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念管理与自我意识完善

理念管理与自我意识完善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理念预演活动而言,主体的“人格意象”是主体认知自我的内在坐标和体现自我的内在模板,“人格意象”和自我意识决定了客观意识的框架或现实在个人心目中的存在方式。
理念管理与自我意识完善_心脑奥秘

意识现象可能是人类所面对的最为复杂的认知目标之一。其中,人的情感意识构成了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而自我意识又是个性主体据以建构和操作其他意识的认知基础。进而言之,人的情感意识之展开过程需要主体诉诸自己的具身体验、情感评价、意象映射和表达预演等系列操作性环节。

一、理念预演的基本原理

审美判断是人的创造行为的思想坐标,也是主体运用逻辑方式尝试释说新理念的一种理性思维方式;而审美想象力则是人的判断力得以形成的感性根据,并体现了主体运用具身体验方式预演和直观检验自己的新理念的审美智慧。只有通过想象和情思相互交融的情景预演与身心体验,我们方能发现主客观真理。

(一)理念预演的基本性质

所谓“理念预演”,乃是指人借助理性思维深刻把握主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运动法则、发展规律等复杂内容的一种虚拟体验。同时,它也是主体用以完善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本体性认知创新活动。

它发端于主体内心的具体表象和对象化形态,借此形成理想化的认知意象,尔后通过主体的具身体验方式转化为生动具体、可操作和虚拟性的身体意象—物体意象之思想偶合体。因而,它是一种对象化的价值体验。同时,作为最高形式的主客体规律判断、机制建构、理论假设、真理阐释方式,理念预演活动也是面向人类,深入主体自身本质属性的抽象性、本体性的价值体验,指向人应当具有的理想化状态。这两者都是指向未来的超越性体验,是人对主体价值力量和客体本质规律的超越性认识方式与完满的虚拟实现方式。

同时,人的理念预演能力作为一种超越性、创造性和理性化的意识体验能力,需要依托人的主体性知识、自我参照系、元认知系统和人格坐标;它所体现的人的深广灵妙的想象力与精锐新颖的判断力,主要发源于主体的“自我—世界”模型系统。

(二)理念预演的认知功能及其精神产物

美的彼岸是理性王国,理性的彼岸是审美境界,两者分别由美感抵达灵感,又各自返回现实中的对象世界与主体世界,并由理想目标激发强化出战胜现实、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其中,人的理念预演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

1.超时空体验形成

人脑借助对历时空的具象经验和共时空的符号经验的定向重组,即可形成超时空(即关于未来)的情境体验,据此做出前瞻性预测或超前性的行为设计。因而,基于经验表象和概念表象的重组变构,即可生成创造性的虚拟时空,由此产生某种新鲜的经验情景,进而借此激发主体的新颖情感,并对之进行全新体验。

2.审美表征体涌现

审美主体的心理表征体基于审美情境的激发,次第形成了审美表象、审美概象和审美意象等多层级形式。意识性体验是主体审美活动的高峰状态,它以意象形式来虚拟呈现主客观世界和间体世界的本质、规律、真理、理想等完满境遇。

3.高阶调控能力形成

在审美意象廓出的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理念对其知觉和感觉活动发挥着自上而下的超前能动性调制作用。这提示了审美意识对主体感知觉的深刻影响。上述过程也正是主体创构审美表象和孕生审美概象的核心环节,审美意象的形成与廓出,同样以此为基础。

4.情感升级与思维嬗变

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引发的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和理念孕育等信息创造与功能状态翻转情形,同时也使其内心世界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定向嬗变。

5.高峰体验与意义廓出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既通过回忆联想注入了历时空经验,又借助想象注入了虚拟的共时空经验,进而由此激发出主体超时空的全新情感、美妙体验和审美期待,继而引发了相应的三种新颖的情感体验(表象体验、符号体验和意象体验)。主体借助感性想象、知性想象和理性想象的过程,即可分别获得对审美间体、客观对象和自我世界的三重意义发现与多层级价值享受:高峰体验与意义映射。

6.价值判断和审美理念的跃迁:从感性特征、知性范式到理性规律

理念是情感的灵魂。只有在审美意识体验中,主体才能将主客观世界的感性规律、知性规律和理性规律羼入自己的情感网络之中,才能形成审美的情感意识与人格气韵。黑格尔说过,音乐的基本功能在于反映最深刻的自我及其价值观念:“音乐艺术作为情感语言,由人们按照联想和想象诸规律,将那些与自然形式相耦合的诸种审美观念传达出来。”

由此可见,审美价值的滋生不仅与审美主体的情感有关,其深层意蕴更与人类的精神理想、规律性理念和价值真理密不可分!

二、理念预演的本体内容与认知效能

科学研究表明,主体的意识系统不但负责对外源性感觉、知觉信息进行整合与重组,而且还负责对内源性乃至内外合一的综合性感知觉进行全息重构和完形加工。进而言之,人类实际上是通过对记忆信息的选择性提取与创造性重组方式,来表征对未来事物或客观世界深层规律的创新性思想的。由此可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类的意识功能——理念预演及其神经标志。

(一)理念预演的本体内容

神经哲学家科赫指出:“人的意识主要是通过重新组织心脑信息而创造新信息的一种奇妙装置。”更确切地说,意识系统的根本作用不在于“重组信息”,而在于“创造新信息”,进而促使主体借此实现对自我与世界的理性认识与完善改造等价值目标。简言之,意识系统充当了我们的“模型决策者”这个角色,即通过建构主客观世界的深层模型来供我们解释万物、设计自我、实现自我、造福社会

1.理念预演的本体内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能动反映。它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多种意识。具体而言,人的意识内容包括自身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自身同客观世界的复杂关系,还可包括虚拟的自我情景、假定的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预期出现的客观事物等特殊内容。其中,审美的情感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具身体验、情感表征,还有赖于其对自我表象的情感映射、情感想象、情感评价和意象化建构等系列活动。在主体形成审美意识的过程中,前额叶发挥着主导作用。

对理念预演活动而言,主体的“人格意象”是主体认知自我的内在坐标和体现自我的内在模板,“人格意象”和自我意识决定了客观意识的框架或现实在个人心目中的存在方式。“人格意象”是主体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理性坐标。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主观现实”感。因此,要理解人的意识行为及人格特征,关键在于认识其自我意识中的主观现实图景。

理念意识活动具体体现为主体的“三位一体”人格特征及其完形认知功能;人格智慧的核心要素则是主体对自我进行审美认知的体验能力、想象能力和决策能力。

那么,审美的理念预演又是何种情形呢?对此,美学思想家杜夫海纳深刻地指出:“美是‘理想’的表现;理想并不是抽象的,它是在理想化了的对象中出现的透明理念。……作品的精神内容愈有深刻的真理,它就愈美。”可见,艺术并非是对现实或理想的虚构形式,而是对人格真理的具象表征与虚拟映射方式。

进而言之,只有借助对象性与本体性的审美意识体验,审美主体才能在内心通过感知对象与自我的形式之美而发现对象与自我的情意之美,进而据此体验自我与对象的意象之美,建构与创造出“间体世界”的镜像之美。由此可见,正是我们内心的美感催化了自己的创造性灵感;发现对象的本质之美,乃是揭示对象的内在规律的先决条件。

2.理念预演的操作程序

大体说来,人的本体理念预演活动依托主体对自我情感的审美预见图式,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建构面向自我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所依托的逻辑起点乃是自我的情感表象,主体唯有借此方能建构情感表征体;二是自我表象的形成遵循主体对象化的原理,即借助审美与认知的移情体验,达到从对象时空发现自我的目的;三是对象的感性特征和运动方式被内化、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感觉能力;四是主体需要在对象化体验过程中诉诸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评价,即认知坐标移位到对象方面,同时折射自己的概念时空、想象经验和推理规则,从而以对象为焦点形成自己的情感概象特征;五是主体需要根据对特定认知对象的感性—知性—理性之综合认识来充实与完善自我表象—概象—意象系统的结构内容,并以此作为实施个性化创造活动的情知意坐标和练达能力的心理平台。

(二)理念预演的认知操作内容

理念预演活动主要体现为主体心脑系统的意象具身—对象化映射情形。意象映射活动有助于主体同审美的感性对象拉开距离,将自我情感移入审美时空,进而借此形成本体性移情体验和对象化的价值预演,最终实现主体情感的内在价值及外在价值。其间,个性主体借助表象转换、角色易位、情感迁移、概象匹配、高峰体验和意象翻新等特殊方式而得以镜观悲欣交集的情感体验,实现自由美妙的情感意象价值,在虚观默察之中释放了自我的心脑潜能,实现了个性情感的审美嬗变与价值创新。

1.对自我与对象情感的价值重构

在人对自我情感的意象审美映射过程中,主体把审美对象的心理形式作为自己的客观感受对象和创造目标,进而通过具身体验来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心脑状态,借助情感想象来提升自我的情感品格,再通过对象化的价值映射过程分别实现自我新情感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进而言之,正是在想象的世界中,主体才能与主客观时空的情感表象进行深广自由的交互式价值投射和无限颖妙的意义映射。其间,主体的移情达到高峰状态(共鸣),进而导致主体对自我和世界的全新诗意理解与全息价值认同。

2.对本我与现实时空的意象性超越

黑格尔指出:“只有自我意识才是对象意识的真理形态。”换言之,人类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其对自身的镜像审美观照过程中,审美镜像或曰审美间体同时含纳了主客体内容及超越主客体世界的价值增益新内容。因而,审美间体及其全息意象遂成为审美主体超越本我与现实世界的认知表征体、价值载体与精神动力站。

3.重塑主体的全息审美意识及悲欣交集的情感品格

人的审美活动不单单是一种快乐自由的价值体验,还伴有某种后发而深烈的惆怅寂苦韵味。这是因为,我们在审美过程中不但要观照对象和理想世界,还情不自禁地返现自身和现实世界,以此来抽入全身心、全人格和全命运的体验,并引发改造现实、完善自我、走向理想的价值动力。

4.对主体认知时空的创新嬗变

主体以意象映射为核心内容的内部审美活动往往推动内部创造和外部实践,在这种有序转化过程中,主体的个性特征和人格意向也因着对象世界的深化与创新而趋于深刻和独特。人的价值与特性,总是通过其创造的产物对象而体现出来的。

具体而言,人对自我人格与情感价值的认知实践包括四大序列:一是从对象化的物象到内在表象的感性认知;二是将情感表象重整为情感概象的符号认知;三是将情感概象嬗变为情感意象的理念认知;四是将理念化的情感(理想图式)转化为本体表象(体象运动)及或虚或实的物象形式。

由此可见,自我的情感镜像及其衍生的间体时空的根本意义,即在于主体能够借此将内在的情感状态转化为物化的各种对象形式,进而对其展开对象化的具象观照和返身性的具身认知:于镜像中发现自我之妙、体验自我之美、补足自我之缺、完善自我之本、实现自我之义。

三、理念预演活动的心脑机制

人的理念预演活动基于情感评价与态度抉择。人的情感评价和行为抉择等意识体验过程,是主体得以产生美感经验,进而形成审美的价值理念并诉诸行为表达环节的认知基础。

(一)理念预演行为的心理表征系统

在理念预演活动中,人脑的前额叶与枕颞联合区、顶叶的活动呈现强相关,且它超前发动(预期电位、准备电位、动作前电位和动作电位),强度相对显著,且活动持久。

进而言之,人的理念预演行为主要由下列心理表征体来加以体现:一是意识层面的目标意象—价值意象—执行意象系统;二是概念层面的目标主题—语义程序—表达程序系统;三是表象层面的目标形态—符号匹配—身体动作程序系统。

(二)理念预演的神经机制

理念预演涉及人脑的多重复杂结构。其中,前额叶新皮质不但能够为人的理性认知和理念形成制定方略和目标,整合信息与命名赋义,而且也能为人的情感活动创造诗意、美感、哲理、旨趣、理念、意向等深邃隽永的文化价值。

1.镜像神经元的本体拷贝功能

在理念预演过程中,人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发挥着重要的信息转换作用:一是位于布罗卡区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具身表象转化为符号表象,将符号表象还原为具身表象;二是位于前运动区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理念表象转化为动作表象,将体象运动模式细化为左右侧肢体与器官的精致动作程序;三是位于顶叶的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所形成的对象化空间运动模式转化为本体性的空间感觉—运动模式,以便于主体对客观情景进行具身体验和反馈调节。

2.理念预演行为的生物电特征

进而言之,人的理念活动的脑电特征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其根本特征便是21世纪以来科学家所发现的大脑的40赫兹高频同步振荡波(即λ—节律,40赫兹以上,主要发生并出现于前额叶)。其发生机制在于,前额叶新皮层对来自低位皮层及皮层下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广泛抑制,从而使前额叶的兴奋灶聚焦于少数几个动力部位,继而向低位皮层及皮层下结构进行定向扩散,由此导致了大脑时空节律的重整变化,进而引发了自上而下的40赫兹高频低幅同步振荡波之远程定向性多层级扩散现象,借此体现了主体高强度的注意效应、泛脑协同效应和意象映射效应。

由此可见,40赫兹的高频同步振荡波既是人类心理活动高阶过程的功能标志,也是大脑顶级功能的生物电峰值状态。人脑借助此种高频低幅同步振荡波的界内峰值效应和跨界性的功能共轭作用,有效实现了对神经电生理信息与认知心理学信息的时空匹配与完形整合,从而有助于标记主体的理念发生过程、意识体验路径和意象映射目标,更有利于主体提升对艺术创造产物的内在预演水平和对象化表达—物化实现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