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病名沿革

中医病名沿革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典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时至今日,亦未形成统一病名,但据其以眩晕、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多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此病名并未被广泛应用,许多临床医生仍以“眩晕”“头痛”命名高血压。现代,也有医家提出,一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总之,中医对于高血压虽无统一名称,但据其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命名为眩晕仍为广大医家所接受。

原发性高血压为西医病名,可有眩晕、头痛、心悸、耳鸣、水肿、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其中以眩晕、头痛为最常见症状。中医典籍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时至今日,亦未形成统一病名,但据其以眩晕、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特点,目前临床上多将其归入眩晕、头痛范畴。在历代中医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眩晕”“头痛”“肝风”“肝阳”“头风”证的记载,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疾病皆与血压升高有关。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对眩晕、头痛一类疾病有所记载,有“疾亡旋”“旋有疾王”以及“王疾首”“子疾首亡延”等的记录。旋即今之眩晕,“疾首”即头部的疾病,当指眩晕、头痛一类的病证。先秦时期已有“瞀病”之称谓,《庄子·徐无鬼》记载:“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瞀病,即头目眩晕的病症。

《黄帝内经》中称眩晕为“眩冒”“眩”,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岐伯曰:辰戌之纪也,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至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称眩晕为“眩”“目眩”“头眩”。

隋、唐、宋及金元时代的医学书籍已出现关于眩晕的专论,其称谓基本秉承《内经》及仲景《伤寒论》,称为“风头眩”。“风眩”之名出自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云:“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诊其脉,洪大而长者,风眩。”唐·孙思邈《千金方·风眩》:“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故谓之风眩。”

明、清时代对眩晕的论述趋于完善,称“眩运”“眩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列《眩晕》一门。

现代中医学在《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一书中,将高血压定名为“风眩”病,其定义为:风眩为以眩晕、头痛、血压升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但此病名并未被广泛应用,许多临床医生仍以“眩晕”“头痛”命名高血压。有人曾收集分析了国内公开发表的71位当代中医名家诊治高血压经验的文献,结果显示,以眩晕命名者高达88.7%。

现代,也有医家提出,一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针对此部分病人,以眩晕命名显然不妥,故建议以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依据,从“心主血脉”理论作为切入点,以“脉胀”命名高血压。

总之,中医对于高血压虽无统一名称,但据其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命名为眩晕仍为广大医家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