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时间:2022-0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00公里;累计完成铁路铺轨4000多公里,建成通车3570多公里,仅青藏铁路累计铺轨777公里;新建、改扩建干线和支线机场32个。
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_丝路之光创新

第四节 新西部大开发的成果

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到2006年《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颁布,在西部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务院及政府有关部门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2003年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从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农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政策措施等几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发表了《“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这项研究报告,对于确定“十五”后期以及未来西部开发的努力方向,具有参考价值。西部开发网《不平凡的5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进展情况》一文,总结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五年来取得的六大进展和成就。综合部分研究成果,至2006年底,西部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央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02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西部地区约4600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5000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1/3以上用于西部地区,近3年来这一比例超过40%。国家投入带动了社会投入,《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总结指出,2002年至2005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2%,与全国地方平均增长速度的相对差距由“八五”期间的2.8个百分点和“九五”期间的1.3个百分点缩小到0.8个百分点。

(二)重大工程项目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截至2005年底,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开工建设了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其中重大工程70项,投资总额约1万亿元。中央累计投入各类财政性建设资金5600多亿元,其中长期建设国债3100亿元。2006年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在西部又启动了12个重点项目,涉及交通(铁路、公路机场)、能源(煤矿、水电)、特色产业(钾肥乙烯氧化铝)、水利、教育卫生等领域,投资总规模165亿元。

交通干线建设方面,5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9.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00公里;建设铁路新线2824公里,复线1518公里,电气化铁路1779公里;建成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23个,在建项目13个。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标志性工程提前建成并已开始产生效益。“十五”期间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2.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800公里;累计完成铁路铺轨4000多公里,建成通车3570多公里,仅青藏铁路累计铺轨777公里;新建、改扩建干线和支线机场32个。可以说,西部地区的交通干线网络基本形成,昔日“蜀道难”的状况有了历史性的改观。西电东送工程,累计开工项目总装机容量3600多万千瓦,输变电线路13300公里,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工。西气东输工程,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于2004年12月30日全线建成并且商业供气。水利设施方面,建设了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广西百色、内蒙古尼尔基等一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115个灌区进行了改造,建设了535个节水示范工程。

(三)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明显好转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主要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这5项累计投资已达1220亿元。到“十五”期末,西部地区累计退耕还林8468万亩,配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11579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安排治理严重退化草原2.9亿亩。此外还大规模开展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心城市污染治理、三峡库区和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等工程,共投资450多亿元。从这些工程建设和治理的效果看,人们比较认同的是,整体上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得到遏制,某些局部地区已再现青山绿水,植被林木恢复很快,如陕北地区、贺兰山脉、内蒙古中东部。

许多地方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封山绿化、舍饲圈养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生态,有的地方粮食产量还有所增加,并促进了农民增收,使农民当前和长远生计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解决得不够好,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五结合”工作。

(四)科技教育支持力度加大,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

据统计,“十五”期间国家支持西部科技开发项目共521个,科技攻关专项230个,科技对西部开发的支撑开始得到体现。启动“两基”攻坚计划以来,新建、改造寄宿制学校3475所,累计投入西部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数百亿元,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全部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项目3000多个,并增加对农村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建设的支持。此外,组织实施了“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流动放映、县图书馆和文化馆建设工程、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工程。

(五)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步入快车道

几年来,西部地区的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棉花、畜牧、旅游等产业,以及部分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西部地区高技术总产值达到2474亿元,是2000年的近3倍。特别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和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2005年,西部12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390亿元,占全国各地区加总额的17.0%,比2000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期增长了1.7倍(当年价)。近几年西部经济增长呈现不断加快的态势,2000—2005年增长率分别为8.5%、8.7%、10.0%、11.3%、12.7%和12.7%,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增长21.6%,增速居全国第1位。西部地区“十五”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0多亿美元,加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等,实际利用外资接近150亿美元;同时吸引了东部地区1万多家企业到西部投资创业,投资总规模超过3000亿元,东西合作互动机制正在形成。

(六)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十五”期间也是西部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0%和6.8%。除了西部城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外,国家重点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几年来已经建成贫困县出口公路1.7万公里,通县油路2.6万公里,已经开工建设4.6万公里的县际公路;解决了3210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已全部完成,解决了969个不通电乡的用电问题,使6.8万个行政村通了广播电视。农村能源工程,建设约100万户农用沼气池。生态移民工程,使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102多万贫困人口得到易地安置。

(七)有效地拉动了国内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近7年来,西部地区为东中部地区提供了大量能源、矿产品、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支持了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时,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通过设备、材料的采购以及技术和人才需求,有力地拉动了东中部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也给东部地区企业“西进”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扩大了东中部地区的市场空间,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并增加了就业机会。此外,东中部地区也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交通干线、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大批西部开发重点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必须认识到,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惠及西部乃至全国各地区的宏伟事业,对其战略意义和政策效应应予以全面务实的评价。

“十五”西部地区发展主要指标

img93

续 表

img94

注:1.表中“西部”一栏为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加总量,为保证数据可比性,“全国”一栏为全国各省区市加总量,故表中数据与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数据不同。

2.[]内为“十五”期间累计增幅。

3.绝对数为当年价,除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外其他指标增长率均为可比价。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西部开发实践,处理复杂多变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战略高度驾驭全局的能力。

2005年,时值西部大开发五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作了题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指出“推进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重大战略,将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重申“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绝不会动摇”。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将会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将可能进入一个较快而科学的新发展阶段。

img95

首先,国家“十一五”规划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明确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作为第一项重要方针。为此,专门制定了《西部开发“十一五”总体规划》,并成为第一个专项区域性规划。该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西部开发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为今后科学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重点和路径。

其次,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提供了较为雄厚的基础。近些年我国经济达到两位数的高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20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多年以高于GDP的增幅增长;国内居民储蓄和国家外汇储备都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在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区域发展方针指导下,这些无疑有利于国家继续保持对西部建设资金的投入,并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加强西部地区薄弱环节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

第三,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为西部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了市场空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环境约束的趋紧,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资源型产业、加工贸易型企业将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同时,随着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宅、汽车、电子产品以及能源等需求也加快增长,这些都有利于西部地区能源矿产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更好地利用区外市场、区外资源加快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西部开发与国家的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旨在促进区域协调互动机制的形成。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四大板块”都要分吃蛋糕,但区域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加强合作,有利于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同时,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西部地区拓展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领域和空间。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一蹴而就。7年的开发实践为今后进一步推进西部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动摇,坚持对西部地区支持的力度不减弱,坚持西部经济发展的步伐不减慢,同时不断完善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体系,尽快建立西部开发的法律保障,在西部地区自身努力和全社会的支持下,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不断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注释】

[1]1999年,西部论坛确立的西部概念。

[2]蓝勇:《长江上游森林砍伐与保护的历史思考》,1999年7月30日《光明日报》。

[3]戴逸:《近代开发西部的历史足迹——读<西部大开发历史回顾>》,《求是》2002年第9期。

[4]参见中国国家环保局《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2000)》

[5]朱铭心:《九一八与西北》,《西北问题》1934年第2卷第1期。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长江通讯社西北考察团史料两件》,《民国档案》2000年第3期。

[7]邵元冲:《西北建设之前提》,《建国月刊》1936年2月第14卷第2期。

[8]《开发西北》月刊,1934年11月第2卷第5期。

[9]宋子文:《西北建设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4月第309期、1934年5月第310期。

[10]《中央周报》1932年第199期。

[11]张继:《国人宜注意西北问题》,《中央周报》1934年2月第298期。

[12]西安市档案局、西安市档案馆编:《筹建西京陪都档案史料选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13]薛光前:《八年对日战争之国民政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9页。

[14]李平生:《烽火方舟——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页。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3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页。

[16]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表2“各省耕地面积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9页。

[17]许道夫编:《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第211—212页表8“主要棉产省区皮棉产量”。

[18]转引自《试论西北近代交通建设》,《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65页。

[19]《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5期,第28页。

[20]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4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97页。

[21]魏永理:《中国西北近代开发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22]陈东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开发思想与实践》,《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2页。

[24]《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303页。

[2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7、278页。

[2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374页。

[27]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28]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上),第335页。

[29]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中),第286页。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31]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安座谈会上的讲话。

[32]《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34]《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载1999年6月19日1版《人民日报》。

[3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36]《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载1999年6月19日1版《人民日报》。

[37]科学时报电子版http://www.edu.cn2001-1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