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碰撞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在裂变,两汉时期烦琐的经学注解,让人们对其产生了动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诞生了一枝绮丽之花——玄学。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到了此时,道教已有了自己的教义、经典、组织,以及一整套的仪式规矩。

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220—280年)、西晋(265—316年)、东晋十六国(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这四个历史时段,共有三十个政权,分别是三国之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之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南朝之宋、齐、梁、陈,北朝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有如下特点:

(1)战乱频仍,割据出现,朝代更迭。

(2)民族政权大量出现,胡化与汉化。

(3)社会动荡,各种关系交织,错综复杂。

(一)绮丽之花:玄学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领域诞生了一枝绮丽之花——玄学。玄学从儒家中裂变,掺杂了道家与佛家的世界观与知识论,崇尚虚无,畅谈空灵,“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庄的三玄之学代替了汉代的经学;就行为言,其特色则是突破传统礼教的藩篱而形成一种‘任诞’的风气”[48]

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期的何晏、王弼。何晏的玄学著作是《无名论》和《道德论》,王弼则是《周易注》和《老子注》,他们提出了“贵无”的观点,此“无”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论之“无”不同,老子说的是“有无”之“无”,而孔子说有是“无有”之“有”,以孔子之“有”解老子之“无”,则为“贵无”。王弼还提出了著名的“名教”说,认为“道法自然”,人伦则是自然之性,不得以纲常限制,应遵循自然,破除封建礼教。何、王之后则是阮籍与嵇康,如果说何晏、王弼是思想上的代表,那么阮籍、嵇康就是行为上的楷模了。

《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喭毕,便去。或问裴:‘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49]

母亲去世,阮籍不但不哭,反而酒醉箕踞,可见名教自然了。

今人对于魏晋士人与玄学的评价没有过去那样尖锐了,[50]采取了一种较为开阔的视野来观察,台湾学者陈启云将魏晋时期士人的思想动态与心路历程及玄学的破茧而出概括为以下几点:

(1)对现实的敏感和批判。

(2)超越现实的理想

(3)新的入世思想。

(4)自由意志与择善固执。[51]

这样的评价是在对于魏晋时期士人的生存环境与感情寄托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之后做出的,赋予了魏晋士人与玄学新的意义。当然,这仅仅代表了不同政治背景下的一种别样的认识,魏晋玄学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思想、一种学说,所以不能对魏晋玄学做一味的肯定。张岱年讲过:“从东汉末到魏晋,可以说有一次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从汉代烦琐的经学中解放出来。……但是,何晏王弼的玄学,虽然比汉儒思想为精致,而方向却错了,所宣扬的是一种客观唯心论,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魏晋玄学,在理论思维的水平上,确实超过了两汉。但是,魏晋玄学,以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为代表的思想,作为立国之道,作为治国安邦的学说,却是不行的,没有实效的。”[52]

(二)本土创立: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在远古时代,中国人就有着天地鬼神的崇拜与灵魂不死的观念,这在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阴阳家与五行学说,秦汉时期出现了黄老学说,后来的谶纬与方术更是直接催生了道教的形成。

道教所宣称的“道”,来源于老子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提及的道,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可以化生万物的本体,故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不可说,不可名,是抽象的,虚无的,是万法之本,万物之源。可到了道教,“道”成了一种境界,是实际的,可触摸的,完全可以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

东汉顺帝时期道教形成,当时的创立者是张陵,又名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三国志·张鲁传》记载: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益州牧刘焉以鲁为都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修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修杀之,夺其众。焉死,子璋代立,以鲁不顺,尽杀鲁母家室。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皆教以诚信,不欺诈,有病,自首其过。大都与黄巾相似。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若过多,鬼道辄病之。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53]

可知:

(1)张陵创立道教于郡鹄鸣山。

(2)作《道书》一部,作为其传教的言论理论依据。

(3)当时规定了入教的基本条件,就是信奉此教者须缴纳五斗米,即被称为“五斗米道”。

(4)五斗米道的统治者为世袭制。

(5)汉中实行政教合一。

(6)有组织系统,祭酒、治头祭酒。

(7)有教义,有规矩。

“五斗米道”在当时已具备完整的宗教形态。所宗奉的教主不是张道陵,而是春秋时期的老子,经典也不是《道书》,而是老子的《道德经》,分道众为二十四治,设立“祭酒”加以统领。到了此时,道教已有了自己的教义、经典、组织,以及一整套的仪式规矩。

庞朴有论:“真正中国土产的宗教是道教。无论是它之来自巫术的禳祓,还是它所许诺的羽化登仙,乃至它奉为经书的道家思想,都同世界其他宗教之分裂灵魂与肉体、划分此岸与彼岸的体系大不一样。道教是一家现世的宗教,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教徒的最高目标不是死后回到神的左右,而是活着就要自己成仙。‘仙’的设定,充分说明了道教的人文精神。”[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