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2-0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此,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元化且以旅游者的体验为实现路径的旅游产品,并以实现旅游者的自我发展与目的地文化价值提升与再造为目标。
开发模式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开发的基本原则

1.动态发展原则

民族文化资源的特征以及开发的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客源环境和区位特性等条件并不是停滞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能只局限于现状,必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根据不同阶段民族文化资源及其外在环境所呈现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从而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做出积极、全面和正确的开发决策。

2.以人为本原则

新时期旅游发展倡导“以人为本,和谐旅游”,旅游资源开发也要做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居民工作、劳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旅游者游玩和审美的对象,民族地区旅游环境的营造既要考虑游客的旅游需要,又要尊重社区居民的感受。

3.特色制胜原则

民族文化旅游与一般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原真性的、可直接参与体验的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形式为体验当地的艺术、传统以及具有当地特色的象征性文化,并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在生活中体验民族文化。据此,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文化为核心,打造多元化且以旅游者的体验为实现路径的旅游产品,并以实现旅游者的自我发展与目的地文化价值提升与再造为目标。简言之,民族文化旅游,即为通过创意的手段将文化通过旅游体验的形式再现旅游者面前,使旅游者产生较强的文化体验。

4.整体优化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强调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审视民族文化各资源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生相养、共同发展的关系,避免区域内各旅游资源产生分割,造成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被削弱。本着民族文化各资源要素或各景区之间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采取“精品优先,分步开发”,逐步形成整体优势。从宏观上要把握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特点、主导优势、内部差异与互补、周边环境状态、与他域之间的比较优势等,以进行区域整合的整体运作,实现旅游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最大化。

5.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展旅游业必然会对民族文化资源及其生存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有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被埋没和遗失,有些可能正在被破坏和遗失。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由政府牵头,旅游开发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尊重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律,针对不同阶段的特征有效地开发和设计,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从而保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

模式指事物的程式化,系对同类事物有共同效应的一种抽象。我国对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近30年的时间里,对旅游开发的认识大体经历了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形象导向、产品导向4个阶段,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也越来越受欢迎,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受全国旅游开发的影响,同样经历了以上4个发展阶段。此处将结合案例地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情况,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一般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1.资源导向模式

资源导向模式产生于旅游业的起步阶段,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析旅游开发地的资源特色和品质,在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对市场、政策、开发配套条件等方面考虑相对较少。大理和丽江在旅游业起步阶段都因其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初期是根据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来确定旅游景区的建设和相关旅游设施的配套,追求的是数量型的增长,旅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观念还没有形成。资源导向模式具有基础性、主观性、局限性的特征。

2.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产生于旅游业的发展时期,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认为旅游资源开发要以市场为研究的核心,一切开发都要以市场的需求分析为前提,该开发模式是将旅游市场的需求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针对市场上不同的需求类型,开发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市场导向模式具有敏感性、客观性、组合性等特征,开发中应注重对本地旅游市场的细分和定位

3.形象导向模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可供游客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数量也在增多,旅游市场上呈现出异常激烈的竞争态势。学者也发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并不总是取决于资源和市场因素,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以及形象等因素可能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形象塑造成为旅游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要靠形象的传播让其为潜在游客所认知,从此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出游计划。形象导向模式具有系统性、稳定性、主题性等主要特征。大理、丽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开始注重旅游形象的塑造,2004年大理以“魅力大理——一生不能不到的地方”为宣传口号,并推出了15分钟的旅游宣传片;现在大理根据资源特色推出“风花雪月自在大理”旅游形象宣传语,并制作了《感悟·大理》《大理·一见钟情》等官方宣传片。而丽江2003年提出了“丽江——一个你从未真正体验过的地方”,后推出“人间天堂,中国丽江”,现在丽江的旅游宣传语是“七彩云南,梦幻丽江”,并制作了《印象·丽江》等宣传片。

4.产品导向模式

产品导向模式是旅游业发展到了资源、市场、产品和营销一体化的成熟发展阶段时出现的一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实质上是资源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综合。产品导向模式是从旅游资源状态出发,在充分把握市场需求方向和旅游资源现状的前提下,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体系,引导游客进行消费的一种资源开发模式。

上述4种模式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念,是在人们的旅游思想由“小旅游”向“大旅游”的转化过程中逐步演进、不断成熟和发展的。在具体分析处理区域旅游发展问题时,应该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各地区在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条件上的地域差异,决定了它们不可能按照相同的模式去统一开发,必须在综合分析区域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形象等诸项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开发、逐步实施,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旅游联动开发模式

区域旅游联合开发,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与制度界限,根据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地理空间的临近性以及市场相关性等,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与协作,在同样规划的基础上共同开发优势资源,共同建设旅游设施,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树立区域统一的品牌形象,实现“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以达到合作各方的“多赢”和“共荣”。

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竞争也越发激烈,旅游作为一项开放性、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战略,加强区域旅游联合与协作,联合开发、重组、提升资源,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民族地区旅游业为了稳定发展,都非常重视从景点、景区到旅行社、饭店、交通直至信用卡等“一条龙服务”,跨区域的空间协作与联合开发旅游开始形成潮流。

1.联动开发的条件

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空间联合开发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不但可以极大地拓宽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优化旅游线路组合,而且可以有效地抑制地方不正当竞争,在空间上联合开发,可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使景区开发有先有后,有效防止重复建设和破坏性开发,使互补的民族文化资源产生良好的组合效果。

(1)资源上的关联性

民族文化资源上的关联性包括互补性和差异性两个方面。互补性是指对旅游地能形成互补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就会大大增强其组合效应,增强吸引力。差异性则是指进行联合开发的旅游地之间资源应当是有差别的、多样的,但品质差距不能太大,如果品质差距太大,在空间联合发展中,优势一方就会抑制劣势一方的发展。通过结构分析了旅游者、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对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调查,得出了三群体对大理、丽江民族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感知的路径系数,开发程度比较高的是大理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族节庆活动”“民族工艺品”和丽江的“民族建筑文化”“民族传统艺术”“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大理、丽江都是民族地区,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以白族文化和自然山水文化为主要吸引资源,而丽江以纳西族文化和演艺文化为主要吸引资源。在资源禀赋上具有空间联合发展的条件。

(2)空间上的邻近性

邻近性主要是指区域内各旅游地在空间分布上的相邻,包括线状和圈状的分布,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便于旅游走廊的建设与形成,进而有利于各旅游地连接为统一体。大理、丽江位于滇西北,2010年大理和丽江的火车开通,彼此间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进一步拉近了空间距离,为旅游联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基础。地方政府间应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依托大理、丽江的知名、重要景区(点)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区域旅游网络布局,在空间上把大理、丽江逐步建成民族文化资源独特,服务和交通体系比较完善,具有一定的集散功能的旅游区,实现信息互联、客源互送、市场互通,滇西北旅游发展一体化的目标。

2.区域内联动——核心-边缘开发模式

大理古城和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到访,但是也由于知名度太高,致使游客高度集中在某些核心区域,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与周边地区联合,应用合理的政策引导分散核心区的游客压力,延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从而普遍提高目的地旅游收入,并有效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大理、丽江比较适合采取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发展模式,将区域内丰厚的资源在整合、优化之后,增强整体竞争力。这要求区域内的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充分发挥大理、丽江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积极引导、规范各行政主体的行为,协调各区县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区域性的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减少因行政隶属关系而出现的内耗和摩擦,变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各区县分散、粗放、局部的潜能为整体、集约、综合的优势。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科学管理”原则,实现核心牵引,边缘联动,协调发展。

从大理州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将近500个旅游资源点在大理州12个市县境内均有分布。大理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主要分为5个板块,分别为:中部大理市历史文化旅游区、东部宾川祥云佛教文化旅游区、南部巍山南沼文化旅游区、北部鹤庆银都水乡文化生态旅游区、北部待开发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区。

整体上来看,大理州各板块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和不均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旅游交通要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高度的灵活性。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优化,需要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需要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各旅游部门要敢于和善于牵头,主动沟通和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取得各方面的支持,形成整体合力

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大理白族自治州旅游发展组合模式中,大理市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或者中央城市,具有集聚与辐射效应,因其具有旅游资源禀赋、城市规模、发展水平、接待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而担当中心集散地。丽江市各市辖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则应该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丽江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景区的发展。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闻名海内外,国内外游客因为古城而吸引到丽江,所以丽江古城应该作为丽江市旅游发展的核心,通过交通连接各个县和景区,带动景区的发展,促进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

3.区域间联动——双核联动开发模式

依托交通、加强资源整合,积极培育特色鲜明、综合配套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形成大理-丽江主干线旅游线路,形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网络格局。大理和丽江在一条旅游线路上,大理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旅游地位,都可以称得上旗鼓相当,两地区不论是城市还是资源都可以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合作关系,可以形成双核联动模式。要想优化旅游综合环境,首先要优化旅游交通,其次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转化,培育旅游派生产品和业态,从而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与协调机制,拓展旅游产业链,打造旅游空间链。

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格局。大理、丽江交通方便,资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情况下,走滇西北旅游线路的游客都会选择大理、丽江顺路旅游,二者属于“资源—资源”“市场—市场”,双向“共生性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两地既有市场共轭,又有资源互补,形成以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为核心的共生性双核联动发展模式。两地区在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水平和客源联系等方面的高相关性和互补性,可大大提高两地旅游业整体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