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熟藏书大家

常熟藏书大家

时间:2022-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熟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崛起于明嘉靖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藏书流派成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常熟也就成为全国私家藏书的中心地,出现了众多在中国藏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藏书大家和藏书楼,略述八家以见一斑。赵氏藏书从赵用贤算起,可与距今430多年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范氏天一阁媲美。所藏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钱谦益、柳如是为夫妇藏书家。

曹培根

【摘要】常熟私家藏书源远流长,明代嘉靖以后常熟涌现了众多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其中赵氏脉望馆、钱氏绛云楼、钱氏也是园、毛氏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等是全国一流水准的藏书家和藏书楼。

【关键词】藏书文化;藏书史;常熟

常熟私家藏书源远流长,崛起于明嘉靖后以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藏书流派成为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独特流派。常熟也就成为全国私家藏书的中心地,出现了众多在中国藏书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藏书大家和藏书楼,略述八家以见一斑。

一、脉望馆藏书

脉望馆为赵用贤子琦美的藏书楼。楼址在常熟城区南赵弄10号。赵氏藏书从赵用贤(1535—1596)算起,可与距今430多年誉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藏书楼宁波范氏天一阁媲美。用贤父承谦,官广东布政司参议,家多藏书。用贤从小爱读书藏书,明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吏部左侍郎,有机会得见国库秘本,因勤于抄写购藏,成为远近闻名的藏书家。其子琦美(1563—1624)以父荫补官太仆丞,迁刑部郎中,授奉政大夫,曾在京都任都察院都事。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其是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他所收藏的图书近5000种20000余册,他所刊书达36种126卷,还抄校了大量秘本。赵氏父子的收藏志趣不只重视传统的经史,而是广泛搜罗古今典籍,甚至把眼光投向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的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国库,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的宝库。赵氏父子不是守奴式的收藏家,而是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的《仲景全书》,被誉为研究伤寒的最好版本。赵用贤编有《赵定宇书目》,定宇为赵用贤号,著录图书3300多种4900多册,其中有为世人罕见之书。宋版书有《史记》、前后《汉书》、《东坡集》等50余种,元版书有麻沙版《五代史》、《南唐书》、《通鉴纪事本末》等30余种。所附录《稗统》(原题下标注“黄葵阳家藏”)244册子目,以及《稗统后编》、《稗统续编》,可知《稗统》为晚明以前的大型笔记小说丛集,后世不见著录。《大同嫖院新录》等也为其他书目未载,书目所作附注多有参考价值。

赵琦美编有《脉望馆书目》,基本按四部分类,但有所突破,如将奏议、经济以个人著作归入集部等,子目设置细密,共设近200个子目。书目著录“不全旧宋之版书”,得经部11种,史部以下近百种,首开后世藏书家著录宋元残本的先例。书目注意收集小说等俗文学图书,收录小说186种,并手校《古今杂剧》200多种。书目以《千字文》为序,分类排列书橱,并在类名下用小字标明庋藏处所。

二、绛云楼藏书

绛云楼为钱谦益(1582—1664)的藏书楼。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蒙叟、东涧遗老等。钱世扬子,清常熟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侍郎。入清,任礼部右侍郎。交游极广,好收藏图书,常不惜重金购求古书,曾得刘凤、钱允治、杨仪、赵用贤四家遗书,何悼记其藏书3900部,多宋元本、孤本,当时大江南北藏书之富推绛云楼为第一,钱氏成为虞山藏书流派的代表,钱曾称之为“读书者之藏书”。所藏书必取宋元版,不收近人所刻及抄本。其藏书为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每种书能说出旧版、新版及其差别,与原书丝毫不错。利用藏书,曾撰《明史》250卷、《讳史》、《列朝诗集》、《明诗选》、《明五七言律诗选》、《笺注杜工部集》等。所藏多经校读,所撰藏书题跋之作甚多。其藏书处先后有崇祯三年常熟城西廓锦峰之麓所构拂水山庄,崇祯十三年移居城北廓椐树弄口之半野堂,崇祯十六年所构绛云楼,顺治十一年于常熟白茆顾氏别业所筑芙蓉庄,又名红豆山庄、碧梧红豆庄。顺治七年绛云楼失火,所积图书毁灭殆尽,遗书尽数赠给族曾孙钱曾。钱谦益所刻书有《列朝诗集》77卷、姚广孝《道余录》1卷、沈周《石田诗选》10卷、自辑《义勇武安王集》8卷等。其抄本受到藏家重视,抄有陶宏景《真诰》20卷、唐彦谦《鹿门集》2卷、元稹《元氏长庆集》60卷集外文1卷、李商隐《李商隐诗集》3卷、陈傅良《春秋后传》12卷、释德弘《石门文字禅诗抄》1卷、陈与义《简斋诗集》15卷、顾瑛《草堂雅集》13卷、释适之《金壶记》3卷、《天文玉历森罗记》12卷、《双陆谱》1卷、《玄玄棋经》1卷、《楞严蒙抄》60卷、陶宗仪《草莽私承》1卷等。崇祯十四年,钱谦益60岁,与柳如是(1618—1664)定情结百年之好,柳如是成为钱氏藏书、读书、校勘书的得力助手,绛云楼也就成为钱、柳生活和读书、校书场所。元刻本《阳春白雪》等即为柳如是校藏本,柳如是还参与了《李商隐诗集》的校写,并襄助钱氏编纂《列朝诗集》,勘定闺秀部分。钱谦益、柳如是为夫妇藏书家。钱氏卒后,生前图书除相赠钱曾外尚有所遗,被钱曾及族人逼迫豪夺去,柳如是也不得不自刭亡。钱谦益所藏书有“如来真子天子门生”、“牧斋”、“惜玉怜香”、“钱谦益”、“牧斋蒙叟”、“蒙叟谦益”、“牧翁”、“鸿朗篯龄”、“白头蒙叟”、“牧斋藏书”、“青藜阁”、“家在万岁楼前”、“政和”、“钱受之”、“东涧”、“篯后人谦益读书记”、“宗伯学士”、“绛云楼”、“海虞”、“绛云楼书画印”等钤记。柳如是藏印有“女史”、“柳如是”、“惠香阁”等。钱谦益编有《绛云楼书目》,收录图书近3000种,其中宋元本约50种,宋本约36种。书目著录十分简单,大多数图书只著录书名,少数书名下注明册数,书名前注作者姓名,又大多数书不知为何版本,呈现前明私家藏书目录著录的一般特征。书目的分类采用非四部的一级分类法,共设73类,其中将明代文献别出一部,又最早将天主教图书列为一部,这些方面设类多有己见。另有《绛云楼书目补遗》,叶德辉辑,仅存抄本,原藏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后转入丁日昌持静斋,叶德辉刊入《观古堂书目丛刊》,补遗正文不细分类目,每书著录书名、卷数、作者,间或补充说明版本流传情况,解释书中之内容,简评书之得失,简介著者生平等。钱谦益撰《绛云楼题跋》,潘景郑辑集265篇,钱氏题跋或臧否人物,或评论得失,或纠谬正误,学术价值很高。

三、也是园藏书

也是园为钱曾(1629—1701)的藏书楼。曾,字遵王,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别署篯后人。钱裔肃第三子、钱谦益族曾孙,清康熙间常熟人。好学工诗,从钱谦益学,有诗集7种,即《怀园小集》、《交芦言怨集》、《莺花集》、《夙兴草堂集》、《今吾集》、《判春集》、《奚囊集》,谢正光据原盛宣怀藏本《虞山钱遵王诗稿》抄本辑校成《钱遵王诗集笺校》(香港三联书店1990年出版),收诗513首。另有《牧斋初学集诗注》20卷、《有学集诗注》14卷、《投笔集注》1卷等。钱曾爱好藏书,不亚其父,得到钱谦益绛云楼焚余的古籍,筑述古堂贮藏,又增辟也是园、莪匪楼藏书处,在常熟城西虹桥。康熙八年自述竭尽二十年心力,“食不重味,衣不完采,摒当家资,悉藏典籍中”,“生平所酷嗜者,宋椠本为最”,被冯班等戏称为“佞宋刻”。藏书3800余种,所藏书有“虞山钱曾遵王藏书”、“篯后人”、“述古堂图书记”等钤记,所抄书格外有“虞山钱遵王述古堂藏书”、“钱遵王述古堂藏书”字样。钱曾编有《也是园藏书目》,共著录图书3800余种,超过了《四库全书》收书数字。书目仅记书名、卷数,极其简单,为登账簿册之用,是钱曾早期编制的书目。书目分类采用非四部的二级分类法,共设8部:经部、史部、明史部、子部、集部、三藏、道藏、戏曲小说,下列145类,划分极为详细。对于戏曲小说单独设部,体现收藏特色,有益于其他书目几乎不载的戏曲小说书流传后世。其中特别是著录《古今杂剧》342种,极为珍贵。钱曾编《述古堂藏书目》,与《也是园藏书目》相比,著录加详,每一书名下附卷数、册数,有的还注明版本、出处,共著录图书2295种,其中宋版114种,虽不及《也是园藏书目》量多,但也有《也是园藏书目》未见之书,说明书目编成时康熙八年(1669)钱曾藏书有收入和流出。书目被收入《四库全书总目》,表明是钱曾有代表性的藏书总目。书目也采用非四部的一级分类,共分78类,所列门类有琐碎冗杂之弊,但因其恢复并发展了书目版本著录,在清代目录学史上颇有学术意义。钱曾编《述古堂宋版书目》,附于《述古堂藏书目》,共收宋版书98种,分34类。这些宋版书散见《述古堂藏书目》各类中,宋版诗文24种。其中个别宋版书与《述古堂藏书目》著录不一样,《述古堂藏书目》注记的宋版书也没有全部收入《述古堂宋版书目》之中,因而此目并非钱曾所藏宋版书的全部。此书将宋版书集中、单独编目,为钱曾所藏善本的书目,同时作为版本书目,在清代目录中具有一定地位。钱曾撰《读书敏求记》,是作者在编成《也是园藏书目》、《述古堂藏书目》后,遴选藏书中之精粹撰写提要而编成,原稿初名《述古堂藏书目录题辞》,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善的版本目录。书目按四部排列,著录图书634种。每种书均著录书名、作者、卷数,并撰写提要。其提要注重版本记录和考订,标明书之次第完缺、古今异同、成书情况、传递源流,兼及作者、作品的评论。书中提出了较为科学的鉴定版本的方法,即从版式、行款、字体、刻工以及纸墨颜色来确定雕印的年代,从祖本、子本、原版、修版来定版本的价值,还记载了大量宝贵的书史资料。书成之后仅有抄本流传,最早由赵孟升于雍正四年(1726)刊行,1926年章钰刻印《钱遵王读书敏求记校证》,1932年又增刻《续补遗》,以校正精详著称。瞿凤起编有《虞山钱遵王藏书目录汇编》,以《也是园藏书目》为纲,按其原次排目,《述古堂藏书目》、《读书敏求记》著录的同书附列其下,未见《也是园藏书目》的增补各类之后,并注明所出,共收书4180种。

四、汲古阁藏书

汲古阁为毛晋(1599—1659)的藏书楼。晋,原名凤苞,字子久,一作子九,晚年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一号隐湖、戊戌生、汲古阁主人、笃素居士等。清常熟人,诸生,游钱谦益门。著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4卷、《永思录》、《救荒四说》、《方舆胜览》、《虞乡杂记》3卷、《和古人诗》1卷、《和今人诗》1卷、《和友人诗》1卷、《野外诗》1卷、《海虞古今文苑》等。汲古阁为毛晋藏书、读书、校书之处,另有绿君亭、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续古草庐等室名,以汲古阁最为著名。楼在常熟昆承湖七星桥,今常熟沙家浜镇毛家宅基(原址已无存)。汲沽阁楼建制,据陈湖《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其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分十二架,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崇祯十五年(1642)王咸曾绘《虞山毛氏汲古阁图》,作诗并题辞称:汲古阁在隐湖之滨,“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据郑德懋《汲古阁主人小传》称,毛晋藏书有84000册,藏书来源为购买、自抄和赠送。当时常熟一带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的谚语,又有诗称:“行野田夫皆谢赈,入门童仆尽抄书”。所藏宋刻本有《群经音辨》、《本朝蒙求》、《文公家礼》、《吴志》、《江阴志》、《旧闻证误》、《东京梦华录》、《容斋三笔》、《博物志》、《册府元龟》、《孔子家语》、《类说》、《东坡志林》、《南华真经》、《韦苏州集》、《刘宾客外集》、《骆宾王集》、《孟东野集》、《韩昌黎外集》、《津阳门诗》、《陶渊明集》、《秦淮海集》、《白公讽谏》、《四灵集》、《石屏词》、《花间集》、《诗律武库》等。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称赞他“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毛晋所抄所刻之书风行天下,藏书多有题跋,所藏书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毛晋子襄、褒、衮、表、扆,襄早卒,余均承父业。褒(约1631~1677),字华伯,号质庵,著有《先府君行实》1卷、《西爽斋唱和集》,所藏书有“华伯氏”、“毛褒字华伯号质庵”等钤记。衮(约1633~1652),字补仲,室名看山书屋,陈瑚《从游集》收其诗作12首。表(1638~1700),字奏叔,号正庵,早期继承父志刻书,所藏书有“毛奏叔氏”、“中吴毛奏叔收藏书画记”、“毛表之印”等钤记。扆(1640~1713),字斧季,号省庵,终年74岁,克承父志,从事藏书、校书、刻书活动50多年,所藏书有“海虞毛扆手校”、“叔郑后裔”、“汲古后人”等钤记。毛扆编有《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此目为毛扆在生活困顿情况下为售书给吴江潘耒稼堂而编撰的书目清单,据书目附言所识日期成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共收录图书481种,略依四部著录,经史不分,集部为一大类,子部分若干小类,其中经史书139种,子书202种,集部书124种,附续书目16种。书目非汲古阁藏书总目,而是待沽的部分善本简目,宋元刊本抄本有112种,明万历前刊本抄本369种。每种书著录书名、卷册数外,注记版本情况特别详细,为突出宋元版本,书名前均冠以版刻时代,注记抄本特点、版本文字内容特点、纸张,附注插图、题记,标有价格,成为一部完整意义的善本书目。另有《汲古阁校刻书目》,原书题隐湖毛氏原本、同里后学顾湘校,《中国丛书综录》题郑德懋辑。书目著录毛氏汲古阁所刻书560种,以丛书居多。各书注记书名、卷数、页数。同治十三年(1874)顾湘从书肆得钤有汲古阁朱印之此目旧抄本,与郑德懋(书题荥阳悔道人)手辑本互校后刊入《小石山房丛书》。后附郑德懋辑《补遗》辑补44种及汲古阁主人自著未刊者17种,以及《汲古阁刻板存亡考》,考明24种。陶湘编《汲古阁刻书目录》,共收录540余种,略依四库分类,每种著录书名、卷数,详注著者、校订者、序跋、凡例、附录等,间加按语,丛书列出子目。书目依藏书著录,详细可靠。后有知而未得者之目75种,大多为《汲古阁校刻书目》及《补遗》著录。毛晋撰《隐湖题跋》,并自刻《题跋》2卷,收题跋152篇,每篇题跋言作者著书大旨,述版本流传渊源。潘景郑辑《汲古阁书跋》,共收载毛氏题跋249篇,所跋多为唐宋元名人诗词集。潘天祯辑《毛扆书跋》,共百篇,载《潘天祯文集》。

五、爱日精庐藏书

爱日精庐为张金吾(1787—1829)的藏书楼。金吾,字慎旃,号月霄。张光基子、海鹏侄。父母相继去世,年仅15岁,由叔父张海鹏抚养。22年补为博士弟子员,省试不利而弃举业,潜心藏书、校书、纂辑刻印图书。嘉庆十六年(1811)金吾25岁开始收书,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编《爱日精庐书目》20卷,其间购书七、八万卷,至晚年藏书被债家同族侄子张承涣取去达十万四千卷。其书多经部之书、宋元旧椠以及金元两代遗集。藏书分贮多处,据其《爱日精庐文稿》载《诒经堂记》,有诒经堂三楹专藏古今诂经之书,西有爱日精庐为读书处兼藏先君子手译,南有世德斋藏其曾大父、大父诗集及十世祖瑞岩公、从父若云公校刊各书,又南有青藜仙馆藏毛晋、何义门、陆敕先诸先辈手校书,西有诗史阁藏元刊《中州集》及金人著述、碑版等,阁南有巽轩藏10万多活字排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200部,堂东有求旧书庄藏宋元明初刊本,庄南有墨香小艇藏元明旧写本,庄北有积书精舍三楹藏史、子、集三部通行之本。可见其藏书处规模之大。其藏书并不秘藏,而是“乐与人共,叩必应”,并且强调藏书为了读书。金吾利用藏书,著述甚丰,有《尚书义粹》12卷、《释冕》1卷、《释弁》1卷、《十七史经说》12卷、《广释名》2卷、《切韵指掌图音释》1卷、《双声表》、《言旧录》1卷、《两汉五经博士考》3卷、《风俗通姓氏篇》1卷、《两宋新记补遗》1卷、《邺中记补遗》1卷、《白虎通注》、《释龟》2卷、《贩骭质疑》1卷、《丝积闻》不分卷、《爱日精庐文稿》6卷、《爱日精庐诗稿》2卷、《金文最》120卷、《诒经堂续经解》1436卷等。金吾自嘉庆至道光间,以爱日精庐名义刊刻了自己的大量著作以及宋李寿编《续资治通鉴长编》520卷,还曾与校《太平御览》1000卷叔父张海鹏所刻大型类书。所抄书有宋钱若水等《宋太宗实录》残本8卷、宋卢宪《嘉定镇江志》22卷、元卢镇《重修琴川志》15卷等。所藏书有“张印月霄”、“张金吾藏”、“爱日精庐藏书”、“诒经堂张氏珍藏”等钤记。金吾妻季景和(1788—1827),字静芬,支持金吾购求善本,亦工鉴别,与金吾相对鉴赏,书志去取颇资商榷。金吾夫妇为夫妇藏书家。张金吾撰《爱日精庐藏书志》,只收录所藏宋元旧椠及有关实学罕见抄本,共765部,其中宋本约26种,抄本中文澜阁传抄本80种,余为汲古阁、文瑞楼、澹生堂、述古堂等名抄。此目创制了藏书志新体制,著录详细,每种书著录书名、卷数、版本(包括收藏情况)、作者、解题(包括考订刊刻源流、比勘版本异同优劣和内容评价)、历代书目著录、原书序跋、后人题识等。因体例最善,后来藏书志多仿效。

六、稽瑞楼藏书

稽瑞楼为陈揆(1780—1825)的藏书楼。陈揆曾从吴兴书商处偶然购得唐代刘赓《稽瑞》1卷,遍查书目未见著录,即名其藏书楼为“稽瑞楼”。陈揆,字子准,居尚湖之滨九万圩,一说居南门内小石桥,世称子游巷陈氏。弱冠补博士弟子员,绝意仕途,潜心购访古籍,日夜勤读。每得一书,亲自校雠,遇到前人校本必千方百计搜罗。当时吴中周锡瓒、袁廷梼、顾之逵、黄丕烈四家宋元旧椠及秘不经见之书陆续散出,陈揆与同邑张金吾各择优者收藏之。陈揆之妻张昭容,是张金吾胞妹,支持陈揆收藏,“每减衣节食以佐其费”,五六年中,所得2300多部藏书中,宋元明刻善本220种,计2万卷,并藏有明代方志130多部,清代方志(迄嘉庆间)267部。陈揆藏书专于史志而旁嗜说部,以收藏旧抄本、名人校本著称于世。他的书目著录旧抄本573种,名人校本130种。陈揆还注重乡邦文献的收藏,自宋元后有关虞邑文献都搜罗迨遍,捐藏于兴福破山寺,不下800余种。陈揆还撰有《兴福寺书目》,据统计,陈揆的藏书总数约10余万卷,其中精华部分亦有一二万卷。陈揆无子,殁后,书遂四散,其中一部分被翁心存重价购去,一部分被铁琴铜剑楼收藏。陈揆著有《琴川志注》,比原书内容增一倍以上。还著有《琴川续志》10卷、《别撰》10卷、《虞邑遗文录》10卷、《补集》5卷(现藏北京图书馆)、《稽瑞文草》1卷、辑宋躬萧《广济孝子传》;曾拟作《六朝水道疏》、《虞阳金石录》、《稽瑞楼丛书》,均未成而卒。他的抄本有刘禹锡《刘宾客文集》30卷《外集》10卷等唐、宋、明人集10余种。其藏书印有“文乡儒子”、“稽瑞楼藏”等朱文方印,“稽瑞楼”白文长方印等。陈揆编有《稽瑞楼书目》,著录其所藏善本书2300余种,略以储放地点为序,分为“邑中著述”、“附记各橱”、“近代地志”、“小橱丛书”4部分编次。邑中著述收乡人著述500余种,附记各橱为经史类普通书籍460部,近代地志明代方志130部、清代方志267部,小橱丛书共891部,包括音训、史籍、传记、宋元地志、诸子杂说、杂家、古集、杂集、谱录等9类。书目著录简略,而详于版本。光绪三年(1877)潘祖荫从翁同龢家藏本借出刊入《滂喜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据此排印。

七、翁氏藏书

翁同龢在京寓藏书处名“均斋”、“宝匏斋”、“一经堂”。晚年在常熟又有瓶庐等处。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一字声甫,又作笙甫。回籍后,归隐万松寺旧址,自号松禅老人。又常自悔失言,不能守口如瓶,因号瓶庵,瓶生,瓶居士。晚年得宋刻本《集韵》,又自号韵斋。咸丰六年状元,历官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两度入军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卒谥文恭公。翁同龢藏书除父兄传给的外,大部分是为官以后积累的。所藏典籍多珍秘,书画、经籍、金石拓片搜罗极精,郑掁铎称其“没有一部不是难得之物”,当时与德州徐氏、湘潭袁氏等被称为清末九大藏书家之一。翁同龢归里后,由其侄孙翁斌孙于第二年便将翁同龢存在宣武门外南横街京寓的典籍字画手稿等,一部分移存天津,一部分运回常熟,伴随翁同龢度过晚年。藏书后来传到翁之廉,最后归翁兴庆所有。1950年翁之熹将翁氏遗书3379册捐献北京图书馆,另一批遗书7924册捐献南京图书馆,2000年翁兴庆将所藏百年遗书80种542册转让给上海图书馆。翁同龢的藏书印有“常熟同龢藏本”虎形印,“叔平得金石文字”、“国卿图书”、“均斋秘箧”、“文端文勤两世手泽同龢敬守”朱方等等,“翁同龢校定经籍记”、“常熟翁氏一经堂藏书”白方等等。翁同龢撰有《翁同龢书跋》,其题跋常常借所题写的图书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对时事的感慨,同时对图书的收藏经过也有具体的叙述,成为后人了解翁同龢人生态度和藏书观念的重要史料。翁同龢书跋记录一书的内容、价值、流传概况以及版本鉴定,从中可以获得可靠的证据和进一步考索的重要线索。翁同龢经历丰富,见识广博,在其书跋中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史料。翁同龢书法不拘一格,称为乾隆后第一人,其书跋真迹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八、铁琴铜剑楼藏书

人们将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合称为清代后期四大著名藏书楼,又有“南瞿北杨”的美称,而瞿氏铁琴铜剑楼又是其中唯一楼与书保存至新中国成立后的藏书楼。瞿氏藏书始于瞿绍基(1772—1836),绍基字荫棠,江苏常熟人,以贡生选授县学教谕,旋即隐居昭文县罟里村,致力于藏书。历10年,积10万余卷,多宋、元善本。继又得同邑陈氏稽瑞楼、张氏爱日精庐散出诸书,藏书之名更著。其书室名恬裕斋,有《恬裕斋藏书记》。瞿绍基之子瞿镛(1794—1846),字子雍,岁贡生,继承先志,搜求益勤,曾据所藏编为《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咸丰十年(1860)战乱,瞿镛之子瞿秉渊(1821—1887)、秉濬(1828—1877)携书外出避难,辗转分藏,颇多损失。其后经历多年访求补购,又延请管礼耕、王颂蔚、叶昌炽等学者校补重订藏书目,于光绪二十四年印成《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4卷,收书1300余种。清代以后,因战事频仍,秉濬之子启甲(1873—1940)等曾将藏书运至上海。瞿氏藏书累经散失,新中国成立后,其所余部分,皆入藏北京图书馆等。瞿氏自瞿绍基至瞿启甲之子瞿凤起(1908—1987)兄弟,5世藏书,艰辛护书,新中国成立后又献书归公,事迹感人。

瞿镛撰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24卷,共收录图书1194种,其中宋刻173种、金刻4种、元刻184种、明刻275种,抄本490种、校本61种,其他7种。所收止于元人著述。按四部分类排次,每书之下记卷帙存缺、行幅字数、序跋印记,并校雠异本文字。读此一书可得数书之功用,在近世藏书志中,尚没有超过此目的。此目初名《恬裕斋藏书目录》,有抄本传世。瞿镛子秉渊、秉濬先后聘季锡畴、王振声、王颂蔚、叶昌炽、管礼耕等人校勘。至瞿启甲又正其阙失,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瞿氏家塾刻本刊行定今名。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进董康传录副本以诵芬室名义先行刊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瞿果行标点、瞿凤起复校本。瞿启甲编《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4卷,丁祖荫撰《识语》,民国十一年(1922)常熟瞿氏影印本。取所藏宋元本,择其中较为罕见的一二叶,仿杨守敬《留真谱》例,影印成编,按四部分类,每部按宋、金、元本顺序辑录排次。每种版本附以识语,着重于版本特征的各项著录,间或有所考证。收录160种宋本、4种金本、106种元本。瞿启甲辑《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收书380余种,按经史子集分为4卷,经部35种,史部72种,子部116种,集部163种。其中宋刻本(包括残本、抄补本)近40种,元刻本20多种,另有影宋、影元钞本、校宋本和旧钞本等。收录元明清名家题跋甚多,尤以黄丕烈、顾广圻题跋为多。此书集诸家题跋于一处,又堪称瞿氏善本藏书目录,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可相互印证。瞿凤起珍藏原稿40余年,后经整理校订,1985年4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铁琴铜剑楼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翘楚,常熟藏书家之近代鲁灵光。瞿氏又是常熟派藏书家的集大成者,与宁波范氏天一阁反映出不同区域历史藏书和文化特色。首先是收藏志趣上的差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九“吴门书坊之盛衰”条中称:“国朝藏书尚宋元板之风,始于虞山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继承了常熟派藏书家好宋元刻本、抄本和稿本的传统。瞿镛在《子雍先生乔梓画像》跋文中自称:“余有爱古之癖。”李芝缓《〈虹月归来图〉序》云:“海内藏书之聚而且久者,首推天一阁范氏……抑吾闻天一阁所藏多罕觏之笈,然大半写本,不专求宋元精椠,而讲宋元者,惟吾乡绛云楼钱氏,最聚而悉毁于火,踵而聚之者有汲古阁毛氏……瞿镜之、濬之……见所谓宋元精椠者以厚值收之。”宋翔凤《〈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序》称:“其所收藏皆宋元旧刻暨旧抄之本,至明而止。”瞿启甲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跋》中说道:“吾家藏书之富权舆于曾祖、祖考两世,凡宋之暨前明善本不惜重价收购,储积至十万余卷,遂成巨观。”而范氏天一阁比较重视收集当代人的著作。赵万里在《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中称,范氏选书的标准是“取法乎下”的,明以前刊本书籍,很少受他收容,除了吴兴张氏藏的宋小字本《欧阳文忠公集》是天一阁旧藏外,很少有此例外。惟其如此,明人著述和明代所刊的明以前古籍,因他保存了不少”。嘉庆十三年(1808)阮元撰《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曾指出:“此阁所藏五万三千余卷,皆明天启以前旧本。”他还希望范氏后人继藏后出之书。金涛在《〈新编天一阁书目〉序》中也谈道:“范钦不像一些藏书家以搜求珍稀古本为己任,而主要致力于收集当代的著作和文献,从而形成了天一阁独具一格的藏书特色。天一阁藏书中最多的是明代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实录和诗文集,这些当时通行书乃至内部资料,由于搜罗齐备,保存完好,随着岁月的推移,就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典籍。范钦的这一收藏经验,至今仍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对于这种收藏,常熟派藏书家的瞿氏也许是不屑一顾,而从今世来看,这种收藏的史料价值和特色自然是不可低估的。其次是收藏内容上的不同。常熟派藏书家收藏的图书偏重正经正史,尤其尊经。孙庆增在《藏书记要》里总结常熟派藏书家收藏经验说:“藏书之道,先分经史子集四种,取其精华,去其糠秕,经为上,史次之,子集又次之……所以书籍首重经史,其次子集。”瞿氏铁琴铜剑楼所藏精华就在于经部。翁同龢《〈虹月归来图〉记》称:“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克苏州,瞿秉渊、秉濬兄弟将图书藏于乡间,又将自以为最重要的经部书荟萃人箱,秘藏周泾口张氏家,可见其尊经之一斑。范氏天一阁比较重视收藏史部、集部图书,史部也不限正史。现存天一阁藏书中可见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和诗文集特别多。天一阁原藏各种省、府、州县志435种,超过《明史·艺文志》著录的方志,今存271种,《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及续编影印了其中的218种。天一阁藏进士登科录68册、会试录62册、乡试录297册、武举录33册,至今尚存明科举录370种,多为海内孤本。此外,还藏有大量家谱,今存403种1982册以及大量碑碣拓本等。据《天一阁遗存书目》统计,天一阁共有图书1676部,8472册,21245卷,其中经部64部,子部242部,集部243部,史部1127部,占百分之67%。赵万里在《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略》中说:“天一阁现存的书,以史部占最多数……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能保存朱明一代的直接史部。”再次是藏用原则上的区别。中国私家藏书文化的基本理论是以藏为主、藏用结合,对于范氏天一阁来说,更偏重于藏。诚然,其注重收藏当代图书,也是从实用出发,但在图书流通使用方面显得十分保守。天一阁自1566年左右到1909年间主要是封闭式的,封闭保存的制度十分严格。康熙十八年(1679)黄宗羲撰《天一阁藏书记》中也谈到“封闭甚严”,1673年“至甬上”,范友仲才“破戒引余登楼”,抄为书目,黄氏仍称赞其“久而不散”之可贵。清乾隆后,禁例才稍懈,但只有全祖望、袁枚、阮元、钱大昕、薛福成、缪荃孙等少数著名学者才得以先后登楼观书,其“束之高阁,秘不示人”可见一斑。阮元在《宁波范氏天一阁书目序》中记:“司马没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房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人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人阁及擅开厨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其例严密如此。”封闭,也是范氏天一阁藏书所以久而不散的原因之一。常熟派藏书家虽然也有秘守己藏不以示人的吝书守籍奴,但流通古籍、藏书致用思想占主导地位,他们通过传抄、编目、刻书、借用等来传播典籍,提供利用,瞿氏铁琴铜剑楼便是代表。瞿氏不把私家藏书仅看做私有秘产,而是公开其藏书,供读书人士前往浏览、校勘、转抄、参观,让图书得其所用。不仅许人入楼参阅,还别辟专室,供人坐读,备茶水膳食。瞿氏编印藏书目录,精印《宋元善本书影》以飨海内外人士。商务印书馆等影印《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瞿启甲不仅为发起人之一,且为丛书编刊提供所藏善本不少。其中,《四部丛刊》初编收瞿氏书25种,续编收40种,三编收16种,让珍贵的典籍化身百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启甲子济苍、旭初、风起秉承遗志,将私家藏书捐献国家。其中,精品藏书595种4000多册捐献给北京图书馆,242种2501册列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瞿氏所藏另一部分993种3366册捐献给常熟市图书馆,一部分捐赠上海图书馆,部分名人书札、文物拓片、拓本等捐赠给常熟博物馆。可见,瞿氏确非秘藏高庋之辈。瞿氏藏书文化和精神,至今仍有启迪意义,值得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2]范凤书著.中国私家藏书史[M].大家出版社,2001.

[3]曹培根著.书乡漫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缪咏禾著.明代出版史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5]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编著.江苏刻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6]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江苏艺文志·苏州卷[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7]曹培根等著.常熟藏书家藏书楼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作者工作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