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活多变的讲解风格

灵活多变的讲解风格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灵活多变的讲解风格语言灵活多变,就是主持人根据新闻内容的变化,在音色、音速、音律等方面适当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语言意境,这也是《晚间》主持人语言风格上的一大特色。譬如《晚间》主持人李锐,在主持节目时并不是正襟危坐,双手随意地交叉握在胸前,在串联新闻时,语言讲解灵活多变,或朴实自然,或亲切感人,或幽默风趣,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五、灵活多变的讲解风格

语言灵活多变,就是主持人根据新闻内容的变化,在音色、音速、音律等方面适当变化,从而形成一种语言意境,这也是《晚间》主持人语言风格上的一大特色。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感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13]语言上的意境来自于生动形象的表达,从而产生美感。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常说:“有意境则自成高格。”这是因为意境容易引起受众内心的强烈共鸣。《晚间》主持人语言简易平淡,又不缺乏热情,随着新闻内容的变化,语言也有变化。主持人李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根据自身条件,重视对有声语言的技巧运用,十分讲究语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使解说词细腻流转,回环起伏。这些灵活多变的语言配合画面、音乐,使整个节目有了深邃的意境和内涵,令受众久久回味。李锐在配音中,常常先通读记者的稿子,理解透彻,然后根据稿子内容进行配音讲解,配音时变化灵活,把握适当。如在《功夫小子》中,李锐是以笑语配音,期间还穿插一些长沙方言,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再配上《精忠报国》的音乐,营造出一种亲临现场的动感意境。

节目主持人的形象代表着整个栏目形象,主持人语言在节目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这还要求主持人能较好地调节气氛,把握节奏,善于灵活处理节目运转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如偏离主题,语言嗦,占线时间太长,节目时间快到了等等,注意引导受众,使节目正常运转,舆论导向明确。《晚间》主持人根据节目的内容变化,语言表达灵活,再配以适当的体态语言,两者融合,显得更加形象生动,观众就好像在听故事一样。譬如《晚间》主持人李锐,在主持节目时并不是正襟危坐,双手随意地交叉握在胸前,在串联新闻时,语言讲解灵活多变,或朴实自然,或亲切感人,或幽默风趣,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的主持人,这样的主持方式,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时间里透过屏幕和受众见面、交流,让受众觉得他们可亲可近,俨然“自己人”。节目结束时,语言也富有人情味,“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不过瘾的朋友明晚再见”,“明天还是李锐”等之类的语言,建立了与受众间的约会意识。

总之,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是连接节目与受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的语言很重要,一方面要解释新闻内容,另一方面要调动受众的兴趣,因此新闻栏目主持人语言要形成一定的风格,且要有个性,要不断创新。只有这样,在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胡智锋.会诊中国电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郭光华.由冲突走向和谐: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转向——以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J].新闻界,2008,(2)

3.郭光华.民生新闻是非论——以广东南方电视台《今日一线》为例[J].视听界,2006,(6)

4.汪黎黎.电视民生新闻的内涵品格[J].新闻爱好者,2008年7月(下半月)

5.刘洪明,许苏,李红.“电视民生新闻”的现象解读[J].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上半月)

6.王锦霞,尹云翔.创新民生新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4月,第26卷(2)

7.贾西贝.打造民生新闻的地方特色[J].记者摇篮,2009,(6)

8.侯迎忠.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综述[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5)

9.彭逸林,金洁.电视民生新闻与建构和谐社会[J].当代传播,2008,(2)

10.常燕燕.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之友,2008,(6)

11.严英.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其走向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张良君.浅析湖南卫视《晚间》主持人的语言风格[J].新闻界,2007,(5)

13.张良君.规避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误区[J].当代传播,2007,(5)

【注释】

[1]刘洪明,许苏,李红.“电视民生新闻”的现象解读[J].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上半月)

[2]李长春.从“三贴近”入手改进加强思想宣传工作[J].求是,2003,(10)

[3]唐佳.民生电视新闻栏目的品牌化建设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8月

[4]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2003,123

[5]华文娟.从民生新闻看省级电视台的发展方向[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月

[6]南方网.著名主持人丹·拉瑟谈“后院篱笆原则”[EB/OL].http://ent.sina.com.cn

[7]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14

[8]朱德泉.审视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J].青年记者,2005,(6)

[9]彭焕萍.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进程[J].当代传播,2005,(6)

[10]彭焕萍.中国电视新闻的平民化进程[J].当代传播,2005,(6)

[11]常燕燕.电视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科学之友,2008,(6)

[12]张颂.广播电视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110

[13]宗白华.中国语言美学——意境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