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旅游的特征

文化旅游的特征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碰撞对双方文化都会有所影响,从而使各自文化系统内的某些因素发生改变,这就是文化旅游的互动性。文化旅游使旅游者认识了自己与异质文化的差距,从而反过来加深了对自身所属文化系统的认同感。旅游接待地区由于接待大量涌入的旅游者,兴起了旅游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文化旅游的特征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文化旅游是以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互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互动性、感悟性等特征。

(一)文化旅游的民族性

文化旅游的民族性由文化的民族性(即多样性)所决定。前面说过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具有民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源于共同地域中人们的共同生活。在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一群人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团结起来,与自然斗争,获取食物及其他生存的必要条件,共同的生存需求、劳动任务及共同的劳动技能产生了共同的习俗、生活方式及世界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由一种社会经济结构过渡到另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民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从而导致不同的财产关系、法律关系及道德准则的出现。

不仅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各具特色,而且在地区与地区之间、时代与时代之间、阶级(阶层)与阶级之间的文化也具有多样性,即也各具特性,所以不只在国际旅游中可以体验文化旅游,在国内区域之间进行文化旅游,也能感受到文化旅游的民族性。

文化旅游的民族性主要通过旅游景区(东道社会)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者旅游心理的民族性体现出来。

1.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

文化旅游的东道社会正是以自己景区的文化特性为诱因,吸引游客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吸引游客,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旅游接待地区都要对区内景区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以便更能突出本景区的文化特色。所以游客一到达旅游景区,当地的文化氛围就会扑面而来。例如在鲁迅故里绍兴,游客到咸亨酒店喝上半壶酒,信步走上青石板铺就的广场,周围熟悉的店名、青粼粼的河水、古老的乌篷船,一下子就会把游客拉入祥林嫂、赵七爷、孔乙己以及王胡和小D生活的那个时代。旧时的时代特色与绍兴的乡土气息缠绕交融,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获得了审美上的快感。有的时候,我们进入一个未经系统规划的自然社区,也能强烈地体会到异质文化的特色。例如,到川滇境内的彝乡去走一走,彝族同胞的豪放热情、纯真浪漫马上就会感染我们。每年6月24日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这一天,人们穿起鲜艳的民族服装,打鼓踏歌,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白天表演赛马、摔跤、斗牛、射箭等节目,晚上一对对情男情女躲到松树下,吹起短笛,互诉衷肠,悠扬的笛声伴着山坡上星星点点的火光,幽幽地阐释着彝乡的民族风格。

2.旅游者旅游心理的民族性

来自不同文化氛围的旅游者,其旅游行为与心理不同。一般来说,中国大多数的旅游者比较内敛稳健,而西方大多数的旅游者则比较外向和富有冒险精神;中国人旅游注重内心感受,而西方人注重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中国人倾心于旅游的道德塑造且富于人文情怀,而西方人看重旅游的求知价值且充满科学精神。这种不同的旅游性格,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行为模式。西方旅游者比中国旅游者更容易选择攀登高峰、下河漂流、极地探险等旅游项目;中国旅游者比西方旅游者更容易选择繁华都市、人文荟萃的旅游场地。东方和西方民族旅游性格的差异,同时也可以在饮食风俗上有所体现。谢贵安、华国梁在所著《旅游文化学》中曾写到:西方游客对东方的筷子乐于试用,他们想来体味一下使用筷子时那种“夹一块掉一块”的乐趣;而日本人则性格内敛,怕出丑,如果不是事先已学会使用刀叉,他们通常还是坚持用筷子。在西方的很多地方,进餐者可以从大菜盘中随意挑出自己喜欢的食物,凡是摆上桌的菜肴,都可以逐一品尝。可是在日本,进餐者一般只能吃自己眼前的几盘菜,把筷子伸到他人面前夹菜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西方旅游者多具有主动、热情、不畏艰难的外倾性特点,他们往往喜欢攀岩爬壁、驾船冲浪、空中跳伞或纵身蹦极,拳击、赛车等运动项目更是其乐此不疲的观赏对象。

(二)文化旅游的互动性

文化旅游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和价值标准的文化相互接触、碰撞的过程。这种碰撞对双方文化(旅游者与东道社会)都会有所影响,从而使各自文化系统内的某些因素发生改变,这就是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在文化旅游过程中,原本互不相干的两个相对离散或完全隔绝的文化系统,由于旅游移动和传播活动而相互接触、碰撞、交流。旅游者从其所处的出发地的文化生态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并又将他与生俱来的这种母体文化传播到旅游目的地中;反过来,他又将在目的地的文化生态中所接受的信息和感受到的风情传播到出发地社会文化系统中,从而使出发地与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产生接触和对流。同时,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人格在两种文化接触对流的过程发生了量变甚至质变。

1.概括起来说,文化旅游对旅游出发地文化系统及旅游者自身文化人格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1)旅游出发地社会常常能从文化旅游活动中得到意料之外的文化凝聚力。文化旅游使旅游者认识了自己与异质文化的差距,从而反过来加深了对自身所属文化系统的认同感。在异质文化社会旅游的过程中,来自同一文化群体的旅游者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稳固的友谊,这就是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般的感情。

(2)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和培养。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可以亲自了解自身之外的文化系统的状况,培养对现实人生的全面认知能力和宽广的心胸。而且,文化旅游可以陶冶旅游者的情操,有利于其智力、艺术和文学方面的创造。

(3)旅游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可以从旅游中获得大幅度的提高。旅游者从紧张、熟悉的社会环境中前往轻松、陌生的目的地游玩,可以尽情释放平时遭到重重压抑的个性,使身心获得调适。在旅游目的地置身事外、超然物外的游览观光,无疑能促进身心健康。

(4)文化旅游使得旅游者所属的文化系统的精神面貌发生改变。如果一个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居民外出进行文化旅游,他们带回来的综合信息将使本地区人民的知识、思想甚至观念发生改变。

2.文化旅游对旅游接待地区文化系统的影响远远大于其对旅游出发地的影响

这是因为旅游接待地区是两种文化交流碰撞现场,这里的人更容易受到两种文化强烈对比的影响。概括起来,文化旅游接待区的变迁和改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接待地区由于接待大量涌入的旅游者,兴起了旅游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文化旅游所要求的大量表演甚至旅游者入住居民家庭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和现实收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社会风尚变迁。旅游接待地居民与旅游者大量接触,使旅游者身上所体现出的文化因素为当地居民所了解甚至接受。如旅游者的衣着穿戴、行为举止、人际交往、金钱观念等都可能为接待区居民所接受和仿效,从而使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风貌发生变化。

(3)文化的拯救和发展。旅游接待地区视为古旧、准备废弃的东西,可能被旅游者奉为珍宝。他们一次次地购买或拜访,使旅游接待地区重新认识这些东西的价值,从而加以拯救和发展。如中国失传了千余年的传统节目——马球,由于适应旅游的需要而在西安得以重现。某些传统工艺由于受大工业挤兑而濒于绝迹,旅游使之起死回生。如美国印第安人的珠宝工艺和陶瓷工艺、我国山东潍坊市的木版年画和风筝制作等。

(三)文化旅游的感悟性

相对于观光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类型,文化旅游具有更强的感悟性。也就是说文化旅游审美效果的实现,更加依赖于旅游者对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各项活动的感受和领悟。旅游者进行文化旅游的目的是通过对异质文化的体认、参与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而获得审美快感。其中,旅游者对旅游区所展示的文化的领悟程度至关重要。因此,旅游接待地区和旅游者本身都应该为此作出努力。

从旅游接待地来说,要对旅游景区及游客的旅游参与活动进行系统的、合理的规划设计,使所有建筑、表演、活动都能鲜明地展示本旅游区的主题;同时要加强对导游人员、表演人员及服务人员的教育培养。首先要使本旅游区工作人员对景区文化有清醒的体认。只有这样,游客才能从景区的规划布局、演员的演出特色、导游及服务人员的言谈话语中加深对景区文化的理解。

从旅游者自身的角度说,要想从文化旅游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美感,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我国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有道理的,了解的多了才会有比较,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对异质文化的体认,需要的也是这种鉴别的能力。此外,旅游之前多读一下旅游景区的介绍读物,也大有裨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