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密修本尊护法神类

密修本尊护法神类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密于显宗、密宗中都存在,显宗称佛之三业为皆不可思议。本尊神的造像分单体和双体两种。密宗中的欢喜佛,男性神灵称为金刚或明王、女性伴侣称为明妃或佛母。在密经中,他是消除一切罪业最强有力的本尊。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藏名“德巧”,是藏密中修无上瑜伽密之本尊,主要显示胜慧和性空之旨的密经。

三密。《大智度论》中讲:(一)身密,如来处大会中,众见佛之身色及身长不同,乃至现大神变,

佛教造像是佛之身、口、意三密的反映。三密于显宗、密宗中都存在,显宗称佛之三业为皆不可思议。(二)语密,佛说法时,或一里,或十里,或百千万里外皆得闻佛音声。三()意密,佛常处寂定,所凡思维观察,皆不可思议。佛家认为,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如依法『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身(密),口诵真言络语(密),心观佛尊意(密),便可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之三业相应能成就不思议之业用,达到即身成佛。

本尊:是藏传佛教造像中最重要的一个题材,是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观想的对象。修行者在修行时要集中精神将所有杂念收摄成一念,借用观想本尊的形象达到以念止念、梵我不二的境界。本尊的容貌、服饰、所执的法器等等都是表法的,观想是不能有丝毫错乱的。也就是说,每一尊形象的内涵综合起来便是一部修法。各个教派依怙的本尊不同,每一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本尊。本尊神的造像分单体和双体两种。

男女合体是密宗无上瑜伽的双身修持法,双身像也称为『欢喜佛』。『欢喜』二字并非指男女淫乐而言,而是指佛用大无畏大愤怒的气概、凶猛的力量和摧破的手段,战胜魔障而从内心发出的喜悦。显宗强调『净』修,而密宗采用『染』修法,强调的是『调伏』,是『以欲制欲』的修法;从普通的纵欲、情感、爱欲中解脱出来进入到清净的法性。密宗中的欢喜佛,男性神灵称为金刚或明王、女性伴侣称为明妃或佛母。金刚表示非有、佛母表示非空,非空非有才能成佛;男性表示方法、女性表示智慧,两相拥抱体现方法与智慧双成。出家人的理想为圆满具足,不假外求的解脱,阴而具阳德,阳而具阴德,阴阳和合而道成,修证所得,业障摧破,为『大欢喜』。

藏传佛教认为诸佛、菩萨皆有二种轮身:一是正法轮身,即佛菩萨由所修行愿而感得的真实教身,在造像中显现出来的是善相;二是教法轮身,受大日如来的教令,由大悲而转为威猛愤怒相,降伏恶魔而无坚不摧,以智慧力摧伏烦恼业障使众生从无名中解脱出来。所以当我们目睹护法神夸张的造型和威猛的形像时并不感到惧怕,他(她)们都是诸佛、菩萨智慧与慈悲的示现,是善良的人们心愿的寄托与体现,是祛邪护善的象征,是善与美的另一种表现。

藏传佛教造像中常见的本尊有胜乐金刚、密集金刚、时轮金刚、大威德金刚等。相比于显宗的佛像,密宗的造像较为复杂,多头、多臂、多足,每面三眼,其繁杂的造型以及所拥抱的明妃、所持标识等都有着深奥的内涵和严格的象征意义。在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都有本尊的供奉和修持,而各派所奉的本尊也有所偏重,如萨迦派(花教)重视喜金刚的法门、格鲁派(黄教)重视大威德金刚法门、而噶举派(白教)则重视胜乐金刚法门等。

护法神:顾名思义就是指护卫佛法的神祗。他们有着非凡的神通维护佛教教义的完善、护卫佛法免受妖魔的袭扰就是护法神的取责。显密二宗都有护法神,显宗最著名的是四大天王。密宗中的护法神灵较多,有『世间护法神』和『出世间护法神』两大类,多为获得果位的出世间护法神。最有名的护法神有大威德金刚、马头明王、多闻子、大黑天、吉祥天女等。护法神的形象有静相和怒相、单体和双体两种。

金刚萨埵造像

6.5cm5.5cm×1.8cm

泥擦

阿里地区札达县

公元11—13世纪

金刚萨埵是藏密中的一位本初佛,与显宗的菩贤菩萨同体异名。藏传佛教认为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是密宗的第一祖,亲传密法与金刚萨埵,他将其所授结集成《大日经》、《金刚顶经》结诵传持密乘,成为密宗的第二祖。因他从大日如来那里获得五智所以又叫金刚手、金刚持、执金刚;因他得蒙大日如来的亲传密法,所以又叫秘密主。佛书中讲:修持金刚萨埵法或诵持其心咒“嗡、班杂、萨埵、吽”,等于修持一切佛菩萨本尊法,能获得一切本尊的加持;消灾延寿,兴业招财,身无疾病;能满足一切众生所愿,来世往生极乐世界或自己所欲往之净土

金刚萨埵的造像手中所执的金刚杵、金刚铃表示如来以金刚智印摧毁一切魔敌。

此尊金刚萨埵头戴山形宝冠,大耳垂肩,面相方圆,双唇紧闭,神情肃穆庄严,细细端详,人物的内心又似有无尽言说之意。上身袒裸,宽肩细腰,腹肌凸起,造型大方的佩饰与人物的气质相得益彰;左臂手握金刚铃搭于左腿上、右臂于胸前手执金刚杵;腰系璎珞,下着华美的锦裤,跏趺坐于束腰式莲花宝座之上,神秘的经咒伴随在左右。人物造型自然、端庄,形体比例匀称丰满。

连珠纹的头光与人物的佩饰及莲座的镶边上下呼应。

背景中的佛塔由几何形的点、线、面构成,简洁明快亦不失生动。

整体造像大气而不失典雅精致。

金刚萨埵造像

6.5cm5.8cm×2.6cm

泥金

拉萨地区

公元20世纪

金刚萨埵为一切菩提心的本体,这个菩提心的性质坚固如金刚无法摧毁破坏,一切众生由他的加持力而发心,所以又叫“金刚心”。在密经中,他是消除一切罪业最强有力的本尊。据说,持诵金刚萨埵咒“嗡、班杂、萨埵、吽”,40万遍的功德,就相当于持诵了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300亿遍。

背景中椭圆形的头、背光交相辉映形似一瓣金莲,光芒四射,光影之中显现出本尊的丰姿妙态。她头部微微右仰,身姿挺拔,体态匀称,仪容端庄而典雅,手执法器,结跏趺坐于珍珠镶边的莲台之上。头戴五宝冠,面庞盈润,佩戴的吊环垂之双肩;宽阔饱满的前额上白毫凸显,凝眸肃穆,挺拔的鼻梁下双唇微抿,神态寂静。左手上托金刚杵,右手下执金刚铃,丝质般的天衣紧贴着柔软的身躯,凸现出圆润而流畅的曲线,被风吹起的飘带舒卷自如中带着飘逸之气。

慈悦的法相极具摄受力,让人一经会面即能忘却一切的烦恼,融化在佛菩萨那慈悲与祥和的心性之中。

双尊金刚总持造像

4.7cm×7cm×2cm

陶擦

阿里地区

公元11—13世纪

金刚总持是藏密中的一位本初佛。造像中手握金刚杵、金刚铃,双手相互交错并拥抱明妃象征慈悲与智慧的结合。

此尊金刚总持发髻高束,顶戴华丽而精美的宝冠,双耳佩戴垂肩的圆环。俊美的脸颊五官分明,白毫凸显,高扬的眉宇下凤目秀长,奕奕生辉的双眸透出人物清澈而明亮的内心世界,鼻梁坚挺,双唇莹润,微微上翘的唇角流露出和悦的微笑,温情之中不失刚毅。匀称的体态骨气清润,双臂手持金刚杵、铃拥抱佛母,双腿盘曲,以稳重的姿态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佛母仰头相拥环抱于佛的肩颈,双腿盘绕于佛的腰际,纤细的腰肢上饰以璎珞,露出轻盈优美的背部轮廓。佛尊身佩臂钏、腕钏,裙衣的下摆飘覆于身前,柔滑而流畅的褶皱表现出轻柔的质感。一条飘幡由肩肘下穿过分垂于身体的两侧,又由下向上形成回环上扬的装饰效果。

连珠纹的头光、背光交叠相映,外饰一圈花边纹。

沉着的色彩使画面蕴含了一种深厚与含蓄的美,更体现出人物对象的精神气质。

胜乐金刚造像

7.8cm×5.8cm×2.7cm

泥擦

阿里地区札达县(背面有拇指印)

约公元13世纪

胜乐金刚又称“上乐金刚”,藏名“德巧”,是藏密中修无上瑜伽密之本尊,主要显示胜慧和性空之旨的密经。噶举派(白教)尤其重视胜乐金刚修持,如果按一般修持次第法门,必须先修习胜乐金刚之生起、圆满二次第法,方可修习大手印。经书中说常诵持胜乐金刚心咒“嗡、啥、哈哈、杭吽、呸”或“嗡、梭哈、吽、吽、吽、呸”,受持者可调伏外道,自身得成就。

胜乐金刚造像中四张脸分别代表着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事业,也象征功德圆满;每张脸上有三只眼,象征能看穿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照顾一切有情;顶戴骷髅冠、着虎皮裙象征着勇武;身佩50颗人头项链,象征生命的无常也表佩带者已超越了生死。

此尊胜乐金刚头部微微低垂,发束高髻,头戴五骷髅冠。突出的主面风神俊美,宽阔饱满的额庭中天目圆睁,蹙眉皱鼻,一双明亮的眼睛正俯视着怀中的明妃,双唇微启,神情微嗔,垂肩的大耳上佩饰着由珍宝镶嵌的吊环。两边的头颅朝向外侧,右边的头部下颌内收,五官清晰,鼻准隆直,三目瞪视着下方,神情肃穆;左边的两头侧视着前方,一面神情激愤、一面神色庄严。主臂相交,手握金刚杵并拥抱明妃,其余的手持各种法器伸展在身体的两侧。左腿微屈,足下踏着仰卧的时间女,右腿侧展,足踏匍匐于地的妖魔,以稳健的姿态站立于莲台之上。手臂上佩戴着腕钏、臂钏,下着虎皮裙,骷髅项蔓悬垂于腿前。明妃左臂环抱着金刚的肩部,伸向右上方的手中紧握金刚杵,双腿紧勾金刚腰际。袒裸的身体柔美圆润,臂钏、腕钏为饰,腰系璎珞,体势圆畅,形态生动。

画面的底部是与背龛连为一体的造型精美的覆瓣式莲台,由连珠纹镶边,莲瓣的线条遒劲、流畅。

此尊双身胜乐金刚体态匀称健美,富有弹性的肌肤光滑润泽,形体起伏有韵,刚柔相济,和谐而统一。

密集金刚造像

5.5cm×5.5cm×3.5cm

泥擦

阿里地区札达县(背面有藏文印)

公元13世纪以后

密集金刚即“秘密的集合体”,亦称“密聚金刚”,藏名“桑堆”,是藏传佛教无上瑜伽密中的本尊神之一,主要显示方便和大乐之旨趣。据说他是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不动佛)的化身。经书中说常诵持密集金刚心咒“嗡、啊、班杂、知嘎、吽、吽、梭哈”,能将五毒转为五智。

造像中的金刚与佛母都为三头六臂,二足。每一面都有三目,象征洞察一切;头戴五宝冠,象征着无上瑜伽部的五类佛和菩萨;主臂结印交握杵、铃,表明“悲智合一”;六臂分持五部的象征持物,法轮代表中央佛部、金刚杵代表东方金刚部、莲花代表西方莲花部、摩尼珠代表南方宝部、箭代表北方业部。作为统摄五部的象征,他可以帮助人们将五毒“贪、嗔、痴、慢、疑”转化为佛的五种智慧。

密集金刚三面六臂,通体透着一种刚毅和英武的气质。他发髻高挽,头戴火焰形的珍妙宝冠,身姿挺拔,怀抱明妃以端庄稳重的姿势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突出的主面微微左倾,颔首俯视着前方,眉际中白毫凸显,长长的修眉与挺拔的鼻梁连为一体,面带微笑,丰润俊美的面庞带着阳刚之气;左、右两侧的头部均戴有宝冠,脸部轮廓略显模糊,眉眼清晰可见,神情寂然。主臂交握金刚杵、铃并拥抱明妃(可触金刚母);左四臂手中依次执着法轮、摩尼宝、莲花和金刚剑;右四臂手中依次执着莲花、摩尼宝、金刚剑和法轮。臂钏、腕钏庄严其身,轻软的长裙覆盖着身躯,衣纹的线条简洁、优美。

明妃头部上仰,上两臂紧勾金刚的颈部,似乎在拥吻金刚;头部浑圆,面部模糊不清,耳佩圆形的套环,双腿盘着金刚腰际,相拥于金刚的怀中;裸露的腰际上佩饰着璎珞,肌肤圆润、腰肢纤细、曲线优美。此双尊像,裸而不秽,表现出了人物心底的纯净和超越,是精神的升华,达到了沉静内省的意境。

椭圆形的头光随头部而显现,背光的外沿环列着素朴的花边纹。

整幅画面构图严整而又饱满。圆形的外观象征着佛法的圆融、法力无边。

时轮金刚造像

5.5cm×5.5cm×1.8cm

陶擦

日喀则地区

公元20世纪90年代

时轮金刚,藏名“堆柯”,是时轮金刚密法之本尊,主要显示乐空双融。觉囊派以《时轮》作为本宗的根本大法。时轮金刚密法源于古印度北方“香巴拉国”(该地如同极乐世界),大约12世纪传入西藏。该密法认为一切众生都在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迷界”之中,所以,以时轮表示“三时”。时轮就是时间的车轮(表转动之意),它分“外时轮、内时轮和别时轮”。外时轮指运转的天体;内时轮指轮转的三界;别时轮指流转的风息。它提倡修习此法应控制体内的“有生命的风”,以保长寿,并通过“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就所智)和“禅那”(静虑)合一相应法达到即身成佛,时轮金刚就是这种内外相应,人天合一的具体体现者。经书中讲,常诵持时轮金刚真言“嗡、啊、吽、吠、杭洽、玛拉、哇热呀、梭哈”或“嗡、哈、木恰、玛拉哇热呀、梭哈”,可息灭一切灾劫,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国泰民安,临命终时往生本尊净土香巴拉国。

时轮金刚是一尊造型较为复杂的神佛像,每一种形象或动作、标识等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涵义:他有4个头,每一张脸上有3只眼睛,有24只手;前面的两只手交握金刚杵和金刚铃,左边其余的手中由下向上依次持有盾、降魔杵、颅碗、弓、金刚套索、摩尼珠、白莲花、白海螺、镜子、金刚链、人头;右边从下往上手中依次持有箭、三叉戟、金刚钺刀、人骨棒、金刚钩、鼓、金刚斧、法轮、枪、杵、金刚刀。明妃也是四个头,每面有3目,8只手;左边由下往上手中依次持有念珠、手鼓、金刚钺刀;右边由下往上手中依次持有摩尼宝珠、百瓣莲花、套索。

此尊时轮金刚四头微垂朝向右倾,发束高髻,头戴宝冠。主首面相圆润,宽额高鼻,双目圆睁,口唇紧闭,安详的神情显示出内心的宁静和超越;左边的两个头上均戴宝冠,造型虽小却精微细致,神情各异,传神而生动。身姿左高右低,身佩臂钏、腕圈,下系虎皮裙,由50颗骷髅头串起的项蔓悬垂于腿前;左腿微屈,右腿直伸,足踏妖魔立于莲台之上。主臂交握金刚杵、铃并拥抱明妃,其余的手臂中各持法器,犹如孔雀开屏向两边展开,动作充满了力量。明妃仰起的面颊紧贴着金刚,一身全裸,姿态柔丽舒展,肌肤洁净细润,腰系璎珞,主臂与金刚相拥、身体与之相合,其余舒展交错的手臂中皆持有法器。细细端详此像,从那自然流畅的动态中能感受到其韵律、节奏、力度所构成的气势,会心于艺术家对情、意、形境的完美体现,庄严之中又洋溢着浪漫的情趣。

背景中微微突起的宽边上环饰着神秘的经文,它与人物的造型协调一致。

此像的外观为圆形,如同本尊神像所赋予的内涵一样,它犹如流动的时间之轮,随时、无穷地和外界的情势相应和。

大威德怖畏金刚造像

7.5cm×6cm×2.5cm

陶擦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大威德怖畏金刚,俗称“九头明王”,藏名称“多吉吉切”。“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法之功,谓之大德”即是大威德金刚名称的由来。藏传佛教认为,大威德怖畏金刚有佛的变化身和文殊菩萨的变化身两种,其造像的区别在于人物最上面的化身头像是佛陀还是菩萨。大威德在造型上有单身像和双身像两种形式。此尊是佛陀变现的化身。

此像突出了主头的造型,粗线形的牛角充满了刚劲的力量,双耳下拱眉凸吻,睛如铜铃,颔首凝视下方,神情威猛。其余众首围绕其左右或上下叠罗,有种飘息攒动之感,相貌精微,神态传神;飞扬的牛角和上扬的怒发犹如跃动的火焰喷发出由内向外能摧毁一切邪恶的能量。

身躯健硕、袒胸凸腹,身上垂挂一串骷髅项蔓,圆润的肌肤光洁细腻,肌肤下仿佛有沸腾的血液在流淌;左臂于胸前托一骷髅碗,右臂上执一金刚钺刀,其余的手臂如孔雀开屏般伸展在身体的两侧,手中各持法器、供物;健壮的双腿一蜷一伸,足踏妖魔,以劲健的姿态站立在宽大平整的莲台之上;放射状的手臂配合着闪动的多头、多腿的线条,呈现出动作疾速的运动感,它激发出人的思绪,使人感受到护法神那内在的张力所显示出的非凡的威严,力与勇、气与神在形式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层化现的是罗刹像,面相方正,拱额皱鼻,犀利的目光极具穿透力,一张阔嘴几乎横过整个面部,表情似笑且嗔,将护法神督使众生返归本性的内在精神特征表露无遗。

最上方的佛首螺发肉髻,面相短圆,大耳垂肩,薄唇轻启,目视左前方,神情安详。

背光外,粗线形的卷叶纹和焰蔓形成有序的排列,线条婉转流畅,并随桃形的外观蔓延成一个华美的镶边。浅浅的纹饰更衬托出人物的立体感,画面和谐而优美。

大威德怖畏金刚造像

8cm×6.3cm×1.8cm

泥擦

拉萨地区

公元20世纪

大威德梵语称“阎曼德迦”即“死亡的征服者”。

关于阎曼德迦“死亡的征服者”称呼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苦行的僧人,在一深山洞窟中准备修行50年,就在第49年12个月29天的夜晚,有两个强盗偷了一头壮牛来到了洞里,他们把牛头砍了下来,这一切都被僧人看见,强盗便想杀人灭口,僧人苦苦哀求饶过这一晚,但强盗不为所动还是把他杀了。突然之间僧人肩上长出牛头变成了阎魔,灭了两个强盗,并喝干了他们的血,因此变成了一个凶残荒暴的阎罗王。它四处屠戮无辜的生灵,人们在血雨腥风的笼罩下不得已向文殊菩萨呼救,文殊菩萨于是下到阎魔天的宫殿,特意化现出和阎魔天一样的水牛头,为战胜敌人又变化出8面、16足,34臂,显示出比阎魔天更高的威力。他封锁住所有出路,使其无路可逃,尔后用慈悲的佛法化结他的怨恨,最终降伏了死神。

大威德金刚的造型有单身像也有双身像。常见的形象2臂、4臂、18臂、34臂等。其中,最能代表其修法的是34臂双身像。

此尊造像疆化了头部的造型,夸张的主尊三头呈宝塔状相叠递收。最上一层为文殊菩萨的法像,发髻高耸,顶戴珍妙宝冠,面相丰圆,耳饰圆环,他象征着慈善和平;第二层为化现的罗刹像,发髻圆突,拱额高鼻,刚眉上翘,怒目圆睁,面颊上肌肉隆起,张启的阔嘴轮廓分明。

突出的主面头颅硕大,牛角向上弯曲,戴着由三颗人头装饰的骷髅冠;上窄下宽的面庞上肌肉横突,皱眉倒竖,三目圆睁,突起的牛鼻下,咧开的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两侧的六个面依次向后递延,轮廓分明,五官清晰,神韵毕肖。头顶上散发着能摧毁一切邪魔的金刚之光。桃形的头光将诸头颅环绕于其中。

左臂于胸前手执颅碗,右臂执一金刚钺刀,其余的手臂呈放射状置于身体的两侧,手中各执法器或供物;粗短有力的双腿一蜷一申,足踏妖魔,其余的腿如影子般依次相叠延伸其后;袒裸的身上佩挂璎珞、臂钏,蛇环和骷髅项蔓悬垂于胸前腹下,它象征着佩戴者已征服了龙神和死亡。

浑厚饱满的莲台托起像山一样稳重、雄浑、壮实有力的大威德的身躯。

此像中硕大的水牛头突现威猛无敌之力,人物形体比例的不和谐与夸张的造型反而使金刚的威猛形象平添了一种可爱的情趣。

双尊大威德怖畏金刚造像

3.7cm×3.7cm×1.0cm

泥擦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藏传佛教认为显宗佛像的庄严慈祥面目,是表示本性清净,法身之本来;密宗佛像之奇形异态者,乃表示化身、报身之各具因缘。此尊怖畏金刚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他以可怖可畏的相貌去教令法界,降伏妖魔。

此尊金刚主面突出,牛角上翘,三目圆睁、睛如铜铃,拱眉皱鼻,凸吻大张;其余的诸首向两侧依次延伸,面部神情微妙、各不相同;牛角和头光闪动的线条似跳跃的火焰,衬托出佛尊和化现出的罗刹相。前两臂手持金刚钺刀和颅碗并拥抱明妃,其余遍布于体侧的手中各执不同的法器,以他无边的神力督使着众生返归佛性;十六条腿左伸右屈,脚踩象征烦恼和无名的魔鬼,立于造型精妙的莲花台之上。明妃头部上扬,顶戴骷髅冠,耳饰圆环,充满柔情地注视着本尊;左臂向上手持颅碗,右臂上举金刚钺刀;左腿上盘金刚的腰际,右腿伸展与金刚交腿相护;腰系璎珞,轮廓的曲线柔和流畅,体态优美。金刚依次相叠的身影、在虚实中交融互映,展开的多臂似神光闪烁、光华流动;变形的佛体犹如在节奏强烈的乐曲中舞动,震撼人心,威武雄壮之中又充满生动浪漫的色彩,也让人从那似真似幻、转瞬即逝的动态中顿悟到人生的真谛——意静心空,才能返归本性与无上的大道合二为一。

精巧的莲花座装饰着一排小小的连珠纹更显得灵秀。

此尊造像之小巧精致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到它的三维空间。画面中所展现出的雄强与纤巧、凝重与飘逸的气势风格让人过目难忘,在方寸之间能将人物雕刻的如此精细如微、生动传神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动明王造像

9.5cm×7.5cm×3.5cm

陶擦(背有藏文)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松赞寺

公元17世纪以后

不动明王,藏语称“绰沃来伏瓦”。“明”的意思是真言,即咒语。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变现的愤怒相。其形象特征为童子形,表示护法忠诚无二,如童仆之纯真。佛书中说常持诵其心咒“嗡、赞、咋嘛、哈若、卡那、吽、呸”或“南摩三满哆、哇日啦、喃憾”,受持者不仅能成就诸愿,还能消除无名业障、瘟疫、病苦以及获得财富等功能。

不动明王的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等多种,通常所见的大多为二臂像,以手中的剑和羂索表示降伏一切邪魔,引导众生归入佛法正途之意。

此尊明王面相方圆,丰容阔嘴,獠牙外露,圆睁的双目凝视着下方,威而不怒,神情中流露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头顶上用金刚圈束着的发冠形似孔雀开屏,层层相叠依次展开,极具形式美,精致的优菠罗花吊环垂于双肩。身体朝向右倾,裸露的身上佩戴着璎珞、项圈、臂钏,下着短裤,丰腴圆润的肌肤凸显出人体的雄健与壮美。右手向上执一长柄利剑,左手于胸前手持羂索结降伏印,粗壮的双腿左屈右伸,足踏一象鼻天神。足下的象鼻天神体态柔和而自然,右臂伸展,左臂于腹前手持宝物,双腿微曲侧卧于雕缋精美的莲台之上,他通体裸露、肌肤浑圆,佩戴珍宝项圈、臂钏,象眼圆睁瞪视着前方,尖利的齿牙微微上翘,柔软的长鼻弯向胸部。

身后的护法神造形较小,头部前伸,右手握一金刚弯刀,姿势与之相同,站立于珍珠镶边的平台之上。五官清晰,双眼瞪视着前方,神态略带惊奇。造像虽小但刻画精妙、神韵毕肖。

火焰纹背光对称环列,外圈环饰着神秘的经咒。

此尊人物造型张弛有度、刚柔相济,雄姿意态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不动明王造像

34cm×23cm×3.3cm

彩陶

拉萨市

公元21世纪

不动明王,因坚固莫能动故名“不动”;有光明智慧、以智力摧破一切魔障而有威德,故名“明王”。在藏传佛教密宗乘共有十位明王驻守于十方保护众生,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密宗五方佛变现的五大明王,不动明王为大日如来佛变现,为五大明王的主尊。不动明王有极大的威力,相传,位居色界之顶的大自在天曾经认为自己是三千世界之主,心存傲慢,不肯听从佛的召唤,不动明王受佛的教令,多次捕获大自在天,折服其傲慢心,使其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守护在东北方。

此尊明王造像肤色黝黑,形体彪悍,阳刚之气跃然于目。

由金刚圈束起的发髻呈现出优美的桃形,发丝势婉流畅、丰和圆满,给人以轻盈、飘拂之感;四方形大脸,轮廓分明,面颊丰满,双耳佩戴垂肩的优波罗花环,宽阔饱满的前额上开一智慧之眼,蹙眉皱鼻,圆睁的豹眼中闪烁着要毁灭一切邪魔的愤怒之火,神情激越。袒胸凸腹,颈戴项饰,身佩璎珞、臂钏;虎背熊腰,浑圆的肌肤极有体量感。右臂上举长剑,左手于胸前结降服印;下着短裙,粗壮的双腿一蜷一伸,足踩象鼻天神,以极具张力的姿态站立于莲台之上。那粗细有致的线条曲直分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护法神粗豪勇烈的个性。

象鼻神侧卧于莲台,长鼻伸展自然,微睁的象眼中透着无奈的神情。伸展的右臂被明王踩在足下,左臂搭于胸前,通体曲线柔和。

背景经文字体刚劲与人物的精神特性相吻合。

此尊造像人物的立体感极强,而沉稳高雅的色调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不动明王米约瓦造像

5.5cm×4.5cm×1.5cm

泥彩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此尊明王三头六臂,手持各种法器,身体前倾,左腿屈膝,右腿跪于莲台,人物动态定格于瞬间。

他发髻高束,耳戴朴素的圆环,主面略有损伤;两侧面宽额颐圆,五官清晰。前两臂抬于胸前,上两臂左右手分执三刹戟、金刚钺刀;下两臂左右手分执弓弩、箭矢;上身袒裸,挺胸凸腹,臂钏、腕钏为饰,下着短裙。身上环绕着飞卷翻动的飘带,飘带带着轻柔的质感,卷舒有致、轻盈飘逸。人物的造型与飘带形成一种旋转般舞动的韵律,舒展自如,流转自然,生动传神。

莲座的莲瓣浑厚饱满,造型精美。

造像历经自然的风化,消褪了精致的痕迹留下了升华的灵体,漂亮的色彩产生的浓淡变化与人物的形体完美融和,明暗虚实相生,流动的气韵使画面生发出一种美妙的意境。

马头明王造像

7.2cm×5.5cm×2.5cm

泥彩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马头明王又称“马头金刚”,藏名“丹真”。他是观世音菩萨化现的愤怒身,“六观音”之一,为畜生道的教主。他既是密宗的本尊佛又是大护法神,藏传佛教有“大密九尊马头明王”之说。造像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八头像、六头像(三人头、三马头)和有翅像,特征均以马头为头饰。藏传佛教中的格鲁派(黄教)重视前两种,宁玛派(红教)重视后一种。

造像中的象征涵义如下:三头象征快乐、安静和愤怒,也代表人死后的三个阶段;身上佩挂的50颗人头项链象征生命的无常,也表示佩带者已超越了生死;此尊明王共有六条腿,右边的三条屈曲的腿象征方法的多样化,左边的三条伸展的腿象征智慧与自由;身上佩挂的蛇环象征已降伏了龙王;火焰象征着智慧之火能烧毁一切魔障。

此尊马头明王三头均戴骷髅冠,头上生出的马头朝向三方昂首嘶叫,它在向三界的一切妖魔挑战;纤丝毕现的怒发蓬松飘拂极富韵律感。三头两侧一正,突出的主首面相受损但仍能看出丰圆的轮廓,双耳垂肩佩饰圆环。上身袒裸凸显出浑厚壮实的身躯,身佩璎珞、臂钏,蛇环、骷髅项链悬垂于腿前;下着虎皮裙,两腿粗短有力,一蜷一伸呈弓箭步赤足踏在蛇头之上,其余的腿如影子般紧随其后层叠伸延。六臂手中各执法器,上两臂左右手分持颅碗、金刚杵;中两臂左右手分执金刚剑、人头棒;下两臂左右手拿套索、持木棒。

背景中的火焰纹,线条粗放与人物的形体相呼应。

流逝的岁月褪去了往日浓重的色彩,画面中斑驳的色彩与人物形象融合为一体,古朴自然。

密修马头明王造像

6cm×5cm×2cm

泥彩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马头明王密号为“啖食金刚”。他用慈悲心毁灭一切魔障,以大威日轮照破众生的暗冥、啖食众生的烦恼,因不忍众生沉沦而主动投入畜生道,降伏一切恶业。造像中的马驰骋如飞,比喻菩萨以其神力,速救众生困苦。

马头明王的造像有单身像和双身像,特征均以马头为头饰。

此尊金刚三头六臂,三头均戴骷髅冠,从他刚直如戟的发髻中生出的马头在昂首嘶叫,向天上地下的一切妖魔挑战;主面三眼,怒目圆睁,蹙眉高鼻,阔嘴大张,怒形于色的相容体现出人物内心那不可遏制的激愤之情。身体的姿态右高左低,主两臂于胸前左手持颅碗,右手执莲花并拥抱明妃多罗菩萨;在向外伸展的双翅前上两臂手执金刚套绳和金刚钺刀,下两臂手执金刚箭、持人骨棒。双腿左伸右屈呈极具张力的姿态,足踏一匍匐于地、蜷腿仰面的魔身之上,身上佩挂的骷髅项链悬垂于腿前。明妃仰头注视着明王,双臂屈肘向上手执颅碗,左腿上盘金刚的腰际,右腿伸展;在火焰跃动的光轮里,两人的神情动态定格于瞬间,节奏和韵律象一曲流畅激烈的旋律,传神地表达出了护法神内在的精神特性。

此尊造像经过自然风化色彩与形体完美融合,明暗的虚实相生以及人物形态中那放大了的超自然的力量感和夺人的气势,更突出了它的艺术魅力。

关于马头明王的来历有着一个久远的传说:有一边地国的王子因迷恋五欲,后来投胎到罗刹国,由妖魔仙三种精血造成,落生为三头六臂四条腿的怪物,每头三只眼,身侧生双翅,性情凶残无比,被称为罗刹国茹札,天界地界没有人能降伏他。如来佛命度母和观音变作猪面、马面二本尊去收服茹札,茹札把二人根本不放在眼里傲慢地说:“马面、猪面二小子,你们一边歇着去吧,以前谁也没能制伏我。”说完去摸自己的头,这时马面本尊已经钻入它的体内,正从茹札头顶探出马面来,与此同时,猪面本尊也钻进了茹札妻子的体内,正从茹札妻子的头顶探出头来。在如来佛的帮助下,马面、猪面二本尊降伏了茹札夫妻,令其改恶从善,皈依佛门,被收进金刚乘内做了护法。

他不仅是驱除妖魔的护法神,还是专治怪病的尊神。佛书中说常持诵马头金刚的心咒“嗡、啥、贝玛、大志、哈呀、格哇、啥、吽、呸”或诵其根本咒“嗡、贝玛、嘛哈祖达、哈呀质哇、怙如怙如、吽、呸”,能消除无明业障,瘟疫,病苦,免一切厄难。若得了无法医治的怪病求救于此明王效果最灵。

双尊护法神造像

5cm×3.6cm×1cm

陶擦

日喀则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佛教中的造像都是用来表法的,密宗中的护法神灵正是指佛教用愤怒、怖畏的威猛力,来催破、降伏心中身外种种影响修道的魔障,使众生从“无明(即烦恼)”中解脱出来。

造像中护法神手中所执金刚钩代表能降伏一切恶的并能钩住一切善的;金刚套索代表能束缚一切烦恼。

此尊护法神发束高髻,头戴宝冠,垂肩的大耳佩带着吊环,面庞丰满圆润,头微仰,目光凝视左前方,威严的相貌中透出一股英武之气。身体右倾,姿态右高左低,形体健美,右臂上举手握金刚钩,左臂手持套索并拥抱明妃,双腿呈弓箭步立于莲花台上。明妃右臂环抱着护法神的脖颈正仰头注视者他,左臂手中托一颅碗,它象征着要将快乐献与护法神;左腿上盘着护法神的腰部,右腿与护法神的腿交互并展,立于莲台之上。身着的长衫悬垂于下方,衣纹的线条轻快流畅。

背景中燃烧的火焰与游荡的飘带构成一幅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人物寓静于动的姿态和谐而统一。下方由珍珠镶边的莲台造型大方,莲瓣依次展现出它的优雅与美丽。

此尊造像构图丰满、线条圆润流利,物象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方寸之中见大气势。

双身橛金刚造像

5cm×4cm×1.3cm

彩陶

拉萨市药王山

公元17世纪以后

橛金刚是金刚萨埵变化的愤怒相。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大力鬼神,他有三头六臂、四足二翅,住在尸陀林中,危害三界的有情众生。金刚萨埵则化身为一个和大力鬼神一样的形象,将他降伏。在造像中,他头戴的五骷髅冠表示五佛五智,也象征着勇武;由50颗人头串起的项链象征生命的无常,也表示所佩者已超越了生死;双手合捧金刚橛象征已净除一切烦恼魔障;手中所持金刚杵象征能毁灭一切作恶者;三叉戟象征能戳穿三界;期克手印可以克除由四大元素(地、水、火、风)造成的灾害,禳除由各种妖魔和精怪如鬼、罗刹、龙、非人等造成的魔障,制止魔类作祟。

天宇中一尊有着奇古异貌、形象威猛的橛金刚拥抱明妃,足踏妖魔飘然而立于莲台之上。他三头六臂,三头两侧一正均带骷髅冠,头部微微前探;主首的面部较短,高鼻拱额,粗眉下怒目圆睁,张启的嘴似正在怒吼,神情激愤;左侧的相貌平和,目视下方;右首的五官轮廓分明,相貌刚毅,眼睑低垂,神情肃穆。金刚形体健壮,身体朝向右倾。主臂于胸前双手合捧金刚橛并拥抱明妃,另外四臂分之左右;左边的两手依次施期克印、执三叉戟,右边的两手均握金刚杵。身着虎皮裙,佩挂骷髅项蔓,双腿一蜷一伸,双足踏一仰面、一匍匐于地的妖魔身上。明妃仰头向上凝视着金刚,双臂上举颅碗,身姿与之相和,左腿向上盘曲,右腿与金刚交互伸展,形体起伏流畅。

造像中人物曲动的手臂和上扬的双翅、向上飘拂的头发与背景中跃动的火焰构成一幅气势飞动的画面,带给人一种神秘的威力,强烈夸张的动势出神入化,一抹蓝色则让腾飞动荡的心灵回归到宁静的心境中来。

双身橛金刚造像

4.2cm×4.3cm×0.9cm

陶擦

拉萨市药王山

公元19世纪

橛金刚也叫“普巴金刚”,“普巴”是藏语发音意思就是“橛”。普表空性之义,巴表智慧,寓意空性与智慧结合成不二体性。佛书中说常持诵普巴金刚的心咒“嗡、班杂、给利、给拉呀、萨哇、毗尼棒、吽呸、匝吽啊”,受持者可消除怨敌、邪魔的干扰,事事顺心如意。

此尊橛金刚三头六臂,造型突出的主面微微朝向右侧,发束高髻,顶戴骷髅冠;方额丰腴的脸庞上三目圆睁注视着前方,张启的大嘴透出内心的喜悦,性格鲜明,神情传神而生动。主双臂手握金刚橛并拥抱明妃,另外四臂伸展于身体的两侧,上两臂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执金刚杵;下两臂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执金刚杵;由背部向上伸展开的双翼像剑一般锐利。形体健壮,圆润的肌肤上佩戴着臂钏、脚钏,一条骷髅项圈悬垂于膝下。身体朝向右倾,双腿左伸右屈,足踏妖魔,以威猛的姿态站立于半圆形的莲台之上。明妃仰头注视着金刚,长发下垂(以示顺从);右臂勾着金刚的脖颈,左手向上端着颅碗,双腿向后环扣着金刚神的腰际。双尊形体的起伏优美流畅,质地细腻的泥土较好地表现出了人体肌肤光滑圆润的感觉,意态雄逸,浪漫中亦不失庄严。

画面中的手臂和翅膀安排的疏密得当,层次分明。背景的处理犹如虚空般宁静,光环与突出的外沿相扣,犹如一个造型朴素的画框,简单大方。

四臂大黑天造像

6cm×6cm×3.8cm

泥擦

阿里地区札达县

约公元13世纪以后

大黑天,梵文音译“摩诃迦罗”,此神最早是印度教的魔神,观音入其神识,故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四臂大黑天是胜乐金刚的主要护法,具有息灾、增益、怀爱、诛灭四种业法,乌鸦为其化身。在古印度他被视为战神与施福之神,传入西藏后被尊为护法神之首,仍保持着这种神性。大黑天神的种类很多,据说有72种身形,最常见的有四面大黑天、二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还有一面四臂大黑天。经书中说常诵持大黑天心咒“嗡、班杂、玛哈噶拉呀、吽吽、呸”或“嗡、班杂、嘎吾哇、玛哈嘎拉、吽吽、呸”,能灭除一切魔障干扰、灾害障碍,令财富充足,健康长寿。其造像中所持的金刚钺刀代表着慈悲,颅碗代表着智慧,二者碰触在一起表“悲智合一”之意。

此尊造像中的大黑天体形健壮、四肢粗短,威而不怒,形态可爱。硕大的头颅上戴着华美庄严的宝冠,双耳佩戴叠复旋转式耳环,面相方圆,结实的脸庞上五官疏朗,轮廓分明;头部微微前探俯视着下方,睛如铜铃,宽阔饱满的额际上慧目圆睁,蹙眉皱鼻,咧开的阔嘴使下颌显得饱满丰圆,似笑而厉的神情中透着护法神的威严。他袒胸凸腹,通身仅以脐下腰带的线条作为衣衫的标识,形体雄浑而柔和,彰显出护法神的雄姿与威力。左臂于胸前手托颅碗,右臂手执金刚钺刀交于颅碗之上,两肘间横置一短杖;另一双手臂左执长矛、右执金刚弯刀。左腿盘曲、右腿屈膝上举,足部朝外以镇服的姿态坐在横卧的妖魔身躯之上。

飘带的边沿线形似两道光环环绕于护法神的头部,更烘托出了人物面部的神态特征。

莲花座造型浑厚、简洁大方。

整幅画面构图饱满,疏密有致,造型厚重浑朴。

六臂大黑天造像

6cm×4.6cm×2.4cm

陶擦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六臂大黑天,又称“持疾智慧六臂大黑天”,藏语叫“贡波修周”。据说此神最早渊于印度教,他是大自在天的化身,后成为藏传佛教中主要的护法神,也被奉为战神。造像中六臂代表着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身佩50颗人头串起的挂链,象征生命的无常及所佩戴者已超越了死亡;身上佩饰的蛇环象征能降伏恶龙和妖魔;腕钏、臂钏象征六种解脱方法;金刚钺刀代表慈悲,颅碗代表智慧,二者碰触在一起代表“悲智合一”;念珠代表以数善恶;三叉戟象征能戳穿三界;手鼓表示可勾召女妖一并降伏;金刚绳套代表能束缚一切烦恼;脚踏象头神象征着已征服天神。

此尊六臂大黑天顶戴头盔,面相方圆,风神俊美,气宇轩昂。上扬的剑眉下目光锐利,鼻梁坚挺,脸上带着因护持正法、战胜邪恶而自内心深处发出的喜悦之情。前两臂左手托颅碗,右手执金刚钺刀;左边两手上执三叉戟,下手挥舞一金刚绳套;右边两手上持一串念珠,下摇一面手鼓,双腿呈弓箭步,足踏象头神站立于莲台之上。形体的上半身较长,袒胸露腹,璎珞项圈庄严其身,蛇环为饰,颈挂的骷髅项链悬垂于腹前;下着虎皮裙,佩戴脚钏。足下的象头天神侧卧于莲台之上,右臂自然平放,左臂手中握一吐宝兽置于腹前,形体修长,曲线柔和,珠宝装饰其身。

背景空间布满了经文,画面显得充实、饱满。铁锈色的光泽为这尊护法神像更增添一种刚毅之感,神韵生动。

降阎魔尊造像

7.5cm×5.5cm×2.5cm

陶擦

日喀则地区萨迦县

公元17世纪

降阎魔尊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又称“法王”、“地狱主”或“阎王”等,有多种变相,分为内修、外修、密修三种身形。此尊造像为外修身形的阎王,造像中的水牛即是阎王的象征。

佛书中说,杀业重的人若能诚心忏悔自己所造的杀业,每日诵念阎罗王真言“南摩三满哆、跛驮喃、每哇梭哇哆耶、梭哈”,并配合法布施,回向给自己曾经杀害的动物等可解冤结。

此尊护法神头戴骷髅冠,方面虎睛,颔首俯视着下方,脸上带着因战胜死神而发自内心的微笑。右臂上举法器,左臂手持颅碗并拥抱明妃,一条骷髅项链悬垂于腿前,双腿一蜷一伸以凌风飞翔之势踩一牛背之上。明妃仰起的脸庞紧贴着神灵的下颌,右臂环抱着本尊,左臂屈肘向上捧一颅碗(表示对降阎魔尊的驯服与奉献);左腿上盘于神灵的腰际,右腿伸展,柔软婉转的身姿带着起伏、流动的韵律,两面相顾、意态相合。

神牛造型洗练,形体的线条显示出奔放的气势。奋力前伸的牛头似乎聚集着全身的力量想要挣脱开护法神的压制,而上翘的牛鼻和张开的嘴却在发出无奈的吼声,眼神中充满了恐慌,生动的神态表现出了内心的惊恐之情。

牛身下呈俯卧状的妖魔,头、肩部作挣扎状,形体轮廓简洁明快,动态传神。

此尊造像构图饱满,紧凑严密,形迹奔放,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表现出了人与动物内在的生命力和精神气质,而色彩的变化更增添了一种出神入化的效果。

白哈尔神造像

12.5cm×8cm×2.6cm

泥擦

拉萨市药王山

公元20世纪

在藏传佛教神灵体系中,白哈尔被认为是世间护法神中的主神,也被称为事业王。白哈尔的父亲是白天神(也称菩提天神或白天),他的母亲是持财龙女(又称为九头龙女)。最初,他是梵天,居于蓝天之上,称为“具海螺发髻者”,是三十三天神之主;中劫,居于孟加拉。据说他原是印度的一位神灵,骑乘着木鸟追踪财宝来到了白达霍尔国(今甘肃地区)的一座禅院,人们把白哈尔作为霍尔部落的保护神。后来吐蕃攻打该国,洗劫了该国的财富和寺院,他便又随同来到了西藏。

常见的白哈尔的形象为三头六臂,身为白色,象征清洁,骑一头绿鬃白狮。手中所执弓弩表示真谛能战胜无明;箭矢说明心应如一只射出的箭一样、以直线一直奔向真性;背景的火焰纹象征着智慧的火焰能将一切魔障烧掉。

此幅画面由三层三尊独立的神灵造像组成。

第一层描绘的是白哈尔神。此尊白哈尔造型威武雄壮,形体丰满,坦胸露腹以稳健的坐姿乘坐于雄狮背上。他三头合戴一个巨大的芦帽,突出的主首面相方圆,耳戴圆环,蹙眉皱鼻,怒目圆睁,正疾言厉色地呵斥着魔众。主臂张弓搭弩,正欲大显身手除邪惩恶,其余的手中各执兵器,人物动作流畅奔放,姿态生动传神。坐骑昂首长啸、气势豪放,劲健的四肢行走在莲花座上,形神兼备,神韵生动。它用大块面的表现手法抓住雄狮的气势,塑造出它浑圆厚实的体积,显示出一种内在的张力;而颈、尾的线条则采用细腻的表现手法似行云流水般舒展、灵动,并与背景的火焰纹饰相一致。莲座的两边各有一个内盛供物造型精巧的颅器。

第二层为马头明王造像,三头六臂,面部有损但无碍于整体的气势。身体朝向右倾,姿态右高左低,袒胸凸腹,蛇环为饰,体形彪悍,骷髅项链悬垂于腹前;手中各执法器伸展于身体的两侧,双腿左伸右屈,足踏群蛇立于半圆形的莲台之上。形体气势奔放,似乎有种超自然的能量正从他那身躯中迸发出来,以不可侵犯的威摄力守护着佛国的安宁。焰环外的花蔓枝叶舒展,清润秀逸,左右的枝头花苞婆娑,似有清风拂过,生气栩栩。

最上一层是莲花生大师造像。交叠、简洁的光环中,尊者现僧相跌坐于莲花宝座的中央。右手当胸施供印,左臂置于身前,手托颅碗挟一三叉戟。周围环绕着的仙草异卉,轻盈柔美。

整体造像繁简相衬、虚实相生。随形就势的龛门将三尊造像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近大远小、层次分明,既各自独立又浑然一体。

善金刚造像

16cm×14cm×3cm

陶擦

拉萨地区

公元20世纪以后

善金刚又被称为“具誓善金刚”,藏语称“多吉来巴”。是藏传佛教中最高等级的世间护法神之一,传说他比白哈尔神还具有法力。善金刚有许多身形,其中“黑铁匠噶瓦那保”便是其中之一,所以他也被西藏的铁匠尊为行业的保护神。相传,他原是印度那烂陀寺一位杰出印度僧人的精魂,因犯了许多重罪,作为惩罚,让他成为西藏一位游荡的精怪,在西藏被莲花生大师降伏后,并就地立誓护法。他手下有360位兄弟,也都是被莲花生大师降伏后成为了佛教的护法神。

据说,善金刚居住在由沸腾的血海环绕的一座用蝙蝠骨建成的城堡里,城堡中会放射出五色彩虹,在住地的中央有朵太阳莲花;显贵的善金刚骑一只浅褐色的公山羊,有时也骑一头雪白的狮子;他一身黑红色,一面三眼,身着红丝法衣,戴紫褐色的帽子,身体的右侧挂虎皮弓袋,左侧挂豹皮箭袋。常诵其心咒“嗡、志、班杂、萨杜、萨嘛呀、拔嘎掌、谢呢、萨嘛呀、萨杜志、匝匝、吽、棒、吠”,能得善金刚的保护,所遇吉祥。

此尊善金刚造像脸庞短圆,头戴圆帽,帽顶置一半截金刚杵,五官疏朗、轮廓分明,三目圆睁,鼻准隆直,张启的大嘴使颧骨的肌肉隆起。左臂向上挥舞着一柄金刚弯刀,右臂于胸前挟一金刚杖,手握一颗人心;身着半袖长衫,足蹬云靴,以稳健的姿态坐在威猛无比的雄狮背上。身上的服饰像现实生活中普通的百姓装束,朴素大方,线条表现出了它厚重的质感。

身后的空白处仿佛有空气在流动,边缘的火焰卷舌飞舞,风助火势,充满了动感。

坐骑昂首雄视前方,抬腿扬尾,行走在波涛之上。艺术家用大块面圆浑、概括的手法来塑造神兽的形体,表现出了厚重的体积感及所具有的威猛的气势。

整体造像浑圆朴厚。人物形体比例夸张,头大身短,四肢健壮,没有以往护法神所表现出的怖畏感,却带有一种很浓的稚趣,从作品中即能感受到制作者那充满童心的纯真与可爱。

吉祥天母造像

12.1cm×10.5cm×2cm

陶擦

拉萨地区

公元21世纪

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梵名为“玛哈嘎哩”,藏语称“班丹拉姆”,意为“具祥天女”,是密宗中的八佛母之一。又被称为财富女神,为六臂怙主的明妃。她是藏传佛教中女性护法神的统领,被称作“三界荣耀女王”,其法力无比。据说她有100多种变化身形。

公元9世纪,吐番王朝第32代藏王朗达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抑佛运动,使佛教在西藏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打击。据说,正是吉祥天母授意拉萨地方的游僧白玛多吉刺杀了朗达玛,中兴了佛教。藏传佛教很看重吉祥天母的护法能力,原西藏地方政府曾将她奉之为保护神,在西藏的大大小小寺院中都供奉有吉祥天母像,不少藏族家庭也将她奉为家宅的保护神。

在造像中吉祥天母的标示是,骑着一匹快如闪电般的四眼骡子(另两眼在臀部),飞速绕行于天上、人间和地下;面有三睛,第三睛表示空;头发上竖表示消除轮回;头发上装饰有半月指明她的方法是无上的;在半月之上有孔雀翎伞是美观的装饰;右边的耳环是狮子,是听佛道的象征;左边的耳环是蛇,是愤怒的记号;肚脐间有太阳光代表智慧;上身披虎皮代表愤怒;腰间插一记事板,被登录者即剥皮;右手持金刚棒,具说这是打击阿修罗的武器;左手持一颅碗,表示快乐;骑鞍用恶魔皮包饰;鞍前挂着红白两筛子和一个布袋,据说掷出红色的筛子,预示她要开杀戒,取恶人的性命;如果掷出的是白色的筛子,则是宽恕的象征;骡子的缰绳是蛇作的,寓意龙王(蛇在密宗造像中代表龙)已被降伏。

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常见的吉祥天母像都充满了肃杀之气,容貌令人恐怖生畏,不敢仰视,而此尊造像却有别于它。画面中的四尊吉祥天母造型相同,相貌略有差异,神态平和。

造像中那匹无以伦比的健骡,正载着它的主人奋蹄疾驰于浪涛翻滚的大海中。吉祥天母头部微微前探,顶戴骷髅冠,头发犹如一缕缕跳动的火焰向上飘拂,发髻之上是一个美丽的孔雀翎伞;她面庞圆润,五官分明,平滑的额头上慧眼圆睁,高鼻深目,秀美的大眼中透着聪慧与勇武,薄唇微抿,脸上露出不可琢磨的微笑。身上的虎皮披风被风卷向身后,隐没于背景之中,露出近似全裸的身躯,丰乳下圆腹微突,肚脐间凸显出一个圆圆的太阳。她右手上执金刚棒,左手托一颅碗,英姿飒爽地坐于骡背上。背景中火焰跃动,熊熊的火焰与人物的精神、气势相呼应,昭示着那能摧毁一切邪恶的大无畏的力量。

那若空行母造像

5cm×3.5cm×1.5cm

陶擦

拉萨地区

公元17世纪以后

空行母,藏语称“加决玛”,是指能腾空飞行的天神。分世俗空行和智慧空行两种,世俗空行有天宫仙女、龙宫龙女等;智慧空行则指修学佛道已经取得了殊胜果位的佛母、明妃等,她们一般与佛或本尊神一起出现,为佛或本尊神智悲双运的配偶,属于密宗的护法神灵。智慧空行可以作为皈依处、导师和灵魂的保护者。

藏传佛教中的空行母来自于三个不同的流派,分别源于那若巴、恩札菩提和阿达来孜巴三位大成就者。源于那若巴派的称为那若卡居,源于恩札菩提派的称为恩札卡居,源于阿达来孜巴派的称为来孜卡居。那若空行佛母是藏传佛教中三位空行佛母之一,来源于那若巴的传承,是藏密无上密乘本尊。其造像有着具体的象征意义:莲花座代表远离世俗;天杖顶部挂有法铃、两面鼓表示悲心及欢喜;颅碗内装着幸福和快乐;裸体象征已脱离了尘垢。

此尊空行母,身材修长健美,细腰丰乳,圆润的肌肤似有弹性,形体曲线流畅、自然奔放,勾勒出女性优美的身形。朝向右倾的头部轮廓浑圆,仰面侧视着左前方,额际光滑圆润,鹅蛋型的脸庞上鼻梁坚挺,薄唇紧闭,表情含蓄沉静。身体向左前倾,左臂手持颅碗曲肘挟一天杖,右臂伸展向下手执金刚钺刀;双腿一蜷一伸足踏妖魔站立于莲台之上。通身袒裸,璎珞、臂钏为饰,一串醒目的骷髅项链悬垂于膝前,在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无常。

背景中的火焰纹线条细密、柔韧而赋于灵动感。

覆碗式莲花底座造型稳重,优雅的花瓣线条流畅、简洁大方,与人物的造型相协调。

金刚亥母造像

6.3cm×4.1cm×2cm

泥金(残)

拉萨地区

公元20世纪

空行母也称瑜伽母,意为女修行者。藏传佛教认为空行母即般若妙智,修习空行母法易与空性相应。依靠空行母而修得大乐,未修成此大乐,则不能即身成佛。所以说,空行母又代表着修行者向无上佛地过渡的一个阶段。

金刚亥母也称“来孜空行母”,藏传佛教三大空行母之一,来源于阿达来孜巴的传承,为胜乐金刚的明妃。她是藏密中无上密乘的本尊神,也是可以单独供奉的护法神,有书中说她是具光佛母的化身。噶举派(白教)尊奉为本尊。佛书中说常念诵金刚亥母真言“嗡、班杂、贝若、匝尼耶、哈日尼萨、吽、吽、呸、梭哈”,能断除烦恼障、所知障,启发俱生智。金刚亥母造像中所持的金刚钺刀代表方便;颅碗代表智慧;天杖上的三颗人头(湿、半湿、干)代表人身三毒“贪、嗔、痴”,也表示携带者已降伏了三毒;由50颗骷髅头串起的项链代表着生命的无常,也寓意所佩戴者已超越了生死。

此尊金刚亥母体态丰腴,形体比例匀称。发髻高束,头戴骷髅冠,脸庞丰满圆润,垂肩的大耳上佩戴着圆环,颔首注视下方;蹙额皱鼻,三目圆睁,正张嘴怒吼,五官因愤怒而显得有些扭曲。袒裸的上身佩饰着璎珞项圈,一串骷髅项链悬垂于腹前,腰系璎珞,脚戴钏环。右臂上举金刚钺刀,左臂屈肘挟一天杖、手持骷髅碗;右腿上抬屈膝内收,左腿微曲以舞蹈般的姿态立于莲台上。环绕其身的飘带线条粗犷奔放,与人物的外形相一致。

背景中焰舌卷舞、烟雾弥漫。金刚亥母在象征着能烧毁一切魔障的三昧真火前舞动着步伐,表达着她降妖伏魔的决心。从人物的动态气势中表现出了女性护法神那巾帼不让须眉刚毅而勇武的气质。

狮面空行母造像

6.4cm×4.8cm×1.2cm

陶擦

日喀则地区萨迦县

公元17世纪以后

狮面空行母藏语称“伸哈玛”,她的原始法身为般若佛母,是藏传佛教密乘的空行母之一,被宁玛派(红教)尊奉为本尊。空行母有守护密法的职责,等时机成熟、有缘者到来时则将密法交付与他(她),据说有时密法就是由空行母直接传授的,或者为修行者做点化启示,让修行者去发掘密法或做些别的什么事业。经书中说若能常持诵狮面空行母的心咒“阿噶萨嘛惹匝夏、达热萨嘛热呀呸”,受持者能减少恶梦。

造像中的火焰象征着智慧和能量像火一般的旺盛,能烧掉一切烦恼和愚妄;骷髅头象征着生命的无常,也表示佩挂者已超越了生死;金刚杵则象征能摧毁一切障碍修行的魔障;天杖上的三颗人头代表三毒“贪、嗔、痴”,也表示携带者已降伏了三毒;颅碗是大悲与空性的象征,也是无常的象征。

此尊空行母造像,怒发上竖,形似飘动的火焰,头戴五骷髅冠,耳饰圆环;朝向左侧的头部,突出了狮子威猛而生动的面相特征,炯炯的目光透着生命的激情。袒裸的身躯上佩挂一串由骷髅串成的项链;左臂屈肘挟一天杖、手持颅碗,站立的左腿微微弯曲;右臂上举金刚杵,右腿悬空屈膝内收,脚尖向下,以金刚舞姿般的造型足踩妖魔站立于莲台之上。

身后的火焰纹似一个个流动的音符,组合成一曲变化多端、激越流畅的旋律,更衬托出空行母那嫉恶如仇的精神本质。

背景中简洁明快的龛边与人物的形体相呼应,并与繁密的火焰纹饰形成鲜明的对比。画面疏密有致、动静相宜,造型突出、和谐生动,沉着的色彩给整个画面更增添了一种古朴凝重的气息。

大白如意宝怙主造像

5cm×4.2cm×1.3cm

泥擦

阿里地区札达县

约公元15世纪

大白如意宝怙主又名“白六臂摩诃迦罗”,是大黑天的一种,观音菩萨的化身。他是富贵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现实的福禄,属于财神类护法神。白色身,一头六臂。造像中人物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为梵语音译,此珠出自摩竭鱼脑中。传说,人若得了此珠,凡有所求皆会从宝珠中自然生出,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宝”。观音菩萨曾发誓愿:修持大白如意宝怙主法,能庇护、解除众生的贫苦,圆满众生一切善愿,且加持迅速。佛书中说常诵念白六臂摩诃迦罗的心咒“咕如、嘛哈嘎啦、哈日尼萨、悉地、杂”,能消灭不顺的违缘;消诸罪障,不生损害;随顺心愿,临终时往生善趣。

此尊财神短颈粗体,肌肤滚圆,神情憨态可爱。卷曲的发髻下戴着珍妙宝冠,耳饰圆环,面颊圆润丰满;头部微倾,前额宽阔饱满,颔首侧视着左前方,圆瞪的双眼极富神采,目光锐利有种摄受人心的力量;口唇大张,喜笑颜开,神情灿烂。上身袒露,大腹圆凸;下着短裙,粗短的双腿健壮的身躯彰显出力的雄威。左手于腹前托一内置宝瓶的颅碗,右手抬至胸前手持摩尼宝珠;左两手上执三刹戟、下执金刚钺刀;右两手上执金刚钺刀、下执人头鼓,双足踩在匍匐于地的象首之上。

背景中的火焰纹线条纤细灵动,与高浮雕大块面的人体表现形成较强的对比,画面繁简和谐,彰显出粗犷与细致结合的特点。

多闻天王造像

5.6cm×4.3cm×0.8cm

陶擦

日喀则地区拉孜县

公元17世纪以后

多闻天王也称毗沙门天王,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之一,藏语称“那姆赛”。他因长久苦修和行善而得大财富,以福报大和德行大而闻名,故名多闻。他既是佛教的护法神又是世间的财神,可以满足人们心智和物质两方面的需求。经书中说若能常持诵其心咒“嗡、百、夏哇那耶、梭哈、热那悉地、吽、吽”,能令受持者事业顺利,鸿图大展。

在佛教造像中四大天王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常被安置在寺院的第一道山门殿中,以行使护法的职责守护佛地的清宁。

此尊天王发束高髻,头戴宝冠,耳佩大环,方面虎睛,目光锐利,威武勇猛的面相中透着浩然正气。他身着盔甲,足蹬云靴(意味着不离世间);右手执胜幢(据说此幢一转即能降下财宝),左手握一吐宝兽。身体微向右倾,右腿盘曲,左腿自然曲伸下垂,以稳健的姿势骑坐于雄狮背上,神威凛凛地遨游于天地之间。猛狮蜷伏于莲台之上,仰首朝天、怒目圆睁,强化的头部动态及夸张的大嘴体现出了神兽非凡的内在张力。

此尊造像构图丰满,铠甲衣纹线条刚劲。人物通体充满着矫健欲动的活力,表现出了天王那气宇轩昂、威猛内敛,为护卫佛法而随时准备迎战来敌的精神特性。

关于四大天王的由来有着一个久远的传说:在护光佛住世期间,有两条龙经常受到两只大鹏鸟的威胁,他们因怕受到大鹏鸟的攻击只好深住海底。后来两条龙心生信仰,皈依了护光佛,精进修行佛法。当大鹏鸟看到二龙出现,企图再次伤害它们,但屡次攻击皆无损于它们,大鹏鸟惊奇地询问缘由,龙向大鹏鸟叙说了它们信仰佛法并皈依了护光佛,由于持受戒律、尊奉教法,因而获得了不被外力伤害的法力,使得两只大鹏鸟也心生信仰皈依了佛陀,从那以后,它们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在它们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二龙二鸟祈祷说:“佛祖曾对婆罗门上师预言,此后将有释迦牟尼佛出世。我们今世遵循佛祖的教法,听从佛的导引,但愿我们所积的这些善业将来能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快乐之源,能成为四方的天神,总是能实现释迦佛的意愿。”最终它们的愿望都实现了,两条龙就是现在的持国天王和增长天王,而两只大鹏鸟就是今天的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

黄财神造像

10.5cm×8.3cm×5.5cm

泥擦

拉萨地区

公元20世纪90年代

财神,也称布禄金刚,他们原本是西藏的土著神灵,后成为佛教中的护法神。黄财神也称黄布禄金刚,肤色金黄,是藏传佛教五姓财神之一。佛书中说黄财神是已证五道十地的菩萨。昔日释迦牟尼佛在讲大般若经时,诸魔鬼神等前来障碍,令山崩塌。黄财神现身庇护,诸闻法弟子才安然无恙。其后,世尊嘱黄财神皈依佛法,于未来时助益一切贫苦众生,成为大护法神。平时人们若能常常诵持黄财神心咒“嗡、臧巴拉、杂连札呀、梭哈”,可消除六道贫穷,令财源茂盛,福德增长;但修法者需发无上菩提心,广结善缘,勤行布施,勿悭贪成性,否则护法神会降罪的。

藏传佛教财神的造型源自印度教的药叉,身形矮胖为其特点。

此尊财神外形富态,慈悦的相貌很有亲和力。他微微探首前倾,高发髻下带着花蔓宝冠。面颊丰润,额际宽阔平滑,鼻梁坚挺,圆瞪的双眼流露出惊讶的神色,目光中透着聪慧与善良,唇角带有一丝不可言喻的神秘微笑,神韵传神。袒胸凸腹,身前斜饰一枝鲜花,胸挂一串念珠,珍宝项圈庄严其身;下着轻软贴体的裙裤,左腿平曲,右脚轻踩海螺宝,以悠闲的姿态安坐于莲花月轮之上。舒放于膝上的右手持一如意宝珠,左手抱着一个俯身下视的吐宝兽,在它的下方有象征着许多能满足贫困众生的财宝。一条幡带环绕双肩又分披于臂肘的两侧,流动的线条显得潇洒而飘逸。

此尊造像中的人物体态自然而柔和,面部的刻画更具有人性的情态,朴厚可爱。

黄续母造像

10cm×8.7cm×3.8cm

泥擦

拉萨市

公元20世纪

黄续母又称“增绿天母”、“财续佛母”。是密宗中最重要的增财佛母,她既能赐予信仰者成佛的法财也能令信仰者拥有世间的一切财富。身黄色,有多种化身。财续佛母咒为:“嗡拔苏达热娑哈。”

此尊坐于莲台中的女神姿态娴雅优美。她高耸的发髻下戴着珍妙宝冠,面庞丰满圆润,额部宽阔饱满,修眉高鼻,双眼细长,目光慈善,微微翘起的嘴角隐含笑意,神情含蓄。左腿盘曲,右腿屈膝斜放于前;左臂置于腿上,手中执一金刚铃,右臂上扬,手执一束谷穗。上身袒裸,丰满而圆润的肌肤光洁细腻,飘幡为衣,璎珞为饰;下着的长裙轻罗透体,流畅的形体在光的明暗中形成起伏有致的韵律,同时又彰显出一种青春的活力,舒卷自如的飘带带着风动之势营造出一种流动飘逸之美。

简洁的头光交叠于背光之上,背光外环饰着卷叶纹。

此尊造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静的形态表现出动的气势,虚实相生,神韵优美。

尸陀林主造像

13.5cm×10cm×2cm

彩陶

日喀则地区定日县协格尔寺

公元17世纪以后

尸陀林意为“弃尸之地”。尸陀林主为坟墓的守护者,亦称“墓葬主”或“坟场主”,藏语叫“契代巴代”。据民间传说,每当天葬场送葬够1万人,就会出现一位“坟场主”。密宗将弃尸地视为特别的修道场,可以考验修行者的胆魄和毅力。在著名的天葬地区也就有了掌管这个地方的主神,它是独处或在坟地中修法者的保护神,是僧人或佛教徒在“观无常(即生死)”与“观不净”时的崇拜偶像。

藏族多数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提倡布施,相信人有今生来世,灵魂不灭。人死后将尸体送往天葬台施舍给为饥饿所困的天鹰,以拯救被天鹰吃掉的其他的动物生命,是一种高尚的布施行为,也是为灵魂的去向而行善积德的一种途径。

传说西藏天鹰是受孜仁山神派遣飞往各地的,孜仁山在西藏的定日县,海拔5000多米。孜仁山神在西藏黄教(格鲁派)寺庙中被称为尸陀林主神,主管所有的天葬台,其形象威森可怖,红面黑身,脚蹬小鬼,一手抱着鹰鹫,一手正在放飞鹰鹫。

在此尊造像中由骷髅头装饰的龛窟,是尸陀林主居住的宅邸。两墓主一男一女,面带欢愉之情,左手上举天杖,右手托一盛满了鲜血的颅碗,身挂由骷髅头串成的项圈,飘带翻舞,以极具节奏感的舞姿站立于莲台之上。

莲台下骷髅漂浮、血海翻滚,画面中那令人感到恐怖的视觉形象,无不在向人们提示着生命的无常:它昭示着迷失了自我的众生在欲海中沉浮,最终也逃脱不了轮回之路,惟有正确地认识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终极的解脱走向永生。

在此尊造像中艺术家运用夸张、象征、比喻的手法,将佛教中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了宣传佛教教义、震慑人心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