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

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和盗猎威胁是导致亚洲象在此区域内活动并最终开辟新活动廊道的原因。提出了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保护区以及中国老挝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严厉打击盗猎和科学的栖息地管理是恢复和增大亚洲象生存空间,缓解人象冲突,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的有效措施。选择部分规划的廊道开展建设与示范相关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析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案例,并预测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_中国人象冲突研究

2.12 亚洲象保护廊道研究

林柳等(2006)以亚洲象作为目标保护物种,通过野外收集的GPS数据和对西双版纳州卫星遥感图片的解析,判断在图片上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地形地貌,并结合其他影响亚洲象分布和迁徙的基本数据包括海拔、地形、河流、村寨以及公路等因素,初步探讨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带的规划区域及其可能性。通过研究认为,建立生物走廊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勐养的象群开辟一条与勐腊、尚勇地区以及国外象群交流的通道,使种群在增长的同时种群质量不至于下降,也可以缓解种群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曼稿子保护区远离其余子保护区,而且已经没有象群的分布,所以在亚洲象的保护上没有同其余子保护区建立走廊带的必要性;勐仑子保护区虽然位于勐养和勐腊子保护区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适于走廊带的建立,但是由于其周边地区村寨、农田分布较密集,人口众多,道路密集,若要在它和勐养、勐腊之间建立走廊带,则涉及较多村寨的搬迁和土地、森林的重新分配,而且主要交通干路对亚洲象迁徙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因此,建议将走廊带选择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之间建立。

赵建伟等(2007)针对亚洲象保护所面临的栖息地减少、生境破碎化、人象冲突加剧、盗猎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和监测,取得了尚勇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及分布、活动地点、对生境因子的选择、周边社区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应用GIS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野外巡护、栖息地改造与恢复、生物走廊带建设、缓解人象冲突4个方面开展对尚勇保护区的亚洲象保护方案设计。

林柳等(2008)利用村寨访问、痕迹追踪和3S技术,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亚洲象种群活动范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尚勇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包括尚勇保护区的大部分区域,保护区西部的上中良、曼粉、河图和南平等村寨的部分集体林以及由河图、南平延伸,途经田房、龙匡和咖啡二队直至老挝境内的狭长廊道,总面积约395km2。廊道长约17km,呈“S”形,两端宽中间窄,最窄处约0.66km,廊道内天然林面积仅占37.6%,且呈不连续分布。至2006年12月,记录亚洲象经由该廊道的跨境活动共6次,象群不仅利用此廊道在不同栖息地之间来回活动,而且还以廊道内的天然林或橡胶林为庇护所,取食周围的农作物。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人类活动和盗猎威胁是导致亚洲象在此区域内活动并最终开辟新活动廊道的原因。提出了在勐养、勐腊和尚勇保护区以及中国老挝之间建立生态走廊带,严厉打击盗猎和科学的栖息地管理是恢复和增大亚洲象生存空间,缓解人象冲突,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李正玲等于2007年11 月至2008年3月,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分析了地处西双版纳的2条亚洲象保护廊道内5个村寨196户村民对廊道建设的认知与态度。结果表明:研究区80.61%的村民愿意有条件地支持廊道建设;影响村民支持意愿的因素包括村民的文化程度、人均年收入以及村民对亚洲象保护、人象关系、廊道利用方式和受益群体的认知;该区村民对亚洲象的保护意识、廊道的利用方式和受益群体对村民支持意愿的影响较大,其影响系数分别为0.231、0.236和-0.304。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社区村民在生物保护廊道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廊道设计与规划必须深入了解社区村民对生物保护廊道的认知和态度,并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参与(李正玲等,2009)。

陈明勇等(2010)根据生物保护廊道的相关理论及概念,在全面开展中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分布现状及栖息地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亚洲象分布区生态环境质量及社会经济现状,分析我国亚洲象保护与管理面临的主要威胁因子,讨论亚洲象保护廊道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采用3S技术设计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6条亚洲象保护廊道,提出亚洲象保护廊道规划与设计的技术参数,根据亚洲象保护管理及廊道的特点,结合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及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的实践进一步讨论廊道建设的保障体系。选择部分规划的廊道开展建设与示范相关研究,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析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案例,并预测亚洲象保护廊道建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