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促进跨学科研究,注重协调发展

促进跨学科研究,注重协调发展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扬长避短,把清华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好、发展好?
促进跨学科研究,注重协调发展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一、促进跨学科研究,注重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清华大学积极恢复建设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目前,我校建有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艺术教育中心、教育研究所10个文科教学科研单位。此外,还建有三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伴随着学科布局调整的完成,清华大学已经完成了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渡。2003—2007年间,我校承担各类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总计1768项,科研经费共计约4.05亿元,累计出版各类著作1213部,发表学术论文7773篇。但是,在质量和水平方面与理工科的发展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1)重点学科:教育部2007年公布新的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我校共有2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文科只有2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文科只有3个(数量经济学、专门史、设计艺术学);(2)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校共有35个,其中文科13个(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历史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且大部分都是自审增列的;(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校共有34个,其中文科12个(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学、法学);(4)获奖:截至2007年年底,全校理工科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励353项,其中2007年17项;而文科2000年以来获得教育部、北京市及其他中央部委级奖励大约100项;(5)此外,理工科还拥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文科只有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扬长避短,把清华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好、发展好?

(一)处理好“主流”和“特色”的关系

大学文科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常常面临着“入主流”和“创特色”之间的两重选择等问题。每一所高校,既要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体现学校特色的发展模式,力求形成若干特色领域和学科,又要找准新的学科交叉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学科发展中,“入主流”是基本要求,必须强化主流意识。“有特色”是为了“入主流”,是在资源和能力约束下发展文科的阶段性策略、途径和手段,最后要成为主流。认识不到这一特点,形成一定的特色之后,就会过于强调特色而影响进入主流。另一方面来看,进入主流总会有一个过程。从边缘到主流,从局部到全局。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特色就是重要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清华大学文科重建的时间不长,但若能在若干重要的学科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创出特色,就可以在这些领域上后来居上。交叉出特色。清华大学是在一个有强大工科背景的大学建设文科,因此一定要从现实出发,规模适度,创出特色。选择重点发展的学科,要考虑学科基础,看其是否有优势、特色或潜力;要考虑能否与学校其他强势学科形成交叉;要考虑是否是国家发展的急需方向。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小而精、入主流、有特色、高水平”。在学科建设上,我校按照巩固传统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原则,集中优势力量,努力建设那些能够满足国家需要的主流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同时,处理好“特色”与“主流”的关系,力求我校文科在有特色、上水平的同时,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集中力量开展主流研究。

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我校立足客观实际,力求做到“促进学科交叉,坚持协调发展”,不仅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科、理科的学科交叉,还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既能够反映“入主流”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总体要求,又具有清华特色的人文发展模式。

(二)处理好“解决现实问题”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关系

跨学科研究的发生机制主要有科学自身发展需要与外部需求两类。跨学科研究既包括对本身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方法论和技术方法的基础研究,也包括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或战略问题的应用研究。它的活力更在于后者而不是前者。应用研究将成为世界跨学科研究未来发展的龙头,并以解决综合的、复杂的问题或问题群体为主要应用对象。[3]因此,要充分发挥跨学科研究的科学功能(即“解决科学问题”)与社会功能(即“解决现实问题”),并根据不同的特色探索不同的模式。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模式。例如哈佛大学强调的是从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安排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自由探索可能出现的学科交叉课题,同时辅之以对学科交叉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而麻省理工学院(MIT)则更关注一些技术、社会问题,利用外部的项目需求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解释力和对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能力,就需要提倡跨学科合作;要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的发现和培育,就要搭建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并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化和社会化的能力。因此,对我国高校来说,跨学科研究要面向解决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要了解国家的重大需求,有组织地做一些大课题,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通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产生跨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带动作用,跨学科研究在科学上也作贡献,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在一些问题上,而且在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上要有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在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发展策略之间寻求一些可能的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主动争取达成一种良性的交叉、互渗与互动。例如,对我校来讲,与雄厚理工科背景的结合也容易让人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产生这样的印象:应用型研究强而基础性研究弱。对此,我们目前需要对文科的基础性研究下更大力气,要把创新放在文科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对于基础性研究尤其如此。

(三)处理好“有组织的研究”和“自由探究”的关系

一方面,严密而灵活多样的组织管理体系是有效进行跨学科研究工作的保证,另一方面,跨学科研究的活力还决定于许多内在因素,如学者的个人兴趣、增长知识和取得声望的动因等。尤其对文科研究而言,在许多情况下是一种个人劳动,因此具有分散性。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学科综合发展的时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交叉的综合多种学科的大型项目都需要强有力的团队为之支撑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努力而成。为了克服科学研究分散化倾向,要组织重大攻关项目,发挥学科交叉优势,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间大跨度交叉的许多重大项目,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协作完成,所以,更应该重视组织创新团队,发挥集体优势。要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使每个人的潜力和特质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在某些学科和研究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依靠团队精神,形成综合实力。要考虑在哪些学科领域可以形成学科优势,以及怎样聚集力量以形成学科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