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项目获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晋级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产业化公司达43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4%。当前,苏州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迈上千亿级台阶,医疗器械产业企
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_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

一、基本情况

作为全国首批建设创新科技园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苏州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遵循“强力推进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主线,区域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2015年该区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26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110亿元,增长9.8%。2015年,苏州高新区加快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新能源、地理信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5%、52%;获批全国医疗器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省大数据特色产业园、省轨道交通特色产业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区持续扩大有效投入,充分发挥了80项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效应。

“抢抓机遇,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求我们围绕‘迈进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目标,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资金链的四链结合,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围绕价值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苏州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在2020年使全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全区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瞄准“大院大所”的前沿创新技术,集聚创新驱动力,推动工业产业“知识化”转型和集聚发展;同时,加速构建后工业时代发展新载体,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轻”化发展、低碳发展。

(一)实施创新驱动,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发挥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做优“创新链”,做强“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一是加快创新要素集聚。以重点项目驱动创新,以亮点工程催生创新。先后建立和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江大学苏州工研院、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移动研发中心、中科院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70余家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571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7%。国知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一期正式启用、二期主体封顶,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开园,首批50家企业入驻。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项目获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晋级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产业化公司达43家。创新载体日益丰富,相继建成苏州科技城、苏州创业园、江苏省新药创制中心等一大批科技创新载体,全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其中国家级5家。苏州科技城已累计投入资金400多亿元,新建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00万平方米,集聚国家知名科研机构、研发机构、软件企业和产业化项目300多家,各项主要指标呈现“翻番”增长态势,成为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战场。二是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依托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人才服务平台和“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苏州技能英才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训、提升高技能人才。预计“十二五”期末,高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可超150亿元;区科技发展资金5年间累计支出超过14亿元,全区累计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累计聚集各级各类领军人才达590余人次;领军人才企业总注册资本近45亿元,申请专利4300多项,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全区累计引进科技型企业超过2800家,年均增速达到32%。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全国股转系统路演分中心投入使用,全国首支“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成功发行,集聚各类投融资机构120多家,管理资本总规模近11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4%,成为全国首家创业投资示范基地、全国唯一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试点地区、江苏省首批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三是加速创新成果转化。累计孵化各类科技型企业1500余家,以医工所为依托打造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获批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苏州医工所已建成医学影像及应用、超精密微细加工、微纳生化传感与分析系统等多个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80项,争取科研经费近4亿元。该所研制的“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项目,填补了该技术的国内空白,累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6家;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化公司达43家;中传媒苏州研究院完成5家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工作。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5.4%。近年来全区专利申请年均增长速度超过40%,发明专利申请年均增长速度约为57%,累计申请专利44268件,专利授权23366件,其中发明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4882件和1506件;2013年高新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1.76件,2014年上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达57.4%,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全国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获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称号。

(二)推动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

准确把握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趋势,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增强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竞争力。一是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技术前沿、产业高端和未来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实现关键工艺技术、高端产品研发重大突破,促进产业从低端向高端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体支撑。当前,苏州高新区新一代电子信息迈上千亿级台阶,医疗器械产业企业数和年产值增长均超过30%,医疗器械产业园被苏州市推荐为国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试点;新能源实现恢复性发展,协鑫光伏产稳销旺,阿特斯在海外建厂,光伏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轨道交通产业链加速形成,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全国第一”示范效应凸显,全国首家有轨电车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现代有轨电车1号线投入运营,数十家中外著名企业相继入驻,年产值超过100亿元,成立全国首家以有轨电车为专业方向的设计院(华东有轨电车交通设计院)。2014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43.1%,新兴产业利润同比增长54.9%,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2%。苏州高新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和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着力推动高技术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相融合,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态,狮山商务商贸核心区、金融保险服务集聚区、西部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集聚区、现代物流和国际贸易集聚区、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等七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龙湖时代天街、绿地城市综合体、永旺梦乐城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以苏州高新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区的“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国家人社部批准建立。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2013年销售收入超过280亿元,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执行额居全市第二,成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苏绣文化产业群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镇湖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验收评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三是推动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主导产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获批工信部“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获批中央财政经费1160万元。四是推动三资企业集聚发展。强化招商选资,以优质项目的引进做强实体经济。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2200多家,其中全球500强企业33家,销售超亿元的欧美企业51家,纳税最大的企业克诺尔2013年产值达56亿元,全部税收贡献6.55亿元;日资企业超过500家,成为长三角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日资高地”。集聚中央企业25家,累计总投资超过150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14.8%。集聚内资民营企业超过15000家,注册资本金1461亿元,民营企业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增长39.9%和40.3%。

(三)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改革发展品牌

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苏州高新区始终通过体制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做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的同时,紧密结合区域实际,充分发挥现有载体和平台作用,加快构建品牌创新高地,着力打造“七个全国一流”的改革品牌。以综保区转型升级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对外开放先导区。率先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着力推进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初步形成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体制机制。加快陆路进境水果口岸建设,发挥进口商品展销中心载体优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做大做强“苏满欧”班列,推动成为苏州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口岸通路。以建设国知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全国首家16万平方米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大项目引进培育力度,推进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知识产权成果孵化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打造服务江苏、辐射华东的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以建设全国股转系统路演分中心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基地。充分发挥“全国首家股转系统公司路演分中心”集聚效应,加快“发布大厅”以及“路演中心、数据中心、研发中心、媒体中心、培训中心”和苏州高新科技金融广场建设,强化功能载体优势,全领域延伸“新三板”服务产业链,营造有利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的环境。以保险与科技结合综合创新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保险金融高地。加快启动“金条工程”综合项目,重点推进与安邦保险集团合作,开发运营“金融保险服务集聚区”综合体项目,打造以狮山路为中心并向苏州科技城延伸的保险金融创新集聚区,促进保险支持科技创新,凸显科技金融特色,建设科技保险创新试验区。以建设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高端人才集散地。统筹整合优势资源,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交易平台、产业园信息化工程和产业园规划展示馆等三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一核四区”功能布局,着力推进产业集聚、人才集聚、信息集聚,努力建设全国最佳人才集散高地。以建设三大生态景区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着眼长远发展,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系统化、品牌化、特色化,着力将白马涧郊野公园、沿太湖生态长廊和大阳山生态圈打造成生态建设新亮点。充分发挥真山真水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现代休闲等产业,把高新区建设成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融合、都市风貌与田园风光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点,打造全国一流的体制机制创新区。围绕简政放权和提高治理能力,深化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完善“区镇合一”管理机制,统一推进规划建设、产业布局、资源整合、编制管理和行政服务,强化片区功能,促进联动发展。坚持精简高效和服务型政府的管理理念,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区级领导分工交叉任职,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建立了比开发区更规范的工作程序,形成了比行政区更具效率的运作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政府权力清单和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把该接的接好,该放的放活,该管的管住,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努力营造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环境。

三、主要成效

(一)出台政策引领发展

苏州高新区研究出台了“2+3”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日常联系工作机制,以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全市首家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苏州高新区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以高端人才撬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以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为服务对象,建立日常联系工作机制,以加快新兴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速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新兴产业,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企业转型产业升级

2014年,苏州高新区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1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6%。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离岸接包执行额均列全市第二,同比增长50%以上。新一代电子信息、医疗器械、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晶端显示电子等电子信息企业产值翻番;协鑫光伏产稳销旺,阿特斯在海外建厂,光伏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有轨电车1号线“全国第一”示范效应逐步显现,易程、克诺尔、浦镇公司、德国汉宁卡尔等项目相继入驻,轨道交通产业链加快形成。

(三)壮大医疗器械产业

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获批科技部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获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创新平台项目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全区医疗器械产业年产值保持20%以上增速,已集聚医疗器械相关企业120余家。

苏州高新区还以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吸引和聚集创新要素,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力打造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华东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创新引领区,带动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四、启示作用

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密结合,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医疗器械、新能源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狠抓重大项目,攻克核心技术,培育领军企业,建设特色基地,在占领产业制高点、扩大市场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取得新突破。

二是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引导建立专业孵化平台,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促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传媒大学苏州研究院等科技载体成为创新成果及产业化的重要策源地,抓好中国移动研发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二期、中科院苏州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创新项目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率。

三是做强创新人才支撑。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和现代服务业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积极构建全面覆盖、集成支持、上下联动的人才扶持体系,推动人才、平台、项目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与产业的链式集聚,全力营造人才发展的最佳环境。

四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等平台建设,完善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等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引导区内科技中介机构的设立与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以获批江苏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全力搭建集政策、产品、中介与信息服务等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综合平台,为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五是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加快建设面向创新需求的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资格局。充分发挥高新区开放型经济优势,以大开放的思路和全球化的视野,加强与优势科技资源的对接,形成优质创新资源汇聚高新区的良好局面。

思考题

1.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苏州工业园区有何共性及区别?

2.你认为苏州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的实践参考重点与难点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