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重民生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十分重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强调,未来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的社会。这些思想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这些思想丰富了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指明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_社会学概论

1.建设和谐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明确肯定“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江泽民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重要思想丰富了社会建设理论,对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注重改善民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列宁强调,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注重民生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建设方面的重点内容,也是对社会建设理论十分重要的贡献。

3.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强调,未来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是保证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文明的幸福生活的社会。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是通过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阐述,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4.协调利益关系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系统阐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重大利益关系问题,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等[2],都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首次具体地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的性质、范围、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又先后提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等一系列协调利益关系的思想和政策。这些思想观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

5.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央明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思想,强调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些思想丰富了社会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指明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