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近中医名家

走近中医名家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今年1月30日是他的米寿,他不仅在医学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是一位通晓文史的学者和与医贯通的诗人,担纲《辞海》副主编40余年。

没想到傅维康教授给我寄来一本《医药文化随笔》,打开书的扉页,其中夹了一封短信,说是由于退休很少到原单位,前年9月我给他的信最近才收到,因我信中提到欲购这本书,他从所剩不多的自购书中寄赠予我。

这使我非常感动,傅维康教授是中国医史学家,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史的研究,并担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长,4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文章和资料。我对他见诸报端的短文很感兴趣,早已心驰神往,却是前年我给他的信早已淡忘。从来信中方知他1995年退休以后很少到学校去,此次5月中旬第十三届全国医古文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召开,他专程从美国回来,有关负责同志将平时给傅老的信件等搜集起来一并转达,想不到老教授看到我的信非常负责地将书寄来。这本《医药文化随笔》是他40多年来的心血结晶,内容118篇,融合中西,短小精悍。

我也参加了这次盛会,能够聆听诸多专家学者有关医学文化和医古文方面的高见,且内容多是最新研究成果,收获颇丰。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今年1月30日是他的米寿,他不仅在医学上有高深的造诣,而且是一位通晓文史的学者和与医贯通的诗人,担纲《辞海》副主编40余年。几个月前,我得知出版《裘沛然选集》消息,心仪已久,会议间隙从校园书店购得箧装本,也是一件快事。读他的文章,俨然走进科学的殿堂,琳琅满目。譬如《识度与养生》一文,一个“度”字,包括理度、法度、气度、节度等认知的“识度”,还有饮食、劳逸、房事、悲欢、精神等“守度”的规律和方法,把养生与做人说到一块,自然融合,平淡中愈见神奇。主席台上,只见他精神矍铄,声如洪钟,发言时寥寥数语把医学与古文讲得非常精辟。他说:“医学为治人之术,著作乃名山之业,文以载道,医书贵在实用。”沪上中医界两巨擘裘老与张镜人教授(我国著名老中医)正亲切交谈之际,我用相机给他俩留下珍贵的镜头。

匡调元教授是这次学术活动的活跃分子,无论从学术研究的课题上还是新概念的“体质食养”,都是我近几年来孜孜以求的学习内容。他原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1960年学习中医后一发不可收,成为上海西学中的领军人物,会议大厅门外的书摊有他的新著《人体新系猜想》,我对他说:“记得在报纸上,你对食养很有造诣,有这方面的书没有?”他说:“有呀!”随后我与他同去校园的书店,接过30本书,我主动替他捧着,到了书摊我替他收款。吃饭的时候我走近他,与他同桌吃饭,向他讨教食养的学问。他说:“人的体质除正常质外,还分其他5种临床特征,吃食物不能信由个人的喜好,而应根据各人的体质有选择地适量、合理进食。”当时他就餐桌上的菜肴向坐在身边的另一女生津津有味地一一讲述起来,他的健谈使我十分钦佩。

想不到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朱邦贤教授对我的名字记忆犹新,缘自2001年2月27日我给《上海中医药杂志》社写了一封信,对编稿的一处疏漏提出中肯的意见,杂志破例登了“编读往来”,当时朱教授任主编。我早在1989年结识了上海中医文献研究所的陶御风先生,当时他与朱邦贤等人合著《历代笔记医事别录》,获此书后请陶先生向朱老师问候,所以说缘分也不是近几年的事了。

学习医古文,不能不提到段逸山教授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贡献。那天晚饭后,我与段教授还有一军大的殷平善教授散步在校园内,段教授时任学校图书馆的馆长,我借机向他询问了有关图书借阅的情况,他欣然接受,称只要履行必要的手续就行。只缘中医古籍善本和孤本难以寻觅,就地借阅也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难得这些中医药学界的高人处世相当平和,就这些也使我受益匪浅。

说来惭愧,我既不是中医也不是学者,只是一名中医爱好者。早年苦读了几年中医书,因为当时政策,没有得到深造和就业的机会。但是,我不甘沉沦,如今退休以后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寻找有关课题进行研讨。呼吸着大学校园清新的空气,我想,只要努力耕耘,便会有一定的收获。写一点个人经历,与年轻的朋友共勉。(原载2005年1月1日南通市中医院《杏苑春•芳草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