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学方阵问题的讲解

小学方阵问题的讲解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解决问题”,主要用于教学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排队方阵”,作为学习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载体,同时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的思考策略应用于沪教版的“小松鼠摘松果”、“购买门票”等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两步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11.解决问题——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教学前端分析

一、学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解决问题”,主要用于教学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实际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承上启下的内容。

尤其是连乘两步计算实际应用的不同算法,历来受到关注。这几种不同算法的训练有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以往实践表明,学生容易想到三种算法,其中两种算法容易解释,第三种算法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

例如“每盒酸奶6杯,每杯5元,3盒酸奶多少元?”根据题意“5×6”表示每盒一共多少元?“6×3”表示一共多少杯?“5×3”可以先乘吗?由乘法结合律可知,三个数相乘中的任何两个数都可以先乘,但依题意没有理由可陈述。其实未必,我们可假设每盒酸奶是1杯,那么3盒酸奶就是15元,现在是每盒6杯,所以再在假设基础上乘6。这样的假设虽然解释了“5×3”的含义,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玄乎。

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突破?人教版教材给我们提供了生动、易于解释的情境“排队方阵”,3个方阵既可以分开,可以一字排开,也可以排成一列,5×3就变得有理可讲,变化情境成了突破难点的切入口。

因此,我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排队方阵”,作为学习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载体,同时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的思考策略应用于沪教版的“小松鼠摘松果”、“购买门票”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两步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相对于两步加减计算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

正因为方法是灵活的,就必然存在着两种极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好像会“无师自通”,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怎么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呢?创设生动活泼、启迪思维的情境把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或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蕴含其中,对所有孩子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海版)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第70~71页。

二、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会用“从条件入手想”或“从问题入手想”描述解题思路。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森林公园开运动会,小刺猬们在排练团体操,每行6只小刺猬,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

2.展开讨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只?

生:3个方阵共有几只?(出示问题:3个方阵共有多少只)

师:3个方阵究竟有几只,你们会算吗?

独立思考并汇报。

生:我这样算6×5×3=90(只)

师:为什么这样算?

img120

生:我先算一个方阵有几只,再算3个方阵有几只。(出示:每个方阵的只数×3个方阵)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图示:

img121

师:你是从问题出发去想(板书:从问题出发想),要求3个方阵有多少只,需要知道每个方阵和3个方阵。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img122

生:我的算式是5×3×6=90(只)

师: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几行,再算一共有几只。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图示:

img123

img124

师:你是从条件出发想(板书: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再乘每行6只,算出一共有几只。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这样算6×3×5=90(只)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一大行有几只,再算5大行有几只。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图示:

师:你也是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行6只小刺猬,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每大行有几只,再算出5大行有几只。

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两个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列出三个算式。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都是6、5、3这三个数在相乘,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

3.师生小结

师: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三个数相乘的运算规律,到时你们会理解得更好。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小猴为运动员准备了很多饮料,12瓶装一箱,已经装好了30箱雪碧,还剩96瓶可乐没有装。

师:根据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两种饮料共几箱?

生:两种饮料共几瓶?

2.展开讨论

师:如果从问题出发怎么解决第一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要求“两种饮料共几箱?”就要知道雪碧有多少箱和可乐有多少箱。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img126

师:怎么列式?

生:30+96÷12。

师:如果从条件出发又可以怎么做?

生:根据“12瓶装一箱,还剩96瓶可乐没装”这两个条件先算出可乐有几箱,再算出雪碧和可乐共几箱。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img127

师: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几箱,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解决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多少瓶”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法思考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img128

(三)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1.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团体票可以优惠,个人票每张15元,三年级有学生60人,购买团体票要花费540元,每人可以便宜多少元?

2.根据算式15×60-540编应用题。

(实录略)

(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

(实录略)

教学后继研究

一、教后反思

(一)潜移默化训练分析法、综合法思路

众所周知,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有一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关键思考。如何创设一个“看条件想问题”或“看问题想条件”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想呢?实践表明“排队方阵”的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这一学习资源的充分挖掘,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出“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方法。当学生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时,无意中把一个条件放在了问题里,增加了问题的信息,使学生明显地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知道每个方阵几只,自然地落实了“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策略。

看条件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能在解决“排队方阵”问题中得以一一落实。3个方阵纵向排列,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3个方阵横向排列,可以算出一大行有几只。一道题,三个条件,两两结合,形成三种解法。不同排法把不同解题思路直观展现给学生,提高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突出计算与应用的联系

沪教版教材已不再把应用题列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教材的安排往往是计算学到哪儿,应用就到哪儿,这一做法很好地恢复了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

为了突出这一联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看算式编题”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凸显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

二、改进设想

沪教版教材伴随着计算出现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思考策略的教学则显得不够充分。由于教材没有提示,以致只教过新教材的大部分老师从未用“分析法”或“综合法”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引导学生看问题、想条件和看条件、想问题,却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

因此,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还可安排传统的“看条件提问题”或“看问题补条件”的训练。如:

(1)小牛练习跑步,每分钟跑100米,(    ),小牛跑步的全程有多少米?

(2)长颈鹿与大象比赛投篮,大象投进了10个,长颈鹿投进的个数是大象的2倍多5个。(    )?

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熟悉分析法、综合法的思考方法。

专家点评"

就问题解决的方法或者说策略来讲,朱燕青老师的这节课,主要是教学分析法与综合法。

在心理学中,分析与综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与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其他方法、过程,如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的基础。

所谓“分析”是指将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或因素,分别加以考察、研究,从而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过程。

所谓“综合”是指将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或因素,结合起来,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方法与过程。

通常,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

在数学中,所谓的“分析法”与“综合法”具有特定的含义。

从问题或结论入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或得出这个结论需要哪些条件,一步一步地追溯到所有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这种“执果索因”,由“未知”想“需知”,逐步接近“已知”的方法或者说思路叫做分析法。

从已知条件入手,思考经过怎样的运算或推理,可以一步一步得到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种“由因导果”,由“已知”想“可知”,逐步导向“未知”的方法或者说思路叫做综合法。

又因为数学的条件与问题(结论)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常常相互渗透,结合起来运用的。

分析与综合的两种含义,可以简单图示如下:

img129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似乎被打上了传统教法印记的,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朱老师却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理由是真实的、充分的。

首先,方法本身本都是中性的,硬要贴上“传统”、“现代”的标签于事无补,是否过时,关键是看方法的实质与使用价值。

再深入分析,数学问题一般都是由条件与问题(结论)两部分构成,任何人解决任何数学问题,都会想想问题,看看条件,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思维状态。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必然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考虑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解题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应,是根本的、长远的。

朱老师将这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思考方法通俗地用“看问题,想条件”与“看条件,想问题”来描述,比较切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朱老师选用了人教社教材中的例题。该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既可用分析法,又适合揭示综合法的多样性,因为三个条件,两两组合,它们的乘积都有实际意义,且都能直观图示。实践表明,朱老师的选择是有效的。

通过教学实践与反思,朱老师还意识到了可安排传统的“看条件提问题”或“看问题补条件”的训练。其实,这两类练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分析法与综合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道理很明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的练习,有利于训练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看问题补条件”的练习,比较切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为在现实情境中,解决某一问题所需的条件,常常要由问题解决者自己去寻找、去识别。“看问题补条件”的这一实用训练价值,很少被提及、被挖掘,是很可惜的。

曹培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