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吞咽管理与营养支持

吞咽管理与营养支持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的结果决定患者肠内营养的途径。超过24 h仍不能改善者,改为鼻肠管或肠外营养。隐性试验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时,临时加用质子泵抑制药。中药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凉服。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或)液体从口、咽、食管至胃的推进过程中受到阻碍,是由于各种原因损害了双侧舌咽、迷走神经或皮质脑干束所致的机械性梗阻,或神经和肌肉功能发生了障碍,致使吞咽功能不能进行。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真-假性球麻痹,凡是病变直接损伤延髓或有关的脑神经者,称为真性球麻痹;病变在脑桥以上部位,造成延髓内运动核失去上部神经支配而出现的延髓麻痹,称为假性球麻痹。

1.吞咽功能的评估

(1)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智能、肺部感染、营养状况。

(2)评估患者下颌、口唇、舌、软腭及颊肌运动,流涎及咽反射的情况。

(3)初步床边吞咽功能筛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

洼田饮水试验是由日本学者洼田俊夫提出的,分级明确清楚,操作简单,利于选择有治疗适应证的患者。但此方法评定内容较为粗略,只用于临床进行吞咽功能筛查,如可疑吞咽障碍还应由专业康复医生进一步进行量表及影像学评定。急性期患者需每天评估。若病情加重,则应及时通知医师,达到标准者,需及时留置胃管(表6-2)。

表6-2 洼田饮水试验

此评估方法要求患者意识清楚并能够按照指令完成试验,意识障碍或由于气管插管等原因不能配合者,不能进行此项评估。

(4)电视透视吞咽检查: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被认为是评定吞咽功能的金标准。小部分患者表现为“无症状”吸入食物或液体,只能通过电视透视检查确定。方法为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倾斜45°~90°),进食混有钡剂的不同黏稠度的食物或液体,同时进行侧位和前后位X线透视,观察会厌部吞咽动作。结果分为:

正常:VFSS完全正常。

轻度:VFSS基本正常。

中度:VFSS提示会厌上提功能减退或消失,会厌隐窝单侧或双侧可见钡剂残留。

重度:除VFSS提示残留征象外,可见钡剂经单侧或双侧主支气管进入肺内,旋转体位再次吞钡可见钡剂进入气道的方向,而会厌上提蠕动功能障碍,另外食管入口处黏膜纹消失亦提示吞咽功能重度衰退或丧失。

2.患者的营养途径选择 临床常见的营养途径分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具有刺激胃肠道蠕动、刺激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肠道血液灌注、预防应激性溃疡、保护胃肠黏膜屏障、减少致病菌定植和细菌移位等优势。因此,无肠内营养禁忌证患者或能够耐受肠内营养患者均应选择肠内营养。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的结果决定患者肠内营养的途径。对于洼田饮水试验Ⅰ、Ⅱ级者、VFSS正常和基本正常者,可以经口进食,部分洼田饮水试验Ⅲ级暂未予管饲饮食者可尝试经口进食,对经口进食的患者注意做好安全进食护理;对于意识障碍、气管插管等原因不能配合吞咽功能评估、洼田饮水试验Ⅲ级及以上者、电视透视检查为中、重度异常者宜予肠内营养支持,发病7d内尽早开始喂养,短期(4周内)肠内营养患者首选鼻胃管喂养,不耐受鼻胃管喂养和误吸高风险患者选择鼻肠管喂养。长期(4周后)肠内营养患者在有条件情况下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喂养。

3.经口进食患者的安全进食护理

(1)评估患者的意识、病情及合作程度及口腔/舌头功能。

(2)姿势:口部进食者吞咽食物或液体时,应挺直而坐,保持上身与所坐的平面成90°,即坐在正中位置,颈部和头部向前微倾。

(3)喂饲患者前,应检查所有食物及液体是否合乎患者的医嘱。

(4)喂饲者姿势:喂饲患者时,喂饲者应坐在患者身旁,面对着患者,及坐在与患者同高或稍低于患者的视线水平,以便有良好的眼神接触。

(5)喂饲食物时,每次应以1茶匙5 ml为准,观察或触摸患者已吞咽后,才继续下1茶匙的食物或液体。

(6)进餐后,要立即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7)进餐后姿势:喂饲后,切勿太快让患者躺下。应让患者直坐至少0.5~1 h。如果是卧床患者,稍调低床头至不少于床面的30°,避免刚吞咽的食物反流到咽部。

(8)文件记录:记录所有重要观察,如突发事件,相关进食情况。如患者进食的份量少于一半,应记录所进食的食物或液体的份量。

4.管饲肠内营养患者的护理

肠内营养输注方式的选择

①床位:床头持续抬高≥30°。

②温度:39~41℃。可用恒温加热器持续加热。

③容量:从少到多,即首日500 ml,尽早(2~5 d)达到全量。

④速度:从慢到快,即首日肠内营养输注20~50 ml/h,次日80~100 ml/h,12~24 h输注完毕。有条件情况下,可用营养输注泵控制输注速度。

⑤管道:每4 h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每次中断输注或给药前后用20~30 ml温开水冲洗管道。

⑥鼻胃管深度:每4 h检查鼻胃管深度一次,正常情况下,从前额发际到剑突的距离为45~55 cm。

⑦胃残留液:每4 h抽吸胃残留液1次,观察总量、颜色和性状,疑为消化道出血即刻送检。胃残留液>100 ml时,加用胃动力药物或暂停喂养。超过24 h仍不能改善者,改为鼻肠管或肠外营养。隐性试验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时,临时加用质子泵抑制药。血性胃内容物<100 ml时,减慢输注速度,每天检测胃液隐血试验1次,直至2次正常;血性胃内容物>100 ml时,暂停喂养,必要时改为肠外营养。

5.患者的辨证施膳指导 中风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根据症候可分为九型,患者的辨证施膳如下:

(1)中经络

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饮食宜清淡,甘寒为主,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黄瓜、桔梨。忌羊肉、鸡肉、狗肉、鲢鱼、大蒜、葱、韭菜等辛香走窜之品。中药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凉服。

②风痰淤血,痹阻脉络:饮食宜黑大豆、藕、香菇、桃李等,忌羊肉、牛肉、狗肉、鸡肉及过于酸甜滋腻食品。中药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温服。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饮食宜清热、化痰润躁为主,如萝卜、绿豆、丝瓜、冬瓜、梨、香蕉、芹菜等,忌羊肉、牛肉、鸡肉、鱼、对虾、鲫鱼、韭菜、辣椒、大蒜等。中药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凉服,服后几小时泻下几次稀烂便,则不需再服,若服完未见大便,可再服。

④气虚血瘀:饮食宜益气、健脾、通络等,如薏苡仁粥、黄芪粥、莲子粥、白菜、冬瓜、丝瓜、木耳、赤小豆等。中药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温服。

⑤阴虚风动:饮食宜养阴清热为主,如百合、莲子、薏苡仁粥、淡菜粥、甲鱼汤、银耳汤、冬瓜、芹菜等。中药以滋阴潜阳,息风通络为主,嘱患者中药宜温服。

(2)中脏腑

①风火上扰清窍:饮食宜可加白菜汤、丝瓜汤、萝卜汤、芹菜汤、桔汁、西瓜汁等,忌油腻厚味肥甘等生湿助火之品。或可灌服清肝开窍熄风的中成药。中药以熄风清火开窍为主,宜温服。

②痰湿蒙塞心神:饮食宜偏温性食物,如萝卜汤、油菜、菠菜、南瓜等。中药以化痰祛湿,醒神开窍为主,中药宜温服。

③痰热内闭心窍:中药以清热化痰、清心开窍为主,中药宜凉服。

④元气败脱,心神散乱:中药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为主,常用药物为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等,中药宜温度适宜,不得过凉过热。

6.营养支持过程中的监测 营养支持过程中可能出现原发疾病的并发症或营养支持的并发症,影响疾病转归,因此需要加强各种监测措施,做好各项指标的观察和并发症的护理,确保营养支持安全、有效。

(1)体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反应营养状态的指标。病情许可时每周测量体重1次,根据体重和身高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m2)],BMI<18.5为营养不良。

(2)血糖:对于血糖增高患者应予糖尿病饮食,并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营养制剂输注速度以及胰岛素输注剂量。胰岛素输注初始1~2 h检测血糖1次,血糖稳定后每4 h检测血糖1次。急性中风患者血糖控制指标:<10 mmol/L,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指标≤8.3 mmol/L,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

(3)血清蛋白:血清白蛋白是营养支持的重要实验室监测指标,一方面血清白蛋白降低预示营养不足或机体处于强烈应激状态,病情危重;另一方面,血清白蛋白降低预示不良结局。已经证实,血清白蛋白每下降10 g/L,病死率增加137%,并发症增加89%。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 d,其血清水平变化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前白蛋白半衰期仅为2 d,发病后能够很快反应机体代谢或摄食变化。故除了监测血清白蛋白外,还应加强前白蛋白监测,以及早调整营养配方。血清蛋白正常患者每周至少监测1次。

(4)血清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患者每周检测1~3次,异常患者至少每天检测1次。

(5)消化道症状:观察并每4 h记录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血1次。有相关症状时,减慢输注速度或减少输注总量,并予对症处理。

(6)管饲肠内营养支持输注停止: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在进行管饲喂养的同时,应动态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积极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部分中风合并吞咽困难患者在发病1~3个月恢复经口进食,当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Ⅱ级以下时,或电视透视评价基本正常时可改为经口进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