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研究的新成果

学研究的新成果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战线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推动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教育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工作。
袁贵仁在第四次全国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工作交流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教育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工作——深化理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教育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工作,要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要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撑;要深化“十个如何”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党的十六大以来,教育战线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推动了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教育战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工作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紧密结合,同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的研究紧密结合,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推进。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教育战线面临的新情况新课题,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工作。

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研究,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支撑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这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按照中央的要求,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重点做好六项工作,这六项工作的实质就是要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这也是教育战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根本任务。

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做到“一个统领”,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做到“三个紧密结合”,即紧密结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做到“三个始终坚持”,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做到“三个充分反映”,即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充分反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经验,充分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研究。要深入研究和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基本观点,帮助人们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要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要结合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应着重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的重大课题,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深厚实践基础的新成果。二是要善于从已有的优秀成果中汲取营养。实践发展无止境,理论探索也无止境,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这样,才能形成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三是要重视对世界范围内各种理论成果的研究。理论研究要有世界眼光,不了解学术研究前沿的东西,就拿不出好的研究成果。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作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拿出有针对性的理论成果。四是要高度重视对错误观点的辨析与批判。马克思主义是在辨析与批判中诞生发展的。对淡化、歪曲、诋毁、挑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点要进行辨析与批判,不仅要从政治层面进行辨析与批判,而且要从学术层面作出深刻剖析,这样,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研究,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贯穿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教材是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怎样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探索客观规律和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对解决国民经济社会进步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与学科发展趋势相适应,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新兴、交叉学科。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关注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所具有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旗帜。深化科学发展观研究,对于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掌握教育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科学发展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一是要研究和阐明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提高教育自身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二是要研究和阐明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益,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求大力发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大力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统筹区域和城乡教育,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实现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坚持教育创新。三是要研究和阐明科学发展观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科学发展观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办好教育的强大社会合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教育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最根本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要通过研究和阐述,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础,要尽快地把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得到更好的落实;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就必须把教育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甚至首要职责,真正做到以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教育优先发展、超前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竭动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坚持“两个为本、两个为主体”。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这是教育战线坚持以人为本,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实现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深入研究和阐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反复强调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心全意地依靠教师;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努力形成一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继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风尚。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才能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一是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二是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三是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建立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利于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通过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尽快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密切结合的新机制;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跨越式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教育事业面临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实现教育的更大发展,是时代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重大课题。要通过研究和阐述,使教育战线的同志更加清醒地认识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好形势,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更加深刻地分析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矛盾,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更加明确新世纪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贯彻落实“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持续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提高质量,坚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体制的生机和活力;坚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深入研究和阐述“四个统筹”。实现“四个统筹”是解决当前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完成党的十六大对教育提出的三大任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研究和阐述如何以提高质量为工作重心,统筹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办好义务教育为首要责任,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以农村教育为重中之重,统筹城乡教育和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当前,特别要重点研究和阐述如何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基本矛盾,切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满足全体人民对子女“有学上”的基本需求,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有好学上”的强烈愿望,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深化“十个如何”的研究,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十个如何”新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重大实践问题又是重大理论问题。在教育的过程中,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迫切需要科学回答,一系列新的鲜活经验迫切需要总结推广。面对严峻的挑战、复杂的局面、繁重的任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回答“十个如何”,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深化“十个如何”的研究,一是要着重研究和阐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二是要着重研究和阐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坚持“六个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要着重研究和阐述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优势,强化各门课程育人功能,引导教师教书育人,在知识传授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四是要研究和阐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五是要研究和阐述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把大批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更好地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更好地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六是要研究和阐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努力提高“三支队伍”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七是要研究和阐述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在地方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推动在高校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推动建立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办实事好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工作机制。

(《中国教育报》2005年9月13日第3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