就好像天空知道它的孤独,在更为孤独的冬季,找来一群陌生的朋友陪它。那时的雪松煞是好看,满树的白色里零星露出绿色的枝桠,树枝就像害羞的孩子,躲在妈妈身后探出脑袋。

桃花、垂柳、悬铃木、雪松……亦有更多欣欣向荣的景色点缀着美不胜收的华农。愿回忆起这里时,故事都洋溢芬芳,而情感充满醇香。四年里还没来得及细看每一个地方,带不走也请不要悲伤,因为在记忆深处,早已驻扎成我心里的故乡。所谓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来年春日,杏花雨时,此心安处亦是吾乡。

一城五味

“武汉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我常常乐于在这个背景上建立我的想象空间。武汉的有意思在于它有大江大河;在于它身处中原,兼容东西南北的文化;在于它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从春秋时期伯牙子期的古琴台到清朝顺治年间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再到半殖民地时期的洋房和钟楼,一派沧桑古貌,一派高天厚土。”这是池莉对武汉的描述。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继续我的求学之旅,人文历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在这座城市中显得恰到好处。

一阁江楼参天立

大概是因为崔颢的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我第一次萌生了去黄鹤楼的想法。一座集官家商人、文人骚客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究竟是因何种姿态屹立于世间?我开始寻求答案。

它始建于东吴时期,相传为辛氏经营的酒楼,一道长画一仙鹤于墙壁之上为客助兴,使酒店生意兴隆,店主遂命名此楼为黄鹤楼以表谢意。真假与否我们不得而知,但终究为这座楼增添了些许灵气。

我冲着古人流传的诗篇来到了黄鹤楼,登上去后反倒忽略了其本身浓厚的文化气息,只留下一种“一览众山小”的即视感。置身于这样一个灵气汇聚之地,看着波浪翻滚的江面,我渐渐领略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精髓。

我开始明白黄鹤楼的迷人之处,不是崔颢的那首诗,不是古人的伤离别,而是一种感觉,一种登高远望的清晰感。

【小编的话】

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薛晨曦

一馆博览楚风韵

初来武汉,觉得收费最人性化的地方便是省博物馆了。

从楚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蓄势智慧、“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到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精妙绝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楚文化中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才绝艳的辞赋、五音汇杂的乐曲、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一次次刷新着文化国宝记录。而老子、庄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学者文人,更是为其添了许多灵动之处。

一直很喜欢编钟的声音,它给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轻轻地,让人不忍心将嘈杂的声音混于其中。它的演奏像是一场洗礼,没有邪念,没有错误,一切都如此美好,而我只想静静地把它听完。

【小编的话】

用心做,用事实说话。我们正年轻,让身体和心灵都奔赴在路上。

——潘瑶瑶

一桥飞架通南北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长江大桥圆了江城人民数千年长江“天堑变通途”的梦。其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铁路桥,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他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建造,这是由我国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抛开它的现代科技构造不谈,光是那霓虹闪烁的夜景,就足够让人拜服。灯与水的交织,编织着夜的魅惑与迷人。

而我,最喜欢站在长江大桥上头发被风肆虐的感觉,这是一种难得的随性与放肆。行走在微凉斑斓的夜色中,听着汽车的奔腾,看着灯光的闪烁,抖落一身的伤感和疲惫,伴着久违的轻松惬意,不用去想任何烦恼,不再被琐事牵绊。望着水中灯光翻滚的倒影,感觉有一股挣脱束缚的力量在涌动,这是都市的影子,也是都市的灵魂。

从桥的这边走到那边,竟也不知道累。整个世界像是没了尽头,我却一直在寻找尽头。我像是一个闲散的仙人,俯视着这江面繁华。这个世界每天都在更新,没有时间停止,我不愿错过它的任何精彩。

一巷传承古味香

吃,永远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话题。山西吃酸,成都吃辣,广州吃甜,各地人民对不同味道有着不同的喜爱度,而武汉似乎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古城寻口福美味何妨巷子深,绝艺尽人知盛名早播神州远”是大家对户部巷的描述。它形成于明朝,清代因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而得名。而今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正所谓“来武汉必来户部巷”。

户部巷的食品之多自不用说,每每闻着那扑鼻而来的料香,心里就泛起阵阵幸福感。不过,最喜欢的还是一边吃着小吃,一边欣赏着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没有高端的科学设备支撑,仅靠一双随心所欲的手,便可以完成花艺、米雕、骨雕、面塑、转糖等高难度工艺。我开始惊叹于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时间与火候的精确把握不禁让人拍手叫绝。

历经数百年,吃的已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传承。

一环看尽世繁华

不知为何想用“环”来形容光谷,只感觉那个标志性的大球甚是显眼,“环”字也随之蹦出。

所谓“光谷不眠,资本不睡”,光谷一直是武汉最华丽的存在。第一次去光谷便不知南北东西,似乎有七七四十九个入口,九九八十一个出口,环环相扣,走到哪儿都是错误,总感觉这个地方好像已经逛过。

曾经梦想能在大学期间去一次欧洲,而光谷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我的愿望。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不同建筑风格充斥着光谷商圈的核心,虽然不是原汁原味,但也不乏奇特新意。

晚上的光谷有种老上海的感觉,所到之处皆被嘈杂的歌曲霸占。迷离的灯光,青春涌动的人群,忘记了时间,看淡了规矩,数日的压力在此时得以释放,剩下的便只有自己。

时光仍在前进,生活仍在继续,在此记下我对武汉的感觉,但愿它不要随岁月偷偷逝去。

【小编的话】

生活中是会有许多这样的场合:你打算去用忿恨去实现的目标,完全可能是由宽恕去实现。

——王贺

第二节 遇之初印象

相遇即美,一恋四年

华农,我来了

当我拉着行李箱走出武昌火车站的刹那,武汉就以她“四大火炉”之一的身份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虽未谋面,闷热也还是理所当然成为了华农给我的第一印象。

571公交车载着我穿过这座车水马龙的城市,我趴在车窗旁,目不转睛地看着眼前陌生却热闹的景色,感受着那股市并生活气息。尽管交通拥堵的程度远超我的想象,却依旧不影响我心中的期待。

只是公交车在壕沟那儿转了一个弯之后,就突然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静谧的世界。路边高大的法国梧桐随着风声摇曳,阴影斑驳,十点钟的阳光柔和地抚过树叶,让人忘了明明就在片刻之前,眼中所见还是繁华的城市景象。

【小编的话】

时光,是一长串相遇的惆怅与欣喜。心情,是风霜雨雪轮回的四季。随遇而安,随缘而去,坦然于每一个寒暖的朝夕。

——冯昊

这条路仿佛是《龙猫》里的那条秘密隧道,在夏日的武汉接引我走向一个神秘的未来。而就在此刻,我终于听到公交车上传来“终点站学院路狮子山到了”的语音播报,便赶紧往窗外前方看去,就像在外闯荡的探险家终于找到寻觅已久的宝藏。带着一路上的紧张与好奇,我迫不及待地走向了即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

华农,你好呀

顺着人群我迈下公交车,不经意地抬头,六个带有历史感的大字“华中农业大学”映入我的眼帘。这堵历经岁月的红墙不算高大,带着几分质朴自然,只是这跟我想象中象牙塔的模样多少有些不同。走到校门时,一位学姐微笑着跟我打招呼,随后她拜托两个学长帮我拿行李。

我们沿着学院路前行。似乎是校园偏爱着法国梧桐的茂盛,路两旁都是它们的“主场”,似有若无的沙沙声是它们演奏的曲调,整个校园也沉浸在慢半拍的节奏里了。看上去有些历史痕迹的红砖房藏在法国梧桐后面,学姐告诉我们这还是20世纪留下的宿舍楼,远远地望过去带着些许古朴的气息。在不远处的分岔路口处有一堵看起来很神秘的“名人墙”,学姐说这堵“名人墙”是2008年为纪念华农建校110周年而建,墙上镌刻着建校以来为华农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的名字。墙的背后是一大片“校友林”,每棵树下都有一块刻着年级、专业和人名的石头。一对头发花白的爷爷、奶奶挽着手在林子里面慢悠悠地散步,时而停下来相视一笑,不禁给此处添了几分浪漫。我想任谁停留在这样的景色里,都会自觉地放慢一些步调,为了享受这至臻一刻。在这里,连呼吸也随着道路变得绵长而柔软,一切都是夏日里独有的温柔。

【小编的话】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王鹤霖

华农,谢谢你

在来学校之前,就听学长学姐们说过荟园主干道是最热闹的地方。

正值中午放学,主干道上熙熙攘攘,那天太阳很大,天空没有云朵,蓝得纯净又透彻,树木与宿舍楼在蓝天的衬托下,像童话一样美好。

然而我印象犹深的却是在主干道的一天晚上。

或许是刚来学校,以前又从未出过远门,在来到武汉后的几天,最初的那股期待与兴奋渐渐消失。我想着出去散散心,不知不觉地,就走到这条路上。也许是时间太晚,主干道上的热闹已经散去,这里看上去也不复白天的欢笑,安安静静地由着路灯陪伴、守候黑夜。偶尔的三两人走过,暖黄的灯光拉长了影子。被凉凉晚风吹着,我心里竟还是有点闷,却在此时,放在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起来。我拿出手机一看,原来是高中的好朋友阳阳。她的短信简单又直白:“你过得好不好?”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了,蹲在路边,所有的情绪都从眼泪里冲了出来。我拨通阳阳的电话,她在听到我声音的第一时刻就知道发生了什么,忙用温和的语气安慰着直到我的情绪渐趋平稳,我沿着光暗交错的主干道来来回回地走,仿佛这样就能回到记忆里高中的一个平安夜,和阳阳一起走在飘着雪花的香樟大道的场景。

“你不要难过,刚进学校都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所以才想来问问你。”

“别担心,在大学里肯定会认识很多新朋友的呀。虽然我们不在一个地方,但是假期还可以见面。”

【小编的话】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石涛瑞

或许真正交心的朋友便是这样,不用天天黏在一起,但却能让你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不再害怕需要独自走过的路。荟园主干道上,华农曾给我上了第一课,它教会我带着对朋友与家乡的怀念继续前行。时间打马而过,我已不知多少次在风雨兼程与鲜花绽放中走过这条熟悉的路。就像四年后的今天,熟悉的晚风与灯光轻轻诉说即将到来的离别,我已不复当初青涩,而是牢牢记着与华农相识相知相恋的四年,再握住这些珍贵的回忆,勇敢迈向未知人生,一步踏尽一生行。

【小编的话】

梦想成真的第一步是从梦中醒来。

——吴承骏

大学“课堂”初体验

大学四年,回首虽短,实则长路漫漫。在这路途中,我一步步成长,但大一刚来学校时那几堂不一样的课程让我至今难忘。

专业课之“拨云见日”

那年九月,我坐在听众席,一颗炽热的心怦动不停。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有条不紊地讲话。在举手投足间轻易掳获听众的心,不带浮夸,仅仅真挚朴实的语言就让人心生敬畏。他是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以简洁干练却又不失威严的穿着出现在了学生眼前。在讲课中,他不时提提滑下鼻梁骨的眼镜,思绪却没被这个动作打乱,仍旧是滔滔不绝。他不但善于引经据典,还将亲身经历的故事用趣味横生的语言表达出来。同学们都被这种强大气场震慑,全场鸦雀无声。

那时我还没能体会学院的良苦用心,只知道那几次专业导论课抚平了我对未来忐忑不安的心,让我深入了解了就业方向。现在终于明白,如果不是那几盏明灯的指引,也许此时我仍在人生的分叉口徘徊,很难发现我对所学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这虽只是短短一两个小时的告诫与叮咛,却胜过了自己一两年毫无头绪的摸索。

实验室之“畅想未来”

高中时我曾在新闻网了解到华农张启发院士团队研发的两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觉得华农的实验室一定很厉害。仍记得那则新闻图片中,实验室有各种忙碌的身影,实验台上面摆满着各种仪器。

如今步入象牙塔,有机会得以进入实验室参观,激动的心情早已无以言表,脑海中涌现出对实验室的种种想象:国际一流的技术、高端前沿的器材、林林总总的试剂、学识渊博的师兄师姐等。

九月,新生参观实验室。两位研究生师兄带领我们参观了实验室,仍在做实验的他们连实验服都没有来得及脱下。天气十分闷热,师兄戴着口罩,脸颊已经有晶莹的汗珠滚下。我们问为什么不取掉口罩,师兄解释,人呼吸时产生的气体会影响实验结果,而戴口罩就能避免这种现象。在他们看来,做实验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多,实验室中的乐趣是用汗水发现的;国际著名的学术发现、高精尖的科学创造靠的都是日日夜夜的探索;除了对接触先进技术的渴望,还需要掌握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具备探索新领域的思维。

【小编的话】

自己拍的照片能让看到的人产生共鸣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张婧瑶

师兄的话我默默记住了,作为一个从小喜欢科学知识的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跟随前人的脚步,走进实验室去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知识。

成长课之“华丽蜕变”

回首大学四年,时光虽短,却足以磨平一个人的棱角。仍记得初入大学时由于没有回复班长、支书的短信,心里愧疚了许久。那是一条通知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短信,当时我查阅了短信,抱着与我无关的心态,果断地删掉了并且没有回复。时隔一晚后,我接到了班长询问是否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电话,当时并未察觉到班长说话语气的细微变化,悠然自得地度过了数个日头。

又一次班会来临,班长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许多人不关心班级事务,对许多事情不理不睬。我仍旧觉得他所说的“许多人”不包括我。接着他开始讲述:“我用短信给大家通知事情,但每次给我回复的人又有几个?第二天我又一个个给没有回复的人打电话落实。你们收到短信后,只需要回复寥寥几字,却可以给大家省出时间、精力。这很难办到么?”班长的肺腑之言确实意味深长,当时我便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回复短信这个习惯的重要性,它不但便于班级开展工作,而且给关心自己的人也是一份平安的告知。从此以后,除了垃圾短信我都按时回复,唯恐误了他人的时间。

有人说小孩的学前教育为今后的思想品行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基础,可往往直到大学我们才慢慢注意到为人处世的细节。我深信待到耄耋之年再回首大学,我将带着深深的谢意来追忆那些给我感悟的人或事。

【小编的话】

一直在试着用光描绘出这世界最美的样子。

——母红岩

那些回不去的军训时光

“头要正,颈要直,两肩端平,抬头,挺胸,收腹,两脚张开六十度……”武汉九月份的阳光刺辣辣地扎在身上,不多一会儿,穿着军训服的“小韭菜”们额头上就已经沁出了汗水,脚后跟也隐隐作痛。大学军训就这样开始了。

刚开始并没有习惯军训的快节奏,我们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饿着肚子到训练场上站半小时军姿后,才能去食堂里排队买早餐。然后又是无尽的站姿、蹲姿、跑姿、齐步正步走的训练。甚至晚上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即使没有训练也会有各种教育培训课程。好在教官严厉却不失仁慈,经常会在训练的间隙给我们安排一段时间坐下休息,“嘘,原地不动,不要让其他排知道我们在休息。”接下来一阵哄笑,原来是教官又开始讲笑话或者军营故事了。

当然,教官在训练的时候是十分严肃的。在最开始练站姿时,教官要求我们全身都要保持紧绷状态,头颈要正,胸要挺,身体要略微向前倾,两脚张开六十度,手要紧贴裤缝。单是在太阳底下站半个小时就已经够呛,保持一定的姿势站着就更不容易。可即便这样,教官也丝毫不心软,连挠痒都要打报告后才能动;端正步的时候,教官告诫我们手臂一定要呈一条直线,与身体保持固定角度,脚不能点地,要保持一定时间,他逐一检查,再逐一纠正,只要姿势没有做正确,他就会罚我们重新开始;齐步正步走时,教官时刻提醒我们要注意排面的整齐,并在侧面观察,要是没有走整齐,整个排都得不停歇地练习,直到整齐为止。一整天训练下来,我们往往累得腰酸背疼,晚上一回宿舍便会早早睡觉。军训虽然辛苦,却磨炼了我们的意志力,培养了不服输的军人气质,让我们牢记时刻都要对自己保持高标准严要求。

【小编的话】

生命源于尝试!

——王佐乾

武汉九月份的天气是焦躁不安的,经常是昨天才艳阳高照,今天就大雨倾盆,甚至在同一天也忽晴忽雨。听学长学姐们说,我们这一届的军训是有史以来最凉快的军训,这让他们感到极度不平衡。

军营里的娱乐活动除了晚上的拉歌,还有社联进军营。学长学姐们表演的双节棍、跆拳道令我们敬佩不已,一起互动的小游戏让人捧腹大笑。在迎新晚会上,一张张笑脸被投射到大屏幕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送我们来学校的家人、朋友等。

军营里的时光过得飞快。一眨眼就到了阅兵式。记得阅兵式上整个军训师在第二运动场上恢弘的气势和各个团营响亮的口号,记得自己喊着口号正步踢过主席台前时心中油然而生的万丈豪情,记得挥着匕首转身斜刺喊着“杀杀杀”时的无畏勇气,记得操练着军体拳的拳脚是那么阳刚有力,记得防空演练现场的场景是那么惊心动魄……

也许如今的我们已然不会将正步踢得那样标准,不会记清匕首操、军体拳的一招一式,但是军训所给予我们的“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永远也不会丢。

【小编的话】

感谢华农,感谢生命中的你和我。

——李宇杰

一路温暖随行

初遇班主任,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双肩背包。

而直到现在,说起他时,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同样还是他不变的黑色帆布背包。似乎不管什么季节也不管衣服怎么搭配,他永远都会背着那个休闲又学生气的包。

从开班会那天起,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幽默而健谈,简单几句话就将全班的气氛调动起来,将学生对于班主任那种天然的畏惧感在聊天中消除了。而他那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也因口音与我家乡话相似,带给我一种亲切感。

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与班主任交谈,却是因为申请助学金的事情。在我高三那年,家里出了变故。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手术过后,仍然需要昂贵的药物来维持生命,家中本就不算丰厚的积蓄全部用于父亲治病。来到大学后,学班告诉我助学金可以帮我解决部分生活上的困难,然而我却本能地有些抵触:我十分害怕自己拼命压在心底最深处的秘密被大家知晓。自尊与自卑时时刻刻矛盾地纠缠着我,我一点都不想面对这些压力。

我忐忑不安地等到助学金班会,可是最后我落选了,心里所有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这段时间的压抑与担忧此刻全部变成了无助,我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身边的同学一时半会也不知道我怎么了,我哽咽了半天,却实在难以启齿。

【小编的话】

不等到天黑,烟火不会太完美。

——梁辰

班主任知道之后,带着我单独去了走廊,语气温和地对我说:“没关系,有什么困难讲出来,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别太有心理负担,我再试着能不能帮你向院里争取一个名额。”在他的鼓励之下,我终于说出自己的家庭情况。从他的目光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关心,而非同情。我想他是知道的,像我这样的学生,对于他人的同情与怜悯有着非同一般的敏感。班主任选择保护我的自尊心,他站在一个十分平等的角度来劝导我,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同情。他说:“钱并不是大问题,你放心,我自己还打算出一部分钱来帮助你们。”他语气轻松,让我觉得一切无需担心。

接着,班主任还认真地帮我梳理了一遍大学的新生活,并将可能遇到的困难稍加分析了一遍。在他的言语中,我觉得所有阻碍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又充满希望。他说起之前一个遭遇了家庭变故的学生,说在一开始的时候打击的确会让人难以接受,但不管怎么样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面对。“困难都是暂时的,生活里的美好才是永恒的。”

在接下来召开班会的时候,他便说:“有些同学家里的困难并不是表面上能看出来的,但是我知道是有特殊情况的,希望大家也能理解。”听到这里,我依然有点紧张,低着头不敢看周围同学的眼光,生怕有什么异样。班主任应该是注意到我了,便换回轻松的语气:“大家内心不要有负担,申请助学金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其他人也不会因此就看不起你。没有谁是高人一等的,永远都不要看低自己,我们都是一样的。”

【小编的话】

之所以爱摄影,是想把所有回忆都留给你,是想所有回忆里都有你。

——周春月

过了几天后班长来到我的宿舍,递给我一个装现金的信封,告诉我这是班主任自己拿出来帮助我的。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立即给班主任发了短信表达谢意。班主任很快回复,却只是简简单单地说:“希望你多读书,好好生活。”直到现在,我还想起他知道我情况后的第一句话是“小姑娘挺坚强的”。当时觉得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就已经足够幸运,即使只是善意的安慰,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坚持下去的勇气。

人生路上便是这样吧!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会遇到更多的人来帮助你、温暖你,让你能够带着希望前行。我们没有丧失信心的理由,一切你所期盼的,或许正在来的路上,比如希望。

第三节 第二个故乡

湖畔欢乐盛宴

南湖旁的柳枝像恋人柔软的身姿,肆意地摆动。风也是轻柔的,像是在呢喃,湖波轻曳,一片祥和。在这柔和的景致中,水声与欢笑不断地从一间简陋的红砖瓦房里传来,打破了这份宁静。这是我们班第一次农家乐,快乐和兴奋占据了屋顶上空。

同学们在水槽边洗蔬菜,流水声吞没了说话声,但微微上扬的嘴角却无法掩饰喜悦。“主厨”同学顺手擦擦额头的汗水,又专注地干起活来,不时要求旁边的“助手”同学加点水或是佐料。“小心烫!”她会让助手品尝每一道菜,直到助手竖起大拇指。其他的“厨师“也准备着自己的拿手好菜,一边烹饪,一边交流经验。

【小编的话】

喜欢文学与游戏,钟情奇幻文学,享受创意进发那一刻的灵感与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的感觉,并热衷于新鲜而让自己充满活力的事情。

——鲁偲艺

这时来了一个调皮的家伙,他偷拿了刚洗好的西红柿就往嘴里送,硬生生被背后切菜的女孩抢走:“这个是用来做菜的,不可以偷吃。”机灵的男生立马回复:“给你唱首歌,就让我吃掉!”边说边又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女孩无奈地笑笑,只好作罢。在狭窄的厨房里狼嚎般的声音此刻响起,洗菜的同学忍受不了折磨,连“主厨”也回过头来:“别唱了,吓到锅里的鱼了,待会不好吃可要找你麻烦啊!”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在夜幕降临之时吃上了香甜可口的饭菜。然后大家一起坐着聊天,说一些快乐或悲伤的故事,大家都在听,也或许大家都没听进去。在这样美好的晚上,大家是容易醉的,不是因为喝了酒,也不是因为那月色,而是因为这群人,这群在九月份以前都还未见过面的人。

现在,南湖的柳枝依旧像当日的妙龄女子,月色也似那般迷蒙而又柔和,湖波漫不经心地轻荡,而风却像恋人般轻抚我的脸庞,那片砖瓦房此刻是这般冷清与寂寥。就算这个故事已经过去许久,在偶尔闲暇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总会回想那一日的场景,想起忙碌的身影、额头的汗水、欢快的歌声和脸上的笑意。那是一种青春里无法回避的情怀,一切都关乎青春。然而世上终无不散之筵席,在度过了美好的四年青春之后,就算再留恋,也不得不离席。

大学时光的青春记忆就像是一本精美的相册,一页一页地在我眼前翻过,最为精彩的是我待过四年的班级。就算不看这本相册,也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人的容颜,记得一起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就像那一日的湖边的“盛宴”,简单而快乐!

【小编的话】

愿你翻开《2015,我们这一届》的扉页时,能感念这段时光。

——李晓

被搁浅的舞台记忆

夏日的太阳渐渐隐退,余温却还被囚禁在塑胶跑道。微汗湿襟,有些许凉意,我和我的姐妹们在二运漫步,恰巧发现网球场角落有人在排练新生才艺展的节目,便前去观赏。

一张张意气风发、热情洋溢的脸在夕阳下显得光彩夺目,他们宛若嫩荷,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透射出无法阻挡的生命力,给人希冀与憧憬。看着他们稚嫩的模样,我的心底不禁泛起一丝酸楚。

依稀记得那年夏天,关于备战新生才艺展的消息让这个九月的尾巴翘了起来。起初大家以为这种代表班集体上台面的活动早已选定面容姣好、身怀技艺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只负责坐在台下,关键时刻鼓掌吆喝而已。可出乎意料的是不分能力大小,不管高矮肥瘦,只要有胆量,愿意甩面子的同学都能博得“导演”青睐,挂上主角的头衔。因此,不少人自告奋勇,毛遂自荐。角色分配结束,几乎每个有意愿的同学都得到了展现自我的机会。

【小编的话】

也许,当我们想微笑时,却只能潸然泪下。

——施慧

没有任何前奏,每班都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地开始了排练,于是大学生活动中心俨然成了抢手的风水宝地,每天中午或是晚上都有花样百出的节目在排练,让人目不暇接。第一天的排练不尽人意,却也在意料之中,角色生疏、台词磕巴、表情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不过开始三四天都是小试牛刀,熟悉台词、酝酿情绪、掌控表情,就像田径赛跑时的热身运动,总有一段预习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大家已经培养出默契,剧情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人物感情也酝酿得比较到位,只是衔接和熟练度还有待练习。临近正式出演还剩几天,为了呈现完美的舞台效果,班上请文艺部的同学前来帮忙,他们在细节方面为我们出谋划策,给出了可行的建议。

到了彩排的这天,我们拿到了翘首以盼的演出服,有的是自己纯手工制作,有的则是在外面店面挑选,每个演员穿上演出服后果然神韵十足,为演出增色了不少。激动人心的这一天终于到来,向来素面朝天的我们今天“浓妆艳抹”了一回。表演当晚,台下可谓人头攒动,座无虚席。主持人报幕结束之后,我走到了镁光灯下。可一上舞台,我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眼神也飘忽不定,顿时六神无主,脸上的肌肉也绷得紧紧的。就在此时,我突然瞧见了台下的学班,他满脸期待地拿着照相机为我们记录这至关重要的一刻,我仿佛吃了颗定心丸,很快调整心态融入到了角色中。我们流畅自如地进行着表演,没有失误,堪称完美,赢得了阵阵掌声。众人心向往之的晚会终于圆满结束,名次只是一时的荣耀,这次才艺展带给我们更多的是青春的记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

时间溜得无声无息,往日小小的嫩荷已将藏于花苞中的梦想释放,用四年时间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当思绪回到眼前这群孩子身上时,我不禁感慨万千。我即将作别狮子山,而又一群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有志青年将在这里经历岁月的洗礼。

【小编的话】

愿你我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石岩

狮山下的格桑花

缘起·第二故乡

来到华农的那个夏天,我独自背着行李完成了一切报名流程,然后找到宿舍,打理床铺……这一切我都做得比别人稍微熟练一些。我觉得自己一直都在流浪,从小学毕业后就离开西藏,接下来的七年在各个省份辗转求学。而这里,是我归家之前的最后一站。

虽说已经上了七年的中学,但由于上的是西藏中学,我的生活圈子里一直都还是藏族的同学。到了华农后,我才第一次感受到和汉族同学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同学在一起时的丰富生活。

大一刚开始时,因为基础不好,我的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同学。习惯和爱好的不同,也让我很少参加班里的聚会。那时候,每周六的晚上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在第二运动场,西藏的同学们一起在灯光下跳着锅庄,听彼此讲讲最近发生的事,这是我们延续了很久的传统。也就是那时,我开始把华农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故乡。

缘深·点滴幸福

春天到了,我知道家乡的杜鹃花又开了。夏天是格桑花,秋天是野菊花,冬天则是覆盖一切山山水水的雪花。可是这些只能出现在梦里了吧。从武汉到拉萨,再从拉萨到昌都地区,夏天泥石流,冬天大雪封山,路上就要辗转十几天。那里是我的家,也是天险。谁说男孩不想家?我想回去,可是没办法。

【小编的话】

我成功,她不嫉妒,我萎靡,她不轻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杨文姬

后来我在一次藏族晚会上遇见了她,和她在一起的日子让我觉得安心又满足。第一次有人在生日的时候给我一个小惊喜,第一次有人记得我鞋子的尺码,第一次有人在我生病的时候把我送到医院然后陪着我。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我却视若珍宝。在外求学太久,父母都从未能给予我这种温暖。我们喜欢在周末或者节假日一起到武汉的各个景点去转一转,聊一聊以后的打算。时间久了,这里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等到大学毕业后,我们约好一起回西藏,以更好的面貌回去建设家乡。

缘浓·歌舞青春

我和其他藏族的同学一起在学校过藏历新年、过雪顿节、过藏文化节,在华农用心经营着属于藏族学生的大家庭。这几年学校招收藏族学生的数量大幅增加,我们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说到藏族的交流和活动,不能不提到我们的“阿爸”杨昌林老师。杨老师年轻时在西藏工作了十几年,并在那里与藏族的德吉阿姨结婚。后来他们到武汉定居,一直帮助着在这里求学的藏族学生。2005年德吉阿姨去世,武汉的藏族同学为了纪念她,每年都会举办“德吉杯”赛事。从只有足球比赛到足球、篮球校际友谊赛,杨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2014年的“德吉杯”篮球友谊赛,华农的男篮和女篮都拿到了第一名。

今年,华农成立了“心藏文化社团”。看到越来越庞大的藏族学生队伍和积极与汉族师生交流的藏族社团,我由衷地为藏族的弟弟妹妹们高兴。

在今年的元旦篝火晚会上,藏族的同学们应邀一起在篝火边跳起了锅庄。大家和汉族的同学们一起唱着、跳着,那簇长明不灭的火光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华农,扎西德勒!

【小编的话】

路在脚下,梦在远方,有梦为马,在路上!

——赵岩

舌尖上的记忆之“园”

无论从教室过去要走多久,食堂的味道始终熟悉而顽固,就像安装了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下课铃声就是吹响味蕾的号角。华农,这个远离车水马龙、远离都市华灯的地方,却有着其他高校望尘莫及的私坊美食。

记得大学的第一顿早餐是在博园食堂。博园食堂原名二食堂,后因其临近博园宿舍区而改名,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学校目前最古老的食堂。2011级刚入学时博园食堂以面食为主,拉面和豆浆或者包子是早上的“黄金搭档”,素拉面才一块八毛一份,软软的面团与拉面师傅的手经过亲密接触和短暂分离后,再投入到沸水热情的怀抱里,用长筷捞起放到盛汤的铁碗,一碗素拉面就这样诞生了。再自行加一点香菜、小葱点缀一下,淋上一勺拉面窗口特制的辣椒油,嘿!顿时让人恨不得赶紧找个位子坐下好好品尝一番。冬至那天去水饺窗口点一份热腾腾的饺子,皮薄馅多,大叔会笑吟吟地将满满一大碗饺子递到你手上,那是美食者对节日的祝福。食堂侧门旁有一个小一点的食堂,那时最好吃的是随州拐子饭,军训期间经常邀上一群“战友”到这里吃午饭,后来变成了博园小餐厅,菜色一如既往地好,价格也很公道。

2014年暑假,博园食堂经历了一次改造,外观变得整洁素雅,内部开阔明亮,窗口也做了一些调整。原本的13个窗口变成了10个窗口,5个是由原来的窗口(包括博园小餐厅)合并而成,5个则是新开设的窗口,新增了沙县小吃、如意馄饨、烧鹅饭等特色饮食。但不管窗口和环境怎么变化,九号窗口营养美味的豆浆始终不变。博园豆浆口味繁多,除了原味豆浆、红豆豆浆之外,还有黑豆豆浆、核桃豆浆、枸杞豆浆、黑米豆浆等,甚至还有葡萄豆浆。轻轻吸一口豆浆,感受着豆渣和核桃或者枸杞等磨成的小颗粒与舌尖互动的美好,那种醇香让人没齿难忘。尤其在冬季,单单是捧一杯豆浆在手上都会感觉到来自整个世界的温暖。

橘园食堂因靠近橘园而得名,始建于1997年,主要提供午餐和晚餐,主食是米饭,菜的味道偏清淡。记得大一时经常听学班念叨橘园食堂以前提供的早餐特别好吃,尤其是包子,皮薄馅多。橘园食堂最受欢迎的菜应该就是炸鸡腿了吧,买完米饭加两份菜,再让食堂阿姨在饭上放一只脆皮炸鸡腿,顿时让人垂涎三尺。鸡腿只要5块钱一个,外面的一层皮香脆可口,里面的肉鲜嫩多汁,唇齿的默契配合让脆皮和肉汁的特色尽情释放,在舌尖上留下醇厚的回味。2014年暑假,由于近年留学生增多,清真食堂消费人群扩大,原有的场地已经难以满足师生需求,学校将橘园食堂整体改造为清真食堂。

原清真食堂位于博园教育超市楼下,被一堵墙隔成两间,一边是清真专窗,一边是普通窗口。清真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早餐热干面的芝麻酱味道浓郁,十分地道。午餐和晚餐主要提供米饭,菜色种类繁多,偏油腻,但是味道特别好,所以排队排到门口是常有的事情。烧烤是清真一绝,细碎的孜然粉末与鲜嫩的羊肉块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油光以最明亮透彻的方式与小巧玲珑的鸡腿产生交流,让人恨不得把骨头都吃下。清真食堂的美味吸引着太多师生前来进餐,窄小的空间已然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因此将橘园食堂改造成清真食堂的计划便提上了日程。改造后的清真食堂宽敞明亮,装修充满了穆斯林特色,白色的外墙庄严肃穆,内墙由代表少数民族风情的小方砖和花纹装饰,精致美观。就餐窗口分为清真区和普通区,并设有包间供聚会聚餐使用。手抓饭是清真食堂的特色美食,饱满金黄的米粒、喷香酥软的羊肉和甜软亮丽的胡萝卜似乎是前世有缘,这是穆斯林和美食的约定,吃一口,唇齿飘香。

荟园食堂原名四食堂,于2004年投入使用。“荟”取自“群英荟萃”,来源于校歌中的一句歌词“萃俊秀于三楚”,寄托了老师对莘莘学子的期望。说起荟园食堂,映入脑海中的第一个词恐怕就是“荟园大包”了吧。大包皮厚馅少,一般咬三口都见不着馅,可是这也丝毫不妨碍它成为荟园的“标志性”食物,价钱公道,早餐买一个大包再加一碗粥就管够了,实惠又实在。荟园的另一个吉祥物就是二楼的瓦罐汤了,有多种口味可以选择:芙蓉蒸蛋、山药排骨汤、野山菌汤、金针菇排骨汤等。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芙蓉蒸蛋了,粗犷的瓦罐呵护着细腻的蛋汤,火炉的高温帮助这一对“阆苑仙葩”终成眷属,随后敏感的双唇试探着铁勺递来的温度,徐徐送风,最后终于达成共识,蛋羹滑嫩爽口,在冬季喝一罐会让整个心都暖起来。

【小编的话】

为梦想无所畏。

——陈红伟

除了吃饭的用途,荟园食堂还有其他妙用,那就是每年12月31号的猜灯谜活动。当天下午,荟园食堂一楼就开始布置场地了,到处张灯结彩,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写有灯谜的字条粘到彩带上。等到可以进场时大厅里已经满满的都是多彩的灯谜了,人头攒动,外面等候入场的同学也已经排起了一条长龙,好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

桃园食堂建于2011年,9月份正式开放,名字来源于附近的桃花园。一楼是大众饮食和自助餐,二楼是各地风味小吃。桃园最受欢迎的窗口大概就是自助餐了,自助餐里有烧鸡、莴苣炒肉、红烧鱼、撒尿牛丸、煎蛋、生菜、菠萝等30余个菜品可供选择。尽管菜品很多,却依旧是供不应求,要是去得稍微晚一点菜可就没啦!二楼的标志性窗口是襄樊牛杂面窗口。襄樊牛杂面素面的制作很讲究,面在沸水里逐渐软化,而豆芽依旧保留脆爽的本色,二者被捞到碗里逐渐用清汤吞没。再加一些欢快滚动的豆子,火红的牛骨辣汤点亮整个色彩。最后浇上一点清汤,香菜末儿似乎是所有面食的忠实陪伴者,随意撒上一些便如锦上添花一般。这一碗面既有面的劲道,又有豆芽的脆爽,还有豆腐的滑嫩,香菜的清香,既有面食本来的微甜,又有牛骨辣汤的醇厚,难怪吃面的队伍总是排成了长龙。2015年3月,襄樊牛杂面窗口换成了重庆小面,继续为同学们带来美味。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些食堂和美食一同陪我们度过了美好的四年大学时光,当我们再回首大学岁月时,会不会想到这些满载着青春吃货记忆的食堂呢?

【小编的话】

每一天,都要比昨天的自己更优秀!

——李婷

江山如画

不知为何,想用“江山”这个词语来指代华农。或许是因为她的大,或许是因为她的美。

桃源

左边是书,右边是书,我在图书馆。

图书馆创建于2006年,本以为历经九年的它会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但事实恰恰相反,硕大的落地窗加上洁白的墙壁很容易让人产生它才建成不久的错觉。虽说它有着3500多个阅览座位,31 136平方米的面积,260余万册的文献资源,我还是喜欢搬个椅子坐在二楼里屋靠窗的角落,看着为数不多的散文、游记。

这里,一切都因寂静放慢了脚步,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时间在扩张,我们在行走。翻着纸页泛黄的书,我不禁惊叹文人的笔尖力量,千年时光,万里江河皆可被他们封存于这白纸中。文字是广阔而具有概括性的,就如刘彝在《画旨》中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曾经看过一个放慢时间的视频,当一秒被分割成无数时间段,才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一些稍纵即逝的画面原来也拥有如此迷人的过程。当一秒变成十秒,我们便有足够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人生,去审视这个世界。

茶庄

要说大学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教学楼就是奶茶店了。社团签到喝奶茶,部门开会喝奶茶,同学见面喝奶茶,闲来无事也喝奶茶。总之,有事喝,无事也喝。古人将品茶看作平生乐事,唐朝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因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作为学生的我们虽说没金钱、没时间品茶论道,但也不忘“东施效颦”,用奶茶替代碧螺春与大红袍。

大学的奶茶也早已超出了它原本的意义,晋升为一种社交方式。每每聚在奶茶店,都是思想的交流,观点的碰撞。时间一长,便觉得奶茶店的吸管里可以自然流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晚上九点的奶茶店大概是华农最繁华的存在,七号教室、尚茶、梦泽园的“并肩登场”也阻止不了座位的供不应求。有时因事情耽搁,去晚了,便只能搬几个塑料椅子坐在走道中,不过开会气氛依旧浓烈。

天池

冬天是一个让人矛盾的季节,洗还是不洗,这始终是个问题。408个沐浴圣地终究敌不过万名学子,两条长龙队让人望而生畏。不过,十分钟一班的流水线工作方式和澡堂叔的“微博”倒给我们添了不少希望与乐趣。

“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一个意味着机会。”

“爱情的温度就像洗澡水,不是越热越好,自己觉得舒服就行。”

澡堂叔的话简单而引人深思,有时候甚至觉得来此洗澡不仅是洁净身体,更是一次次心灵的净化。在一天的东奔西跑之后,拎着衣服来到此处,抖落一身的疲惫与污秽,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时间总是善解人意的,随着热水器进军宿舍,我们的懒病愈发严重了,在宿舍一待就是一整天。又一次验证了澡堂叔的“24K金定律”:在正常人范畴里,99.99%的人与生俱来的是惰性。

许久没去澡堂了,但愿澡堂里的开水还是0.12元/瓶。

石林

刚来学校,我对二十四节气也没有什么了解,除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歌,其他的便一无所知。直到收到破冰活动的通知,才知道人文楼与图书馆之间“未来之门”南面的山丘上,有占地1亩左右的二十四节气柱。它集合了中国民间“节气”的概念,由福建漳州深山中的花岗岩经压凿、打磨、刻制而成的12根石柱分布成一个圆形。每个石柱上正反两面分刻两个相邻的节气,并以线刻浮雕的方式,体现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生命现象。

从那片地方看天空是最惬意的。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没有电线杆的阻挠,放眼望去皆是一片片的试验田。在广阔天空中,偶然看到了一棵不规矩的树凌驾于地平线之上,心里多了份莫名的欣喜。冬日阳光暖暖的,我将身子慵懒地倚着石柱,开始背单词、读资料。不用介意自己是否吵到了别人,在这里,大家都是有声的。社团聚会、部门破冰,我们一直在用青春的声音证明自我追求。

二十四节气过了一个又一个,可我们对这片天空的感觉却始终如一——天高任鸟飞。

【小编的话】

不愿做出牺牲,便永远不会有收获。

——林琴

#华农初印象#

你若安好#华农初印象#

开学报到那天,好多学长学姐帮忙拎行李,一下车就看到了他们的笑脸。还记得有个学姐边走边给我介绍学校的特色,博园的豆浆最好喝,荟园的最实惠……那时她陪我走过狮子山脚下,散步在南湖。真感谢他们,让我在还没完全了解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已经爱上它了!

帅到没天理#华农初印象#     1minute ago

没来华农前逛贴吧,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来到华农,无论是种地,养猪,还是打酱油,你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人生辉煌!真地逗乐了我。不过我觉得这只是因为很多人对农业大学的偏见。我们要肩负起这样的责任,做个优秀的华农人,做出一份辉煌!

求室友给一百块#华农初印象#     3 minutes ago刚进学校的时候是学校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我,不过后来却是学校的严格管理震撼了我,每天定时的查寝,有时候辅导员还等你回宿舍。每次出校玩都要看好时间,弄不好就会通报批评。以后还是收敛点好!

相见不如怀念#华农初印象#     11 minutes ago

学校可真是大,腿走折了还没看完每一个角落。在这样的地方,一旦上课快要迟到了,如果你没有刘翔的速度,最好还是拥有一匹坐骑吧,无论是“宝马”,“劳斯莱斯”还是“小毛驴”,总归要比双腿来得快。不过地方大, 自然风景也会很漂亮,南湖柔柔的风、狮子山广场的银杏、威严的主楼……

逐★meng#华农初印象#     12 minutes ago

我提前来学校,好早就有学长学姐迎新了。大家很热情,虽然对学校不熟,但沿路都是好心人的指引和介绍。体育馆处的学长学姐们更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有给家长和新生展示成果的,有给他们沏茶的。而我也在一旁帮忙,还有新生叫我“学姐”,虽然不是,但听着还真逗,莫名地觉得很爽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