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慧能出,典型的中国禅宗便于佛教中翘然独秀。正反映了禅宗鼎盛时的道统纷争。这一云门改属的事件,尤其能反映禅宗兴起以后“分灯并弘”以及禅门弟子依傍门户的道统观念。北宋末,好事者以两道悟之说,归云门于南岳之下,实欲平息济云之争。慧洪《林间录》尝谓“今妄以云门、临济竞者,可发一笑”,亦可见其对改属的得意了。《释氏疑年录》所谓“其意不在天王,而在云门之改属”是极为中肯的。

附 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

自慧能出,典型的中国禅宗便于佛教中翘然独秀。菏泽神会于滑台大云寺召开无遮大会,公开提出:“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25)揭起顿渐、旁正之争,并以慧能嫡传弟子的身份,标明了一个南宗传法系统。其后,洪州兴起,更以慧能——怀让——道一为正脉,于是,禅宗“如风偃草”之大势,也伴随着纷至沓来的道统之争。宗密当时就指出:“南能北秀,水火之嫌;菏泽洪州,参商之隙。”(26)正反映了禅宗鼎盛时的道统纷争。如果说,南北对立,还有法门顿渐的不同,那么,同出慧能门下的菏泽与洪州,其参商之隙,也实在纯为道统之设了。至宋,临济门下之达观昙颖、觉范惠洪提出了两道悟之说,将原隶于石头门下的云门、法眼二宗,变成了洪州系统。这一云门改属的事件,尤其能反映禅宗兴起以后“分灯并弘”以及禅门弟子依傍门户的道统观念。

平心而论,越祖分灯,道统分设,几乎与禅宗的兴起同时并进。“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27),普济甚至把禅宗五家分宗上溯到六七个世纪前的达摩的预言。普遍认为,慧能而下出南岳(洪州)、青原(石头),洪州下沩仰、临济,石头下为曹洞、云门与法眼。宗系固然存在,然在马祖与石头之时,往来参学者络绎不绝。他们对于菏泽神会的《坛经》传宗也颇有异词。但师资法统之传承,也难免各执异说。公元952年,《祖堂集》已经确认云门与法眼俱出石头门下,因此,宋时临济、云门独盛天下的局面,应当说洪州、石头各有其贡献。北宋末,好事者以两道悟之说,归云门于南岳之下,实欲平息济云之争。慧洪《林间录》尝谓“今妄以云门、临济竞者,可发一笑”,亦可见其对改属的得意了。不过,事与愿违,此举不仅未能息争,而且制造了一桩疑案,挑起了一场场新的争论,直到清初仍有增无减。

云门、法眼究竟出自石头还是洪州,属青原还是南岳?歧见实自天皇道悟的师承而生。《宋高僧传》云: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人也……生而神隽,长而谨愿,年十四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父不获己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疑道途之乖错,故重有谘访……建中初,诣钟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师。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习御,郢人运斤,两虚其心,相与吻合。

据此可知,道悟14岁要求出家并于明州剃落,25岁依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后投于径山国一禅师而直见佛性。因嫌固陋,故相继参访道一与希迁大师,复印证自国一处所授佛法,可见,道悟实得法于国一,并进一步师从马祖和石头。国一乃牛头宗僧人,牛头禅“虚空道本”的禅法与青原、南岳“见性成佛”的宗旨相去不远,故能“相与吻合”。实在地说,道悟无论划在谁的门下均无不可。《宋高僧传》《石头希迁传》引刘轲撰碑,其门人固有道悟,无非是以最终师从而定为青原一系的。《景德传灯录》所说与《宋高僧传》稍异,即首谒径山,受心法,抵钟陵,谒马祖,重印前解,最后“乃谒石头迁大师……从此顿悟,于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罄弹其迹”。这里进一步强调道悟从石头处顿悟心法,自然也就专属青原门下了,但它也突出了马祖与石头二人对其思想的直接影响。可见,北宋末之“好事者”将道悟视作南岳后裔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慧洪、达观误引丘玄素文实在有顾此失彼之感。

早在丘玄素之前,《全唐文》卷501载权德舆《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其十一弟子中即有道悟。其时距马祖道一灭寂不过数年。(28)元和年间(806~821年),归登撰《南岳怀让禅师碑》,其再传弟子道悟也列其中。稍后于马祖的圭峰宗密有《中华禅门师资承袭图》,马祖道一弟子六人,署名榜首的即“江陵悟”,并注“兼禀径山”,亦即天皇道悟了。这些撰述与记载,都与马祖时代相去不远,资料来源应当说是比较可信的。

时至北宋末,南岳门下临济宗僧人达观昙颖集《五家宗派》,黄龙系僧人慧洪撰《林间录》,均引述荆南节度使丘玄素所作《天王道悟禅师碑》,强调说明在荆南的城西和城东,同时有两个道悟,具体分别如下:

碑铭中还说,道悟与国师侍者应真南还谒马祖。祖曰:“识取自心本来是佛,不属渐次,不假修持,体自如如,万德圆满。”师于言下大悟。同时遵马祖指示,返荆门结草为庐。这里强调的是,道悟先从石头问法,未曾投机,终归马祖而悟心法,师承之先后与《宋高僧传》恰好相反。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结论是道悟法嗣马祖,其下龙潭崇信分孽出云门、法眼二宗。至于石头下的道悟,即天皇道悟,虽有弟子数人,仅一传而终,故与云门、法眼无涉。照此说法,便改变了云门与法眼的宗系,传统青原下出曹洞、云门、法眼,南岳下出临济、沩仰之说,则变成了南岳下有临济、沩仰、云门、法眼四宗,青原下仅曹洞一宗,如图:

其后,至南宋淳祐年间,普济集《五灯会元》,天皇道悟传亦本石头系说,即所谓:“首谒国一受心法,服勤五载。后参马祖,重印前解,法无异说,依止二夏。乃谒石头而致问曰……”不过,《五灯会元》宝祐初刻本及以后元至正重刻本均附有按语云:

……皆谓云门、法眼二宗来自青原石头,虽二家儿孙,亦自谓青原石头所自出,不知其差误所从来久矣。

其下说法与惠洪、达观同,或系引自《林间录》,既说明普济(如果是普济自注的话)对史料采取的客观、公正态度,亦可见云门改属在当时已经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一般认为,玄素碑乃伪作,所以二道悟之说以及皇、王之误也就成为无稽之谈,但都不能否认他们确实曾以马祖、石头为师,只不过是先后不同罢了。所以说,即使不是二道悟,把他们归在青原或南岳任何一系都不是没有道理的。天王、天皇之争本质实不在教义教理,而在道统。《释氏疑年录》所谓“其意不在天王,而在云门之改属”是极为中肯的。

值得注意的是,云门之改属并非云门派僧人参与其间,“二家儿孙,亦自谓青原石头所自出”正说明了这一点,而大多是协律郎符载,常侍归登,节度使丘玄素、礼部尚书权德舆以及张商英这样的达官显贵和宗密、赞宁、普济与云门无涉者,特别是南岳门下临济宗僧人,如达观、惠洪以及宋宝祐及元至正间《五灯会元》的引注者,以二道悟挑起了云门归属之争,这实有些与众不同。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道悟原本问法于马祖和石头,视为南岳、青原均无不可。其时尚无五家分别,为之传记者各以己意定其所属,异说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以后《宋高僧传》与《五灯会元》均将道悟载入青原系下,只是由史料来源所决定,也不见得有偏右青原的意思。

但是,北宋末云门、临济,卓然冠映诸方,独盛天下,言禅者多为两宗之裔。若依僧传、会元所记,云门、临济风行天下则为青原与南岳并行乃至于相争,这是洪州门下临济宗僧人不乐于接受的。加之道悟归属问题本来就是盲人摸象,各执其偏,天皇、天王两道悟也不过是师从马祖、石头,或石头、马祖的先后不同,与僧传、会元之说也无根本不同。所以,达观、惠洪定道悟为南岳系僧人,目的不过在于把与临济宗并存并荣的云门宗囊括在自己的宗派之中,以壮南岳的声色并平息济、云之争罢了。惠洪在其《林间录》中尝说:“今妄以云门、临济竞者,可发一笑。”足可见其用心之一斑了。

然而事与愿违,云门改属既未平息济、云之争,反而种下了道统纷争的另一颗种子。明末费隐容撰《五灯严统》,重申云门、法眼为南岳之说,以“严统”二字,排斥洞宗,于是又掀起了禅宗史上所谓甲乙两宗大讧。(29)

由上观之,云门归属之争实在如明代高僧藕益所言“不啻小儿戏”。后有议及此者说:“天王之误,实始于张商英……其视云门、临济,一如元祐、熙宁,亦欲分门裂户。”(30)可以说,是击中了云门

改属之病灶。《南雷文案》曾详评论说:

昔之学佛者,自立门户者也,今之学佛者,倚傍门户者也。自立门户者,如子孙不藉先人之业,赤手可以起家。倚傍门户者,如奴仆占风望气,必较量主者之炎凉……故两家之是非,不必为之辩。(31)

这段话把云门改属的意义说得就更清楚了。一、趋炎附势,依傍门户,以壮自己的行色;二、批判了学佛者依竹附木的陋习;三、谁是谁非尤不足辩。

还是用云门僧人的故事来做结论吧:

漆黑的夜,龙潭崇信把点燃的灯递给德山,德山伸手去接,崇信却把灯一口吹灭,于是德山大悟……接过来的不是禅!

接过来的尚且不是,依附上去的还有什么价值呢?云门改属的道统之争,实在有悖于云门的精义。

【注释】

(1)王禹偁:《小畜集》卷20《通慧大师文集序》。

(2)王谓之唐天祐十六年生,系按唐代纪年。

(3)见《进高僧传表》后。

(4)《宋高僧传序》。

(5)《宋高僧传》卷7《汉棣州开元寺恒超传》。

(6)《唐青峰草堂寺宗密传》系。

(7)《唐常州兴宁寺义宣传》系。

(8)比宁序说少二人。

(9)赞宁:《进高僧传表》。

(10)赞宁:《高僧传序》。

(11)吴处厚:《青箱杂记》。

(12)“吾尚可迟汝”,迟读zhì,即等待。

(13)《五灯会元》说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使内侍薛简迎请。据印顺考,则天晚年征召,中宗元年派薛再请。

(14)《坛经》。

(15)《宋高僧传》之《唐荆州当阴山度门寺神秀传》。

(16)《宋高僧传》之弘忍传。

(17)《宋高僧传》之神秀传。淰读shěn惊走意,鲔wěi鱼的一种,鲟。

(18)《宋高僧传》之天皇道悟传。

(19)经常贫穷之意。

(20)宗密《禅源诸全集都序》把禅分为外道、凡夫、小乘、大乘与最上乘。

(21)陈垣:《中国佛教史典籍概论》,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0页。

(22)刘善泽:《五灯会元·跋》,长沙1930年影印宝祐本。

(23)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05页。

(24)清《法门锄宄》。

(25)神会:《南宗定是非论》。

(26)宗密:《禅源诣诠集都序》。

(27)普济:《五灯会元》卷1。

(28)马祖死于788年,权文至迟在791年。

(29)甲乙指顺治十一年、十二年甲午、乙未。

(30)祁季超书,载俍亭《语录》,转引自陈垣《清初僧诤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页。

(31)黄宗羲:《南雷文案》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