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构建贵州旅游文化

如何构建贵州旅游文化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些措施,争取让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较大程度地进人跨文化旅游者的视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知名度。
如何构建贵州旅游文化_国际视野下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旅游文化的内涵丰富,总结起来包括旅游者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经营文化,构建贵州旅游文化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本土文化是基础,旅游者文化是旅游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旅游经营文化是手段。

一、增加贵州旅游项目和产品的文化品位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壮大,文化就会越来越在旅游经营中占主角地位。对于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而言,越能体现某地区的特殊文化内涵就越具有生命力,越是有特色就越具有吸引力。以下是笔者基于以上对贵州文化类型的分析,对如何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发展跨文化旅游的一些建议。

(一)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步行街

作为跨文化旅游者的外国游人,因为时间、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游遍贵州、吃遍贵州。为了满足游客深人了解贵州的愿望,不妨在省会城市贵阳规划一个地方建一条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步行街,让旅游者能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对贵州的民族风情有所了解,品尝到贵州各地各具特色的食品。很多少数民族的小吃,只能到所在地才能吃到,在贵阳就更不能体会少数民族风情了。这样的步行街在成都有锦里、宽窄巷子,在西安有回民一条街,主要的特点是将民族文化的元素聚集起来表现。许多旅游者尤其是欧美游客,到了贵州之后,对贵州的旅游地没有太多的具体概念,有的只在贵阳待上一两天就走了,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贵州有那么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当然就不会去一探究竟。要打造民族步行街,应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统一规划、领导下,组织专业人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人调查,确保特色;二是规范管理,营造氛围;三是做好宣传,打造品牌。通过这些措施,争取让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较大程度地进人跨文化旅游者的视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知名度。

(二)发展民族文化风情游

如上所论,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各异。由于诸多原因,许多风情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中,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宣传不力、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等等,但重要的原因还是文化品位没有得到提升,影响其传播与参与。例如,苗族农历四月八是一个充满苗族风情的苗族传统节日,多年来,由于没有在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因子,苗族的“四月八”总是流于形式。在旅游规划当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大打文化牌,提升文化品位:一是营造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在苗族地区中心城市或乡镇建苗族传说浮雕、图腾柱、苗族风情楼桥等,把苗族风情外化为直观景物;二是深人研究苗族农历四月八的历史传说、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等,并加以宣传介绍;三是培养苗族演员,精练苗族特技,特别是对“四月八”节目中表演的非常讲究的几项特技,即上刀山(上刀梯)、过火海(走烧红的铁板)等应加大训练力度,形成老中青兼顾、形式多样的表演特色;四是集中财力打造精品“四月八”旅游节,吸引跨文化旅游者参与体验苗族的对山歌、婚礼庆典等活动。

(三)提升山水的文化表现力

首先,做好文化意义上的提升,挖掘景点的传说、居民习俗、人文景观等,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位。其次,定期举办贵州山水画、山水摄影比赛,将获奖作品进行展览,并且做成书册。再次,把时尚文化与山水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结合发展。

(四)制作革命文化宣传片

贵州的革命文化,具体地说,是以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四渡赤水故地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欧美旅游者由于对历史事件了解不多,对完全的实景很难有太大的兴趣。如果能结合时代科技,制作一些生动活泼的宣传片,就能吸引跨文化旅游者对贵州红色文化的关注。

二、提升旅游者消费行为文明程度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贵州旅游业的起步较晚,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旅游消费者行为不成熟和非理性的色彩。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规划中一味地迎合旅游者的需求,不考虑发展方向正确与否、理性与否,会产生很多低级趣味的旅游项目和粗鄙的旅游服务项目,比如农家乐赌博现象严重等。

部分旅游者自身的素质低、公德意识差,在旅游过程中大声喧哗,乱扔废弃物、损坏文物遗产和公共设施等,这些都会给旅游地的文明形象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一个地区的旅游消费方式的文明化是这个地区旅游国际化、市场化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构建旅游者消费行为的文明性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文明行为的培养,需要旅游规划者、管理者、服务者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对旅游地进行规划时应注重文明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景区放置的垃圾箱既要做到方便投放垃圾,又要在设计上与景区风格匹配;在某些特殊的文物遗产旁边设置温馨的提示牌,既帮助了游人对文物遗产的了解,又增强了其保护文物遗产的使命感;在草坪或花木的醒目地方用诙谐、幽默的言语提醒游人不得践踏草坪和攀折花木;农家乐的娱乐项目应当多元化,加人一些现代娱乐元素,尽量避免一些庸俗项目的进人等等。总之,在景区的设计当中,应当融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文化性为一体,这样打造出来的旅游地才会寓教于乐,让旅游者耳目一新,积极互动,不文明的行为会自动地减少甚至消失。

其次,直接与旅游者交流的服务人员素质要进一步提高。用企业文化来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提升服务档次;以高等院校为基础,大力培养懂英语的服务人才,大力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等。同时,也要通过宣传和开展活动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地文明的创建工作中。当地居民是旅游地的主人,也是旅游地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们的言行对旅游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管理者应该引导当地居民摒弃世俗的、金钱利益至上的观点,发扬先进、文明、质朴、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旅游地独具吸引力之魅力所在。或许吸引、打动海外游客的真正原因,正是本土居民质朴的民族性格、原生态的古朴民风、原生态的不带任何矫揉造作的本土居民生活方式、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所以,如果游客觉得当地居民太商业化或者太世俗,那么他们对旅游地的审美会大打折扣,很难再故地重游了。

三、凸显贵州旅游商品的地方特色

贵州可以开发的特色旅游商品品种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安顺蜡染、大方油漆、黄平泥哨、玉屏箫笛、织金沙陶、赤水香扇、荔波凉席、普安石砚等等,都是贵州有名的手工艺品,苗绣、侗绣色彩鲜艳,花样繁多,尽显民族特色,这些都是跨文化旅游者最有可能接触到的特色旅游产品。除此之外,贵州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文化旅游产品资源没有完全走出大山,为人所知。比如仅丹寨县就有鸟笼之乡和古法造纸之乡之称,这些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资源,都需要进一步开发,有到位的宣传,才能为国外游客所熟知,进而产生去原产地旅游的兴趣。

贵州民族服饰也是反映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国外游客也很喜欢,但是真正购买的游客却很少。原因之一是质量很好的很贵,而且只能作为艺术品摆放在家里,不能穿在身上。民族服饰缺乏生活的味道,民族气息太重。所以在民族服饰的设计上,在保持民风的基础上应该增加现代风格,尝试加人流行元素,开发出能穿着走在大街上的既时髦又特别的民族风格服饰。

对贵州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和管理必须得到重视,在旅游商品的开发规划上,应该根据景区的特点和当地的资源,统一开发、分类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面,使之成为一种旅游形象的再宣传,与游客保持持久的情感联系。

四、利用贵州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打造贵州旅游品牌

贵州旅游文化富足,但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该高度重视本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使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很好地融合发展,例如可以组织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收集并利用好本地的名歌、名唱、名曲、名文、名联、名剧、名片(电视或电影)等,并通过各种媒体让贵州特有的文化和贵州旅游产品深人人心。通过整合贵州文化资源,打造贵州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如民族文化村、民间工艺品、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等,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以此为契机,加强对贵州文化资源的发掘、传承和保护,提升贵州的整体旅游形象,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五、抢救贵州文化遗产

对于跨文化旅游者而言,最希望旅游能够带给他们的就是和自己的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体验,求新求异是最为普遍的跨文化旅游心理。对于跨文化旅游者来说,贵州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吸引他们的因素之一,在此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最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和工艺,是非常珍贵的旅游记忆,也是促使他们重游的动力之一。在对跨文化旅游者的调查当中,大部分的旅游者都提到想体验原生态的民族风情这一点。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原始性、完整性都正在面临着被同化、汉化的威胁;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孩不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也不会制作自己民族的手工艺品,甚至产生作为少数民族的自卑感;民间文化大多凭借口传心授,以相当脆弱的方式代代相传,一旦没有继承人,就会消失很快,这些问题会使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威胁。

对贵州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努力促进政府机构与民间的通力合作,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探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做好保护的资源建设、队伍管理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制定相关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规章制度;由政府协调组织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等;以实施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项目以及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试点,辐射和带动全省其他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活态的保护,需要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可以通过旅游业开发和商业的发展,把当地青年组织起来学习民间技艺,这样可以一边照顾家庭一边挣钱,同时民间技艺也得以传承。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进行,政府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比如大力发展村寨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或者建立网站的形式进行宣传和提供服务。对民族语言的保护,可以在一些地区实行多语式教学,例如黎平等地方把侗族大歌引进中小学校园的课堂,也可以通过录音的方式保存下来。笔者在对丹寨县的雅灰乡进行调查的时候了解到,小学每天的早操时间会全校性地表演锦鸡舞,而且在低年级部也有苗语与汉语双语教学,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较好方式。

第三,旅游业的发展在给民族文化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旅游中的民族文化艺术往往出现一种嫁接的现象,把不是这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移植过来,因为商业原因被发扬,自己民族的东西却慢慢被掩盖退化了,这种现象是应该予以制止的。

【注释】

[1]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队:《贵州六十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队:《贵州六十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3]Robert W.Mclintosh&Shashikant Gupta:Tourism:principle,practices,philosophies,John Wiley&Sons,Inc..Hoboken,New Jersey,2003.

[4]李树民:《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与对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