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九品中正的选举法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僚的主要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显然也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萧条,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寒门士子强烈要求参政,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制度

一、九品中正制的形成和实施

九品中正的选举法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僚的主要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代“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利,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

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这种用人不问门第身份的做法在政治上遭到门阀世族的抵抗。曹丕在门阀世族支持下称帝后,听从世族大地主的代表、吏部侍郎陈群于黄初元年(220年)提出的建议,行“九品官人法”,承认了世族做官的特权。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据此将士人评定为九个品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逐级上报(小中正报大中正,大中正报司徒,司徒呈吏部待用),最后吏部选择前三个品级者授予官职的选士制度,又称九品官人法。

“九品中正”选士的具体做法是:

1.设置中正

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或“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显然也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

2.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考察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渊源,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家世”也称“品”,本人才德谓之“状”,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状”后评定其等第。等第分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3.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府以供吏部选官参考。通常是官位的尊卑与品第高低必须相符,即上品者任高官,下品者任卑职;升官要同时升品,而降品就等于免官。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中正官是否“中正”是其关键。而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中正官的品德和识鉴才能;二是品评人才是否有明确的标准。在品评人才的标准方面,统治者也下了很大功夫。魏明帝诏令散骑常侍刘劭作“都官考课法”,就是这方面的举措。刘劭奉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并附《说略》一篇。刘劭的《人物志》,集周公以来人才研究之大成,又多有独到建树,内容相当丰富。它不仅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论述了善于知人用人的重要意义,而且详细地阐述了人才的各种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人才的标准,分析了各类人才的心理特点、征象及优缺点,还论述了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应遵守的原则等,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人才学的巅峰之作。

经过努力,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尚能体现选贤任能的原则,国家也能得到一些有用之才。但是,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中正总揽了大权,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原本由德才和家世诸因素共同决定品第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以家世品评士人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致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程度。

二、九品中正制对教育的影响

(一)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学校教育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官学,废置无常。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也对此发生了重大影响。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不仅看门第,而且比较注重人的实际品德和才能,还能调动读书人的积极性。但是,自魏末晋初,这种制度逐渐贵族化了,品第变成了家世的代名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姑且不说有的王朝短命来不及办学校,即使办起学校,来求学者也是寥寥无几。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的萧条,与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的。

(二)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从选土制度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该制度创设之初,试图通过品评的手段,客观、公正、全面地考察人才,克服东汉以来的浮华朋党之风,其立意是好的,也非常精心地制定了看上去很完美的评定标准。但是,这种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却很不如人意。因为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正官”,中正官不能“中正”,即使评定标准再细致和可操作,也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甚至完全违背了创立这一制度的初衷。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寒门士子强烈要求参政,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这就促使人们重新去探索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的途径,汉代曾实行的考试取士的方法又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认为考试是衡量人才最好的“准绳”。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有时甚至皇帝亲临考场严加督视秀才、孝廉的考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孕育了以考试决定取舍的科举制度的萌芽。因此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是选士制度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探索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的反证,就很难有选士制度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