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特征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特征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邓某认为,民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民族文化、民族社区以及民族共同体本身。因此,在西方文献中,民族旅游也被称为土著旅游或原住民观光。我国学者对“民族旅游”概念的探讨,多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旅游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除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文化事象以外,当地居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山水景观等也是民族旅游的重要对象。
理论基础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概念

1.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源一体的,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所创造的不同形态特征的复合体。按最广义的理解,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所形成的,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及进行内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与社会)交流沟通的工具和手段。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资源的核心。这里所要研究的民族文化就指的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主要探讨的是大理的白族文化与丽江的纳西族文化。

2.民族文化资源

施惟达先生结合《辞海》对资源的解释,将民族文化资源定义为:“民族文化资产的来源,构成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财源。”他认为民族文化资源是以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中现代民族文化产品的制作与销售、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和民族节庆与会展及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基本内容为基础。邓某认为,民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民族文化、民族社区以及民族共同体本身。民族文化、民族社区和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均比民族旅游资源的内涵大,民族文化、民族社区及民族本身是民族旅游资源的巨大源泉,民族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民族社区及民族的部分亮点。民族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异质性、神秘性、可传播性以及可发展性等特征。

3.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区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一区域范围,是一定地域内以某一或某些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民族聚居区域,多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边疆地区或省际的交界地带,由于区位较为偏僻,地理环境闭塞,当地少数民族与外界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保留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少数民族区的两大重要属性。

由于地理环境和长期社会史发展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区大多属于经济较滞后的贫困地区,但同时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少数民族长期处于相对偏僻和封闭的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民风民俗,都较少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大都保留了未经人工雕刻的原始风貌。当地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姿态万千,风格迥异,透露出原始生态和神秘古朴的气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前去探奇览胜,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宝贵的民族文化,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越条件。

4.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是旅游者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或土著民族居住地区进行旅游的一种形式,民族旅游的概念最初来自于国外学者对一些土著民族的旅游人类学考察。因此,在西方文献中,民族旅游也被称为土著旅游或原住民观光。目前国外学者有关民族旅游的论述主要包括:史密斯是第一次使用民族旅游这一术语的学者,并将民族旅游定义为“是把古雅的土著风俗和奇异的居民推销给公众旅客”的旅游形式;巴特勒等人则将民族旅游定义为“以原住民的文化为观光吸引物的一种旅游观光形式”;科恩认为,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是以在社会上、政治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要民族的群体为对象,由于其文化特色、自然生态环境或独特的旅游价值而展开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布罗纳认为,“民族旅游是旅游者对某些群体进行观察的旅游活动,这些群体具有显著的文化、自我认同与生活方式,并且被贴上种族、原始、少数民族、民俗、部落或农民的标签”。

我国学者对“民族旅游”概念的探讨,多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旅游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李某将民族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西部各具自然生态特色和文化特征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各类旅游活动;刘某将民族旅游界定为,民族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旅游经历;邓某认为,民族旅游是人们以观赏、领略、感悟、探索民族文化、民族社区甚至民族共同体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徐某认为,民族旅游主要包括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活动、商品及服务,开发方式可以以建立民族旅游点、开辟民族旅游线直至规划民族旅游区来进行。

可见,民族旅游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和自然旅游的一种结合,既包括民族概念也包括区域概念,是一种以少数民族地区为目的地的综合的旅游形式。因此,除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等文化事象以外,当地居民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山水景观等也是民族旅游的重要对象。

(二)理论基础

1.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发展理论兴起于二战后的欧洲大陆,其形成可追溯到早期的区位理论,如冯·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阿尔申尔德·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瓦尔待·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奥古斯特·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威尔逊的空间作用理论等。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的理论,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是人们生活、工作最初步且最低的要求。可以说,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每一个行为都可以视为一次区位选择活动。但由于传统的区位理论是从经济人的角度去分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因而具有静态与均衡的特征,但和动态非均衡的区域发展问题缺乏必然的联系。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区域发展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选择或自由,发展的核心价值在于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自尊以及自由的选择。不论是从经济、社会还是其他学科,对于发展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过程,区域发展的均衡目标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增长、现代化城市化的水平上,它更主要地反映在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福利与和谐程度等综合性的层面上。由于旅游发展涉及各方面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旅游发展的判断肯定会因出于不同的自身利益的考虑而有所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利益均衡以及整体性非常重要。区域发展理论的要点在于发展现象的价值判断,提倡发展不只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提升。对于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研究来说,用科学和全面的旅游发展理念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一个管理学概念,起源于哈佛大学E.MerrickDodd教授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思想。1963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学者基于企业依存视角正式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随后该理论得到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密切关注,并成为众多领域有意义的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给出权威界定,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该理论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1999年10月1日,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在其第13届会议通过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中明确使用了“利益相关者”一词,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参照标准,标志着“旅游利益相关者”概念已正式得到官方认可。我国旅游学界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始于21世纪初,并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该理论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其研究主体从企业扩展到居民、政府、消费者、社区组织、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领域、经济和社会环境等。

“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某机构或企业目标实现的主体和客体,包括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生态效应相关者等。因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经营者、社区、政府,还是环境、制度、社会等外部因素,都应该包括在内。这一理论的贡献在于极大地挑战了“股东至上理念”,关注了所有参与主体与客体的利益分配问题,更新了传统管理理念和模式,对统筹平衡各方利益、实现预期目标、推进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

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旅游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与带动性,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各利益主体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可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角度来分析,从全局角度考虑主体与客体利益分配,义务规定,责任划分(经济的、伦理的、社会的、法律的)等问题,进一步通过协同合作实现旅游区利益效应最大化。

3.需求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从心理角度揭示人的内心需求,随后该理论广泛应用到旅游研究之中并为学界所认同。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自身内部的内在需要均呈现一定的等级层次结构,排列成7个等级,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被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满足这些基本需要,个人才能寻求更高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型需要,是人类追求自我的更深层次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比较容易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不易满足;低层次需要是基础,高层次需要是升华。在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要是有差异的,人类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向深层次扩展。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只呈现出单一的需要,有各种需要的叠加,只是高层次与低层次需要的程度不同而已。个人内在的需要形成了旅游内驱力,是形成旅游期望、旅游动机等一系列行为的根本动力。

4.空间结构理论

空间结构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同时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与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其理论研究从单个经济单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由静态的空间区位选择发展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结构演变的研究,并形成各种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对此国外学者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理论等。

空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空间结构体系分析,空间要素归纳为点、线、面;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研究区位势能、空间极化与扩散机制、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及要素流的作用和变化;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揭示了空间结构变化的动力和演变的阶段特征与规律,如演变的基本过程是从“点”“轴”到“面”,是极化与扩散及相应的非均衡与均衡过程的交替,演变的基本阶段是:离散阶段—极化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

5.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分析利益关联或冲突中主体行为对局的理论。博弈论主要研究在给定信息参数的条件下,决策主体行为之间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标志是在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与奥斯卡·摩根斯坦恩的奠基性经典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中,之后博弈论得到了飞速发展,几乎指导了绝大多数领域的研究。

博弈即个人、团体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也可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及策略中进行选择再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成果或收益的过程。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各方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博弈的要素包括参与者(或局中人)、策略、信息、支付和均衡等,其中,参与者、策略和支付是完整地描述一个博弈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要素。参与者即参加博弈的直接当事人,它是独立的决策主体,且假定是理性的人,通过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效用或得益最大化。

6.可持续发展理论

工业革命进程中人类破坏性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采取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忽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规律,一味向大自然索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而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并带来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通过反思后,重新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一种发展理念,其追求保护和改善环境以寻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法。1962年,美国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里率先拉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旨在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讨论,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的纲领性文件,呼吁人类在发展时不能损害甚至牺牲后代利益,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举行的会议上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并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性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把环境与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两个纲领性文件,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此后,可持续发展上升为许多国家指导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应运而生。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举行世界旅游会议,并在其纲领性文件《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提出旅游业可持续旅游思想;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等在西班牙召开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草案)》,并制定了《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这是两个指导性文件,文件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念做了界定,并强调旅游业发展要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世界旅游组织把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需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提供生机,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一定的机制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目前,旅游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人们普遍且广泛的重视,成为各地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指导思想。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其独特的民族魅力与文化积淀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持续与传承性更为重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显得迫切而重要。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持当地旅游资源的完整性、文化的传承性与原真性,并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协调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外部客体与游客、消费者、当地居民、政府等内部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使得当地旅游发展具有协调性和持续性;同时在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注意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以保障当地旅游业稳定且持续健康发展,使得今后旅游发展更突出代际与代内的公平性与协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