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洲象遗传多样性研究

亚洲象遗传多样性研究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结果表明:36个位点中有14 个位点能在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中成功扩增,且经测序证实为微卫星位点。其中9 个多态位点能在185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于其他亚洲象种群,勐养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特异性。
亚洲象遗传多样性研究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2.6 亚洲象遗传多样性研究

早在1963年,Sasaki等就曾以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中期染色体制片观察到亚洲象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8对,即2n=56。1966年,Hungerford等从美国费城动物园获得2头来自泰国的亚洲象的肌肉组织,进行了体外成纤维细胞培养,观察到中期染色体2n也为56。

我国学者陈玉泽等(1998)对产于西双版纳的亚洲象核型和带型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亚洲象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按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Giemsa染色。依据100个中期相的观察计数,得知,亚洲象体细胞共28对染色体,2n=56,27对常染色体,其中3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3对中着丝粒染色体(M),2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对雌性亚洲象中期分裂相晚复制带的显示证明,X染色体是1对M染色体,其中1条显示浅染色。陈玉泽等(1998)观察到的核型与Sasaki等(1963)和Hungeford等(1966)报道的核型基本一致。亚洲象C带核型中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结构异染色质不够丰富,少数染色体着丝粒区显示C带。多数染色体着丝粒区显示弱C带,甚至一些染色体缺乏C带。在多数细胞观察中,No.1有1条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显示C带阴性。No.2和No.4染色体出现浓积的结构异染色质短臂。No.7和No.12在长臂的远端有端位C带。No.27是核型中最小的1对A染色体,显示完全C带阳性。1条X染色体也显示C带阳性,这种现象在哺乳动物中较少见。亚洲象核型中出现结构异染色质的减少和增加,甚至有异染色质的臂和染色体,这些特征对探讨亚洲象在系统进化中的地位具一定意义。亚洲象具6条Ag-NORs的染色体。Ag-NORs分布在3对M染色体的短臂末端位和2对A染色体的长臂末端位。通常哺乳动物中,Ag-NORs分布在染色体的次缢痕和端部。原位分子杂交已经证明,Ag-NORs的显示位置就是18s+28srDNA的活动区域(Hsu等,1975)。Ag-NORs的数目和分布位置一般较恒定,具有物种的属性,因而可作为物种鉴别和探索进化的指标之一。

蔡清秀等(2008)以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为模板,从非洲象31个微卫星位点和5个已知亚洲象微卫星位点中筛选勐养亚洲象的微卫星位点,进而对在西双版纳勐养保护区3年采集到的191份亚洲象粪便样品中提出的DNA进行特异性PCR扩增、基因分型、检测位点信息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36个位点中有14 个位点能在亚洲象肌肉样品提出的DNA中成功扩增,且经测序证实为微卫星位点。其中9 个多态位点能在185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勐养种群中,3个位点可能偏离Hardy-Weubberg平衡,至少8个位点间无明显连锁存在,平均等位基因数3.78±1.72,平均期望杂和度0.32±0.06,平均观察杂和度0.36±0.0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28,说明这9 个位点适用于勐养亚洲象的遗传学研究。根据微卫星位点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频率,相比于其他亚洲象种群,勐养亚洲象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且等位基因频率具有特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