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主要指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农村社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社区的变迁,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_社会学基础

中国农村社区的变迁主要指中国农村社区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农村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农村社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底,中国广大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农民从落后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农业合作化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一部分贫困农户无力扩大再生产,甚至难以维持简单的再生产,农村逐渐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为了帮助贫困农民克服生产上的困难,并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发展,根据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引导农民逐步走上了合作化道路。1958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逐步向人民公社过渡。人民公社是1958—1982年间在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它既是农村基层的行政单位,又是农村基层的经济实体,但它存在管理上过于集中统一、分配上盲目平均化等问题。

(三)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同时,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此举既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又调动了个人(家庭)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因此得以迅速发展,成功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社区的发展道路。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社区的变迁,使中国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由人民公社单一所有制结构,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成分、多层次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

2.产业结构的变化 农村的非农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经济向着商品化、社会化的阶段过渡。农村摆脱了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形态,产业结构朝着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经济高效的方向发展。

3.社会结构的变化 包括阶级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及职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由简单结构向复杂的多层结构转变,农村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农民工阶层迅速扩大。传统的农业劳动者已经分化成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等阶层。

4.生活方式的变化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文化水平有了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效观念增强。

5.人口结构的变化 总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并初步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从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改革,包括实施减免农业税、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粮食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六小工程建设、转移劳动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等措施,以及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措施分别从长期、中期和近期对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显著作用。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的发展正在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国家正在努力消除妨碍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正在下大力气建立城乡经济社会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从长期着眼于农村内部改革,向与农业紧密相关的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全面推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