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热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热点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

【概述】

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制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中西医结合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试验性描述阶段。主要以西医诊断,中医治疗或联合用药。按西医指标观察疗效。②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阶段。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机制探讨和理论创新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病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

【病理机制】

1.在疾病诊治中进行结合 包括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

2.通过对中西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师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制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

3.通过对中医治法治则的研究进行结合 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

4.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结合 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

5.通过对方剂药物的研究进行结合 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

6.通过对针灸及经络研究进行结合 大致有以下5个方面。

◆把针灸应用于西医临床各科,所治疾病已达300余种。

◆传统针刺技术与西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创立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

◆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

◆通过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和对针刺镇痛原理研究进行结合。

◆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探索经络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临床治疗共识】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仅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广泛开展,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肠病、骨折、中小面积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疗效显著。在治疗某些急腹症时,已经改变传统的治疗原则,成为一种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可使一部分患者免除手术治疗,减少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治疗内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休克、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治疗骨折,形成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可以缩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复的时间,保持较好的关节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内毒素血症病因虽较繁杂,但用中医学理论概而言之,即热毒内盛、瘀血阻滞、气阴两虚。内毒素血症由内毒素引发,与中医学的“温毒”“热毒”相符,温病卫、气、营、血阶段中均存在内毒素血症。临床和动物实验中证实,“热毒证”发生时血中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热毒内盛是内毒素血症的基本病机。热毒致病乃因湿热疫毒入侵人体阻遏气机,气滞血瘀,瘀久化热;热毒炽盛,犯及气血,致瘀致热,外窜经络,内伤脏腑,表里三焦俱病。

中医药对内毒素导致机体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对体内内毒素的清除作用;对内毒素及其透发的细胞因子或炎性因子的拮抗中和抑制作用;改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作用;对脏器细胞的保护作用。内毒素血症治疗的重点是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毒热证(严重感染)可用清热解毒法;瘀血证(凝血功能障碍,DIC等)可用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多脏器功能衰竭)可用扶正固本法。

◆通里攻下法是荡涤肠胃、攻实祛瘀、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代医学研究发现,通里攻下法治疗实验动物及患者内毒素血症,其血中TNF-α、IL-1、IL-6,血浆中内毒素及外周血急性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故通里攻下法对MODS的防治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清热解毒法可降低体内内毒素、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水平,可使内毒素血症明显减轻,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阻止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作用,对内毒素血症引起的脓毒性休克、微循环血栓形成、组织低灌注、DIC等病理生理过程有治疗作用。

◆扶正固本法。“扶正”是指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伤,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和改善脏器功能。“祛邪”是指增强网状内皮吞噬系统的吞噬能力,扶正固本法主要通过激活网状内皮吞噬系统,提高机体对致死性内毒素的吞噬、降解和清除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吞噬功能来提高对内毒素的清除能力,可阻止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下降,从而增强对过量的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展望】

依内毒素血症“热毒内蕴、血瘀内阻、正虚邪实”的病理机制,采用具有“通腑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扶正固本”功效的复方中药制剂治疗内毒素血症疗效确实;中药复方制剂的使用进一步体现了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发挥作用和整体疗效好的特点,有效地促进了内毒素的排出,直接破坏内毒素、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自由基、保护全身脏器,从而对内毒素血症及其引起的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西医在治疗内毒素血症方面少有确切临床效果,在感染性疾病增加的今天,继续深入研究复方中成药制剂治疗内毒素血症有其重要的意义。

(郭昌星 王 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