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农业”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

“互联网+农业”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互联网+农业”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领域。同年7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从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形成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农业”助推精准扶贫的重点任务_“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与路径研究

我国政府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衔接”出台,使精准扶贫已经机制化。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在湖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攻坚调研时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提出应该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11]这表明我国扶贫模式将从以前的粗放式扶贫转变为精准化扶贫,要在“精”和“准”上下功夫。

“互联网+农业”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领域。同年7月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互联网+”从概念正式上升为国家行动。在此背景下,“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一种产业模式创新,将在更深层次上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正确认知“互联网+”及“互联网+现代农业”,探讨分析“互联网+”嵌入并作用于农业产业链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如何发挥“互联网+”的引擎作用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现实需求。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从历年中央文件可以看出“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核心问题,如何解决、怎样解决一直是政府亟须突破的难题。“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产业模式与经营手段的创新,通过便利化、实时化、物联化、智能化等手段,对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农业产业链环节产生深远影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互联网农业,时下很热,国内相关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道出的模式也较复杂,甚至概念高深,但综合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互联网技术深刻运用的智慧农业模式,二是互联网营销综合运用的电商模式,三是形成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模式,而且这三种模式呈现梯次推进的状态。[12]要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通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农民收入,助推精准扶贫。

一、发展精细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市场定位不合理,不利于融入流通市场,这就倒逼向精细农业转型。精细农业包含精细种植、精细养殖和精细加工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借助科技手段进行精耕细作,获取资源的最大节约和农业产出的最佳效益。其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确、动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与标准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装备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精细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面向21世纪的现代知识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指导农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借助天气、土壤、水资源、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等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比如,基于传感器形成系统的生态体系,将农田、畜牧养殖场、水产养殖基地等生产单位连接在一起,可对其间不同主体、用途的物质交换和能量循环关系进行系统、精密计算,实现生产管理环节的精准灌溉、施肥、施药等。

二、发展高效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比较效益持续下降,这就倒逼向高效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新型农业组织发展不平衡、土地流转不规范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农业发展中的难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相应的解决或缓解。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可以推动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互联网化,实现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打造城乡三次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新业态;可以加速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开发、农业门类范围拓展,实现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再造;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农业从业者的服务更有针对性、农业生产经营的管理更加科学。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更多现代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发展理念引入农业,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可以打破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打破城乡资源配置单向流动的困局,有效避免因市场供需失衡带来经济损失。比如,农业大数据让农民便捷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市场供需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等等,准确判断农作物是否该施肥、浇水或打药,避免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产量下降,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使农民不再“靠天吃饭”。

三、发展绿色农业

当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长期过量施用化肥所形成的土壤污染及与之相伴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使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而且不利于农产品的网上推广。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这就倒逼向绿色农业转变。绿色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互联网+现代农业”可以形成集保护生态、发展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和系统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可以对农业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投入产出精准管理、生产高效节能减排、产品绿色安全优质。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促进农业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借助互联网,还可以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过程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绿色与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