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技术案例

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技术案例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梅雨始于6月上旬,6月底或7月初结束。通风的目的是为了库内增温时,只需库外温度高于库内即可。③增(降)温档案库房增(降)温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空调设备。
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技术案例_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

4.2.3 档案文献遗产预防技术案例

预防技术是档案文献遗产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经常施加于相对完好的档案文献遗产,包括库房温湿度的调控、防光、防尘、防有害生物等。

4.2.3.1 档案文献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温湿度调控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便是标准。世界各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条件的差异,各国档案馆、图书馆制定的标准存在差异。[37]但是,通过措施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却是相同的。

(1)档案文献库房温湿度的标准

档案库房的温湿度标准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以档案制成材料理论为中心,综合考虑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因为它所涉及问题的复杂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国内也曾出现过不同的意见。

我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有关教科书对纸质档案库房提出过以下标准:14℃~20℃,50%~65%相对温湿度[38]。其中,温度和湿度的波动范围分别为每昼夜±2℃、±3%。这并不是正式的标准,是从学术研讨的角度提出的供实践参考的意见,对于我国七八十年代库房温湿度管理的实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针对这一标准,也存在不同的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个标准不符合国情,温度要求太严格了,应该适当地定得宽松些,如14℃~24℃,湿度可以定得严格一些,如50%~60%。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应根据我国的气候特征分大区制定温湿度标准,即每一气候大区制定各自的温湿度标准。例如,华中气候区的温湿度标准为14℃~20℃、55%~65%相对湿度华北气候区的温湿度标准化为14℃~20℃、50%~60%相对湿度。这些讨论对于促进我国温湿度管理国家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附录2中,规定一般档案库房温湿度标准为14℃~24℃、45%~60%相对湿度。见表4-1。

表4-1 我国档案库房温湿度标准

img42

不管库房温湿度标准如何规定,有两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档案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这个标准的量化程度必将会越来越科学、严格。第二,制定标准时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只要有一定的依据,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寻求共同的标准水平。

(2)档案文献库房温湿度的调控

温湿度的调控是档案库房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是基础,调节是重要的补充。调控温湿度时,最常用的设备是空调器,最常用的方法是密闭和通风。

①密闭

在长江沿岸,从5月底起,天气渐渐进入盛夏高温季节,这时在长江和淮河流域上空,由于南北冷热气团的对峙形成了一股静止峰的雨区地带,经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黄梅雨始于6月上旬,6月底或7月初结束。由于此时温度高、湿度大,库房需要进行密闭。密闭库房的作用是防止或减弱库外不适宜的温湿度对库内的影响,以便尽量地使库内的温湿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库房密闭的重点是门窗。考虑到自然通风的需要,库房门窗、通风孔洞应尽量做到密闭时不透气、需要时又可敞开通风。这样,库房的密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叫永久性密闭,即封闭部分窗户,为美观起见,在外面做上装饰假窗。再一种是暂时密闭,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密闭,一旦需要通风时又可以打开。这种暂时密闭又可分三种情况:

库房密闭。如果门窗过大,缝隙过多,可在其边沿嵌以绒布条、毛毡条或白报纸(铁门、铁窗框可嵌以橡皮条)。其他缝隙可用防潮纸、环氧树脂黏结剂加以密封。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出入库房时潮湿空气袭入库内,可以在门口附加一个过渡间(避风阁),增设门帘,在库房门的上下方安排风扇。

箱柜密闭。部分利用率较低或者很珍贵的档案,可以用箱柜密闭进行保存。一般是在温湿度适合的条件下,将盛有档案的箱、柜的缝隙用纸条或胶布条严密地封起来,可以起到隔绝外界潮湿的作用。

档案密封。用透气度小的聚乙烯塑料薄膜制成口袋,装入档案后,将袋口折几下,用夹子夹住,也可用热封机封住口,然后放入箱柜内进行保管,或直接放在档案架上,可以起到隔绝湿气的作用。密封时间一般选在梅雨季节前,被密封档案室的含水量在7%左右。

②通风

通风是根据空气流动的规律,有计划地使库内外空气进行交换以达到调节库内温湿度的目的。通风方法经济、简便,收效快,但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对比已经测定的库内外温湿度状况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以当时当地的风力、风向为参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否则,库内温湿度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不论是自然通风还是机械通风,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控档案库房的温湿度。为达此目的,调节温度和湿度时需要遵循一定的依据。

通风的目的是为了库内增温时,只需库外温度高于库内即可。如果是为了库内降温,库外温度必须低于库内;在调节湿度方面,当库外绝对湿度小于库内绝对湿度时,可以通风降低库内的湿度;当库外绝对湿度大于库内绝对湿度时,可以通风增加库内湿度。

据此,通风可以达到增(降)温(湿)度四种效果。具体实施通风时,则需要测量库内外温湿度,并依据相对湿度公式分别计算库房内外的绝对湿度后确定能否进行通风。

③增(降)温

档案库房增(降)温最理想的方法是采用空调设备。在空气处理室内使空气通过加热器升温(冷凝降温),然后通过送风管道将经过加热(冷却)的空气直接导入库房。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库内升温比较均匀,安全可靠,缺点是费用较高。

我国北方普遍使用的增温方法是暖气。档案库房的暖气以蒸气热媒为宜,安装在走廊内,通过加热走廊的空气使之与库内空气交换。这种方法经济、效果好,在档案馆使用得较为广泛。

④增(降)湿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干燥的特点,需要采取增湿的手段和方法。增湿的方法很多,可以分为自然增湿和机械增湿两类。

自然增湿是最简单的传统的库房加湿法。一般做法是:在扫净库房、关闭门窗后,用湿墩布拖地,或者设置敞口盛水的容器,铺以湿草垫、直接用水洒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注意不要将水溅到档案或装具上,并随时观察库内湿度的变化,一旦库内湿度增加到50%以上,就应该停止加湿。增湿最佳方法是机械增湿,即用鼓风机鼓动空气,使之流经潮湿的泡沫塑料或麻绳,以增加水表面自然蒸发的能力。离心加湿器是一种利用机械离心的原理,将水直接变成雾气的加湿设备,可连续工作,具有加湿快、效率高等特点,可用于小型档案库的加湿。此外,还有超声波加湿器,它是利用超声波振动把水激活,雾化为1μm~5μm的超微粒子,使之迅速汽化,每小时可向空中增加2~3千克水,达到调节空气湿度的目的。

在夏季,尤其是黄梅雨季节,我国南方地区湿度较大,在档案文献库房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降湿措施。档案库房降湿既要减少甚至隔绝库外湿气的来源,又要不断地排除已有的库内湿气。因此,可以应用的方法很多,如加强库房建筑、通风降湿、升温降湿(库房温度较低时)、涂料撤潮等。

吸潮剂指一类能够吸附或吸收空气中水分的物质。按照吸潮剂与水分结合所发生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吸附法和化学吸附法。物理吸附法中,吸潮剂与水分的结合是物理性混合,不发生化学变化,如使用硅胶等;化学吸附法指吸潮剂能够与水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吸收掉空气中的一部分水分的方法,如使用无水氯化钙、硅胶等。

空气增(去)湿机、恒温恒湿机可以达到自动增加(降低)库房温湿度的目的。在具体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库房的容积、密封性能、气候条件并结合机械的制冷量、制热量来具体地确定。

4.2.3.2 防光

(1)光的照度

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得到的光通量与被照射表面的面积之比,单位是勒克斯(lx)。工作面上的照度标准是指一定环境所要求的最低照度。它是国家按照需要识别的最小尺寸、识别物与背景的光亮度、人们的生活用光习惯以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所做的一种规定,其目的是使不同条件下的工作者能够看清工作物,以便正常进行工作和保护视力健康。法国贝尔通、英国照明工程学会、美国照明工业会等所制定的标准是不同的。仅以阅览室为例,高者达320lx,低者为54lx。[39]

我国目前使用的照度标准是北京照明学会1981年在《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指南》中推荐的标准,见表4-2。[40]

表4-2 北京照明学会推荐照度标准

img43

档案文献字迹中一般以五号铅字印刷体为最小,它们的尺寸为3.2mm~3.9mm。按上表中推荐的照度值,库内采用一般照度为30lx~50lx时,即能满足识别字迹的需要。纺织品、印刷品、手稿等纤维制品均属对光特别敏感的物体,为减少光对档案耐久性的影响,照度不宜过高。国家档案局对档案库内的不同建筑部位提出了不同的照度标准,见表4-3。[41]

表4-3 国家档案局制定的照度标准

img44

(2)防光措施

光对档案文献制成材料具有破坏作用,其中以紫外线尤甚。因此,档案库房要注意防止和减少光线对档案的危害,重点是防紫外光

①改善档案库房建筑与设备条件

建筑无窗库房即密闭式库房是防太阳光辐射的最佳方案。这种库房建筑已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我国一些地区的档案馆建造地下室,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防止紫外线的破坏作用。若采用有窗库房,最好是建筑环廊或南向走廊。库房回形走廊,对防止阳光直接照射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根据光对库房各墙体的影响,南向设内走廊,其次是西墙,然后是东墙,最后考虑北墙。阳光通过外墙后就不会直接照射到库房内。要尽量减少窗户面积。窗户不宜过多,且应小而窄,这样可以减少阳光射入。

设法防止光线通过窗户透入库房,如用不透光的遮阳板、搭凉棚、挂竹帘以及采用互成90度的双扇遮光百叶窗(这种百叶窗可以灵活调节),也可以采取内遮阳、双层玻璃遮阳的方法。

在建筑设计方面,将楼梯间设在西端,起到内走廊的作用,是解决西晒的好办法。

②通过玻璃滤光

根据光的漫反射原理,毛玻璃或花纹玻璃粗糙不平的表面可以对光线产生重复反射,减少了光透过量,降低了紫外线的危害。

普通窗玻璃可以滤过一定数量的紫外线。玻璃越厚,吸收的紫外线越多。如果库房窗户采用两层玻璃窗,中间夹一层紫外滤光片,效果会更好。物体表面的颜色对光辐射热的反射和吸收不同,黑色吸收系数大,反射系数小;白色吸收系数小,反射系数大。目前,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将玻璃染上白色或绿色、黄色,防光效果也很好。

库房玻璃上涂刷紫外线吸收剂能取得更为理想的滤光效果。紫外线吸收剂的作用相当于一个紫外线滤光片,可以将大部分紫外线过滤掉。紫外线吸收剂首先要求具有足够的光稳定性。其次,对有机物最有害的波长范围内(一般为300nm~400nm)的光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这样只要有很少的用量,就能起到足够的光稳定作用。此外,紫外线吸收剂可以透过可见光,不影响库房内采光。

紫外线吸收剂从其化学结构特征来看,有水杨酸酯类(水杨酸苯酯、水杨酸对—特丁基苯酯等)、二苯甲酮类(2,4—二羟基二苯甲酮、2—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等)、苯并三唑类(2—5—氯苯并唑、2—5—氯代苯并三唑等)。例如,2,4—二羟基二苯甲酮可吸收380nm以下的紫外线,2,2—二羟基二苯甲酮可以吸收400nm以下紫外线。也可以采用专门的滤光器,滤除有害光线。这种滤光器是一种塑料薄膜(2—甲基丙烯酸甲酯),可以滤除400nm以下的紫外线。

采用蓝色吸热平板玻璃的避光效果也很好。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波长光线对3mm和6mm透明普通玻璃和蓝色吸热平板玻璃的透光率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蓝色吸热平板玻璃比普通玻璃小得多,尤其是6mm蓝色玻璃的透光率为最小。用热卡计测定太阳在无玻璃遮挡情况下和通过同样面积的四种玻璃时(室外气温40℃的日照下,太阳高度为73.2°),被挡掉(包括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能值分别是:太阳光在无玻璃遮挡的暴露空间透过的热能值是756千卡/米2·小时(kcal/m2·h),透光率为100%;通过3mm普通玻璃时,热能值为624kcal/m2·h,透光率为82.5%,挡掉了17.5%的热能;太阳光通过6mm普通玻璃时,热能值为570 kcal/ m2·h,透光率为75.53%,挡掉了24.47%的热能;太阳光通过3mm蓝色玻璃时,热能值为474 kcal/m2·h,透光率为62.7%,挡掉了37.3%的热量;太阳光通过6mm蓝色吸热平板玻璃时,热能值为372 kcal/m2·h,透光率为49.21%,挡掉了50.79%的热量。这种蓝色吸热平板玻璃不仅能减弱太阳光入射的强度,吸收红外线,还可以显著地减少紫外线的透入。

美国研制的胶片薄板和套管可以安装在窗户上或贴在窗玻璃上,也可以用来代替荧光灯附属装置中的灯玻璃或者套在荧光灯的标准灯管上,可以滤去太阳或荧光灯所发出的紫外线。紫外线过滤材料是一种黄色染料,它能吸收紫外线的辐射。贴在玻璃窗上的胶片薄板,依靠其反射作用,将照在窗户上的大量光线中的紫外线反射回外界。荧光灯管上的紫外线过滤套管是用丙烯酸粉制成的,可以滤掉荧光灯所产生的95%的有害紫外线的辐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研制的KH—1型紫外线涂料和薄膜滤光效果较好,透光性也较好。试验结果表明,KH—1型涂料透光率达99%,紫外线滤光率为99%以上。当室外紫外线含量为500微瓦/流明时,过滤前室内紫外线含量为300~400微瓦/流明,涂布KH—1型涂料后室内紫外线含量就降至50微瓦/流明。KH—1型滤紫外线涂料和薄膜不仅滤光效果好,制作工艺简单,而且价格便宜,每公斤可涂玻璃12m2~15m2。除KH—1型滤紫薄膜外,其他的滤紫薄膜材料,如日本滤紫外薄膜、美国滤紫外有机玻璃、前联邦德国滤紫外有机玻璃等,均有较好的滤除紫外线的效果。

③库内采用低紫外线含量的人工光源

为了防止或减少人工光源中的紫外线对档案文献的危害,库内使用人工光源时,以使用白炽灯为好,不宜使用日光灯。

白炽灯发出的可见光成分中,长波光谱强,短波光谱弱,与自然光比较,差别较大,呈红色。因此,白炽灯紫外线含量比例小。与之相比较,常用的荧光灯即日光灯、水银灯,通电后会产生一瞬间的雪崩现象,汞原子电离发射出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紫外线刺激灯管内壁上的荧光粉发出可见光,因此,日光灯发出的光中紫外线含量比白炽灯多。

白炽灯的紫外线含量少,但它的热辐射作用比荧光灯大得多。因此,从减少紫外线对档案的危害的角度出发,档案库房宜用白炽灯。但使用白炽灯作光源时,应注意减少其热作用,可以采取使用热过滤器或加乳白色灯罩等方法,同时使白炽灯与档案的最小距离为50cm。

④尽量减少档案利用过程中受光照射的时间和光辐射的强度

保存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在提供利用过程中必须注意防光,应尽量避免在强光下长时间地利用档案。例如在使用档案时,不允许放在太阳直射的窗台附近。在档案展出时,因为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线或人工光线供人们参观,容易造成光损。因此,珍贵的档案最好用复印件代替。必须用原件时,展厅和展橱要采取无紫光源或滤紫光源,如窗户上涂滤紫涂料,日光灯管进行防紫处理,或用带乳白色灯罩的白炽灯进行照明。

复印是档案利用过程中信息转移的一种常用手段。复印中曝光的照度相当大,多次复印对档案原件的损伤是相当严重的。以长江600型复印机为例,碘钨灯光通量高达5.5×105流明,距光源2cm处的档案上照度可达1.09×107lx。因此,应尽量减少利用原件复印的次数,可用复印件代替原件进行转印。

⑤避免在阳光下暴晒

档案文献在受潮、水浸、霉变、生虫等情况下,不要在阳光下直接暴晒,只能放在阴凉通风处晾干,以免由于光、氧、水同时作用于档案文献,加速档案文献的损毁速度。在我国古代,由于技术不发达,档案文献在生霉、生虫和水浸后多用暴晒的方法进行处理,有些地区还出现过“曝书会”等形式。这些做法对杀虫、除霉、干燥取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对档案造成的破坏也是要考虑的。

⑥改进档案的保存条件,尽量做到避光保存

档案在保管期间,除了整理和提供利用以外,应尽量做到避光保存。

在装具方面,可以将珍贵的档案(如珍贵手稿、古籍善本、地方特色档案等)存放在柜、盒、函套内保存,可以达到很好的防光效果。目前档案部门普遍采用档案柜、箱、盒、袋等保存方法,有的单位采用袋装除氧剂保存档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避光保存的作用,减少了光的损害,尤其是光氧化反应。此外,当库内不需要采光时,应将光源关闭。

4.2.3.3 档案文献库房防尘

(1)有害气体与灰尘含量的控制

对档案的保护而言,有害气体与灰尘是难以发觉的隐性危害因素。为此,各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收藏机构制定了各自的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局公布的纸质档案文献保存处的空气质量要求,见表4-4。[42]

表4-4 纸质档案文献存放处的空气质量标准

img45

(2)防有害气体与灰尘的措施

早在13世纪,人们就认识到空气污染对档案文献载体的危害,并开始了预防措施。

①正确选择馆址

档案馆的主要任务是保管档案并提供利用。为方便利用,档案馆应建在人口稠密区,而人口稠密区往往又易产生较多的有害气体与灰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保护档案的实际出发,不能将馆址选择在工业区、大居民区或繁华街道上,要选在这些污染源的上风口,尽可能减少有害气体及灰尘对档案的影响。同时,档案库房最好不要靠近大街或至少离开街道10m~15m。

②提高库房的密闭程度

档案库房可采取密闭的方法来减少有害气体与灰尘对档案的损坏,可在档案库房门窗上安绒布、空心胶管或敷几层白报纸来加强密闭,也可以利用档案柜(箱、盒、袋)等密封档案。库房的窗户小而少,门窗围护结构密闭严实,不留孔洞缝隙,尽量减少有害气体与灰尘进入库内。有条件的单位可以使用防气薄膜保护档案,即利用热压或浸润法把高聚物材料覆加到档案上使之成为一层保护膜。

③防建筑物内表面起尘

档案库房建筑要选择质地坚硬、光滑、易于清洗的材料作为围护结构的面层,这样有利于防止建筑物内表面起尘。库房和阅览室地面最好采用水磨石原料铺成,不要使用水泥、砖等作地面,以免起尘。目前,一些档案馆使用有机涂料(如聚氯乙烯)涂刷库房内表面,使墙壁油滑光亮,这种方法既经济方便,又可收到一定的防尘效果。

④净化与过滤

使用空调设备可以使库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与灰尘得以净化和过滤,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可以采用机械通风,也可以在通风设备上采取简单的油性成分黏着灰尘。在有害气体的过滤房,可以采取化学物质进行吸附,例如,1g(约2cm3)活性炭的有效接触面积约为1260cm2,在一般情况下能吸收0.15g~0.20g的有害气体。此外,空气的过滤是通过过滤器来实现的,分黏性冲击过滤器、干式空气过滤器和静电过滤器多种。从效果上看,黏性冲击过滤器的效率不如干式过滤器那样高,但投资及维护费用较低;静电过滤器价格较高,但效率也较高。

⑤加强库房周围的绿化

绿色植物可以用于档案库房周围的环境监测。常选用对某一污染物质较为敏感的植物作为指示植物,当环境污染物质稍有积累,植物就呈现出明显的症状。例如,紫花苜蓿、芝麻、苔藓、棉花、土大黄、龙芽草是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目前发现,能够吸收有害气体的植物很多。例如,能吸收二氧化硫的植物就有垂柳、悬铃木、女贞、刺槐、桃树、棕榈、梧桐等40多种。据测定,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kg的二氧化硫,1公顷刺槐每年可吸收42kg的氯气。

此外,绿色植物对灰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在乔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据测定,绿化的街道距地面1.5m处空气的含尘量比没有绿化的街道含尘量低56.7%。工业区如果绿化得好,粉尘含量可下降23%~52%,飘尘含量可下降37%~60%。

⑥档案入库前应进行除尘处理

从机关档案室移交入馆的档案应该先除尘后入库。外借归还的档案也应仔细地检查,若发现灰尘,要进行除尘处理。工作人员进入库房时,必须换工作服和拖鞋。在库房入口处应设置“风浴”设备,用来吹掉入库人员和档案表面附着的灰尘。

⑦注重日常除尘工作

库内要经常清扫。清扫时不可直接干扫或掸打,必须采用湿扫、湿抹的方法进行清扫。最好使用吸尘器,既可节省人力,效果又好。一旦发现库内档案蒙尘,可轻移至室外(除尘室内),用手轻轻拍打或用软刷刷净,也可用小型鼓风机除尘。贵重的档案可用浸过2%的甲醛溶液棉球轻轻擦拭。

4.2.3.4 档案文献霉菌的预防

危害档案微生物的预防主要是指防止或抑制以霉菌为主的微生物在档案库房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及其对档案制成材料的破坏。这不仅需要创造并维持一个洁净的库内环境,而且有必要使用高效安全的防霉药物并加强对档案的安全检查,从而达到有效地预防微生物的目的。

(1)净化空气

档案保管环境的洁净程度对档案的防霉工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空气过滤器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的洁净程度。国外报道的新型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内装孔径为0.3μm的醋酸纤维素)的效果很好,过滤后的空气无菌度达99.97%。需要注意的是,各种空气调节器的风页和过滤筛网要经常清洗。

(2)控制环境条件

各种微生物正常的生长、发育、繁殖除了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酸碱度、光照等。只有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才能旺盛地生长和繁殖。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它们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会受抑制,甚至死亡。

①控制温湿度

控制档案库房的温湿度是预防危害档案微生物的有效措施之一。通过温湿度控制,营造一个不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地降低微生物的危害。

②去氧气调

档案库内的微生物多数为好氧性微生物。采用去氧气调方法抑制它们的生长、繁殖,可以预防危害档案微生物的发生。

去氧气调是去氧和气调的结合。去氧就是把档案置于一个密不透气的容器内,然后通过抽真空或放入除氧剂,使容器内氧气含量降低到1%以下,成为相对无氧的状态。气调是在已经去氧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二氧化碳或氮气等气体。常用的去氧剂是以铁粉为主要原料的铁基型除氧剂碳酸铁、铁粉等。例如,801型除氧剂可以使空气的含氧量由原来的21%降低到0.1%,非常适合于小范围内珍贵档案的预防。有人推荐国家图书馆使用氮气“气调库技术”,这也是一种去氧气调技术。[43]

此外,库外绿化也是预防微生物发生的重要环境措施。

(3)药物防霉

使用防霉剂应根据防霉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方法。可以将档案文献包装材料浸入到一定浓度的防霉剂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晾干制成防霉包装材料;可以直接喷洒、涂抹或置于档案文献中;也可以直接添加到档案文献制成原料中。在日常的防霉工作中,常将防霉剂置于档案文献库房或档案文献装具内,药剂在挥发、升华后逐渐放出气体,以达到防霉的目的。

档案部门常用的防霉剂有下列几种:香叶醇长效抗霉灵、富马酸二甲酯、邻苯基苯酚、苯酚、对硝基苯酚、五氯酚及其钠盐、防霉剂A4、防霉剂A26、防霉剂TBZ、生物抑制剂60、净霸防蛀防霉剂等。

(4)定期检查

在古代,寺庙的僧侣经常翻动所藏经卷,以求长期保存。过去,成都文殊院、潮州城开元寺都采用过“扫经”方法,使得保存的经卷无霉、无虫,基本完好无损。“扫经”的实质是翻扫档案,通过对档案进行翻、抖、扫、查,不仅可以减少纸张中过高的含水量,减少有害气体累积,而且可以破坏档案害虫及鼠类稳定的生活环境,除去灰尘、虫卵、霉菌孢子及其他杂质,为档案的收藏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对保护档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目前,各馆保管档案数量很大,很难做到逐一翻扫。但对于每年进馆的档案,进行安全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4.2.3.5 档案文献害虫的预防

预防档案文献害虫的关键是创造并维持一个不利于害虫生长、不损害档案的环境。预防的重要措施是有效地截断档案文献害虫的传播途径。其主要措施包括:

(1)害虫自然传播途径的截断

库房建筑防虫可以有效地截断害虫自然传播的途径,减少害虫入库的机会。因此,不仅要求科学地选址,而且在建筑方面应尽量减少缝隙,将害虫阻隔在档案文献遗产收藏的环境之外。

(2)害虫人为传播途径的截断

截断害虫人为传播的途径主要依靠管理措施,包括制定各种规章,健全各种制度,做好档案文献遗产入库前的检疫,调控库房的温湿度,定期检查等。通过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使库房保持在标准的范围内,可以有效地抑制档案害虫的传播,达到防虫的目的。

(3)驱避剂的使用

在档案库房及各种档案装具内放置有特殊气味或毒性的驱虫药剂,使药物挥发的气体在档案文献周围经常保持一定的浓度,害虫不能接近档案文献,这种药物称为驱避剂。几千年来,我国在使用驱避剂防虫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柜橱或书中直接放置含强烈刺激气味的有毒物质,如麝香、木瓜、雄黄、樟脑、檀香、皂角、白芨、鱼石子,可以防虫、驱虫。有些驱避剂沿用至今,有些驱避剂是在传统的驱避剂的基础上开发的,更加安全、有效,延用至今。

4.2.3.6 磁性档案文献藏品的预防

根据国家档案局在1996年1月1日颁布的《磁性载体档案的管理与保护规范》,预防磁性档案文献藏品遭受损毁的主要措施包括:

(1)磁性档案文献的保存环境

将磁性档案文献存放在适当的条件下,这是预防损毁、延长磁性档案文献寿命的有效方法。这些保存条件包括:

温度在15℃~27℃,相对湿度在40%~60%范围内选定一组值,且在24小时内温度变化不超过±3℃,湿度变化不超过±5%。当然,最好是18℃、40%的恒温恒湿环境;保存在磁屏蔽的防火容器中,应距容器壁至少26mm,并不得将任何磁性材料及其制品带入库房,严防外来磁场的干扰;照度以超过50lx为宜,避免阳光直射磁载体档案;此外,磁性档案文献还需要采取防震、防尘等措施。

(2)合理的管理制度

合理的管理制度包括检查制度、存放制度、翻录制度等方面。

首先,接收磁性档案文献时要检查磁性材料变形、磁粉脱落、霉变或断带等情况;保管中也需要检查磁带(盘)外观质量及计算机磁带(盘)漏码状况。检查可以采取抽样检查和全面检查两种方式。

存放磁性档案文献时,磁带(软磁盘)应放入磁带(软磁盘)盒中,垂直放置或一盘盘悬挂放置保存。最好的方式是置于专用的磁盘柜、恒温恒湿磁盘柜或其他磁性载体档案文献装具。这些专门设计的装具可以为磁性载体的保存提供良好的环境。

定期绕卷制度和翻录制度。磁带一般每隔3~5年重新卷绕一次,以释放其内压力,同时还可以减少磁带的几何形变、粘连及弹性疲劳。翻录时需要选用优质磁带,以保证翻录质量。也可以翻录到其他载体上。

在提供利用时,需要制定并认真履行利用制度,包括磁性档案文献利用前的检查、设备的检查、环境的监测、复制与借阅的规定等。对于依赖计算机设备运行的磁性档案文献,尤其需要防范计算机病毒的侵害。

4.2.3.7 感光胶片档案文献的预防

预防感光胶片档案文献损毁需要从保护条件和管理措施两个方面着手。

(1)胶片档案文献的保管条件

①胶片档案文献的包装材料

感光材料形成的档案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感光材料要分别包装贮存,所选用的包装材料也应符合胶片档案文献保存特点。

胶片档案的包装材料有纸、塑料薄膜、金属器具等。选择的任何一种包装材料都应有一定的质量要求,根据国际标准IS05466—1986(E)建议,包装材料表面最好稍微毛糙无光,具体质量要求:如果用纸作为包装材料,要求使用中性或碱性施胶纸。纸中应不含金属微粒、增塑剂等在存贮期间可能与胶片物质发生反应的成分。包装用纸以破布纸浆或漂白的亚硫酸盐纸浆制成,纤维素含量不低于87%,与胶片直接接触的纸,其pH值应在7.5~9.5之间;直接与彩色或重氮胶片接触的纸,pH值应接近7.0,碱性残留物应不少于2%。聚酯材料是胶片、照片理想的包装材料。不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和木制品不能用做感光材料的装具。

②胶片档案文献的存放形式

不同规格、形式的胶片以不同方式存放。卷式胶片应卷绕在片盘和片芯上,以卷为单位存放,卷与卷之间水平摆放;片式胶片可在特制的纸或塑料薄膜封套中存放,然后放入有抽屉的金属柜内,柜壁上应有活页或孔洞,以利空气流通,保持胶片温湿度稳定;胶片存放应注意防光,不得捆夹和挤压。不同类型的胶片不得混装或放入同一容器中。

③胶片档案文献保存环境的质量

胶片档案文献保存环境的基本要求是低温干燥、空气清洁、避光隔氧。

在温湿度方面根据ISO5466—1986(E)规定:保存期为10年以内的中期保存片,应存放于湿度不高于60%,温度在0℃~20℃范围内。彩色胶片保存的湿度小于60%,温度为10℃左右。国家档案局推荐的胶片温湿度值见表4-5。[44]

表4-5 胶片、缩微胶片用房温湿度标准

img46

由于胶片档案文献容易受到外界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影响,灰尘也会造成胶片的划痕、退色等,因此,胶片档案文献保存环境需要常用吸尘装置,空气过滤装置净化环境,樟脑剂等驱虫剂也需要考虑在内。

(2)健全的保管制度

健全的保管制度包括接收时的检查、入库保存中的抽样检查和流通借阅中的保护。

①胶片入库前的检查

检查胶片上是否有指纹、油污,胶片是否受潮发霉、胶片中是否夹带易燃物等。对有缺陷的胶片,要做好检查记录,以便隔离和及时修复。对于需永久保存的入库胶片最好重新清洗,使影像质量达到长期保存标准。

②入库后的抽样检查

胶片入了库并不是进了保险箱。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胶片本身还有一个自然老化过程,库房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保管措施,这些都会影响胶片档案文献的寿命。为了延长胶片档案文献的寿命,改善其保存环境、定期的抽样检查仍是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胶片机械性损伤,包括形变(如卷曲、脆化、断裂)、粘连等;胶片化学损伤,包括影像是否发黄、退色、生霉等;胶片包装材料是否变质等。

③流通中的保护

胶片借阅中应建立合理的借阅制度,帮助读者掌握正确的阅读规则。取拿胶片时应戴棉织手套,并且只能接触胶片边缘部分,以免留下指纹和划痕,取拿胶卷不要握得太紧,更不能手握胶卷一端向外抽拉,因为这样会使乳剂层互相摩擦而损伤;坚持提供复制片的利用制度,禁止直接利用原底片;胶片出入库房,要做好温湿度的调节,防止胶片结露或胶片脆裂。

存放在低温干燥环境中的胶片质地较脆,出库时应先对胶片的温度和含水量进行调节,然后才能使用。若取出后马上拆封使用,会造成胶片表面凝结水珠;如果胶片在保存时因过分干燥而变脆,马上使用还会造成断裂。温湿度的具体调节方法是先将胶片放在使用环境条件下,待胶片与周围环境温度达到平衡以后,再拆封使胶片暴露在空气中,直到胶片湿度与环境湿度平衡以后方能使用。

4.2.3.8 光盘档案文献的预防

(1)光盘档案保存的环境条件

保存光盘档案的环境条件对光盘的寿命影响较大。试验表明,通常的存储条件,光盘衰退主要是由记录层老化引起的。因此,适宜的温湿度对光盘的保存十分重要,光盘保存环境的温度以20℃,相对湿度以45%为好。当保存光盘的库内外温湿度相差较大时,只有在对光盘的温湿度进行调节后,方可使用和保存。

灰尘和有害气体能影响光盘信息的读写效果,促使光盘记录层金属薄膜的氧化、酸蚀和因各种化学作用,加速光盘老化。因此,光盘在保存时,要保持环境清洁,不要用手和其他物体直接接触盘片,使用后的光盘应放入盘盒中储存,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遭受灰尘、有害物质的侵蚀。此外,还应注意防止强光(特别是紫外光线)和静电对光盘的危害。

(2)合理的管理制度

禁止用橡皮筋、夹子等来捆夹光盘,以防造成光盘介质的损坏和变形。严禁折弯盘片,折弯盘片会损坏盘基及记录介质。光盘档案存放时,应以竖直方式放在盒内,确保不被挤压。采用具有防潮、防磁、防静电等功能的储存柜有利于光盘的保存。建立光盘档案管理制度,对入库的光盘要检查,只有符合保管要求的光盘档案才能接收入库。库房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库内光盘档案的保存状况,建立检查制度,以便了解不同保存时间光盘的变化情况。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并将每次检查和处理结果记录好。“跟踪质量是保证CD-ROM长期可读的基本措施”,为此,笔者也曾设计过“CD-MEMO”系统,旨在通过记录和不断更新光盘的质量,以便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45]

目前技术条件下,光盘还不能长期保存。为了保持光盘上的档案信息不被丢失,光盘在正常的保存环境中,每隔10年左右应复制一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