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

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

时间:2022-02-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深度开放观的形成,充实了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开放呈现深度开放的态势。因此,深度开放要求制度深层创新,形成先进制度文化,以解决社会治理制度和人的管理制度双向适应问题。能否突破制度限关系到生产关系的真正解放。
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_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二、深度开放: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

进行深度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深度开放观的形成,充实了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

1.深度开放的逻辑构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开放遵循着渐进式开放、递进式开放、渗入式开放三大开放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开放呈现深度开放的态势。所谓深度开放,是指具有层次高、层级高、难度大、风险大、时间长、矛盾多、预测难等综合特征的开放形态,是涉及一系列社会机制、体制、制度全面转换,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政治资源高度整合的变革过程。深度开放是从浅层开放发展起来的开放形态。经济成分、社会阶层、社会组织、利益主体多元化,从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改革,从社会经济发展延伸到制度创新,用好用活重要战略机遇期,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都要求推进深层开放。因此,推进深度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逻辑。

2.深度开放的多维障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遇到深度开放的多维障碍,主要包括技术限、制度限、观念限以及由三者综合形成的逆向合力

技术限:深度开放的物质障碍。技术限主要是指物质生产技术限度,从技术生产主体看,这种限度存在于人类开发、运用自身能力并生成、创新、改良各类技术所受到的局限,即人的生产力的至上性、有限性;从技术生产客体看,这种限度表现在客观物质环境对人类开发、改造、利用自然过程产生的限制,即自然力的至上性、有限性。生产力与自然力的至上性、有限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在现成条件下,包括继承前代生产力、材料和资金去解决能够解决的任务。技术限实质就是生产力对自然力的克服以及自然力对生产力的制约形成的双向限制关系。深度开放需要技术创新的前瞻支持,而技术创新又依赖于深度开放提供的物质条件。

制度限:深度开放的文化障碍。制度限是指制度生产技术限度,就技术产生的物质生产力而言,制度产生的是一种精神生产力。从社会角度看,制度限是指制度治理力的限度,包括硬限和软限。硬限是指国家的政治、法律、行政等制度落后于社会实践产生约束无力、乏力现象,软限是指由于制度空白导致无法推进深度开放的瓶颈现象。从人的角度看,制度限是指对人产生有效管理的限度,包括无限和负限。无限是制度失范、然后失序的结果,当制度不合法、不健全、不合理存在时,制度执行就会走向“无限”,产生无效执行,制度激励反而产生无效激励;负限是制度妨碍人、危害人等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结果,这时,制度执行、运用就会走向“负限”,增加群众反感、引发社会对抗。因此,深度开放要求制度深层创新,形成先进制度文化,以解决社会治理制度和人的管理制度双向适应问题。

观念限:深度开放的精神障碍。观念限是指人类在运用自身思维、意识进行构造理论、指引实践、介入生活、反思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内在局限。观念首先以生命的形式出现[46],说明观念具有基于一定思想、意识的评价力;观念又以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双重形态出现,说明观念具有构造理论、指引实践、介入社会生活的能力;观念作为认识的过程还具有完善真理的终极意义。列宁则指出:“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47]这就说明,观念的前瞻决定着文化的前瞻、观念的力量支撑着实践的力量、观念的开放程度制约着制度生成的深度,这一切决定着社会深层开放的实现。因此,观念限反映着物质生产技术和文化生产力的进步、物质交往和制度创新的发展的限度,观念限就成为制约社会深度开放的高端精神障碍。

3.深度开放的难题破解

破解深度开放的多维障碍,实现跨越技术限、突破制度限与变革观念限“三位一体”的复合适应,这是充实社会和谐观的现代逻辑。

跨越技术限以增进人的智慧。物质生产技术沿袭机器工业文明的范式,专注于改造与控制自然,强化生产力对自然力的胜利,忽视了生态文明的道德考量,这样的认识理路,分裂、萎缩、消解了人的智慧。唐袅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限的,任何技术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作为一种‘纯技术’孤立地存在。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技术,也要在一定的生产需要、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完善”[48]。因此,要把技术生成与占有结构、技术交换结构和技术分配结构置于一定的生产需要、生产关系和社会环境中,置于工业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一致的共生文明发展平台之上,加速深度开放,跨越技术限,才能增进人的智慧。

突破制度限以解放生产关系。能否突破制度限关系到生产关系的真正解放。按照马克思的科学表述,生产关系联系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制度设计,反过来,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设计规定着相应的生产关系。在经济利益关系基础上,相应形成三个层面的制度建构框架:经济利益占有机制、交换机制和分配机制;经济利益占有体制、交换体制和分配体制;经济利益占有制度、交换制度和分配制度。我们要在坚持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突破具体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文化制度和文化体制,以及在这些具体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体制之下的运作机制,解放人们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生产关系和精神的生产关系,才能实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

变革观念限以提升生活意义。变革观念是社会深度开放的迫切要求,通过变革旧观念,破除束缚精神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增强人的主体能力,尤其是“全面意义的创造”[49],使人思想开明、观念开放、意识开阔,使人以更加主动、积极态度参与物质生产、经济交换、普遍交往和思想交流,在推进物质生产技术进步中不断丰富物质积累,在推进文化生产力进步中不断改革创新制度,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进而创造和提升全面的生活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