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走近绝世名伶

走近绝世名伶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12月5日,随着电影《梅兰芳》的全球公映,引发了一股“梅兰芳热”。抗战爆发后,因拒绝为日伪军演出,他蓄须明志。著作有《梅兰芳文集》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朱小霞的否定并没有使梅兰芳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决心。梅兰芳8岁时,正式拜著名皮黄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应邀去上海演出。

胡 欣

风送幽香,郁郁畹华,京剧大师梅兰芳有着“伶界之王”“四大名旦之首”的美称,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演艺生涯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传奇故事。2008年12月5日,随着电影《梅兰芳》的全球公映,引发了一股“梅兰芳热”。他创造了一段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他提高了“戏子”的社会地位,他蓄须明志,体现了民族气节,他德艺双馨、从善如流,如水一般永远处于低处,对于身边的一切常含包容之心,更令人敬佩。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演出。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风靡整个江南。1915年,因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有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他被称为“梅派大师”。1927年,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尊为“京剧四大名旦”。抗战爆发后,因拒绝为日伪军演出,他蓄须明志。1949年6月他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作有《梅兰芳文集》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兰芳还是中国第一个获得戏剧博士学位的演员,是第一位将京剧艺术推向世界的人。他开创的“梅派”戏剧表演艺术与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演剧体系、德国布莱希特的演出流派并称“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按照传统,他应该很自然地走上艺学家传的学艺道路,但不幸的是,当他开始学艺时,他的祖父、父亲都已经去世,家里已经没人能教他了,他只能走上投师学艺这条道路。

梅兰芳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他身体瘦弱,用他姑母的话来说,就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头脑并不聪明,相貌也很平常”。他眼睛近视、呆滞,体格一般,双臂无力,这对于一个皮黄演员来说,是非常严重的缺陷。

但是,为使梅兰芳尽早继承父业,伯父梅雨田请了朱小霞来家里教他唱《三娘教子》。开头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学了好几个小时还是唱不下来,朱先生一气之下对他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便不肯再教,拂袖而去。朱小霞的否定并没有使梅兰芳消沉,反而激发了他积极进取的决心。

梅兰芳8岁时,正式拜著名皮黄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启蒙老师。吴先生对梅兰芳的要求分外严格,别人唱20遍,梅兰芳就得唱30遍;别人的练习,学生互相监督即可,而梅兰芳的每一个身段,都必须经老师亲自过目才行。不光是学戏,梅兰芳的日常起居,也被严格地管束起来,饮食睡眠都必须有规律,甚至出门散步、探亲访友时,都不能乱走。

梅兰芳想,这也许是老师同情他的身世,知道他家道中落,环境不好,要靠拿戏份来维持生活,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使他更加刻苦地练习。

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练功量外,梅兰芳还自觉加大练功的范围和强度。他在一条长凳上放一块砖,将自己双脚绑在两根木棍上,再站到这块砖上,苦练跷功。

在练习拿大顶时,时间一长人就会头晕、呕吐,但梅兰芳从不在乎,有时竟昏倒在排练场上。随着技艺的精进,梅兰芳开始不满足于老师所教,四处向别人学习,还跟武生学习了全面的武功,掌握了旦角剧目里的各种打法。

1904年8月17日,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戏台,串演《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初次登台的梅兰芳一点也不胆怯,兴奋地唱个不停,戏台上的他没有想到,这一唱,就是半个世纪。

17岁那年,梅兰芳有了一项特殊的业余爱好——养鸽子。那是一次过节,一位朋友把几只鸽子作为礼物送给了梅兰芳。鸽子既然已经在家里了,总得有人照顾吧,于是梅兰芳养鸽子的兴趣与日俱增。他渐渐发现,养鸽子这一爱好对他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他后来曾这样总结养鸽子和身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养鸽子首先要起得早,这样便于呼吸新鲜空气,增强肺部的新陈代谢。

第二,鸽子飞得极高,要想辨别自家的和别人家的鸽子,眼睛必须要长时间地盯住它。梅兰芳幼年时有轻微的近视眼,有时还会迎风流泪,眼珠转动也不灵活,因此每到黄昏时,他就让鸽子翱翔于空中,让自己的眼睛随着鸽子转动,认真锻炼眼力。久而久之,他的双眼竟变得灵活自如、透亮传神。

第三,指挥鸽子要用一根又长又粗的竹竿,全靠两个膀子的力量来支撑。这样经常挥舞竹竿,不但练就了他的臂力,还锻炼了他全身的肌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鸽子只是一种消磨时间的业余爱好而已。而梅兰芳却能从中既享受到养鸽子的乐趣,又练就了好的眼力和臂力,真是一箭双雕。

20岁时,梅兰芳已经是一位驰名京沪的京剧演员了。

1913年11月,梅兰芳第一次应邀去上海演出。在此次演出中,他开创了在同一剧目中一人分饰两角的先例,而且这两个角色不同行当、不同扮相、不同演法。

回到北京后,他还积极吸收上海演员的化妆方法,确定了新型的脸型标准——鹅蛋脸,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试验和改进。在剧目上,他开始创作《一缕麻》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官场黑暗的时装新戏,对推动京剧艺术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不久,他又尝试排演了古装新戏,如《黛玉葬花》等,刻画那些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装束和扮相,极大地丰富了京剧的舞台服装。

从1915年4月到1916年9月,梅兰芳编演了11出新戏,同时还整理和出演了许多传统戏。

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拥有独特表演形式和唱腔的京剧流派——梅派,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