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及信息不当传播等各种原因,当前相当数量的社会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产生了负面印象。他们利用患者对消费的物品缺乏了解,难以在消费时进行选择,对于医务工作者提供的检查与治疗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诱导病人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和收受、索要红包等。当前在医疗卫生界最大的不正之风莫过于医生收受患者或家属的“红包”。

第二节 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一、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现状

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及信息不当传播等各种原因,当前相当数量的社会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产生了负面印象。但是只要审慎分析,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好的,广大医务工作者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辛勤付出,默默奉献,为提高群众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特殊时期,广大医务工作者所表现出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因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确存在令人担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甚至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出现偏差,导致职业道德滑坡

由于医疗资源总体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在医疗系统内配置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大型医院;医疗保障覆盖面太小;药品流通渠道秩序混乱;等等,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逐渐市场化,追求经济利益使一些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他们的从业行为已经褪去了崇高和神圣的色彩,将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从而导致了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他们利用患者对消费的物品缺乏了解,难以在消费时进行选择,对于医务工作者提供的检查与治疗只能被动接受的情况,诱导病人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和收受、索要红包等。少数医务工作者在采购或使用药品、医疗卫生器械、医用耗材的过程中收取各种名目的回扣,严重败坏了医务工作者的形象,这些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

(二)工作强度过大,导致情感淡漠

繁重的工作任务、繁琐的医疗文书、长期的较大的心理压力使一些医生对工作心生厌倦感和疲倦感,时间长了,就导致医生的情感淡漠,从而把医患关系简化为简单的经济交换关系,主要表现: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态度冷漠,缺少耐心和热情,甚至有的医生对病人痛苦的呻吟、抢救或治疗请求无动于衷。服务态度恶劣,缺乏人道关怀,缺乏起码的责任心和同情心,使患者及其家属无法感受到医生的温暖和社会的爱心。

(三)劳动风险过大,导致道德风险

医生的劳动风险是医疗卫生职业特点所决定的特有风险。道德风险是指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所做出的不利于他人的行动。目前,患者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觉醒,相关法律制度(如举证责任倒置)得到进一步完善,而相应的医生风险分担机制还未建立起来,这导致医生承担的职业风险越来越大。只要出现一起医疗卫生事故,医生的声誉、地位、经济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这种风险,医生就会甘愿冒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过度检查,甚至是逐项排查;将风险病例拒之门外;夸大治疗的副作用;过多增加病人知情同意的文书等。

(四)医学生的道德状况堪忧

作为“准医生”的医学生道德状况,对未来走上医务工作者岗位职业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和医疗领域出现的不正之风,对医学生价值观带来极大冲击,一些学生缺乏职业情感和责任感,价值取向功利化、世俗化。另一方面,在校期间,部分医学生中重利轻义、重智轻德的现象越来越多。具体而言:医学生职业道德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医学生对学医目的不明确,职业理想教育需要加强

医生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服务的对象是“处于相对弱势”下的病人。医生的处置决定,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安危。这就要求每个学医之人,都必须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学好医、治好病、当好医生。但目前有相当多的医学生学医动机不够端正。他们有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受父母之命;有的学医是为了求个稳定的工作和较高的经济地位;还有的学医竟是看中了医生能收到“红包”、“挣大钱”。还有些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清,认为自己尚无职业,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以后工作的事,在校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是目的。因此,他们对学校开设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重视不够,对学校组织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出现走过场现象,直接影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致使部分学生价值观扭曲,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诚信度低,考试作弊,抄袭毕业论文,与医学生的高尚品德格格不入。

2.受医疗卫生界不正之风影响,部分医学生道德观念滑坡

当前在医疗卫生界最大的不正之风莫过于医生收受患者或家属的“红包”。再有就是给病开大处方、让病人接受与治疗无关的多项检查,甚至还有因为医务工作者疏忽大意导致病人致死致残。对这些丑恶现象,大部分医学生是深恶痛绝的。但也确有少数医学生对这些不正之风不是反感,而是羡慕;不是谴责,而是附和。他们认为,病人给医生“送红包”、请吃饭、送礼品是人之常情,是病人及家属对医生优质服务或超额劳动的报酬;还有的学生认为,医生给病人多开药、多做检查也是迫不得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和医生也要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这些奇谈怪论足以说明当前的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必须要引起医学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3.部分医学生不遵守职业道德,出现违规行为

当前医患矛盾比较突出。能否坚持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对医生,包括对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医学生还做不到这一点。这突出反映在医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上。有的学生对医院的规章制度不能严格遵守,经常迟到早退,以至影响到对病人的治疗;有的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反复给病人检查;有的学生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对贫困患者态度生、冷、硬;等等。有些实习生在医院实习,服务态度不好,服务质量不高,不善于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有极个别实习生对医院出现的某些不正之风存在从众心理,收受病人“红包”,给医院造成不良影响。

拓展阅读

医学教育瘸了“人文”这条腿[1]

最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有些疑惑:一位急诊科的年轻医生刚和病人说了三句话,病人就要举手打他。“为什么一些医生连话都不会好好说了呢?”

这还算不上厉害的。过去一年,以同仁医院医生被砍为代表的恶性事件频发,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深入骨髓。人们开始反思,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科学生的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和教育界最受关注的话题。

“医疗卫生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袁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可是,曾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的他也知道,当下一些学校医学教育的薄弱之处恰恰也在这里。

校园里人文课程成“走过场”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国内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而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这份调查还显示,当下国内一些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设置较混乱,不仅开设的课程门数少,学时也少。

在这一点上,刚刚经历了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武汉某高校临床专业大五学生龙飞湖有切身的感受。龙飞湖告诉记者,他所在的高校培养方案上称“要将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考核放在首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考核”,但在日常的学分选修学习中,感受到的却是“培养重技术不重人文”。龙飞湖本科的学制是国内医学教育中较为普遍的五年制。按照培养方案,5年内该校临床医学的学生毕业学分要达到185学分,必修课共开设50门,共计162学分。在这些必修课中,大多是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等专业类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的课程,以及英语、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和与各种专业理论课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龙飞湖经常和同学感慨,“除了英语和政治,没有一门课是有关人文通识或医德教育的。”

近5年来,龙飞湖只选修过一门和医德相关的课程———医学伦理学。这还是一门选修课,1.5个学分。院方要求本科生的选修课达到20学分,其中,通识课12学分,专业基础课2学分,专业课6学分。这意味着,本科阶段,龙飞湖选修和人文有关课程的学分还占不到总学分的1%。浙江某知名高校医学院毕业生白俊翔有着类似的感受。白俊翔发现,同学中选修医学伦理课这门“大课”的并不多,一个能装下300人的阶梯教室只坐了一半,而听课学生的数量,则从学期开始的一半逐渐减少。他还记得,人最少的一次,任课老师对前来听课的学生说:“今天我不点名了,你们自己挨着报名字就可以。没报上名的都算旷课。”

“这些课有时很无聊。”白俊翔告诉记者,头几节课,他听到任课教师谈起当下医患纠纷事件时会竖起耳朵听,但到后来,老师的讲课越来越偏重说教,“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不要收红包,要好好练本领,对得起这个患者,对得起那个家属……”作为医科生的他听到这些“脑子就大”,便偶生逃课的念头。

大三时,白俊翔所在的医学兴趣社团做了一个针对临床专业大五学生医德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有29%的学生认为课程缺乏体系,与专业课的关联性较低;有33%的人认为意识形态的教学内容较多,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少;另有16%的人认为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较少,实用性不强。

都忙论文去了,谁还管人文

一些学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仅是一方面。“医德的教育与传承更多地在医院这样的社会课堂上断了线,没有人,也没有环境给年轻的医生讲‘医乃仁术’。”一位急诊科主任对袁钟说。

事实上,医院的考核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医学院的教育方向。

当前,不少医院虽然有相应的医务工作者医德考评制度。“但多是摆设。”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李方正(化名)说,很多医德考评由自我评价、科室评价、单位评价三部分组成,但仅从这三部分考核来看,“自己不给自己说坏话,科室同事彼此之间不说坏话,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单位领导则只盖个章”,缺乏患者评价的医德考评很难具有可信度。

“即便是有较为真实的医德考评,也未必能倒逼医德的进步。”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当下的医院管理制度。常和一些三级医院打交道的他说,国内不少医生只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来看病,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多用来搞科研和教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医疗卫生之中”。

一位三甲医院的老教授告诉李天天,他每天除了8个小时临床诊断、预定手术的上班时间外,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文献阅读上。这位老教授说,“他每个月要读一百篇全英文的论文,平均一天三四篇,一篇读下来,一个小时都算快的”。

李天天告诉记者,在公立医院中,院长之间比拼的一是论文发表的数量,二是医院当年的收益。前者是看院内的医生能发表多少篇论文,后者则通过每个科室的“翻床率”,即一年能看多少位病人来计算。医院院长通常会把科室主任叫到办公室,单独分配任务,“你们去年是100万,今年就150万吧,多了?130万。”科室主任还要当着院长的面签下责任状,“如果完不成创收任务,下一届主任就不要再干了”。

“如果花上30分钟看一个病人,医生和病人都愿意,但是,谋求创收利润的医院领导不乐意。”李天天感慨,医生看病渐渐取代看人,看病则成了出效益的流水作业。这也是医德教育难以开展的原因所在。

人文这条腿瘸不得

袁钟认为,一段时间以来,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和医院层面的治疗成了两张皮。在不少医生和医学生眼中,医德在实际医疗卫生工作中作用不大,于是,学生不爱学,老师也不好好教。

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袁钟说,医德对于实际的医疗卫生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界的一句名言“医疗卫生有时是治愈,经常是帮助,却总是抚慰”,便是最好的佐证。当然,“有说服力的医德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说教,更是要在医疗卫生工作和实践中进行”。

“一次见证死亡的经历就够了。”进入浙江某三甲医院工作后,白俊翔有了新的感受。当他看到病人在自己眼前死去,才知道医生的担当何在,尤其是他在重症监护部门轮岗的那段时间,更是了解了医生在患者心中的地位。

一个医科学生曾对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医学部博士生导师迟宝荣说,尽管在临床技能中心的模拟人身上做过多次训练,但是当他第一次走进病房碰到“活人”仍旧十分紧张,结果额头上的汗都滴到病人的肚子上。病人擦了擦肚子上的汗,递了纸巾给他,这位学生竟未能察觉。当病人第二次把纸巾举到面前时,他才反应过来。

后来,这位学生才知道,多亏自己进门时对病人说的那句“我是实习医生,做检查的时候如果您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我”。病人对他的紧张不仅没有反感,还不停安慰他说,“小伙子,别着急,慢慢来。”

另一位实习医生的经历更是让迟宝荣记忆犹新。这位学生要照看的是一位眼睛失明的农民老伯,做超声波检查时拄着拐杖,每次都需要人搀扶,这次,轮到了这位学生。检查结束后,老伯对他说了一句,“小医生,你的手很温暖。”这一句看似冷不防的话,让这位学生差点哭了出来。因为整个检查过程中,他除了一直牵着老伯的手,扶着他以外,“我什么都没做。”原来,医生的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会对患者的心情乃至治疗产生影响。

“缓解医患矛盾,关键在于沟通。”迟宝荣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要让医生和患者形成良性的沟通,需要医生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过硬的专业技术;二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后者,医科学生要通过实践中的医德教育来领会,实习时,除了注重临床实践,还要通过切身经历来感受沉甸甸的医德,以及“手术刀”的责任。

二、提升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方式有很多,既需要外在的推动和约束,也需要医务工作者自我主观的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一)建立医风医德考评制度和监督反馈机制

成立考评小组,制定出考评内容标准,进行不定期的考评,主要考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坚守岗位、履行职责、收受钱物等方面的情况,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对医务工作者进行1~2次的集体综合考评,将考评情况装入档案,把考评结果公平、公开、公正地向群众公布,与职称晋升、调整工资、表彰先进挂钩,使得好的及时受到表彰,有问题的及时处理,达到激励先进、教育大家的目的,使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建立院内、院外监督员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听取意见,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建立接待日制度,把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进行处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定时间、定人员落实整改措施,对违纪的人和事,按情节轻重及时做出处理。

(二)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活动

对于目前普遍存在的不良医德医风现象,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普遍是行为自约和自律。部分医务工作者缺少法律知识,对从事医疗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认识不够,以致违法后才认识到后果,所以必须大力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另外,也应该加强立法,保护医务工作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正常运作,减少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如殴打医务工作者,打砸破坏医院设备的情况发生,建设和谐的医、药、护、患关系,建设医德医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提高精神境界,努力做到“慎独”

慎独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任何对国家、社会和他人不道德的事情,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的体现。

慎独是儒家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儒家认为,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总是十分警惕,从最隐私处最能看出人的品质,从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越是独自一人,没有监督时,越要小心谨慎,不做违反道德的事情。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慎独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自我锻炼,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慎独精神要在隐藏和微细的地方下工夫,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防微杜渐,还要特别重视自制能力的培养,随时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

道德修养,根在实践,贵在自觉,重在坚持,难在“慎独”,只浮在表面,不亲自参加实践,或者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不能持之以恒,其结果必然是一无所获,职业道德修养也难以形成。

(四)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1.加强课堂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仁”、“爱”精神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要培育细心、耐心和爱心,对临床专业学生要注重对生命尊重、对患者尊重的一心赴救的医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让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在实训、见习、顶岗实习过程中,体验“用心做药、造福社会”的企业价值理念,形成严格按规程和标准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职业规范,培养对患者健康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培养赤诚济世、仁爱救人、清廉正直、诚信奉献的药学道德。

2.加强职业实践教育

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深入医药医疗卫生行业,了解医药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情况,精心设计和组织医学生开展“医疗卫生下乡”活动,为贫困地区村民送医送药,为福利院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做健康体检活动,等等。有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能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以自己所学实现自我价值。根据医学生将来的职业特点,在实习阶段,强化医德教育。一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誓言为准则,对医学生进行生命观的教育,强化“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的道德规范;二是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医药单位出现的某些金钱至上的不正之风,对医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三是结合医院行风建设,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和文明礼仪教育;四是以医院医务工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高超的医疗卫生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为学习榜样,对医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

3.加强自我教育

引导大学生自觉联系自己的择业求职实践,严格解剖自己,克服缺点错误,通过不断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逐步达到自我完善。加强自我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更能使学生把一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变成自己的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