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

“互联网+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新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都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在“互联网+教育”中,教育几乎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的,学生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大大减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流。
“互联网+教育”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_“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

一、完善偏远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基础设置

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和山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仍然薄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221.45亿元,占GDP的4.26%[11],而21世纪初,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平均水平就达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12]。而相对于高等教育投入水平来说,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又相差甚远,只占全部教育投入的2%[13]。第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相对而言,我国教育的投入重点是偏向高等教育、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地区的教育,而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相对匮乏的。第三,教育基础设施陈旧过时。“互联网+教育”对教学的硬件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其教学设备数量不够,质量也不达标,有的学校连桌椅、教材、资料等都不能标准化,教育信息化根本无从谈起。

二、深化教师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自《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以来,各地都在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使各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中发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14]。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未发生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知识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而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之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教师尤其年龄较大的教师依然抱着“旧尺码”不放,即使有所改变,也是被迫接受。其次,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基础教育不匹配。由于信息化能力建设没有引起教师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者自身高度重视,机构的管理者缺乏信息化管理、规划和执行能力,机构的培训者缺乏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应用指导能力,致使教师培训机构的信息化条件落后。第三,部分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达标。一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较少使用信息技术,二是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浅层次尝试阶段,仅在外在形式上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缺乏对有效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导致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不明显。

对此,我们应该致力于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互联网+教育”的新环境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水平、信息化综合应用能力,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形势,没有合格的信息化师资,“互联网+教育”只能是空谈。

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辨别与接受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信息量较少,知识的复杂性也不高,学习者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固定的知识进行反复思考挖掘并进行练习。而在“互联网+教育”中,知识是不断更新、融合和拓展的,并呈指数式增长,复杂化和碎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已经适应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学习者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之一,低龄的学习者如何在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里筛选出对自身有用的知识,从而避免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分配到垃圾信息上造成浪费。挑战之二,学习者如何将零碎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进行知识网络化,以增加学习的深度。由于“互联网+教育”让学习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将被允许利用任意零碎的时间去学习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如果不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系统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那么学习的深度将难以得到保证。挑战之三,低年级的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他们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及时督促和指导,在“互联网+教育”的学习大环境之下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效性和正确性无疑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挑战之四,在复杂的海量知识面前,学习者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检索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进而快速地学习掌握新知识。

四、确保传统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不被淡化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美育是对学生进行情操和心灵上的教育,德育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情感和培养气质,净化和滋润心灵。德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美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教师是学生美育和德育的直接实施者、引领者和示范者。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传授知识,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将德育和美育自然而然的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而在“互联网+教育”中,教育几乎是依托于互联网进行的,学生和教师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大大减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知识和信息层面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现场感知到教师的言行举止,很难体会到教师在知识传授时所传递的情感,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的功能将被淡化。

五、努力开拓应用型职业教育

应用型职业教育是“互联网+教育”助推精准扶贫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保障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基于具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者就业技能,有助于实现就业脱贫。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劳动者,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致力于借助“互联网+职教扶贫”的方式,来实现优质职教资源共享。为了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和教育素质,国家制定了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而实施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脱贫的雨露计划,为了更好地促进雨露计划的实施,宁夏借助互联网建立了雨露计划网络系统,整合多方资源将全区建档立卡的贫困子女全部纳入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范围,并提供了相应的补助;农民手上只要有一部能上网的手机下载软件后就能及时地浏览扶贫信息,多种技能可以轻松地输送到农村,互联网的引入使得雨露计划的实施更加精准。另外,上海市普陀区职教联盟也推进了“互联网+职业教育”项目,以助推精准扶贫。

当前,职业教育并没有在助推精准扶贫方面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这是因为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缺乏教育经费、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设备仪器,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其结果是培养出的学生职业技能差,不符合企业上岗的条件,导致其毕业后仍无合适工作,最终成为扶贫的对象。而且,有的职业培训处于一种孤立的、分割的状态,较少涉及职业能力和生计的内容,所培养的学生并非社会和企业所需。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中小学在线教育市场已逐步形成,用户群体主要集中于院校学生,其中多以中小学生应试教育和学前教育为主。而在职业教育领域,网络的覆盖度分散、孤立,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市场缺口巨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