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辑《藏书家》的精魂

十辑《藏书家》的精魂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藏书家》丛刊由齐鲁书社在1999年4月创刊发行,大32开平装,前两年每年出一辑,2001年之后,每年出二辑,到2005年初共出至第10辑后停刊。策划、创办、编辑《藏书家》杂志,也许正是多年深厚积累的自然流露,亦是藏书家与资深编辑双重身份相互映射而激发的灵光。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藏书家》兼具书卷气与专业性,在国内藏书界广受认可的原因。

安然

《藏书家》丛刊由齐鲁书社在1999年4月创刊发行,大32开平装,前两年每年出一辑,2001年之后,每年出二辑,到2005年初共出至第10辑后停刊。《藏书家》的刊名,是编者借用“六亿神州尽舜尧”的夸张之意,泛指天下所有的“爱书人”。前六辑每辑定价8元,第七辑后调价为10元。主要刊发各类人的读书、淘书、藏书生活,以及各种古籍旧书的版本考据的专业文章。

该刊宗旨,如创刊号编后记中所述:“是联系世间所有爱书的朋友,倾听他们求书若渴、爱书如命的心声,记载他们访书的苦辛、读书的痴情和藏书的乐趣,从而展现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

创刊号一经问世,受到爱书人的好评,很多读书人写信感谢周先生做了一件“好事”,编者在第二辑的“编后记”中进一步敞开心扉,与读者分享其办刊的心愿:“即借《藏书家》这块小小的园地,通过学者、藏书家、爱书人从不同角度、视点谈书,侃书,让现代与传统交融,今人与古人对话,使广大读者既能增广见闻,汲取知识,又能因之陶冶性情,增强读书品位……从而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和总结中国的书文化,并进而了解书文化对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深远影响,作为后人,我们薪尽火传,继往开来,使书香飘溢万代。”

一、创刊缘起

当《藏书家》在周晶先生构想里初具轮廓:为天下爱书人提供一片可以自由交流读书、藏书心得与经验的书香四溢的园地的时候,他深信,我国现阶段的读书与藏书是有文化底蕴、有环境、有人群的。

从虚拟的选题到备受读者欢迎的国内唯一藏书类正式刊物,周晶先生集组稿、编校于一身。杂志的缘起与主编周晶先生藏书家的情怀,与他钟情古籍及相关专著的近三十年编辑生涯密切相关。

在接受济南日报记者赵晓林的访谈时,周晶先生曾如此回忆自己的藏书经历:

自己从小就喜欢看书,那时是在大连,由于历史原因,中文书和古籍很少,只是看些小说什么的。1958年随父亲迁到济南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什么是真正的好书。那时的济南,旧书店、书铺、书摊很多,自己没事就跑去看书,也省下零花钱买一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书刊,那时这类书可谓比比皆是,鲁迅、郭沫若、巴金等大家的著作版本非常多,《人间世》、《文学》、《论语》等新文学刊物也很多,让我大开眼界,我也是在这时喜欢上文学和写作的。记得当时这些书刊的价格十分便宜,最多几毛钱一册,我曾买了不少,后因故大多都损失了,现在想起来真是很可惜。

我现在收藏的最重要的是线装古籍。记得第一次买线装书也是1958年,是在当时西市场的一家旧书店里买了一套乾隆版《笑林广记》,花了5毛钱,买的时候是觉着好玩、好看,但是越看越觉得比平装书有意思、有味道,从此也就一发而不可收,不停地买了40多年,到现在已经收藏了600多部、300余册线装古籍,其中明版书有30多部,不少已经是很稀见的善本了。而这些古籍里有一半是山东的地方文献,以山东籍文人的集部书为主,这部分是自己比较看重的,在国内也是属于比较罕见的古籍专题收藏。

“夸大点也可称得上是坐拥书城”,自谦的概括中透着爱书人的自得其乐,而周晶先生的书缘还不止于这单一的维度,他的编辑生涯与爱书情怀相得益彰。

1982年进入齐鲁书社当编辑,近30年来,主持编辑了大量古籍及相关专著,在古典文学编辑界收获颇丰。工作中与诸多高校老师和文化老人的接触与交流对他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而对其藏书也起到了不小的助益。在创刊号的编后记中,编者这样阐述他的创刊缘起:“幸近二十年来中国走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之路,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读书热’‘藏书热’又悄然兴起,并正方兴未艾,为爱书人提供了良好的读书、藏书的氛围和际遇,也为《藏书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策划、创办、编辑《藏书家》杂志,也许正是多年深厚积累的自然流露,亦是藏书家与资深编辑双重身份相互映射而激发的灵光。在第六辑的“编后记”中,编者坦言:“在二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编者甘于寂寞,甘做嫁衣,编辑出版了许多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但真正能与作者、读者作思想感情交流,与时俱进并为之倾注大量心血的,还是已出版的或即将出版的《藏书家》。”

作为编者,妙手别裁而隐于字里行间再平常不过,而从这段真诚的告白中足可发现《藏书家》对于编者的意义非比寻常,所以,了解编者的心路历程无疑是对《藏书家》办刊过程的透视;而“编后记”又是全刊中编者直面读者的唯一园地,在十辑刊物的九篇“编后记”中,的确能读出五年来的点滴甘苦与办刊思路。

当丛刊进入稳定连续的状态之后,“编后记”中开始更多涉及关于文稿的探讨,《藏书家》对稿件的要求是:“我们欢迎的是既有思想、有内容,又生动活泼的文章,而不是说教式的宏篇大论。”自创刊以来,多是通过书信、电话或前辈及友人推荐而约稿。而自第二辑以来,自投稿量也逐渐增多。

当然从每一期的目录就可以看出,《藏书家》的作者群依然有相当的集中度,多数文章来自业界的前辈、知名的藏书人。“我们欢迎老一辈学者、藏书家多多赐稿,留下历史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藏书家》兼具书卷气与专业性,在国内藏书界广受认可的原因。自创刊以来,除曾在若干辑的“编后记”中申明本刊宗旨及对外来稿要求外,还从未登过“征稿启示”,关于这一做法编者也有过直接的解释:“《藏书家》编辑力量有限,每年基本上只出两辑,每辑文字也只约十万字。”

二、栏目分析

杂志是依靠栏目支撑起自己的骨架,并展示其知识含量、学术内涵和文化丰采的。下表(表1)是有关《藏书家》每辑具体栏目的一份统计表,以其揭示的信息为基础,可以展开以下的若干分析:

表1:《藏书家》栏目统计(栏目名称后的数字为该栏目在本辑中的文献量)

十辑《藏书家》丛刊的栏目数量变化,则如下图(图1):

从图1可以分析得出以下印象:

(1)《藏书家》单辑的栏目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栏目数量本身并非衡量一份刊物受欢迎程度的指标,但栏目数量在连续期号中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刊物的稿源丰富程度,编者驾驭全刊的思路,以及全刊运作状态的生机;

(2)1~3辑的曲线显示,《藏书家》办刊初期的栏目数量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每辑10个栏目或以上,这是整个办刊过程中栏目最为多样的时期。这一数据很好地应和了该刊初一面世就以其对于藏书界广泛的关注度、丰富多彩的内容广受爱书人欢迎的现象;

(3)4~7辑的曲线显示出《藏书家》办刊中期的栏目状况,除了第5辑的波动以外,这段时期的栏目数量比较平稳,但平均数量低于初期水平;

(4)7、8、9三辑栏目数连续减少。基于第一条中的认识,7、8、9三辑的曲线显示出栏目数非正常的连续下降,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藏书家》办刊状态已经开始衰落;

(5)第10辑有7个栏目,与前段时期相比栏目数量有明显的回升,这一奋力的回升令人想起编者的期待,“《藏书家》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书刊之一,共出了10期,在我自己说也算“十全十美”吧,以后能否继续就看机缘吧”,但并没有回归到中期水平,编者和读者在共同期待中,多少透着无奈。

十辑《藏书家》丛刊的栏目分布变化如下表(表2):

*栏目分布:

表2:《藏书家》栏目分布表(按栏目出现次数排序)

该表格是严格根据同名称栏目出现次数来统计,并没有考虑一些名称有细微差异的栏目范畴相似的情况,为了更深一层研究《藏书家》的栏目分布,将以栏目内容为参考,对出现5次以下的“小栏目”范畴进行分析;出现5次以上的“重要栏目”在范畴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可以其中的篇目主题为参考对栏目范畴进行概括。最后两者结合,试图揭示《藏书家》刊物的内在结构。

用上述方法进行总结后,得出如下栏目结构,刊物的栏目受稿源影响可能发生中断,这一总结是基于十辑刊物的内容所形成的总体栏目布局:

(1)藏书讲座/藏界论坛/藏书箴言

有关藏书的理念性方法性文章,由来新夏先生、林夕先生等主笔。

(2)书林一叶

名家书话系列,以黄裳先生的〈来燕榭书跋〉连载为主。

(3)书海披沙

各地搜寻旧书以及对所得之书的记述,也许是稀见的“披沙”一词形象地点出了爱书人在书海中乐此不疲、忘我拣选的过程。

(4)雪泥鸿爪

历史上关于藏书的遗踪:人物、事物、活动。

(5)版本谈故

古旧书版本知识,内容较专深。

(6)藏书忆往

上一个时代的藏书故事,但与“雪泥鸿爪”的历史性不同,这一栏目关注的时代在作者可回忆的范围之内。

(7)藏书闲话

以漫谈式的笔法讲述爱书人在藏书生涯中产生的关于藏书的感悟。

(8)藏书逸话/书林锁谈/书海浪花

这三个栏目的集中以其都可算入藏书界的“逸闻”,逸而有益,轻松耐品。

(9)学人书事/书人书事

对藏书界前辈的回忆性文章。

(10)藏家写真/学者剪影

藏书家和学人的记述性文章。

(11)读书偶得/读书闲话

学人读书的意外收获。

(12)书市漫步/访书纪闻/域外书情/异域书情

国内外书市的访书经历。

(13)著书新语/学人新语/淘书新语

这三个栏目的合并因一“新”字,新事物新思想不分大家与后学,编者的办刊思路中存有这样一个平台。

(14)新著快读/藏书架

这是一个书评栏目。

从以上的栏目布局,可知编者原本的办刊思路是非常开阔的:

(1)关注面的开阔,版本知识、藏书楼历史、业界学者、中外书市、藏书往事、藏书行业的新事物新现象、书话、书评(书介)都有包括,没有局限在某一些主流的关键词上,有助于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并引导他们登堂入室,由一般兴趣爱好向专业知识发展;

(2)风格的多元化,既有学术性很强的栏目如“版本谈故”,较为严肃的栏目如“藏书论坛”,又有抒情性人文性的栏目如“藏书闲话”、“藏书忆往”,甚至更为轻松的栏目如“藏书逸话”等;

(3)主次搭配,节奏感强。稍稍浏览一下一辑中的各栏目的文献量就可以发现,栏目的布局重点突出,知识性、学术性的栏目一直是全刊的重心,栏目少而文献量占有绝对优势;其他栏目名称多变而文献量少,恰如其分地起到丰富和协调的作用。

十辑《藏书家》丛刊的重要栏目变迁状态,如图2:

图2:重要栏目文献量变化

这幅图表所反映的是最具连续性的五个栏目在文献量上的变化,除“藏书忆往”在第4、6、9、10辑空缺之外,其他涉及栏目都是每辑出现。从这幅图表中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雪泥鸿爪”和“版本谈故”的文献量的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栏目,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了这两个栏目定位在藏书行业的核心主题,稿源丰富并且受关注度高;

(2)“书海披沙”的文献总体水平仅次于上述两个栏目。如前文所述,“书海披沙”是爱书人对寻访旧书和所得之书的记述,如果说上述两个栏目是藏书界核心主题,则“披沙”的经历是藏书人共有的话题,所以这个栏目也在一个较高的文献水平上保持了持续性;

(3)“书林一叶”在每一辑中不超过两篇文章,但相当稳定,这个栏目的成功之处在于所选书话少而精当,尤其黄裳先生的《来燕榭书跋》以连载形式刊出,被很多读者评价为“读来相当过瘾”。

(4)“藏书忆往”是独具魅力的一个栏目,老一辈作者亲历的书缘往事,给全刊带来深厚的人文气息。这一栏目有中断现象。

然而,从上述的栏目布局,也可知编者虽然有着丰富的栏目准备,但在实际的编刊实践中,却没有足够数量的相关文章予以支撑;另外对于古今中外藏书著作的推荐介绍也嫌不足。

三、主题分析

“雪泥鸿爪”是《藏书家》里文献量最大并且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栏目。对这一栏目的文献进行主题统计,所得数据如下表:

表3:“雪泥鸿爪”栏目主题分布

根据表3的信息,结合篇目的具体内容,可以分析得出如下印象:

(1)该栏目从五个大的角度追溯藏书界的历史遗踪,分别为:藏书楼,藏书人,古书旧刊,旧书市,其他。其中关于藏书楼和藏书人的文章占有显著比重,10篇文章以古旧书刊为切入点揭开藏书的历史一页,也有一定量的文章记述旧书市的今日面貌,“其他”一栏中的视角往往别出心裁;

(2)在“藏书楼”这一主题方面共计发表了30篇文章,先后介绍的藏书楼有:天一阁、铁琴铜剑楼、皕宋楼、嘉惠堂八千卷楼、池北书库、海源阁、嘉业藏书楼、脉望馆、曝书亭、天放楼、测海楼、抱经楼、吕氏藏书楼、阅微草堂、卧雪庐、言言斋、古越藏书楼(开放的藏书楼)、丛书楼、慕湘藏书楼、帆影楼、抱经堂、菱花馆、振绮堂、寿松堂、铁铜、天壤阁、旧山楼、湘素楼、虹隐楼等。这些藏书楼大多建于明清,在坎坷的历史道路上起到了文化驿站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保存的延续尽一己之力。所以不论是藏书家还是一般的爱书人,对这些极富文化意味的建筑都怀有特殊的感情,不论所列举的这些藏书楼现今犹存还是早已损毁,关于它们的记载和寻访都是备受关注的主题。

在“藏书楼”这一主题下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系列:韦力先生的《藏书访古日记》。据第六辑“编后记”中的介绍:“韦力先生是近年来崛起的年青的实力派藏书家,他不仅大力搜藏散落民间的历代名椠佳刻等善本,并颇具规模,而且多年来长途跋涉,自费到全国各地去寻访古代藏书楼遗址孑存,录以文字,存在照片,以期保留曾经辉煌过的历史残照,使藏民收传统薪尽火传,《藏书家》已刊出的的几篇文章仅印证他一小部分足迹。”这一组文稿后来以《书楼寻踪》为书名结集,纳入傅璇琮、徐雁先生主编的《书林清话文库》之中,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在“藏书人”这一主题累计有20篇文章,记述的知名藏书人和学者,清代的有12位:刘燕庭、袁枚、周永年、张海鹏、李文藻、孔继涵、丁祖荫、叶德辉、王闻远、蒋恢吾、吴芝瑛、翁同龢;现、当代的有10位:唐弢、胡适、钱锺书、程千帆、安子介、李格非、李慎之、戈宝权、顾廷龙、薛冰。这些文章并不单一地记录他们的藏书世界,而是以散文的笔法勾画出学问以及为人,使读者全面地了解人物的风范。

在这一主题下有一个明显的聚焦:写周叔弢先生的文章出现了三篇,依次是天津图书馆李国庆所写《弢翁购藏敦煌遗书散记》和《弢翁与古代活字本》,周清澎所写《谈弢翁藏书》。李国庆先生曾编著《弢翁藏书年谱》,由安徽黄山书社在2000年9月出版。据其介绍:“弢翁藏书继承了明清以来传统路子,注重宋元版及明抄明校本,看重的主要是传本稀少和校勘精审这两点。但他不受前人的囚囿,往往自辟途径。在解放初期将所藏宋元善本举献国家后,又开始着手搜集活字本书,一发而不可收……网罗天下铜、泥、木、活字四百种,不谓不富。”这一文献的集中也印证了周叔弢先生在当代藏书界的泰斗地位。

(4)在“古书旧刊”这一主题下有10篇文章,其中有《四部丛刊续编草目》、《二十八宿研斋善本书录》、《藏书目录》、《蛾术轩箧存善本书目》所注录的六种《文心雕龙》、民国年间发行的七十回本《水浒》,另涉及《中国文学史简编》、抗战时北大学生存在图书馆的书、《艺海一勺》、日本古佚书、老注本、《弄堂博士》等。关于这些善本与旧书刊的文章,并非就书论书,而是以一部书,一个版本为切入点,揭示一藏书界的一段往事。

(5)在“旧书市”这一类共有9篇文章,济南、南京、苏州、福州的旧书市场都有介绍,书坊书摊都是藏书行业的流动环节,正是因为有旧书市场的存在,藏书传统才得以生生不息。

(6)“其他”这一类共有5篇文章,视角独特,如白化文先生的《藏书家身后盖印》,写得风趣而又引人深思;徐雁先生《建国初的“救书”运动》,重现了一段可能被忽视的历史。类似于藏书历史上的“逸闻”,给这个栏目带来灵动感。

在《藏书家》的编后记中有两处与稿源相关的文字:“我们欢迎的是既有思想、有内容,又生动活泼的文章,而不是说教式的宏篇大论”,“我们欢迎老一辈学者、藏书家多多赐稿,留下历史的记忆。”自创刊以来,多是通过书信、电话或前辈及友人推荐而约稿。而自第二辑以来,自投稿逐渐增多。但闻编者言,少有可用者。

无论出于哪一方面的缘由,《藏书家》这样的组稿方式客观上集中了当今藏书界重要的作者群,如来新夏、黄永年、王绍曾、黄裳、孟宪钧、林夕、谢其章、涂宗涛、陈子善、辛德勇、韦力、止水(薛冰)、徐雁(秋禾)、韦明铧等。这些国内收藏界著名学人的文章使《藏书家》丛刊的格调,一直保持在中国藏书界的最高水平。

四、终刊的反应

当《藏书家》丛刊发行第二辑的时候,长期从事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的南京大学教授徐雁先生就曾发表评论指出:“从《藏书家》所刊文章,我们不难窥见文化人深厚的‘淘书情结’……书香馥郁的《藏书家》丛刊,当是所有淘书爱好者最合适的枕边读物之一,因为它指点着淘书的路径,凝结着昔贤藏书的经验”,并表达愿景道:“同人们殷切期待该丛刊能够不断出版下去,必能臻成恢弘藏书文化香火之大功。”书评写于整整五年前,收录在其《书房文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中。谁能料到,至《藏书家》第十辑时,它竟无疾而终?

2006年6月,笔者以“《藏书家》停刊”为关键词,借助google搜索引擎获得1470项检索结果。其中不乏被多次转载的消息和评论,但仍可以看出《藏书家》的悄然告停,在爱书一族中引起的冲击浪。下面转录较有代表性的几则:

我是1999年8月见到《藏书家》第1册的,一见就喜欢了。几年来,每次上书店都留意它的芳踪,册册购买,几年下来,如今9册读物(第10册还没有到)一册不少都排在书柜里,我是把它作为当代珍本收藏的。因为它的出版周期长,又不是流行书,每册印数只有4000,北京的大多数书店里都见不到它,所以把10册读物弄在一起,还是不容易的。我还把这本读物推荐给不少朋友,使许多人对读书和藏书产生了一些兴趣。去年底我第一次给它投稿,是写袁寒云的一枚藏书印的。没有想到的是,在《藏书家》影响日盛的时候,却传来了它停出的消息。

《藏书家》要停了,但有了以往的10册读物,《藏书家》就不会在读者心中死去。今天,我们与《藏书家》无奈地告别。我期盼的是,在不久后的一天,《藏书家》又忽然现身,给我们惊喜。

——《藏书家》即将停刊,见《中华读书网》(作者:胡博)

《藏书家》……一以贯之,不改初衷,面向藏书界的读书人,不媚不俗,默默无闻地为藏书界尽力,为社会传递文明。可以说,在20世纪之末《藏书家》是因社会上“藏书热”兴起而出,应运而生。几年过去,藏书界仍是“热”浪不息,为读书而藏,为藏书而藏,为卖书暂藏,藏而兼卖以书养书者愈来愈多,然而,为什么国内唯一的《藏书家》反而办不下去了呢?

同时也暴露了时下“藏书热”的虚热现象。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图书馆、“藏书家”,却很少有人订阅值得一读的《藏书家》呢?只能这么说,在当今中国真正能称得上“藏书家”的人还不是很多。最后,还盼望齐鲁书社能够保住《藏书家》的名牌,那怕是一年出版一辑也好;再就是能否在不改变办刊宗旨的情况下,挤出几个页码面向书肆地摊,以增加读者群,扩大发行量。

——滕城论坛

几天前的夜间,闲读刚到手的九、十两辑《藏书家》——我一向喜欢卧在床上夜读这类闲书,闲闲翻来,不须多动脑子的。一页页读下去,读到编后记,却赫然见了终刊的告白。我坐了起来,脑子也醒了似的,急急去翻,居然一至十辑,全在呢。我将它们码齐了,堆在桌前。

“藏书家”三个字是顾廷龙写的,只墨印出第一笔,似乎是描红的意思,等着我们续完。1999年的第一辑,是素白的封面,查书前笔录,购于次年3月19日,随后往顾一平家中小坐,送了样报,请顾老题签了他的《扬州名医录》——前几日还见得他的,依然是微白的华发,蔼然的笑意,叫我去玩。

许多年前,王元化主编了《新启蒙》丛刊,我读了前两册,是很仔细地读,第二册上见了第三册的目录在,但不久便兀地停掉了。还是许多年前,江苏版的《书与人》杂志,也是一期期地买了的,后来也是停掉了。偶尔翻见了一册册的《书与人》,也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慨在。

突然想起一本书的名字来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作者是伯曼,副题是“现代性体验”,于是释然:后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况乎几张薄纸。

——龙川一木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00824/

一本叫《藏书家》的连续出版读物,在推出第十辑之后,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自己不足六年的“生命”。一直主持《藏书家》编辑出版事宜的老出版人周晶老师,把一本毛边“终刊号”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我,以作纪念。我又把带来的前九辑,让周老师——签名,当时的情景似乎有点悲壮。

——《<藏书家>之终了》,见《齐鲁晚报》(作者不详)

以上的网络评论大致代表了对于〈藏书家〉停刊的几种不同态度:怀念与期待,不满和批判,甚至有失落以后的漠然。

一方面在爱书人中影响日盛,一方面却悄然停了刊,《藏书家》丛刊的进退确实令人关注。本文从栏目结构、主题分布、核心作者群等几个角度对该杂志进行分析,就是试图探索到这一刊物从产生、发展以至停刊过程中的内在因素。虽然出版社对该杂志的经营方面的原因常被许多评论者一再质疑,然而出版社终究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有维系的尺度,对自己的刊物有取舍的权限。

周晶先生面对记者曾颇为无奈地表示:“《藏书家》是我付出心血最多的书刊之一,共出了10期,在我自己说也算‘十全十美’吧,以后能否继续就看机缘吧。”在《藏书家》第十辑的“编后记”里,他将停刊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他自身——

“现在因编者年龄、身体、精力等方面的原因使《藏书家》的编辑出版告停,在此除向支持、喜爱它的作者(特别是书稿未能刊出者)和读者致歉外,也百感交集,依依惜别,并由衷地祝愿中国的藏书园地越来越广阔,读书种子绵绵不绝;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藏书家》会以新的面貌重新面世,我们期待着!”

在这个一切都被加速的时代,信息的迅速发生和烟消云散早已被司空见惯,各式图表上的起起落落已经在受众的心中激不起多少波澜。而《藏书家》的横空出世与遽然停刊,却给一批书友和读者,带来了曾经的期许和思念。杂志内在的精英品质和傲岸气息,也许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它在现实社会中的落寞,尤其是在俗字当头的书刊市场上的劣势。

旧书精魂谁人续?那么刊面上从来都是缺失一角的《藏书家》丛刊给予我们的,该是经验呢,还是教训呢?就对市场发行的一份杂志而言论,它需要的是自身品格的优异化提升呢,还是回归市场规则,以适应这个大众文化的俗世呢?……存世七年的《藏书家》丛刊还将启发我们做进一步的思索。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