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对非外交传播可选择的战略

中国对非外交传播可选择的战略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对非外交采取这种差异性、匹配性战略,将为中非双方产生共鸣和互动奠定坚实基础。这应是中国对非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已为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显著作用。
中国对非外交传播可选择的战略_超越非洲范式

第四节 中国对非外交传播可选择的战略

通过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可以发现,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是西方国家与非洲外交关系的风向标,从西方媒体报道非洲与西方对非洲外交政策的身影互动中,能够寻觅到中国对非政策的思路和突破口,提供了中国对非外交拓展的空间,若善于利用,有助于完善中国对非战略,增强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

根据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留给中国的外交空间以及中非关系面临的挑战,中国实施与西方国家差异性、与非洲国家匹配性的对非外交战略,在对非传播上实施精英与民众协同争取的对非传播战略,应是一种合理可行的选择。中国对非外交采取这种差异性、匹配性战略,将为中非双方产生共鸣和互动奠定坚实基础。

不仅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审视非洲,西方国家也坚持非洲范式与非洲来往,非洲范式伤害了非洲,非洲需要中国来推动和改变西方看待非洲的范式,非洲需要让中国在欧美与非洲之间发挥平衡作用。非洲是对中国戒备或敌意最少的大陆,有一个可靠而友好的伙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就有广阔的回旋余地。从非洲大陆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后50年,非洲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进步;21世纪前50年将是争取发展与摆脱贫困。当下非洲国家把发展经济放在优先位置,且经济保持平稳发展。从经济潜力看,非洲具有全球最大的增长容量;从产业链来看,非洲恰好处于中国下游,中国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在非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将为非洲经济腾飞提供契机;从地缘政治看,非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同样是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战略杠杆。实事求是地看,巨大的经济互补性,是促使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最大因素。中非这种战略上的互相需要是中非友好的根本原因。

西方遵循原有的对非关系模式,对非洲的经济援助附加政治条件,经援关系为政治目的服务,这种西方—非洲关系给中国对非外交提供了空间,给中国提供无条件援助,赢得非洲认同提供了契机。中非关系需要的新思维,政治友好是基础,经济互利友好是关键。历史上,中非关系局限于政治关系,以及为政治服务的经援关系。现在,这种中非关系已经转型为经济关系主导下的政治关系,或政治关系保护下的经济关系。西方媒体诬蔑中国在非洲搞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恰恰说明中国实行差异性、匹配性战略触及西方-非洲关系的软肋。中国自然不会因西方指责中国而停止对非实行差异性、匹配性战略,但在西方媒体对非洲具有绝对影响优势的背景下,我们也不能忽视这种意识形态灌输对非洲精英和普通民众的影响。

中非搭建的中非论坛创新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一国对一洲,并试图实现跨洲、跨文明的自愿融合。美国除在北非和东非一些国家进行反恐怖主义合作外,非洲在美国的外交政策中并不具有优先地位。在一些民主的非洲国家,伊拉克战争、在与美国外交政策有关因素中“帝国”这个词的使用,以及美国对透明度的关注,有时被看做爱管闲事,这些都激怒了普通居民。美国领导人很少与非洲大陆的大多数重要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美国甚至削减了在非洲大陆负责能源事务的使馆人员数量,尽管非洲的石油对于美国来说变得日益重要。美国在联合国这个国际论坛上忽视非洲国家的呼声和建议,而中国对非洲国家所欢迎的一系列关于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维护和平和债务减免的建议表示了支持。中国是一个善于倾听其他国家意见的发展中世界的维护者,与美国这个被中国描绘成与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无利害关系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反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对非外交政策上,实行的是区别于西方、协同于非洲的差异性、匹配性对非战略。

英美出于反恐和国家安全的考量,对学生签证的限制性政策导致许多历史上具有西方色彩的非洲留学生,转向英美之外的其他国家接受教育。相反,近年来,中国不断在非洲大陆推动中国文化和汉语学习,汉语教学在非洲不断升温。中国已向非洲国家派遣汉语教师210人次,现有20个中国公派汉语教师岗位点分布在11个非洲国家。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介绍,截至2006年9月,孔子学院(课堂)已经启动建设了120余所,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已建立6所,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推广汉语教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4]截至2005年底,中国向非洲50多个国家提供奖学金名额18920人次,非洲来华留学生达到24500多人。在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政府宣布专门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迄今,在该基金项下,共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7000余名。[5]2006年11月4日胡锦涛在中非峰会上宣布,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6]借助这些项目和交换,中国通过对与非洲精英之间关系的长期投资建立了信任,这些精英可能是在英美接受教育的,包括许多可能已在西方接受培训的未来的非洲舆论领导人。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策略,与西方媒体竞争,建构非洲精英和民众关于中国的图像。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为中国媒体报道非洲,在国际上发出与西方媒体不同的声音,把真实的非洲形象呈现给中国人乃至国际公众,巩固中非关系,消解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指责中国在非洲推行所谓的“新殖民主义”,提供了契机和舆论接受空间。对历经坎坷的非洲国家而言,中国最大的吸引力就是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应是中国对非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经济的成功不仅意味着财富的增加,而且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自强的希望。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曾经为非洲开出西方模式药方,以政治民主作为经济援助的先决条件,但终因水土不服,在非洲国家乏善可陈,反而引起动乱不断。在与中国的交往中,非洲各国能从中国学到很多经验,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中国和非洲各国同为发展中国家,既然中国经济建设能够出现奇迹,非洲国家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鼓励,并且会慢慢体会到,民族自信、政治决心和决策远见才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必要条件。

差异性、匹配性对非外交战略,精英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传播战略已为中国在非洲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显著作用。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把西方塑造成苦难非洲的拯救者、救世主,帮助不能自我救助的非洲,而中国侧重于与非洲发展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利、国际上互助、文化上互鉴的新型伙伴关系,摒弃意识形态的做法,积极参与非洲复兴,甘愿成为非洲经济发展的建设者、铺路者。中国并非第一个抵达非洲的外来强国,但却是第一个不自以为是,不以“征服者”、“拯救者”或“非洲导师”身份出现的大国。中国正在享受着形象改善带来的成果。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桑德施奈德认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执政的8年促成的。布什执政这些年使西方的声誉在亚洲和非洲遭受很大损失,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在这些地区没有得到普及,而中国的作用却更大了。他责备欧洲说:“我们最近8年来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使我们的价值观变得对亚洲和非洲的居民更有吸引力。与此同时,‘亚洲价值观’的地位却越来越牢固。”[7]

【注释】

[1][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德]海因里希·贝克、吉塞拉·希密尔贝主编:《文明:从“冲突”走向和平》,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3]简·古戴尔,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人类行为学家,主要研究非洲黑猩猩的行为与人类的起源等。有关她的资料可以参考网站http://www.janegoodall.org/jane/default.asp.

[4]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http://www.hanban.edu.cn/cn_hanban/content.php?id=1954.

[5]http://china.qianlong.com/4352/2006/10/19/2502@3469068.htm.

[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11/04/content_5290195.htm.

[7]《德专家:布什失误成就中国影响力》,《参考消息》,2007年4月16日,第8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