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英国媒体中的非洲形象

英国媒体中的非洲形象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英国公众和媒体中的非洲形象强烈地染上了殖民者和拯救者的色彩。[8]如果《经济学家》的报道只是特例的话,那下边的两个调查则说明,英国人和媒体关于非洲的负面认知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公众对非洲持有绝对负面的看法。调查发现,当英国消费者想起发展中世界时,非洲是他们的起点。
英国媒体中的非洲形象_超越非洲范式

一、英国媒体中的非洲形象

英国曾是老牌殖民帝国,在非洲拥有众多殖民地,并在贩奴贸易中扮演过不光彩角色。英国公众和媒体中的非洲形象强烈地染上了殖民者和拯救者的色彩。《经济学家》是英国一本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新闻周刊。2000年5月第11期,该刊在其封面故事中视非洲为“没有希望的大陆”(hopeless Africa)。这篇有争议的文章写道:

我不是一名非洲悲观主义者,只是一名记者。我有义务反映现实。非洲正走在糟糕的路上。这个敏感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也怀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宣称的在非洲的“成功故事”,这些国家被西方捐赠者选为样板而提供援助:加纳、乌干达和莫桑比克。这些国家相对成功,但它们碰巧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衰退碰到了坚硬的底线,因此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遵从西方开出的药方,因而借助大量的援助而取得了预言的成功。

2001年该刊另一篇报道认为,非洲社会特别容易走向野蛮、专制和腐败,因为它们深陷于自己的文化中。在这样的报道中,西方媒体标榜的客观和公正令人置疑。仅仅因为这个由53个国家组成的大陆有塞拉利昂、苏丹、津巴布韦和乍得等几个国家经历经济困难和战乱,整个非洲就被贴上“没有希望的大陆”的标签?是不是欧洲也可以贴上“失乐园”的标签,因为同一时期阿尔巴尼亚和其他少数欧洲国家正在经历经济苦难?如此新闻话语不仅建构了种族他者的形象,而且进一步巩固了西方种族主义的刻板成见。正如有人在2000年8月《新国际主义者》杂志上撰文反驳道:与其说塞拉利昂的故事更能代表今天整个非洲,还不如说1994年曼德拉的故事更能代表整个非洲。[8]

如果《经济学家》的报道只是特例的话,那下边的两个调查则说明,英国人和媒体关于非洲的负面认知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公众对非洲持有绝对负面的看法。

2001年11月22~27日,英国志愿服务组织独立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调查对象为15岁以上的英国成年人,样本要求能代表英国成年人并涵盖各个工作领域。2002年1月7日该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直播明星大型义演募捐活动的遗产——英国人眼中的发展中世界》[9],报告发现,1985年为援助埃塞俄比亚灾荒中的难民而由艺人鲍勃·甘道夫发起的大型现场直播义演(Live Aid)留下的遗产,也就是英国人对非洲的印象是:

(1)饥饿的孩子,苍蝇在眼前乱飞(Starving children with flies around their eyes)。“当我对你说发展中国家时,什么样的词汇会进入你的大脑?”在该次调查中,80%的被调查者阐述了相当强烈的消极联系——战争、饥荒、债务、饥饿的人民、自然灾难、贫穷、腐败。在明星义演募捐活动16年(1985~2001年)后,这些印象仍然在英国公众的脑海中占据最高的位置,并在他们心灵中维持强大的定格。调查发现,当英国消费者想起发展中世界时,非洲是他们的起点。电视上灾荒和西方救济的图片马上呈现在他们的大脑中。最强烈的印象是极端的贫困和缺少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食物、不卫生、没有水、走向水井、泥巴做的屋子、简陋的小镇——一种令人绝望的、勉强苟活的生存状态(a desperate hand-to-mouth existence)。

(2)受害者被看做更缺少人情味(Victims are seen as less human)。被剥夺、贫穷的刻板成见与依赖西方援助的形象能导致这样一种印象,即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无助的受害者。74%的英国公众认为这些国家“依赖西方的资金和知识进步”。非洲极端被剥夺和贫困的刻板成见与西方援助强大的形象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关于非洲的意识(同样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即把非洲视为无助的受害者,为了他们生存下去,值得并需要西方的援助。

(3)错误的优越感和低劣感(False sense of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这种根深蒂固的刻板成见和态度的危险在于,它们在发展中世界和发达世界之间创造了一种心理联系,这种联系意味着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和低劣感,即白人优越,西方优越;黑人低劣,非洲低劣。

(4)强大的给予者和充满感激的接受者(Powerful giver and grateful receiver)。直播明星大型义演募捐活动及其媒体传播的一个遗产是界定了英国观众与发展中世界的关系角色。英国人是强大的、仁慈的给予者,他们是令人同情的接受者。英国公众没有认识到他们也从这种关系获得了一些东西。在这种语境下,一些国家如阿富汗、中国和俄罗斯等并不立即被英国消费者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它们没有坚持受害者/被救赎者的模式。

(5)信任过时的知识(Confidence in out-of-date know ledge)。研究者对被调查者如此信任这种单向的形象感到惊讶。英国的消费者不会对证明他们看法的事实表示犹豫,也不会去寻找事实以确认他们的看法。潜意识中积累的发展中世界的形象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看法,就英国消费者来说,这就是他们所知道的全部事实。研究者注意到,消费者不会说“我不知道”,或寻求事实确定自己的看法。相反,他们对自己的感觉相当自信并认定是对的——尽管有时候缺少这些国家在哪的基本知识。这种自信扩展成为一种普遍持有的假设: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繁荣,这些国家需要被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发展等同于西方化。因此,英国人对发展中世界的态度是:觉得我们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帮助”和发展这些国家;不希望获得太多的回报;认为他们在努力接纳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在这种态度下,英国人与发展中世界的关系角色就几乎被界定为强大的给予者和令人同情的接受者。因此,发展中世界的未来在英国消费者的思维中被明显地界定为拥抱西方文化、民主和政治体制。一个普遍的假设是,西方所有的是好的,因此每个人都想获得同样的东西。

2006年4月3日,该组织又发布一份《反映真实的世界:2005年英国电视怎样描述发展中世界?》的报告,再次证实英国公众对非洲等发展中世界持有的负面看法。[10]报告立足于对电视观众和电视业领导层的访谈。报告显示,尽管2005年电视关于发展中世界的报道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没有迹象表明英国公众对发展中世界的态度向积极的方面转向。电视观众把发展中世界与饥荒、灾难和腐败联系起来,人们的第一印象经常是饥饿的孩子们,苍蝇在他们眼前乱飞。英国观众对发展中世界持有绝对负面的看法(overwhelm ingly negative view),并且认为电视对此负有责任。报告发现英国电视观众现在厌烦了电视上描绘的发展中世界的形象,对英国以外的世界更为丰富地呈现具有真实的兴趣,并且呼吁电视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创造力和人员把世界真实地呈现给英国观众。

该研究突出强调,新闻报道和慈善运动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即发展中世界是一项毫无希望的事业。新闻关于亚洲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的报道吸引人们关注更为贫穷的国家,但强化了他们认为这些国家天生就注定遭厄运的看法。甚至“使贫穷成为历史运动和Live 8义演捐助演唱会”(Make Poverty History campaign and the Live 8 concerts),它们曾经激发了几百万人的热情,都似乎在强化非洲乞求他人怜悯的刻板印象,强化了在过去20年非洲没有丝毫变化的感觉。1985年鲍勃·甘道夫发起组织了“live aid”帮助非洲难民。但20年过去了,非洲的贫困依然没有改变,还需要西方国家的捐助,减少非洲贫穷国家的债务,因而有了鲍勃·甘道夫2005年八国集团峰会在英国爱丁堡召开时发起的“Live 8”义演捐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