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酸烧伤
主要为硫酸、硝酸、盐酸等无机酸,和腐蚀性强的石炭酸、氢氟酸等有机酸烧伤。
1.强酸烧伤 多见硫酸、硝酸和盐酸烧伤。主要致伤机制:①强酸接触皮肤后引起组织细胞脱水。②角质层蛋白质发生凝固坏死。③高浓度的硫酸和硝酸遇空气后分别形成三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吸入后可造成呼吸道的损伤;盐酸可呈氯化氢气态,引起气管支气管炎、喉痉挛和角膜溃疡。
创面特点:①创面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其色泽因酸的种类而异,硫酸呈棕黑色,硝酸呈黄褐色,盐酸呈黄蓝色。②创面干燥,肿胀轻,边界清楚,浅度创面也少有水疱。③创面感染症状轻微,自然脱痂时间长,创面愈合缓慢。④深度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较一般热力烧伤突出。⑤色泽深、痂皮厚硬、创面内陷者一般为深度烧伤;颜色浅、痂皮薄软、创面平或高于正常皮肤为浅度烧伤。
治疗:①抗休克、抗感染等全身综合治疗同一般热力烧伤。②伤后及时用大量清洁流动冷水冲洗创面,冲洗至少要持续半小时以上。③创面痂皮、焦痂完整者,宜用暴露疗法保痂;确定为Ⅲ度,或关节部位深Ⅱ度创面,可尽早切削痂植皮,减少瘢痕形成,保护关节功能。④消化道强酸烧伤后宜口服氢氧化铝凝胶、鸡蛋清和牛奶等中和剂;禁用碳酸氢钠,以免胃胀气和胃肠穿孔;禁行胃管洗胃或使用催吐剂;可口服泼尼松,减少纤维组织增生,预防消化道瘢痕狭窄。
2.氢氟酸烧伤 氢氟酸是一种具有强烈腐蚀性和渗透性的有机酸。不仅能造成皮肤损伤,还可引起特殊的生物性损害,成人口服致死量为20mg/kg,烧伤面积>2%即能致死。氢氟酸生物学作用包括作为一种腐蚀剂作用于表面组织;其次,因氟离子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可引起组织液化坏死、骨质脱钙和深部组织迟发性剧痛。
主要致伤机制:初始的脱水作用;由于低pH引起的烧伤;氟离子的结合作用。其损伤作用是进行性的,如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和深度将不断发展。由于神经除极作用,氢氟酸可引起深部组织剧烈疼痛;可迅速穿透皮肤或甲床到深部组织,引起组织液化、坏死和骨组织脱钙;氟离子吸收后,分布到组织器官和体液内,从而抑制多种酶活性;氟离子与钙结合而形成不溶性的氟化钙,使血钙降低,甚至引起低钙抽搐。
临床表现:①氢氟酸对皮肤的损伤程度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浓度<20%时,皮肤损伤轻微外表正常或呈红色;浓度>20%时,表现为局部红斑伴中心坏死,皮肤红肿、疼痛,伴有水疱形成,水疱中充满脓性或干酪样物质,若不及时治疗,烧伤面积和深度将进行性发展;当浓度超过50%,可即刻造成组织坏死。②创面剧烈疼痛,疼痛具有迟发性、顽固性和剧烈性特点。疼痛出现的时间与化学品浓度有关,一般在伤后1~8h出现;而浓度大于50%,伤后可立即发生。③严重的氢氟酸烧伤可引起氟离子全身性中毒,主要为致命的低钙血症。在氢氟酸浓度>50%,烧伤面积>1%;或任何浓度的氢氟酸,烧伤面积在3%以上;或吸入浓度在60%以上时应注意低钙血症发生。氟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有手足搐搦、嗜睡、呕吐、腹泻、流涎、出汗、心律失常、血钙降低、低氧血症、心电图示Q-T间期延长。④进行性的组织损伤,可腐蚀至骨组织;可迅速穿透到甲床、基质和指(趾)骨,引起指(趾)甲下的损伤。⑤局部注射钙剂有明显止痛和治疗作用。
治疗:①立即脱去污染的衣服或手套,并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彻底清除腐皮或水疱,指(趾)甲下有浸润时,及时拔除指(趾)甲。②创面涂抹钙剂:可用氯化钙60g,硫酸镁35g,5%碳酸氢钠250ml,庆大霉素8万U,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mg,等渗水盐水250ml混合后,行创面湿敷,每日1~2次,连续3d。也可用10g碳酸钙片研成细末,加入20ml水混合制成凝胶外用,4~8h更换1次。③钙剂局部或动脉注射;沿创周和创基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选择直接供应烧伤部位的动脉血管注射钙剂。④清创:凡深度烧伤者,均应早期手术,彻底扩创清除水疱、深部组织液化坏死灶,拔除受损的指(趾)甲。⑤钙离子直流电导入。⑥糖皮质激素外用。眼烧伤或深度烧伤者可口服给药。⑦眼部烧伤时用大量清洁水冲洗后,选用1%葡萄糖酸钙眼液和泼尼松眼液滴眼,口服泼尼松类药物。⑧吸入性损伤者立即给予面罩或鼻导管吸氧,同时给予3%葡萄糖酸钙雾化治疗,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时立即行气管切开,必要时给予呼吸机治疗。⑨重症病人给予监护,通过口服或静脉补液,积极防治低钙血症和脏器损害。
3.苯酚(石炭酸)烧伤 苯酚腐蚀性强,作用皮肤后引起脂肪溶解和蛋白质凝固,并可从皮肤或胃肠道黏膜吸入,其蒸气可从肺吸收入血循环,局部吸收与接触面积和时间成正比,重者可引起全身中毒。
临床表现:苯酚中毒主要表现为各种反射亢进、震颤、抽搐和肌肉痉挛;周围神经痛觉、触觉和温觉丧失;心律失常;红细胞中出现正铁血红蛋白和Heinz小体,谷胱甘肽含量降低,溶血,红细胞生成抑制,末梢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含量下降;血清胆红素升高、尿中出现蛋白和管型。苯酚烧伤创面早期呈白色,以后转为黄褐色;经常接触者可发生进行性发展的皮肤白斑,局部皮肤可失去痛觉,多见深Ⅱ度和Ⅲ度烧伤。
治疗:①伤后即用大量清洁冷水冲洗创面,冲洗后的创面再用50%聚乙烯乙二醇或聚丙烯乙二醇、甘油和肥皂擦拭,直至酚味从创面上完全消失。②已确定的深度创面应尽早手术切除。③适当增加补液量和碱性药物,一旦出现中毒症状时,应积极采取综合措施维护脏器功能。
4.铬酸烧伤 铬酸及铬酸盐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腐蚀性,以6价铬毒性最大,烧伤后常合并有铬中毒,中小面积烧伤也可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轻度铬酸中毒常表现有头昏、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重症者发生昏迷;同时伴有呼吸困难和发绀;伤后早期尿中可出现各种管型、蛋白和血红蛋白,甚至发生少尿和尿毒症;铬离子刺激胃黏膜,可出现频繁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消化道溃疡和出血。铬烧伤后创面剧烈疼痛,呈黄色,常形成口小、内腔大,可深达肌肉和骨骼的皮肤溃疡,难以愈合。气雾状的铬酸经鼻吸入可发生鼻黏膜溃疡,出血及鼻中隔穿孔。
治疗:①伤后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创面,口鼻腔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漱洗。②彻底清除创面水疱及腐皮,并用5%硫代硫酸钠冲洗或湿敷,也可用维生素C及焦亚硫酸钠各2份,酒石酸1份、葡萄糖和氯化铵各1份制成合剂外用,以还原6价铬。③烧伤面积大于10%者,应尽早清创植皮。④全身中毒者立即吸氧,早期可应用甘露醇、依地酸钙钠、二硫基丙醇和维生素C等。依地酸钙钠1g,3/d与10%硫代硫酸钠20ml 2/d交替静滴;二硫基丙醇100mg 3/d肌内注射;维生素C 5~6g/d静滴,并间断使用脱水药和利尿药。⑤必要时输入新鲜血液,或进行换血疗法。⑥中毒严重者可考虑早期应用人工肾透析和体外循环换血,保护脏器功能。
5.氢氰酸及氰化物烧伤 氰化物包括氰化钠、氰化钾、黄血盐、乙腈及丙烯腈等。在空气和组织中放出氰根(CN-),遇水后生成氢氰酸,易挥发,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引起中毒,金属氰化物可释放热能造成皮肤烧伤。氰化物的毒性在于CN-能迅速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Fe3+结合,并阻止其被细胞色素还原为Fe2+的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从而使细胞色素氧化作用被抑制,造成“细胞窒息”。此时血液氧的饱和不受影响,血液仍呈鲜红色。呼吸中枢麻痹常为氰化物中毒的死亡原因。
临床表现:急性氰化物中毒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前驱期、呼吸困难期、痉挛期和麻痹期。大量吸入高浓度氰化物后可在2~3min内出现呼吸停止,轻者也需要2~3d症状逐步缓解。由于氰化物毒性极大,作用快,即使对可疑有氰化物中毒者,必须立即进行紧急治疗。
治疗:急救处理采用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联合疗法。其方法是立即吸入亚硝酸戊酯(0.2~0.6ml)15~30s,数分钟内可重复1~2次;缓慢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10~20ml(注射速度2~3ml/min);接着静脉注射25%~50%硫代硫酸钠25~50ml。创面可用1∶1 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再用5%硫化铵温敷。其余处理同一般热力烧伤。
(二)碱烧伤
常见的碱烧伤包括腐蚀性极强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钾,以及腐蚀性较弱的生石灰、氨水、水泥等。
1.强碱烧伤 强碱又称苛性碱。致伤机制包括:①碱对组织的吸水作用,使局部细胞脱水。②碱离子与组织蛋白结合成可溶性碱性蛋白,具有很强的渗透和破坏作用,能导致创面进行性的加深。③皂化脂肪组织,皂化时产热,使创面加深。
临床表现:碱烧伤后的创面疼痛剧烈,呈黏滑或肥皂样变化,创面较湿,痂皮较软,创面有进行性加深特点,常为深Ⅱ度以上;创面易感染,并发创面脓毒症。
治疗:①早期长时间的清水冲洗,有条件者可达10h以上,直至创面无滑腻感,或pH在7以下;创面pH在7以上,可用0.5%~5%醋酸、3%硼酸或10%枸橼酸中和湿敷创面,再用清水冲洗。②创面采取暴露疗法,以便观察深度变化。③深度烧伤或有明显进行性加深者宜行切痂植皮,并注意在植皮前反复多次清洗创基。
2.石灰烧伤 生石灰(即氧化钙)遇水后生成氢氧化钙,并释放大量热,碱与热共同作用可造成深度烧伤。石灰烧伤的创面较干燥呈褐色,常残留有生石灰,清创时应先将创面上的生石灰用干纱布擦拭干净,再用大量清水长时间冲洗,以免石灰遇水后释放热。后续治疗与一般烧伤相同。
3.氨水烧伤 氨是一种刺激气体,极易挥发,吸入高浓度氨蒸气不仅可引起上呼吸道损伤,发生急性喉头水肿、痉挛,还可伤及下呼吸道,引起肺水肿。氨属弱碱性,与皮肤、黏膜较长时间接触可造成浅度烧伤。临床上以吸入性损伤多见。
治疗:首先注意有无合并吸入性损伤,发生呼吸困难、口鼻腔分泌物增多时,应立即行气管切开,严重者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氨水吸入性损伤后的5~7d,气管内常有坏死组织脱落,应加强气管内清洁吸痰、灌洗,并配合变换体位、拍背等,以利于脱落的气管假膜排出。其他治疗原则同吸入性烧伤。
4.水泥烧伤 水泥含有氧化钙、氧化硅等,遇水后形成氢氧化钙等碱性物,可造成碱烧伤。接触水泥粉尘可引起刺激性皮炎和过敏性皮炎;高湿水泥(或粉尘或蒸气)可引起相互加重的热烧伤和碱烧伤,尚可导致吸入性损伤。
治疗:①首先拭干黏附于皮肤的水泥,并用大量流动清洁水冲洗创面。②创面处理原则同碱烧伤,注意及时清除水疱和腐皮,创面较深,及时切削痂植皮。③注意呼吸道损伤,及时给予预防和治疗。
(三)磷烧伤
磷有广泛用途,战时的燃烧武器伤,磷为主要致伤因素。磷有黄磷(白磷)与赤磷。黄磷剧毒,为蜡样固体,熔点为44.2℃,在空气中可自燃并发出大蒜味,不溶于水,但溶于脂肪。烧伤主要由黄磷引起,常见为颗粒状磷粒烧伤,也可能为液态磷,液态磷易被吸收,危险性更大,常伴有中毒,使肝肾等重要器官受损。磷中毒的处理成为磷烧伤救治的重点。
磷致伤机制:①磷燃烧氧化及P2O3、P2O5遇水形成次磷酸和磷酸过程中释放大量热能,引起热力烧伤。②磷燃烧产生的P2O3和P2O5对皮肤和黏膜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脱水、夺氧作用。③P2O3和P2O5遇水形成的次磷酸和磷酸是有腐蚀性的,引起化学烧伤。④磷以烟雾或磷酸形式自创面、黏膜吸收,造成磷中毒。磷可抑制细胞的氧化过程,破坏细胞内多种酶的功能,影响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导致肝肾心肺等重要脏器的毒性损害。
临床表现:①磷烧伤患者早期可出现头痛、头晕和全身乏力等症状,一般在3~5d消失。②许多伤员在伤后2~4d出现黄疸、肝区疼痛、肝大、血红蛋白尿及各种管型,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肝坏死(急性重型肝炎)和急性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可伴有低钙、高磷血症。心电图提示为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心率慢或心律不齐。③有吸入性损伤时可出现呼吸急促伴有哮鸣音,两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严重者可发生窒息。④磷烧伤是热及化学物质的复合烧伤,创面较深。Ⅱ度创面呈棕褐色,Ⅲ度创面呈黑色,创面边界清楚,剧痛,干燥无水疱,常伴有大蒜样臭味,创面随磷颗粒的分布呈点状或片状。
治疗:①立即灭火,脱去污染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创面及周围正常皮肤,最好将伤部浸入流动水中,以阻止磷颗粒继续燃烧。若现场缺水时,可用浸透的湿布包扎创面,禁用油质敷料包扎,以免磷溶解后被吸收。②尽快清除沾染创面上的磷颗粒。在暗室内磷颗粒闪光,可逐一清除。用1%~2%的硫酸铜溶液涂抹创面,使磷颗粒形成不能燃烧的黑色磷化铜,若创面不再产生白烟,则应停止使用以免发生铜中毒。也可用2%硫酸铜溶液加入适量的洗衣粉冲洗创面,创面冲洗后应予包扎。③无论烧伤面积大小,均应争取早期切痂,将深层污染的皮下组织或肌肉一同切除;磷弹烧伤者,术中尽量清除弹片;肢体烧伤严重者,为保生命,必要时可行截肢。④注重脏器功能的维护。有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及时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解除气管和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如静注氨茶碱、雾化吸入异丙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有血红蛋白尿时,及早应用甘露醇等溶质性利尿药,维持尿量在50~70ml/h,并注意碱化尿液;有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时,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20~40ml,每日2~3次;合理应用一些营养心肌和保护肝脏的药物。
(四)镁烧伤
镁在空气中能自燃,产生高温(1 900℃以上)。在凝固汽油弹加镁以增加杀伤力,是目前燃烧弹中常用的元素之一。镁与皮肤接触后,可穿透至深部组织,与体液反应生成氧化镁并释放出氢,临床上可见产气而似气性坏疽。镁在局部皮肤形成的溃疡可向四周及深部扩展。镁被吸入或吸收后,可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同时有恶心、呕吐、寒战、高热,并产生高镁血症,严重时损害肝、肾功能。
治疗:现场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及早彻底清创植皮。已形成皮肤溃疡时,可在局部麻醉下将其表层用刮匙搔刮,湿敷2~3d后再行植皮手术。若侵蚀到深部组织,必须将受累组织全部切除,然后植皮或延期缝合。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20~40ml静注,每日3~4次。
(五)沥青烧伤
沥青中含有苯、萘、蒽、吡啶、咔唑、酚及苯并芘等毒性物质,230℃以上呈液态。接触皮肤可造成烧伤;吸入沥青蒸气后可导致上呼吸道炎症或化学性肺炎,甚至发生全身中毒。长时间与沥青烟雾或尘埃接触,可形成急性皮炎或浅度烧伤。液态沥青黏附性强,黏附皮肤后不易去除,加之温度较高,散热慢,往往造成深度烧伤。大面积沥青烧伤者,可出现头痛、耳鸣、乏力、心悸、胸闷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死亡;常伴有体温升高;血象有嗜伊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多,类似苯中毒;急性肾衰是患者死亡主要原因。
治疗:①创面处理:沥青烧伤后先用冷水冲洗创面以降温,小面积烧伤者,黏附于皮肤上的沥青可不予清除,任其随痂皮一起脱落,或用汽油擦洗;大面积烧伤者选用松节油擦洗,然后再用清水冲洗。视创面深浅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清创植皮。②刺激性皮炎者,注意避免再次接触沥青和日光曝晒,避免应用对光敏感的磺胺、氯丙嗪、异丙嗪等药物。伴有眼结膜炎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外涂抗生素眼液和眼膏。③全身中毒症状者,静注硫代硫酸钠、葡萄糖酸钙和大剂量维生素C,注意维护肝、肾等脏器功能。
(六)溴烧伤
溴为棕色液体,易挥发,溴对皮肤黏膜有强烈刺激性与腐蚀性。气态溴吸入后刺激呼吸道黏膜引起咳嗽,喉头痉挛,呼吸困难。溴与皮肤接触后,Ⅱ度烧伤创面呈棕色,可出现水疱,基底红、痛;Ⅲ度烧伤创面基底灰白,干痂,难以愈合。溴烧伤后应立即脱离现场,吸新鲜空气或氧;创面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5%碳酸氢钠湿敷;深度创面可早期切痂植皮,避免创面长期溃烂不愈。
(七)汽油浸泡烧伤
汽油浸泡烧伤常因油罐、油箱漏油,患者吸入大量汽油气体,昏倒后皮肤长时间接触汽油;或工作中手部等部位长时间接触汽油致汽油浸泡烧伤。皮肤受损的机制可能是汽油对皮肤的溶脂作用。烧伤区常见水疱,基底红,疼痛明显,似热力Ⅱ度烧伤。汽油中芳香烃吸入后对中枢神经及造血系统具有毒性作用。
治疗:应立即脱除所有浸渍汽油的衣物,大量清水冲洗,去掉疱皮,输液利尿,使汽油中所含烃类与四乙基铅从尿中排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