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社会背后的“平行逻辑”

和谐社会背后的“平行逻辑”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犹太人的传统思维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和谐的世界,如果没有“平行逻辑”,世界很难达到和谐。正是因为犹太小孩从小在会堂里就学习“贺无它”与“平行逻辑”,所以辩论思维能力超强。“平行逻辑”的世界观给犹太智慧带来的是思想的彻底解放。《塔木德》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烤炉之辩》,这个故事就是讨论“平行逻辑悖论”的问题。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在《自由与权力》一书中谈到历史时写道:“历史不是一位主人而是一位老师,它充满了邪恶,它只对那些在历史中选择实例的自由人诉说它的真相。像实验科学一样——那里许多未成功的实验为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历史是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最强烈影响的因素……历史知识意味着先辈们的选择……历史要求同情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并超然于我们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外。文明的进程就是从暴力的统治走向观念的统治——从意志的统治走向法律的统治——走向神圣的人类理性的替代物。”

阿克顿强烈地呼吁:“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创新者和偶像的破坏者。一个新的时代不是开始于一个新的人,而是开始于一个新的理念或一种新的力量。”毫无疑问,不管身处哪个时代,都应该用智慧去浇灌百姓,用理想价值观创造新的历史。

智慧的奥秘在于语言,语言的奥秘在于思想,思想的奥秘在于概念,概念的奥秘在于范畴,范畴的奥秘在于逻辑,逻辑的奥秘在于一、二、三。所谓的“一”指的就是“信仰和价值观”,这是智慧的开端,影响智慧发展的方向。一旦方向错了,结果可想而知。所谓的“二”指的就是“逻辑”,万物的发生和发展皆有其内在原因。为什么全世界要“和谐共生”?为什么“和谐共生”是人类的大势所趋?其内在逻辑究竟是什么?这需要智者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回答。所谓的“三”指的就是老子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犹太人的传统思维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和谐的世界,如果没有“平行逻辑”,世界很难达到和谐。犹太教认为:和谐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个部分不仅要考虑自己与其他部分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到大家合在一起的那个世界的整体性。而不和谐的世界则是一个分离的世界,各方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及与其他人的关系,而几乎不考虑“整体性”。为什么会如此,缘于犹太教所谓的“不和谐的世界”主要在于“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的分离。中国的儒家传统虽然强调“天人合一”,但“合一”的结果却是“天的力量无限放大,而人却被淹没了”,实际上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在犹太教看来,上帝是伟大的,却不能剥夺人自己的存在。所以,要想做到真正的和谐非常困难。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同时还要符合共性。因此,用希伯来文化研究者张平教授的观点来说就是:“犹太传统对‘不和谐’的追求并非挑起冲突,而是保持自己的个性,顽强抗拒任何导致个性湮灭的做法。”

“平行逻辑”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世界的本质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不和谐”是常态,“和谐”却是非常态。在犹太人的传统里,非常推崇辩论,辩论的目的不是找到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找到证明各自观点正确的依据。“不争”不仅毫无价值,而且并非实物应有的正常状态,即使每个人在辩论中无言以对,也比大家彼此都一团和气、客客气气的状态要正常。据《塔木德》记载,被称为“大拉比”的学者在辩论时要坐在 7 层高的草垫子上或者坐在犹太会堂的第一排。当拉比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对方要连续找出一系列不同见解的论证,一旦拉比答不上来,就要退到最后一排或者坐在地板上。反之,如果拉比能找到一系列有力的反驳证据,对方也要逐步退后或者坐在地板上。

在犹太教传统中,有两种古老的辩论方法,一种叫“HEVROTA”(中文译作“贺无它”或者“何如他”),另一种则为“平行逻辑”。正是因为犹太小孩从小在会堂里就学习“贺无它”与“平行逻辑”,所以辩论思维能力超强。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就提到了自己非常痛恨“犹太诡辩论”,他虽然特别擅长演讲辩论,但经常在犹太人面前理屈词穷。

在《塔木德》里,“贺无它”是一种两人一组的面对面的学习方法。低年级的学生,由教师决定练习对象,高年级的学生由自己寻找合适的伙伴。在学习过程中,双方本着友好善意的原则,必须尽量反驳对方的观点,不能达成共识。目的是共同学习,通过争辩和质疑激发对方最大的潜能,互相提高创造力和思考力。两个人互为师生,从而从对方的想法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创意。

“平行逻辑”则是拉比犹太教时期研究《塔木德》思想的一种主要方法,借以保持多种不同的观点,从而对世界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目的是应对未来的不确定的世界。双方没必要达成一致,各按各的原则来,因为彼此站的角度和立场不同。举例说,一个人的观点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一件事情是我一无所知,知道得越多不知道得就更多。”另一个人的观点就是:“我知道得越多,知道得就更多。”其他人的观点可能是三:“我有时候知道得越多,不知道得就更多;我有时候知道得越多,知道得就更多。”“平行逻辑”的世界观给犹太智慧带来的是思想的彻底解放。在犹太圣哲的眼里,思想无禁区,一切都可以谈论和批评。没有“平行逻辑”,世界就不可能保持真正的“和谐共生”。

在有关“平行逻辑”的种种讨论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是:观念的平行究竟有无界限?一旦无限平行下去,会不会造成思想的混乱?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平行逻辑悖论”,即是说当“平行逻辑”出现了自我否定的情况时该怎么办?《塔木德》中讲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烤炉之辩》,这个故事就是讨论“平行逻辑悖论”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公元 1 世纪下半叶的以色列地区。当时,以色列到处坐落着大大小小的犹太会堂,犹太拉比们在会堂中夜以继日地讨论着犹太经典的要义。讨论的过程中总是难免出现争论,“烤炉之辩”就有可能是无数争论中最著名的一次。

所谓“烤炉”,就是一个用碎瓦块砌起来的烤面包的炉子。拉比们讨论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烤炉到底能不能变成不洁的器皿。“洁净”与“不洁”,是犹太教律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涉及饮食习惯和器皿有关的各种问题。比如说,一个完整的器皿,如果它跟某种不洁物相接触的话,它本身也会变得“不洁”。而如果一个器皿不洁,就会影响到其中的食物也不洁,大多数圣哲都同意这个观点。但有一位拉比有不同意见,他认为砌炉子的瓦块和沙子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炉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器皿,既然律法规定“只有完整的器皿才能沾染不洁”,那么这烤炉无论沾上什么脏东西,都是洁净的,因为它并非一个完整的器皿。

按照犹太教的律法,一般是少数服从多数,势单力薄的反对派最后很容易被人多嘴杂的多数派辩服。但这次不同,持反对意见的这位拉比名叫以利以谢,是拉比犹太教时期犹太伟人中的伟人,他临终前曾有一句名言:“大海为墨,世间芦苇为笔,天下人做抄手,也写不尽我胸中的律法。”因此,大家辩论了整整一天也没有结果。

见双方僵持不下,拉比以利以谢使出了“撒手锏”,指着门前的一棵角斗树说:“若真理在我一边,这棵角斗树将为我做证。”话音刚落,角斗树连根拔起,飞出几十米以外。但众贤哲并不买账,纷纷说道:“草木无知,无权做证。”

以利以谢又指着门前的一条河流说:“若真理与我一致,这条河将为我做证。”话音刚落,只见河水滚滚倒流。众贤哲仍无动于衷,异口同声地说道:“河水无权做证。”

以利以谢又大声说道:“若律法与我一致,这会堂的四堵墙将会倒塌下来。”话音刚落,会堂的四堵墙果然开始摇晃,眼看就要将众贤哲埋葬于内。很显然,这是一个狠招,表达了以利以谢对众贤哲的愤慨。但是众贤哲仍然意志坚定地说道:“无权做证。”

大圣人拉比约书亚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对墙壁大声训斥:“拉比们讨论律法,与你墙壁何干!”于是,墙壁不再倾斜,也不敢再直回去,因为双方都不是好惹的,墙只好就这样斜立着。

以利以谢“黔驴技穷”,只好向上帝求援:“若律法与我一致,那么就让上帝来做证吧。”话音刚落,就有神音从天上传来:“大家为何要与以利以谢争执呢,律法明摆着站在他的一边。”

拉比约书亚仍然不服,他用《圣经》中的一句话对着天大声说道:“这律法不是在天上!”这话的意思是,当年在西奈山顶,上帝已将律法用两块石板传给了摩西,而且申明“如有争执,则少数服从多数”,于是上帝不再有一锤定音的权威性。

后来有人遇到先知以利亚,向他询问那天天上的情况,以利亚说:“上帝闻言开怀大笑,高兴地说,‘我的孩子们驳倒我了,我的孩子们终于驳倒我了!’”也许这就是那句著名的犹太谚语“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的来源吧。

这就是“平行逻辑”的悖论,如果拉比以利以谢是普通人,即使他的观点不被大家所接受,由于有“平行逻辑”,仍然会被收入《塔木德》。犹太教的目的是对上帝的崇拜和对律法的维护,但是如果有人自恃真理在握,企图借助与上帝的特殊关系来压服众人,便会形成一种现实威胁。因为“平行逻辑”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辩论双方地位平等,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目的是维护思想和观点的多元性。

“平行逻辑”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情理分离”,双方在辩论的时候严禁“揭短”和“以情代理”,从而伤害彼此的感情。“平行逻辑”的天敌就是情理不分和恶语伤人。如果在争辩中一旦“以情代理”,就会造成双方的紧张状态,这是灾难性后果的起点。《塔木德》中说道:“如果他是一个忏悔者,你不可以对他说:‘想想你以前干过什么吧!’如果他是一个皈依者,你不可以对他说:‘想想你的祖先干过些什么吧!’”揭短的恶果在于,它不是讨论问题,而是挖苦讨论者,因此,讨论就演变为对双方人格的侮辱,最后以情代理,离真理越来越远。在中国的世俗社会中,人们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这就是“以情代理”的结果。我们缺乏这样一个“情理分离”和捍卫真理的重要传统。

在犹太人的历史上,也就是说在拉比犹太教时期,在拉比希列出任犹太工会领袖的时候,犹太工会曾实行双领袖制。希列的称号是“纳席”,为正领袖;他的副手是拉比沙玛伊,沙玛伊的称号是“法庭之父”。希列掌管与犹太人生活有关的全面事务,沙玛伊则专门负责用律法裁决的事务。两人虽然是平起平坐,但观点常常针锋相对,而且各自发展了弟子。这就是有名的两大犹太学派。

曾有一名异教徒,向沙玛伊询问有几部《妥拉》,沙玛伊回答说:“有两部,一部是书面的,一部是口传的。”异教徒不相信口传《妥拉》,要求沙玛伊只教他书面《妥拉》,结果他被沙玛伊赶走了。异教徒不服,找到希列长老,要求希列教他《妥拉》,并从希伯来字母教起。希列第一天教了异教徒 3 个字母,第二天再教时却把字母反过来念,异教徒抗议,希列长老趁机说道:“不光是书面的东西重要,口传的东西也一样重要。”

关于希列和沙玛伊的著名故事还有两个。

一次,一名异教徒找到拉比沙玛伊,要求他在金鸡独立的瞬间解释清楚全部《妥拉》的真谛,结果他被沙玛伊赶走了。于是,那个异教徒又去问希列长老,希列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解。”

另一个故事更有趣,也有一名异教徒跑来要求皈依犹太教,条件是指定他当主管圣殿的大祭司。沙玛伊长老当然是赶走了异教徒,希列则满口答应。当那个异教徒皈依犹太教之后,希列对他说:“你看,一个人要想当国王,总要先学习一些有关统治者的学问。而你要当大祭司,是否应该首先学习有关祭祀的律法?”那人听了之后心悦诚服,从此踏上了学习犹太律法的漫漫人生路。

后来这三名异教徒和皈依者在某一天相遇了,彼此介绍了各自的经历,齐声感叹说:“沙玛伊长老的严厉几乎剥夺了我们去天堂的机会,而希列长老的宽宏大量却把我们带到了上帝的羽翼之下。”其实,这也是对具有“平行逻辑”思维的犹太教拉比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一个阐释:沙玛伊待人严厉,希列却待人宽容。

按照犹太律法,在婚礼舞蹈时,人们必须赞美新娘。沙玛伊学派认为,赞美时不应该有过多溢美之词,应该实事求是;而希列学派却认为,一定要把新娘说得十全十美。沙玛伊学派争辩说:“如果新娘是个残疾人,你也要把她说得十全十美吗?难道不见《圣经》上说‘你要远离谎言’吗?”希列学派反对说:“如果你的朋友从市场上买回一堆破烂物品,你是要当面称赞还是进行毫不留情的贬损?当然是当面称赞,因为圣哲们说过,人应该永远让他的伙伴快乐!”

沙玛伊学派严守律法,每一个观点都要在《妥拉》中找到依据。希列学派则将心比心,处处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与尊严,每一句话都合乎人情。这正如每一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平衡。正如《塔木德》所言:“学习《妥拉》要持之以恒,少言多行,对待每一个人都要满面春风。”

“平行逻辑”的根本就是不同思想和观念之间的相互包容和保存。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多少统治者和国家之间因为彼此观点不同而大动干戈,并造成血流成河的结果。在犹太教的传统中,由于有了“平行逻辑”,犹太教中虽然也有各种派别,但彼此却能相安无事并共同发展。为什么犹太教徒在会堂里经常争吵不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能精诚团结,进而在抵御外敌时又能万众一心呢?《塔木德》曾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既然希列学派和沙玛伊学派的观点都是真神的话语,为什么律法中却常常以希列学派的观念为准呢?”对此,《塔木德》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希列学派善意而谦卑!”那么,什么是谦卑呢?谦卑的具体表现又是什么呢?答案是:“希列学派既学习本学派的观点,也学习沙玛伊学派的观点。他们甚至在提到自己的观点之前,首先要提到沙玛伊学派的观点。”这就是哲学上所谓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应先于“价值判断”,否则就会“先入为主”,出现判断失误。因此,“平行逻辑”中所谓的“谦卑”不只是“自谦”,而是像保存“火种”一样保存对方的观点。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对方的观点,并掌握其精髓虽在。当然,这种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平行的谦卑”:虽然保存对方的观点,但并不因此放弃己见;虽然将对方思想的精华公之于世,但并不把对方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观点中。

所以,犹太教鼓励辩论,也鼓励提高辩论的水平,无论在辩论中谁最后胜出,失败的一方都不会消失。“平行逻辑”的本质就是,要保存对方的观点。那么,“平行逻辑”的目的何在呢?《密西拿》对此的解释是:第一,记录不同的观点,可以让后人明白哪些观点曾被人讨论过,哪些观点还未被讨论过,以免后人浪费时间;第二,记录不同的观点,可以让人们在发现流行的观点出现错误时,来反思其他观点的正确性;第三,在知识的交流与切磋中,人们可以寻找最接近真理的内容,消减权威和知识对思想自由的干预。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权威主导的封闭过程。正如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犹太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所言:“真理有两种:一种是浅显的真理,其对立面明显是荒谬的;而让我们认定深刻的真理的事实是,其对立面也是深刻的真理。”

很显然,犹太智慧是独立于希腊理性思辨的另一个传统。希腊人认识的是客观世界,探讨的是“这个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犹太传统认识的是人类的生活,讨论的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该怎么做”的问题。希腊人要寻找一个理性思辨的固定法则,而犹太人探求的则是在大千世界中变幻莫测的生命智慧。这是一个不同于希腊传统的“异端思维逻辑”,正是因为独特的“平行逻辑”才使犹太人显得卓越而与众不同。只有“平行逻辑”才能够真正支撑社会的“和谐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