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大约分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二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体,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何以作为教学的重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之所以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因为这一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落脚点和最本质的东西;同时还因为这一理论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由马克思的前两个重大理论发现中推得的逻辑结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历史根据,发现了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到了通向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一道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并且三者互相联系、相互贯通,后两种学说是前者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前者是后两种理论的逻辑结论和落脚点。马克思通过创立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分析,马克思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隐藏的内在矛盾,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经济规律,从而明确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理论依据。所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结论和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故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之称。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来看,这一理论的创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因为这一理论中所包含的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变劳动人民命运的一般原则,至今仍然是对当代世界进行现实批判的有力武器,具有不可磨灭的时代价值。首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精神武器。为人民谋利益的立场、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特征和出发点。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领导所必须坚持的立场和宗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追求的价值目标。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依然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包含的对未来社会构想的一些基本原则,依然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指导原则。例如,在经济方面,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地增加生产总量,使物质财富极大地涌流,为人的全面解放创造物质条件;与此同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力量和各种手段,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通过消灭剥削阶级,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在政治方面,无产阶级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稳固的工农联盟;通过各种形式,把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结合起来,使人民当家做主;在消灭阶级和生产力极大丰富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这些构建未来社会基本设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再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是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矛盾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欧洲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时代的产物。尽管当今世界已发生很大变化,有西方学者声称他们已进入“后现代化”时代,但是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固有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在某些方面进一步尖锐化。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前景,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发展的影响,如何评价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理论的重点教学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大约分为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二是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阐述如下基本观点:

第一,暴力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各敌对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相应的政治要求是根本对立的,因而它们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不可调和的。只有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才能实现社会进步。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首先以暴力方式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形式。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领导核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专政包括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完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工具。

第三,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随着各国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根据各国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三是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制度;四是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五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因而对它的认识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无产阶级发起的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相继取得胜利。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列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也留给人们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五,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而前苏联、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但是,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国际环境的挑战等因素的制约,其社会主义建设必然要经历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

第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包括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于受到各国不同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其具体方式和实现途径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第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和遵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需要不断尝试。既然是探索,就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和波折。但是,由于社会主义代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够在自我完善中实现不断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是合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业,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能在曲折中获得发展。

第八,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党。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上述性质,决定了它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可以引申出一些重要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其一,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的观点告诉人们,对共产党领导作用的任何削弱,都将动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削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因此,一定要维护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其二,关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观点昭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真正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要问题,才能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其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的观点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种适用于一切国家的“通用”模式,从来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适用于一切历史阶段的运作模式和策略,各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四,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难免碰到困难和曲折,即使这样也不能动摇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念,不能动摇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向,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其教学重点应着力阐述如下基本观点:

第一,对未来社会的探索应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及其基本特征的展望,不是在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科学理论的推论和分析,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立场上,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明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他们还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基础上,阐发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若干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社会发展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度统一,人类真正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向人们展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始终向往和追求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虽然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是它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追求幸福、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望,因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能够达到的社会理想。

第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与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相联系的,是创建未来美好社会的一种切实努力。青年学生要将理想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人类发展的灿烂远景,从中可以引申出一些重要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其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探索未来社会所持的科学立场和科学方法告诉人们,无论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和建设道路的探索,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走向的认识,都必须建立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都必须将对一般规律的把握与特定时代和历史条件中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这一观点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规律之必然要求的观点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的实现既是一个符合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此应抱有充分的信心和信念;同时它又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科学的态度,充分尊重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