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寻访周公遗风古韵

寻访周公遗风古韵

时间:2022-07-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殿为古代举行祭祀的活动场所,始修于唐武德年间,最初起名周公祠,后经历代王朝重新修葺。加之此庙地处西北偏远的村野土原上,未曾遭到各种运动的洗劫,算是比较幸运地保存了原貌,为周公庙一大幸事。周公殿左侧为召公殿。周公庙最后一处景点碑亭,盘踞在后山的最高处。

张 静

关于古庙建筑

整体看,这座古庙依着一片山坡而建,山坡苍翠绵延,青绿一片。这山坡,被称为“凤凰山”,就是《诗经》里“凤凰鸣矣,于彼高冈”的凤凰山了。

如今,几千年过去了,卷阿腹地清泉长流,古木苍翠,浓荫下掩着自唐、宋、元、明、清修建扩建的30余座古建筑以及千年古迹润德泉,无不显示着周公庙幽深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过乐楼,穿八卦亭,几步之后,便是三公殿了。此三殿,为缅怀周公、召公、太公而建,殿顶多以立兽众多,其中不乏飞凤,奔马,狂犬,人俑,大象和怪兽,造型生动各异,最是那屋檐,斗拱重叠,结构精巧,极富观赏。

至正殿,单檐硬山式屋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檐五间系一通檁,又粗又长,且上下均匀一致,实属少见。此殿为古代举行祭祀的活动场所,始修于唐武德年间,最初起名周公祠,后经历代王朝重新修葺。加之此庙地处西北偏远的村野土原上,未曾遭到各种运动的洗劫,算是比较幸运地保存了原貌,为周公庙一大幸事。

正殿多楹联。其中大门两侧的柱子上,刻有“制大礼作大乐并戡大乱大德大名垂宇宙;训多士诰多方兼膺多福多才多艺贯古今”的千古名句。上联显然是对周公制礼作乐、东征平叛等功绩进行概括,下联则对其辅佐成王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智慧做了赞扬和肯定。当然了,我更喜欢旁边比肩而立的那副短楹联,“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该联言简意赅,内容丰富,既肯定了周公的历史地位,又巧妙地引用了孔子“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历史典故,着实令人回味。

终于见周公了。只见他头戴相帽,身穿相衣,手执圭板,目光凝视前方,像在回味和瞻望。近身,盯着那雕像看了半天,并未见自古以来帝王满身、满脸的那种豪情、大气和霸气,却见那神态丰美,目光祥和,写满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谆谆心怀。后又看到几尊塑像,除姜太公颇具悠闲之外,坐姿都差不多。

周公殿左侧为召公殿。创建于宋代,配祀周公,现存建筑也是20世纪90年代维修的,仍保持原有风格。其中的“甘棠树图”石碑,记载了召公大人,不辞辛苦,巡行于乡里,因其经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深受百姓爱戴。《诗经·甘棠》因此落墨成名。

不知不觉中,已到“润德泉”附近。此泉时涌时涸,意为润德于民。只是,整个夏天至立秋,由于关中大地久旱不雨,我所看到的“润德泉”泉水并不多,水面上爬着一丛又一丛的浮萍,枝枝蔓蔓努力四下伸展开来,偶有几只蝶儿迎风舞动在碧绿的叶面上,泉底清澈可见,游客投下的硬币和纸币几乎将水底铺满了。这一池的水,为古庙增添了几分灵气和柔润。

站在泉边,靠着八角形的石栏杆上,一阵清凉漫及全身。那石栏杆,很有特色,上有浮雕藻饰,并有龙吻、鳌头、怪兽、人物等造型,用手触摸,湿润润,滑碌碌的,很惬意的感觉。

周公庙最后一处景点碑亭,盘踞在后山的最高处。那亭子内,竖着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所刻的石碑、石碣多方,记述的大多是修建周公庙的历史,也算为后世歌颂功德。站在亭子上向下看去,周公庙所有风景尽收眼底,好一番敞亮和通透。

关于凤鸣冈

未见凤鸣冈,却听诗经唱。

与我而言,比周公庙更有魅力的,就是他四周的古墓群和那一片古人曾经生活过的有凤清鸣的高冈了。

毋庸置疑,这一带曾进行过大量的考古发掘。我身边的杨智文老师,是这里考古报道的第一人。他兴致勃勃地告诉我,2003年12月,这里陆续发现22座周代高等级大墓,1500多米的西周城墙,大量刻辞甲骨,犹如石破天惊,揭开了周文化繁荣昌盛的面纱

只是,由于采风活动安排限制,我没能亲自去那一片黄土坡上走走,感觉有一点点失落。杨老师笑了笑,安慰我,上去也看不到什么了,挖掘结束后,文物被清理,埋文物的深坑也被填平了。

第二天,我坐在会议室里,翻看周公庙的录像片子,总算看到了,那一层层类似于梯田的缓坡上,偶尔会有洛阳铲凿出的圆洞,深深浅浅,不时还会看到荒草掩蔽的洞口。

这一幕,从我眼前一闪而过,我竟然有些恍惚。怎不是呢?几千年前,这一片干枯浑黄的土地上,一段古老的周文化历史被孕育,被滋养,尔后,又被埋藏。这黄黄的土,定是周公旦捏在手里,抚摸过多少遍的吧?此后的日子里,我们的先人们,又在上面耕种,那些古迹和文物,也越耕越实,越耕越稳。

我在想象,当年那场盛大的挖掘,更进一步来说,是在想象那厚重的历史云烟。我的眼眸间,开始出现梯田,梯田上是大片庄稼,未耕种的荒土里,还有种了一些小树,在风里,在黄土里,轻轻摇曳。一层层梯田的断层中,似塞满了丰富的内涵,这内涵,只与周的遗韵有关。它们如陈年的老窖,被洞藏。

只是,这些古风和遗韵,又怎甘心一直被洞藏呢?毕竟,那里面,一瓦片,一陶瓷,一青铜上,都镂刻着那个时代的浮光印记。更不要说,那世人瞩目的甲骨文,更是诠释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精髓。而这精髓,是属于礼教、民风、文化、道德层面的。它所散发出的底蕴和厚重,无可复制,也不可效仿。

我一时怔在这里,脑海里使劲回味着,若20年前,我在这场盛大的挖掘中,是不是也可以在那深深浅浅的断层,随意剥落一些土块,就会有破碎的陶片掉下来,厚的薄的,大的小的,有的光滑,有的附了一层厚厚的黄土,我用袖子使劲擦拭黄土,连那黄土都会泛着白花花的亮泽呢?

据说,这里的农人,见惯了这种碎陶片,或许历史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去和现在的生活,而他们就活在历史中。耕种的农民把它们拨到地边,让它们零落在地上。这都是三千年前的陶片,它们曾经完整地存在,被当做人们生活用的器具,盛装着粮食和水,它们曾经默默地见证了周人的生活,眼见了古人的喜怒哀乐、盛衰兴亡,历经了三千年的风雨以及多少王朝更替的兴衰!

(张静,陕西青年文学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协理事。作品见于《四川文学》《青海湖》《延河》《意文》《华夏散文》《小小说大世界》等刊物。)

凤山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