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互联网+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首先从志向与智力上脱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意味着你不但可以成为学习者,而且可以成为教师。在互联网教育中你可以将自己打造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让别人来学习。
“互联网+教育”与精准扶贫的关系_“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的关系

多年来,我国在实施扶贫开发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项目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救济式扶贫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时过境迁,随着时代发展,这些方式都暴露出一定的弊端,不再适合当前的扶贫工作。如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掉“贫困的帽子”,散懒成疾、思想落后,借此“等、靠、要”,年年扶贫年年贫,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工作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首先从志向与智力上脱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所以,加强扶贫工作,在“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给贫困对象“造血”,特别是要让贫困对象从精神上脱贫,不能输掉人的基本尊严和志气,“人穷志不短”,以“先富”为目标,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靠积极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7]

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落后的教育,在于滞后的思想观念。所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对贫困地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以发展教育“拔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顺利进入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二、传统教育的优劣

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博大精深,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我国悠久的文化孕育了丰富独到的传统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直到现在它对我们现代教育仍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教育有一些美好的思想:以人为本、爱国主义、吃苦耐劳、不怕牺牲、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执着,以及修身治国平天下、诚信守信等等,这些美好的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教育的精华。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还是一个复杂体。正如我们哲学上所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它既对立又统一。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是这两种事物糅合在一起而产生的[8]。鉴于这些,我们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进取,用新的眼光去理解它,摒弃其中不适合时代的东西;同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自我的基础上,广泛而又全面地汲取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且将孩子们可以接受的、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和载体呈现给他们,以此来吸引他们喜爱、眷恋自己的传统文化,做到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一)传统教育的优势

传统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有许多无法代替的优势,同时又经历了中华几千年的深厚积淀,在这一点上,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首先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他能够通过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与学生进行人性化交流,然后可以根据学生对讲课内容的接受程度随时对教学内容、方法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便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自己的课堂情况,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在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教授课程,可以随时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手势、眼神等在思维上给学生带来一些启发或者诱导。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慢慢地去品味、咀嚼、消化。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他们的思维。

(二)传统教育的劣势

传统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选拔了部分优秀人才,但是这种一纸定终身的理念已经暴露出许多弊端。比如,现行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记忆的重要性,甚至是“死记”,极为不灵活,忽视了高水平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无论哪一个科目,都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培养重点。此外,传统教育缺乏针对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被关注,自主学习能力偏差,应试教学偏多。不能定量分析,或者教师根本没能分配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存在盲目性,并且面对困难的时候,难以通过自己找到突破口。因此,我国传统教育有着“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的最大特点。教育界专家早已表示,这种“笨拙”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不利于贫困地区快速脱贫,应该找到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来指引我国教育的发展。

三、“互联网+教育”补齐传统教育“短板”

(一)非线性互联网教育,跳出时空限制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到固定的场所听固定的教师讲授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这段时间除了去上课就别无他法,有很大的时间地域局限性,因为其他人不会为了你而改变时间或地点。而在互联网教育中,学生可以非线性地进行学习,只要是在你喜欢的时间,喜欢的地点,只要能够联上互联网的终端设备,你就可以学习。别人可能是上午八点学习的哲学课程,而同样的一门课程你可能更喜欢在深夜学习,这完全没有问题,学习真正地成了一件自主的事情。

(二)互联网教育的开放与分享

“互联网+教育”的开放性意味着你不但可以成为学习者,而且可以成为教师。在互联网教育中你可以将自己打造的课程放到互联网上让别人来学习。分享,更多的时候意味着免费。的确,目前的很多东西都是免费的,最明显的就是各大知名学府的免费公开课,都是免费的,而且教授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例如,沙哈尔教授的《幸福学》就很受欢迎。

(三)真正的教育平等

因为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某些限制性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使得贫困地区的学生也可以学习牛津、哈佛这些知名学府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真正”促进了教育的平等[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